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V怪客

移除 15,157 位元組, 1 年前
以“{{Special:最近更改}}”替换内容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center>'''V怪客'''<br><img src="https{Special://pic.pimg.tw/chenyaonan/1526410869-3088578447.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chenyaonan.pixnet.net/blog/post/2881270 圖片來自pixnet.]</small> |} '''V怪客'''是一部於[[2005年電影|2005年]]上映的反烏托邦電影政治驚悚片電影,由[[詹姆斯·麥克特格]]執導,[[華卓斯基姐妹]]編劇,劇情改編自大衛·勞埃德 (漫畫家)與[[阿蘭·摩爾]]創作的[[V煞 (漫畫)|同名1988年DC漫畫]],並由[[雨果·威明]]、[[娜塔莉·波曼]]、史蒂芬·雷與[[约翰·赫特]]等人主演。 該片的背景設定在一個[[架空歷史小說|架空]]的未來——受到[[新法西斯主義]]統治的[[倫敦]],講述自由鬥士[[V (漫畫人物)|V]](威明飾演)反抗極權政府[[北方之火]]的故事。 《V怪客》的製片作業始於1988年,當時製片人[[喬·西佛]]取得了原著漫畫的電影改編權。該片的[[主體拍攝]]於2005年3月至6月間進行,取景地包含[[德国]][[波茨坦]]的[[巴貝爾堡攝影棚]]以及英國[[倫敦]]的[[奧德維奇站]]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地。 《V怪客》所獲評價多為正面,並以5,400萬美元的製片預算在全球收穫逾1.32億美元的票房。此外,《V怪客》還因片中的諸多爭議性題材——如[[同性戀]]議題等——而引起各方爭論。該片入圍了[[V怪客獲獎列表|多個獎項]],如[[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得獎列表|土星獎最佳科幻電影獎]]及[[雨果獎]]的雨果獎 佳戲劇表現獎等,而演員娜塔莉·波曼則拿下了[[土星獎]]。 == 劇情 ==該片的背景設定在2020年<ref name="thatwasnotinthebook.com-1">{{cite web|url=http://thatwasnotinthebook.com/diff/v_for_vendetta_graphic_novel_1982_vs_v_for_vendetta_movie_2006/1#diffPage|title=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 for Vendetta the Graphic Novel and V for Vendetta the Movie? -1|publisher=thatwasnotinthebook.com|accessdate=2017-06-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716030621/http://thatwasnotinthebook.com/diff/v_for_vendetta_graphic_novel_1982_vs_v_for_vendetta_movie_2006/1#diffPage|archivedate=2015-07-16|deadurl=yes}}</ref>,此时的英国由一个受法西斯政党“[[北方之火]]”控制的[[极权主义|极权]]政府统治。[[艾薇·哈蒙德]]是一名年輕的勞工階級女子,在一次違反宵禁外出時遭一群「Fingermen」成員圍堵,当他们正欲图谋不轨之时,一名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的男子将艾薇从他们的手中救了出来。他自稱「[[V (漫畫人物)|V]]」。随后,被政府视作恐怖分子的V带着艾薇登上了附 一座建筑的屋顶,观赏他在[[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的伴奏中炸毁[[老貝利街]]的场景。恐慌的独裁当局向民众宣称这是一次政府事先计划的旧楼爆破。但很快,V就潜入国营电视台——英國電視網(BTN),透過当局的宣传机器澄清了真相。同时,V呼吁全英国的民众在一年后的11月5日站出来,与他一起在[[西敏宮|英国國会大厦]]前示威以反抗独裁统治,並暗示他将在那一天摧毁國会大厦。 之后,在政府电视台英国电视网工作的艾薇帮助V从电视台逃脱。