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
次編輯
變更
任正隆
,無編輯摘要
==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任正隆(1949.12.17--)男,无党派人士,博士。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副校长。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农部作物遗传实验室高访学者、四川农业大学 [[ 植物 ]] 遗传和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第九、十、十一届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作物和园艺学科组委员、中国 [[ 细胞 ]] 生物学会细胞工程和转基因 [[ 生物 ]] 主业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教委和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四川省自然科学领域 [[ 学术 ]] 带头人、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任正隆,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方向为生物 [[ 技术 ]] 。1949年生,1977年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981年在四川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1985年4月~1988年9月在联邦德国哥廷根大学农艺和植物育种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93年11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中科院候选院士之一。
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也是改革开放后四川省农业界第一个学成归国的洋博士;他是提出麦类基因符号被国际学术界接受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一系列麦类新基因的发现者和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理论的建立者;他率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培育出"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种,并在世界上第一个育成小麦"延绿型"新品种,实现了通过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生物量达到增产的目标 。
迄今有如下的学术成就:1,80年代初,发现小麦的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规律,并创造了一系列的概念和指标,为后来的研究者所遵循。研究结果被写入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2,发现小麦一系列重要基因,如小麦抗病 [[ 基 因YrCN17因]]YrCN17,YrCN19,Pm23,Sus1;抗病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抑制基因;发现黑麦的杂种坏死基因Ner1和Ner2。 3,在外源DNA片段插入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研究中,发现小麦异源易位的诱导和发生规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小片段易位的概念和证明小片段易位的存在。提出小麦异源易位育种理论和克服异源易位在实际育种中产生的不良作用的方法。设计了一个染色体工程新方法。培育了一大批小麦抗病新 [[ 材料 ]] ,在国内被广泛应用。 4,提出了小麦高产育种的"协调型"和 "抗衰老"育种理论,并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这个目标。培育了"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种,创造了"川农号"小麦新品种品牌。十五期间被四川省和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有川农10号(国家审定),川农11、12、17(四川省和国家审定)、18、19、20、21、22、23、24、25、26、27、渝麦13、渝麦14等10余个,大麦新品种2个(川农大4、5号)。这些新品种已经在生产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创造了巨大的 [[ 经济 ]] 效益。 5,已指导了数十名博士、硕士生。6,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7,在四川省"九五"、"十五""十一五'作物育种攻关中,主持小麦育种攻关,团结大家一道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科方向'''
为生物技术和作物遗传育种。我国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家。长期从事植物遗传与育种、分子生物学的 [[ 教学 ]] 科研工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在小麦育种、基因研究方面具有突破性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各项奖项。
'''个人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