30,886
次編輯
變更
不周山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不周山 </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8ec2…”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不周山 </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8ec2cd3d5ba9c6d1.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2&eid=5399697&sid=5637242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
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但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不周山具体在哪里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帕米尔高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不周山
释义;
不完整的山
见于;
《山海经·大荒西经》
常见的说法;
帕米尔高原
词语释义;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名称由来==
不周山因何命名,是否与"周山"对立存在,不得而知。但是不周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不完整、灾难的集合体。
这个神秘的不周山在什么地方,今天的人不[[知道]]。因此,所有的山都成了不周山,人对土地产生了泛敬畏。
==相关传说==
共工怒触
共工怒触不周山,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把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以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不周山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几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是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神化,反映了原来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级的分化。
注:"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
共工 炎帝裔。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百科词条"共工"、"杞人忧天"。
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于是炼五色石补天----《李凭箜篌引》(此为唐代作品)。
盘古
不周山与盘古的关系"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肌肉为田土。"看来不周山也是盘古的一个部分,不知道是哪个部分,可以称之为天柱,虽极其重要,但却"不周"。这个重要的东西虽然不周,但还有大用处:顶着老天爷。一旦撞翻,问题就大了。
《淮南子· 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 焉。"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无论如何,这个天柱本身就有缺陷。翻译出来的大体意思是:过去,有个名共工的与另一个名颛顼的争夺帝位。共工因不能获胜而发怒,用头撞不周山,致使折断西北角的一条撑天柱子,和东南角的一条系地大绳。所以,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移动;而地面向东南方低洼,水和泥沙都流向东南。
==相关记载==
古书记载
《山海经· 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郭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市处,因名云。"
《大荒西经》:又云"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看来,此山名并非共工氏触之后才得名的,而是它本身就有些问题。
《淮南子· 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路不周以左转兮"。王逸注:"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原"不周"下有"负子"二字,系衍文从郝懿行校删)。"郭璞注:"《淮南子》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今本《淮南子·天文篇》作"天柱折、地维绝")。'故今此山缺坏不周币也。"此山原为天柱,经共工触坏,始有"不周"之名。又《吕氏春秋·本味》云:"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山海经·西次三经》云:"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则此山以产美味见称。参见"天柱"、"共工"。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杞人忧天"。
天界路径
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只可惜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传言曾有凡人为见神仙一面而只身上山,但却未曾见其返乡。自此之后,人人皆炼其身,锻其骨,以使得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攀登不周山,后由于天条的放宽,无数凡人开始修行,为使自己能早日功德圆满,不少人开始竞相挑战不周山。
寻不周山
诗人毛泽东写道:"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在这里,毛泽东是很欣赏共工的。他引用了《淮南子·天文训》一说,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诗人写道:"他死了没有呢?"
==位置考证==
帕米尔
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离骚》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同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对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与颛琐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这个不周山即今日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
祁连山尾
公元前7719年,不周山忽遭大风雨,观天的[[大风]]雨表被毁,倾向东南。面对这场天灾,骊连氏(时任祁连山西表总管),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不应再任上相。女娲听信骊连氏所言,决定由骊连氏任上相。共工不服,不交出祭天权,聚族众守山,坚守表木天柱。骊连氏也率众攻山,两族在不周山争战,决战中撞毁了天柱,女娲怒,逐共工康回(虺)于祁连,共工含愤而去,族众不离,骊连也难以进驻,骊连建议迁榜罗,伏羲同意迁榜罗,重立天表。共工于公元前7687年或7690年卒于祁连山,于是遂有共工怒触不周山之传说。不周山位于祁连山尾(六盘山西侧),三面环山,东面有一谷口,故名不周山。
贺兰山脉
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北部分,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北起内蒙古巴彦敖包,跨石嘴山市,银川市,东南端至青铜峡,山体在蓝天和黄河映衬下格外壮丽。贺兰山东北部分在石嘴山市石炭井区境内有穿山而过的大武口沟,古称"打硙口"是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有可以连接荒凉漠北和富庶内地的险要山峡,此正所谓《山海经》中"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所相印证。相传大禹治水时,劈开贺兰山,引黄河水北流。贺兰山地处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又是西北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水岭。山谷内多岩画,年代无法考证,构图奇特,形象怪诞:既有个体图像,也有组合画面;既有人物像、人面像,又有动物、天体、植物符号和不明含义的符号,诸多岩画图案与《山海经》中所描述出产的珍禽异兽相吻合。故,《山海经》中不周山描述应是此地。
诸毗之山
内蒙古土默川平原以西,参见《经典图读山海经》
根据《帝禹山河图》,不周山位于钟山的东面、昆仑丘的东北方,其地理方位"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黝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拊,食之不劳。"所谓诸毗之山,当指阴山山脉;所谓岳崇之山,可能指昆仑丘,也可能指今日山西省[[北部]]的吕梁山、五台山、恒山。据此,不周山位于黝泽的西面,那里是黄河的源头,笔者进一步指出,黝泽位于今日的黄河前套地区,亦即内蒙古的土墨特右旗至托克托县一带;所以,不周山位于黄河前套地区以西,阴山之南。