V带着艾薇来到了被他称为「影子画廊」的家,并热情招待了她。V告诉艾薇,出于她的安全考虑她必须藏在这里。然而,当艾薇得知V已杀死了政府的代言人刘易斯·普罗瑟羅,并试图暗杀其他政府高官时,感到惊骇和厌恶的她决定离开V。为了离开影子画廊,艾薇告诉了V自己的背景和经历,并向V询问有哪些事情她可效劳。于是V委派她假借满足安东尼·詹姆斯·利利曼主教的[[恋童癖]]的名义,进入这个腐化堕落的北方之火帮凶的卧室。 成功潜入卧室的艾薇试图向利利曼泄露V试图暗杀他的计划,但利利曼不理會。正当利利曼意欲不轨之时,V破门而入,下毒手殺了主教,而艾薇则趁乱逃脱。走投无路的艾薇決定躲在她在电视台的上司戈登·戴特里希的家。在他的家中,艾薇惊讶地发现,戈登不仅收藏各种违禁的书籍和艺术品,还是一个未[[出柜]]的[[同性恋|同性恋者]]——这些足以为他招来杀身之祸。不久之后,戈登通过在播出之前突然更改内容避开政府宣传部门的监控,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中大肆讽刺國家元首亞當·蘇珊大統領。一晚,秘密警察闯入戈登家抄家并殴打他,隨後将其逮捕。藏匿在他家中的艾薇也被抓走。 在长时间的关押中,艾薇受到严刑拷打。在牢房里,她发现了一名名叫瓦莱丽·佩奇的女子留下的纸条。在纸条中艾薇得知,瓦萊麗是一名之前同样被关押在此的囚犯,而政府迫害她的理由僅僅是瓦萊麗是一名女同性戀。在监禁期间,审讯者恐吓艾薇,如果她不招出V的身份或下落,摆在她面前的只能是死路一条,但艾薇却一直宁死不屈。然而在處決的前一刻,艾薇突然被告知她已经自由了。走出牢房的艾薇发现,之前她所在的地方居然正是V的住處,她在狱中的经历也是V安排的。V告诉艾薇,戈登因收藏被列為违禁品的[[古兰经]]而已遭杀害。V解释道,之所以让她遭受与他在拉克希爾拘留中心所经历的一样的折磨,是为了让她理解正直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艾薇一度因为V对她的折磨而对他无比憎恨和厌恶,但很快,艾薇意识到,这段经历让她学会了以没有恐惧的心境生活,也让她能够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艾薇亦從V口中得知,那位被關在監牢名叫瓦萊麗的女子確有其人,且瓦萊麗隔壁牢房當年所關的人即是V,艾薇所看的紙條即是瓦萊麗被監禁時傳遞給V的紙條,兩人皆為當年政府疫苗活體實驗計畫的受害者。在与V告别之后艾薇承诺,将会在下一个11月5日前再次与V见面。 与此同时,北方之火的調查部門「The Nose」的部長艾瑞克·芬奇[[總督察]]被蘇特勒指派前去调查V的身份。在调查的过程中,芬奇了解到了北方之火获得政权的完整过程和V的来历。14年前,由于美国在第二次内战之后的衰落,英国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在一片混乱和绝望之中,极端[[保守主义|保守]]的政党北方之火在上台之后透过一系列的恐怖极权措施重建了秩序:所有非[[基督徒]]及非[[异性恋|异性恋者]]都被指为「国家公敌」,隨後人間蒸發。正当整个国家陷入叛亂之时,一场造成8万人死亡的生化恐怖襲擊成功觸發人民的恐慌情绪,使全国上下再次「团结」起来,使北方之火顺利地压制了所有反对意见,并在之后的大选中获選。而针对病毒的相关疫苗的发明也迅速终结了恐怖袭击的直接威胁。北方之火利用这一机会迅速将英国改造成为一个极权国家,党魁亚当·蘇特勒也成为了獨裁國家元首。 然而芬奇很快发现,当初所謂的生化恐怖袭击完全是北方之火为了夺取政权一手制造的大阴谋。为了制造病毒,他们利用羁押在拉克希尔拘留中心的異見人士及政治犯进行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V正是当年拉克希尔的48個人體试验品之一,不过他是唯一能侥幸逃脱一死的倖存者——残酷的折磨并没有侵蚀他的思想和意志,反而磨练了他超人的体格和智慧。最后V纵火焚烧了拘留中心并趁机逃脱,不过他也付出了全身被嚴重烧伤的惨重代价。离开前,他发誓要报复北方之火政权,而他後來的名字V則是源自於他當時被監禁的5號牢房([[羅馬數字]]中的5寫作V)。 接近11月5日时,V对北方之火的劣迹及暴行的揭露和谴责开始动摇政府的权威。人民开始相信V,并质疑他们是否应该继续受到这样的统治。为了加剧混乱,V开始有计划地向家庭和各种机构邮寄V的标准装束(包括面具、黑色礼帽和斗篷等)。与此同时,芬奇勘察了拉克希尔的旧址。很快的,芬奇发现,V甚至比北方之火自己 加了解这个政权和其中的每一分子。11月5日晚上,V再次与艾薇见面,并在随后向她展示了一列裝满[[硝酸銨]]炸藥的廢棄[[倫敦地鐵]]列车。他将用这列列车准时摧毁议会大厦。