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施坚雅

增加 43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出生地点 =
| 國籍 = 美国
| 職業 = 教授| 知名原因 =施坚雅模式</br>| 知名作品 =[[ 施坚雅模式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br>}}
'''[[施坚雅]]'''(G.WilliamSkinner,1925-2008),1925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1954年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助教、康奈尔大学人类学副教授、教授,1965年起任斯坦福大学人类学教授,1990年起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教授。1950年至1951年到中国四川考察,1977年考察中国城市市场。198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至1984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1987年至1989年任斯坦福大学巴巴拉·布朗宁人文科学教授。作品中译本有《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并发表大量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科学研究、农村和农民、人口、民族、海外华人的论文。
这是非常神奇的。我们知道,施坚雅所假设的"同质"农村社会,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但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不存在的假设,施坚雅发现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并由此出发,生产了一系列工具性的市场模型,用它们解释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村落增长与市场变化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
[[File:施坚雅1.jpg|缩略图|左|[http://shopimg.kongfz.com.cn/20090926/12053/735J3qJ9s_b.jpg 原圖鏈結][http://book.kongfz.com/735/74229445/ 来自孔夫子旧书网图片]]]
尽管对于施坚雅模式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但这丝毫不妨碍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各路研究者们把它作为一种主要的分析工具进入各自领域的相关研究。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提出,难道就没有不在集市传播的消息吗?比如,王麻子先生初二当天就去中间市场走亲戚了,他不能直接把这条新闻告诉城里人吗?我们的回答是,当然可以,但是,这种个别的、小范围的传播通常情况下并不能构成传播事件,只有排除了那些特殊的、偶发的行为,讨论才有可能得以继续。而施坚雅模式的理论前提,正是排除了所有特殊和偶然的均质状态。
 
'''理想化的参照系'''
1968年,施坚雅的学生克里斯曼为了检验施坚雅市场模式的有效性,来到台湾彰化平原进行田野调查,结果发现,施坚雅模式与彰化的实际状况几乎完全不能吻合。按施坚雅模式,一个基层市场同时也是一个基本的文化单位,农民们总是走最便捷的途径去赶最近的集市,但是,彰化人却是根据祖籍地的区分参加不同的市场。于是,克里斯曼对施坚雅提出了批评,同时强调文化差异对市场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台湾市场与大陆市场的结构性差异,促使台湾学者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着手祭祀圈的研究,施振民提出了一个祭祀圈与聚落发展模式,即"祭祀圈是以主神为经而以宗教活动为纬建立在地域组织上的模式",很好地解释了台湾的祭祀组织在阶层性聚落中的联结作用。
[[File:施坚雅2.jpg|缩略图|左|[http://www.reader8.cn/data/uploadfile/book/uploadfile/201004/20100421034822743.jpg 原圖鏈結][http://www.reader8.cn/book/20100421/175438.html 来自读书人图片]]]
许多学者利用这样的案例来否定施坚雅模式的有效性,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案例恰恰说明了施坚雅模式的存在价值。我们知道,学术研究就是一种不断得到修正和精细化的认识过程,施坚雅模式所取的,恰恰是处于各种不同模式中间的那个最理想化,也是最有解释效力的平均模式,正因为有了施坚雅模式,我们才有了一个坐标和参照系,各种千奇百怪的模式才能够在这个理想化的参照系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坐标,我们的各种讨论才有了一个据以前行的起跑线。换句话说,施坚雅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批判"和"否定"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甲地的市场模式和乙地的市场模式就找不到对话的平台,许多问题甚至不可能浮现出来。
2,5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