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环层小体

增加 48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透射电镜下,小体外周是几十层结缔组织扁平细胞疏松排列所形成的同心板层的被囊,板层之间充以液体,被囊表面还有一层富于弹力纤维的鞘膜包裹,中央为失去髓鞘的轴突,轴突内含有线粒体和位于轴突下直径约50nm的致密核芯小泡,中央则有细丝和微管,被囊同心板层近中心部有大量紧密连接、环抱轴突终末的片状胞质板,上有缝隙连接,在轴突终末的轴膜上有含细丝束的轴突棘,突入两侧扁平胞突的裂隙内。神经末梢中的环层小体
有被囊 [[ 感觉神经末梢 ]] (encapsulate nerve endig)此种感觉神经末梢形式繁多,大小不一,但在神经末梢外面均包有结缔组织被囊,常见的有:
(1) [[ 触觉小体 ]] (tactile corpuscle):又称梅氏小体(Meissner corpuscle),分布在皮肤的真皮乳头内,以手指掌面和足趾底面最多。小体呈椭圆形,直径约30~100μm,周围有结缔组织形成被囊,内有许多横列的扁平触觉细胞。有髓神经纤维在被囊处失去髓鞘穿入被囊内,分支盘绕。主要功能是感受触觉。
(2)环层小体(lamellar corpuscle):又称潘申尼小体(Pacinian corpuscle),此种小体分布广泛,多见于真皮深层、皮下组织、肠系膜和胰腺的结缔组织中。小体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其直径约为0.5~3mm。小体的被囊是由扁平的结缔组织细胞和纤维形成的同心圆板层,板层间充满胶样物质。小体的中轴为一均质性的圆柱,称内棍(inner bulb)神经纤维失去髓鞘后进入内棍,主要是感受压力、振动和张力觉等。
实验应用镀银和酶组织化学技术,对大鼠肠系膜不同部位环层小体的形态和分布特征做了观察,对小体的非特异性胆碱酯酶和镁激活的膜腺苷三磷酸酶进行了定量及超微结构的定位分析。结果:分布到空肠系膜的小体数量最多(6.9±2.1)/10cm,其次是结肠系膜;最少的是回肠系膜,观察镀银标本的环层小体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经统计学处理表明,空肠系膜环层小体明显大于回肠系膜小体(P<0.01),还观察到一根神经纤维可同时支配多个小体,有“串联”和“并联”两种连接方式。
==病例==
患者女,23岁,因右食指外侧结节伴有麻、痛10余年,于1997年10月23日就诊。患者于1985年7月右食指顶端挤压时有麻、痛及自发性一过性触电样疼痛,持续2~3s,每日可发作数次。半年后上述部位出现麦粒大 [[ 皮下结节 ]] ,并缓慢增大至绿豆大,自觉症状较前加重,3年前曾在当地医院疑为 [[ 鸡眼 ]] ,先后刮除3次,但均很快复发。
体检:发育正常,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右食指外侧有1.5cm×0.7cm梭形萎缩性手术瘢痕,瘢痕中央有0.4cm×0.4cm皮下结节,高出皮肤,边缘清楚,表面完整,无角质刺,触之较硬,不活动,与皮下有粘连,稍用力挤压即有麻痛感。
[[ 实验室检查 ]]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心电图和胸部X线摄片未见异常。皮肤组织病理:瘤组织主要在真皮中下层,由星状、椭圆形及梭形细胞排列疏松呈同心圆样结构,大小不等,边缘清楚,有包膜包绕,酷似环层小体,数量较多,中心可见 [[ 梭形细胞 ]] 。在较大环层结构边缘及真皮层有些散在的体积较小的类似环状结构,其中央不规则细胞团块与包膜之间有空隙。连续切片观察,瘤组织位于表皮下,垂直向真皮中下层延伸,除上述环状结构外,还有较密集的圆形及椭圆形细胞,胞浆丰富,淡红色,胞浆相互融合,类似 [[ 上皮样细胞 ]] ,散在分布,不聚集成巢。肿瘤的间质内未见 [[ 粘液样变性 ]] 。诊断:环层小体神经纤维瘤。
==图片介绍==
环层小体体积大,圆或卵圆形,分布于 [[ 皮下组织 ]] [[ 肠系膜 ]] [[ 关节囊 ]] 、某些内脏等处,感受压觉和振动觉。图示皮下组织中的环层小体横切面,外为数十层同心圆排列的 [[ 扁平细胞 ]] 构成的被囊(C),中央有一条均质圆柱体,称内棍(箭头)。皮肤,HE染色
==参考文献==
13,5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