他请艾薇亲手炸毁议会大厦,因为他认为最终的决定不该由他作出,而是应该将这一权力交给他一直试图唤醒与解放的大众中的一员。之后V前去面见北方之火现党魁彼得·克里迪。在他们先前的协定中,克里迪承诺将蘇特勒交由V处置,用以换取V的投降。克里迪在V面前槍殺了蘇特勒,但V卻没有按照约定投降。 面对克里迪和他的手下的强大火力,V仍然在戰鬥中勝出,並徒手殺死了克里迪,但自己也中了彈,重傷命危。临终前他感谢了艾薇。艾薇將他的遗体以花環鋪設,安放在装满炸药的地铁车厢中。當艾薇被芬奇发现時,她正準備啟動列车。但了解到北方之火的政權之残暴腐敗的芬奇并未阻止艾薇繼續發動火车。由于掌握实权的總理和党魁已死,失去上級指挥的軍隊無法阻止成千上万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向议会大厦前行进的伦敦民眾通過。同一年前的老贝利一样,國会大厦在无数[[扬声器]]广播的《1812序曲》樂聲中被炸毁。 == 評價 ===《V怪客》所獲評價多為正面。[[爛蕃茄]]上收集的240篇專業影評文章中,有175篇給予該片「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73%,平均得分6.8分(滿分10分),該網站的共識性評價寫道「《V怪客》不僅在視覺方面震撼人心,同時電影整體也發人深省,片中的政治言論也許會激起一些爭論,但其劇情和優秀的部分仍將受到歡迎」<ref name="rt"/>。而基於另一影評匯總網站[[Metacritic]]上的39篇評論文章,其中28篇予以好評,3篇差評,8篇褒貶不一,平均分為62(滿分100),綜合結果為「普遍良好的評價」<ref name="Metacritic">{{cite web|url=http://www.metacritic.com/movie/v-for-vendetta|title=V for Vendetta (2006)|publisher=Metacritic|accessdate=2010-10-0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914081614/http://www.metacritic.com/movie/v-for-vendetta|archivedate=2016-09-14|deadurl=no}}</ref>。據[[影院評分|CinemaScore]]進行的調查,觀眾的平均評價於A+至F間落於「B+」。 電視節目《上映電影 (美國電視節目)》給予了電影「兩根[[拇指手勢|向上的大拇指]]」的好評<ref name="ROTTEN &">{{cite web|url=http://www.rottentomatoes.com/news/comments/?entryid=3033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622110459/http://www.rottentomatoes.com/news/comments/?entryid=303317 |archivedate=2008-06-22 |title=Rotten Tomatoes: Ebert &amp; Roeper: "V for Vendetta" Dark, Thoughtful, And That's Good |accessdate=2007-05-13|deadurl=yes}}</ref>。《[[芝加哥太陽報]]》的[[羅傑·埃伯特|羅傑·伊伯特]]表示,「《V怪客》中總是有些有意思的事情,它們邀請我們解讀角色及劇情,並將其中所傳遞的信息運用在現實世界中」。《{At the Movies (澳洲電視節目)》的主持人瑪格麗特·普蘭茲與大衛·史崔頓說,儘管沒有看見威明的臉孔,但他的表現仍值得讚許。兩人還補充說,《V怪客》令人感到不安,場面使人想起[[納粹德國]]<ref>{{cite web | work=atthemovies.com | title=V for Vendetta | url=http://www.abc.net.au/atthemovies/txt/s1601485.htm | accessdate=2006-04-23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418203437/http://www.abc.net.au/atthemovies/txt/s1601485.htm | archive-date=2010-04-18 | dead-url=yes }}</ref>。