赫尔蒙山
《山海经》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西北海之外",这就是不周山的地理坐标。哪里是西北海?往西北方向找,苏武牧羊的贝加尔湖古时称"北海",不像。青海湖的地理环境又和下面的地理描述不一致,也不像。西北好像没有这样的大海了。其实古人未必把自己局限在中国版图之内。在史前时代,印度洋就已经有了远洋航行的记录。更多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早在史前时代就利用"海洋季风"航行在印度洋上。因此,古人把印度洋称之西海、西北海完全是可能的。
"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这是不周山的地理形状。在"西北海(即印度洋)之外"的东非有合不起来的山,这就是东非大裂谷。它从赞比亚河口北延至红海南端,大致南北走向,[[绵延]]4500公里以上。它在东非高原上切出深逾千米的狭长谷地。"不合"的东非裂谷群山绵延,大裂谷的北端是约旦河谷,大裂谷北端的赫尔蒙山是叙利亚境内的最高山脉,它也有一条近68公里的裂谷。
在公元前16世纪至8世纪,统治赫尔蒙山所在地的是赫梯人,这是一个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他们和埃及反复争夺叙利亚的统治权,因而赫尔蒙山的地理环境地理形状等知识的传播就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更何况,赫尔蒙山脚下的约旦河,就是一条"寒暑之水"。它的水量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变化,低的时候水量只有每秒60立方米,高的时候要达每秒1760立方米,两者相差近30倍。把水量的变化称之为"寒暑",可见古人的智慧。
"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约旦河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年降雨量为760-1270毫米,气候温润潮湿,堪称"湿山"。而约旦河东面是典型的沙漠气候,年降雨量不到130毫米,干旱少雨的气候使居住在那里的民族经常发生用水的纠纷,所以我们的祖先把它称之为"幕(漠)山"。
由此可见,赫尔蒙山的地理坐标、[[地理]]形状和地理环境与不周山完全一致。诗人毛泽东不会想到,失败了的英雄共工,居然会到4万里外的不周山去撞得"天柱折,地维绝"。
折叠其他山脉
山西省长子县的西山相传就是不周山,而精卫填海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传说宁夏和甘肃境内的六盘山为不周之山的残骸。<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608151 哪座山最有可能是神话里的不周山?], 知乎 ,</ref>
=='''参考文献'''==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不周山 </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8ec2cd3d5ba9c6d1.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2&eid=5399697&sid=5637242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
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但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不周山具体在哪里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是帕米尔高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不周山
释义;
不完整的山
见于;
《山海经·大荒西经》
常见的说法;
帕米尔高原
词语释义;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名称由来==
不周山因何命名,是否与"周山"对立存在,不得而知。但是不周山象征着不完整、灾难。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不完整、灾难的集合体。
这个神秘的不周山在什么地方,今天的人不[[知道]]。因此,所有的山都成了不周山,人对土地产生了泛敬畏。
==相关传说==
共工怒触
共工怒触不周山,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把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以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不周山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前边讲的几个神话,说明在那时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至于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尽管前边所讲的神话和传说是后人的臆想和艺术加工,但是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神化,反映了原来服务于部落的首领转化成了高踞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原始社会也就开始有了阶级的分化。
注:"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他们被古代的历史学家尊称为 "五帝"。
共工 炎帝裔。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百科词条"共工"、"杞人忧天"。
共工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女娲于是炼五色石补天----《李凭箜篌引》(此为唐代作品)。
盘古
不周山与盘古的关系"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肌肉为田土。"看来不周山也是盘古的一个部分,不知道是哪个部分,可以称之为天柱,虽极其重要,但却"不周"。这个重要的东西虽然不周,但还有大用处:顶着老天爷。一旦撞翻,问题就大了。
《淮南子· 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 焉。"这句话的意思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周山就是天柱,二是不周山包含天柱。无论如何,这个天柱本身就有缺陷。翻译出来的大体意思是:过去,有个名共工的与另一个名颛顼的争夺帝位。共工因不能获胜而发怒,用头撞不周山,致使折断西北角的一条撑天柱子,和东南角的一条系地大绳。所以,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移动;而地面向东南方低洼,水和泥沙都流向东南。
==相关记载==
古书记载
《山海经· 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郭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市处,因名云。"
《大荒西经》:又云"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看来,此山名并非共工氏触之后才得名的,而是它本身就有些问题。
《淮南子· 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路不周以左转兮"。王逸注:"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原"不周"下有"负子"二字,系衍文从郝懿行校删)。"郭璞注:"《淮南子》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周之山,天维绝,地柱折(今本《淮南子·天文篇》作"天柱折、地维绝")。'故今此山缺坏不周币也。"此山原为天柱,经共工触坏,始有"不周"之名。又《吕氏春秋·本味》云:"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山海经·西次三经》云:"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则此山以产美味见称。参见"天柱"、"共工"。
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参见"杞人忧天"。
天界路径
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只可惜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传言曾有凡人为见神仙一面而只身上山,但却未曾见其返乡。自此之后,人人皆炼其身,锻其骨,以使得自己有足够的实力攀登不周山,后由于天条的放宽,无数凡人开始修行,为使自己能早日功德圆满,不少人开始竞相挑战不周山。
寻不周山
诗人毛泽东写道:"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在这里,毛泽东是很欣赏共工的。他引用了《淮南子·天文训》一说,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诗人写道:"他死了没有呢?"
