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尼泊尔麻锦藓

增加 4,387 位元組, 1 年前
add
5. [[麻锦藓]] Taxithelium planum Mitt.
 
==生平经历==
徐承恩(1927.1.21-)。炼油工艺设计专家。浙江省诸暨市人。徐承恩出生在诸暨应店街紫阆一座匍匐于香榧丛中的小村庄。他6岁进乡村学堂,学堂里的教员大都只有几年私塾的底子,那种一成不变的填鸭式灌输让他感到疲倦,也感到厌倦。
 
1938年,在家人的鼓励下,徐承恩踏上了异乡求学路。
 
1939年5月,徐承恩最后考入了[[浙江]]南部丽水县城的联合中学。
 
1942年上半年,日军攻陷丽水城,全校师生转移到青田县南田乡(今日的文成县)一座大山里。徐承恩的高中生活就这样伴随呼啸的山风度过。尽管寒冷、饥饿、蚊虫、疾病以及战争的威胁像影子一样须臾不离,但学习没有一刻中断。
 
1945年初秋,日本战败投降,高中毕业的徐承恩被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正式录取。
 
1949年5月,22岁的徐承恩大学毕业,带着建设新中国的梦想,徐承恩来到东北,走上了研发石化工业技术的道路。
 
194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徐承恩报名去了东北的锦州合成油厂,由于工作出色,在锦州合成油厂运转正常后,徐承恩很快被调到东北石油管理局,从事设计管理工作。
 
1953年5月,他又因为工作出色而进入中国燃料工业部石油总局设计局,为期50多年的工程设计生涯从此拉开帷幕……
 
1959年,含油面积达到865平方公里的大庆油田的发现,改变了世界对于中国"贫油"的认识。经过石油工作者3年的艰苦会战,到1963年大庆油田已经变成年产600万吨原油的大油田。大庆油田的这种生产能力相当于过去旧中国44年石油产量总和的三倍。随着含量丰富的黑色石油被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挖掘出来,新的问题也出现在了石油工作者面前。"大庆油田产的石油含蜡比较多,炼出的柴油凝固点高,北方天气寒冷,这种柴油很难使用,脱蜡、降低柴油凝固点成为我们当时最重要的工作。"徐承恩主动担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整天面对的是弯弯曲曲的管廊和必须精确到毫米的图纸,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寻找问题,一次次的试验,其中的种种艰辛和困难远远超过了常人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三年时间,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算长,但这短短三年却熬白了徐承恩的头发。这一年徐承恩才38岁。
 
1965年,尿素脱蜡装置终于在万众期待下设计成功,通过化学反应去掉原油中的石蜡成分,这对利用大庆原油为航空以及高寒地区提供燃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的石油工作者把它和其他四个自主设计的炼油装置亲切地称为石油界的"五朵金花"。徐承恩也由此奠定了自己在中国石油界的地位。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徐承恩2.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BE%90%E6%89%BF%E6%81%A9&src=tab_www&correct=%E5%BE%90%E6%89%BF%E6%81%A9&ancestor=list&cmsid=45da0232cc4e1aec1aa7c7509b32049b&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adstar=0&clw=284#id=061f162fb1591db541bc30bd9d80fa01&currsn=0&ps=55&pc=55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33744766_99977188 图片来源搜狐]]]
| 图像说明 = 徐承恩院士
}}
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徐承恩作为北京设计院总工程师,主持审定了燕化炼油厂和援外炼油厂的设计工作。
 
1980年,当时已经成为北京设计院院长的徐承恩提出了"北京设计院要从国内设计向国际型转变,从单一的炼油设计向石油化工型转变,从单纯的设计向工程承包公司转变"的设想。他的设计使福建炼油厂在中国首次实现了全厂集中控制、装置密集布置,消除了大管廊、大马路和大厂前区的设计旧模式,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还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从中国石化建设的大局出发,使设计程序由过去"先地上后地下"变成"先地下后地上",加快了工程进度。
 
在"汽油改质"攻关会战中,徐承恩作为攻关组组长,与有关单位历时9年攻关,不仅使甲基叔丁基醚工艺开发和装置的设计获得成功,还促进了催化重整催化剂的更新换代与汽油脱硫醇工艺的改进,进一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 参考来源 ==
59,5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