《[[時代 (雜誌)|時代]]》雜誌的{{link-en|理察·科林斯|Richard Corliss}}表示,「無論你是愚者還是智囊團,你會發現片中的東西遵從著身為一本使人深思的優質小說應盡的職責——不停的挑戰你並找你麻煩」<ref>{{cite web | first=Richard | last=Corliss | work=''Time'' | title=Movies: Can A Popcorn Movie Also Be Political? This One Can | url=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169916,00.html | date=2006-03-05 | accessdate=2017-06-05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224022136/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2C9171%2C1169916%2C00.html | archivedate=2016-12-24 | deadurl=no }}{{Subscription required}}</ref>。 不過也有些影評人給予該片負評。[[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強納森·羅斯]]批評了電影,稱其為「可悲可嘆的敗筆」,他寫道「在華卓斯基姐妹的糟糕劇本和出奇惡劣的對白中,像[[約翰·赫特]]與史蒂芬·雷這樣爲人熟知又才華出衆的演員幾乎沒什麼表現機會」。 《費城週刊》的西恩·伯恩斯給予電影「D」的差評,批評電影的政治內涵「黑暗又不成熟」。對於[[阿蘭·摩爾]]將他的名字從劇組名單裡刪去一事,伯恩斯認為這「不難看出為什麼」。BBC的安迪·雅各布斯給予《V怪客》2顆星(滿分5顆)的評價,認為該片「有些雜亂……其缺乏一個故事該有的驚悚部分及連貫性」。 片中角色V在由《Fandomania》評選的「100名最偉大的虛構人物」排行中名列第96名。《V怪客》在《[[帝國雜誌]]》於2008年所評選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500部電影」列表裡排在第418名。導演[[凱文·史密斯]]將電影列於2006年最佳電影列表中<ref>{{cite web |url=http://silentbobspeaks.com/?p=305 |title=Best Films for 2006 |first=Kevin |last=Smith |publisher=SilentBobSpeaks.com |date=2006-12-12 |accessdate=2011-07-0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2123858/http://silentbobspeaks.com/?p=305 |archivedate=2016-04-12 |deadurl=no }}</ref>。WatchMojo.com將V排列在「十大電影中的恐怖份子角色」列表中的第九名<ref>{{cite web|title=Top 10 Movie Terrorists |publisher=WatchMojo.com |date=2013-08-27|url=http://www.watchmojo.com/video/id/118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8020532/http://www.watchmojo.com/video/id/11823/ |archivedate=2014-02-28|deadurl=no}}</ref>,並將電影選為「十大視覺小說 編電影」裡的第四名<ref>{{cite web|first=Rebecca |last=Brayton|title=Top 10 Graphic Novel Movie Adaptations |publisher=WatchMojo.com |date=2014-10-08 |url=http://www.watchmojo.com/video/id/1291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1008192313/http://www.watchmojo.com/video/id/12914/ |archivedate= 2014-10-08 |deadurl=no}}</ref>。此外,《V怪客》還於同樣由該網站所評選的「十大DC漫畫改編電影」排名中名列第五。 == 參考文獻 == {{reflist}}[[Category: 987 電影]]
5,0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