==位置考证==
帕米尔
不周山为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离骚》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同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对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与颛琐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这个不周山即今日昆仑山西北部的帕米尔。
祁连山尾
公元前7719年,不周山忽遭大风雨,观天的[[大风]]雨表被毁,倾向东南。面对这场天灾,骊连氏(时任祁连山西表总管),认为是共工氏的责任,不应再任上相。女娲听信骊连氏所言,决定由骊连氏任上相。共工不服,不交出祭天权,聚族众守山,坚守表木天柱。骊连氏也率众攻山,两族在不周山争战,决战中撞毁了天柱,女娲怒,逐共工康回(虺)于祁连,共工含愤而去,族众不离,骊连也难以进驻,骊连建议迁榜罗,伏羲同意迁榜罗,重立天表。共工于公元前7687年或7690年卒于祁连山,于是遂有共工怒触不周山之传说。不周山位于祁连山尾(六盘山西侧),三面环山,东面有一谷口,故名不周山。
贺兰山脉
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北部分,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北起内蒙古巴彦敖包,跨石嘴山市,银川市,东南端至青铜峡,山体在蓝天和黄河映衬下格外壮丽。贺兰山东北部分在石嘴山市石炭井区境内有穿山而过的大武口沟,古称"打硙口"是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兵家必争之地。因为有可以连接荒凉漠北和富庶内地的险要山峡,此正所谓《山海经》中"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所相印证。相传大禹治水时,劈开贺兰山,引黄河水北流。贺兰山地处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又是西北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水岭。山谷内多岩画,年代无法考证,构图奇特,形象怪诞:既有个体图像,也有组合画面;既有人物像、人面像,又有动物、天体、植物符号和不明含义的符号,诸多岩画图案与《山海经》中所描述出产的珍禽异兽相吻合。故,《山海经》中不周山描述应是此地。
诸毗之山
内蒙古土默川平原以西,参见《经典图读山海经》
根据《帝禹山河图》,不周山位于钟山的东面、昆仑丘的东北方,其地理方位"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黝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拊,食之不劳。"所谓诸毗之山,当指阴山山脉;所谓岳崇之山,可能指昆仑丘,也可能指今日山西省[[北部]]的吕梁山、五台山、恒山。据此,不周山位于黝泽的西面,那里是黄河的源头,笔者进一步指出,黝泽位于今日的黄河前套地区,亦即内蒙古的土墨特右旗至托克托县一带;所以,不周山位于黄河前套地区以西,阴山之南。
赫尔蒙山
《山海经》说"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西北海之外",这就是不周山的地理坐标。哪里是西北海?往西北方向找,苏武牧羊的贝加尔湖古时称"北海",不像。青海湖的地理环境又和下面的地理描述不一致,也不像。西北好像没有这样的大海了。其实古人未必把自己局限在中国版图之内。在史前时代,印度洋就已经有了远洋航行的记录。更多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早在史前时代就利用"海洋季风"航行在印度洋上。因此,古人把印度洋称之西海、西北海完全是可能的。
"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这是不周山的地理形状。在"西北海(即印度洋)之外"的东非有合不起来的山,这就是东非大裂谷。它从赞比亚河口北延至红海南端,大致南北走向,[[绵延]]4500公里以上。它在东非高原上切出深逾千米的狭长谷地。"不合"的东非裂谷群山绵延,大裂谷的北端是约旦河谷,大裂谷北端的赫尔蒙山是叙利亚境内的最高山脉,它也有一条近68公里的裂谷。
在公元前16世纪至8世纪,统治赫尔蒙山所在地的是赫梯人,这是一个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他们和埃及反复争夺叙利亚的统治权,因而赫尔蒙山的地理环境地理形状等知识的传播就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更何况,赫尔蒙山脚下的约旦河,就是一条"寒暑之水"。它的水量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变化,低的时候水量只有每秒60立方米,高的时候要达每秒1760立方米,两者相差近30倍。把水量的变化称之为"寒暑",可见古人的智慧。
"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约旦河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年降雨量为760-1270毫米,气候温润潮湿,堪称"湿山"。而约旦河东面是典型的沙漠气候,年降雨量不到130毫米,干旱少雨的气候使居住在那里的民族经常发生用水的纠纷,所以我们的祖先把它称之为"幕(漠)山"。
由此可见,赫尔蒙山的地理坐标、[[地理]]形状和地理环境与不周山完全一致。诗人毛泽东不会想到,失败了的英雄共工,居然会到4万里外的不周山去撞得"天柱折,地维绝"。
折叠其他山脉
山西省长子县的西山相传就是不周山,而精卫填海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传说宁夏和甘肃境内的六盘山为不周之山的残骸。<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608151 哪座山最有可能是神话里的不周山?], 知乎 ,</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