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17
次編輯
變更
潘天寿
,無編輯摘要
[[ File:潘天寿.png|thumb|right|400px|
[https://img1.artimg.net/201901/t43kNsAizza5qU9WSJHkkKmKwJ9bClvskBkR72ol.jpg 原圖鏈結]
[https://news.artron.net/20190117/n1042722.html 來自「雅昌拍卖新闻」] ]]
==续优秀传统之正脉 迎时代变化之挑战==
潘天寿的艺术道路可以大致几个时期:'''海派浸润时期'''(1923-1927年,26-30岁)、'''积极探索时期'''(1928-1937年,31-40岁)、'''风格形成期'''(1938-1948年,41-51岁)、'''求新衍律呈时期'''(1949-1956年,52-59岁)、'''艺术全盛时期'''(1957年-1966年,60-69岁)。
===昌硕老人厚爱 海派一拍即合===
[[ File:潘天 寿4寿3.jpg|thumb|right|400px| [http://static5b0988e595225.duqu8cdn.sohucs.com/attachsimages/image20171206/0/22/201405/20140516000050-64555fc765c8c42684d3f9fb8307cb6ce0a51.jpg jpeg 原圖鏈結] [http://www.duqu8sohu.com/a/187/187227.html 208673715_817787 來自「 读趣阅读 搜狐文化 」] <br>秃头僧图 纸本设色 94.8×172CM 1922年]]
潘天寿27岁去上海,后任教上海美专。[[诸闻韵]]、[[诸乐]]三兄弟把他引荐给了吴昌硕。当时上海是全国艺术氛围最浓的地方。潘天寿拜谒了八十高龄的吴昌硕。老人十分器重这位二十六七岁的浙江同乡,在书画交往中,称其“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并以此书写一副对联相赠,又作七古长诗加以勉励。这五年中留下的代表作品并不太多,《蔬果图》、《拟伍翁墨荷图》、《秋华湿露图》均可看出学习吴昌硕的痕迹。题款也多取吴昌硕惯用的条式长款,连字体也开始有些靠近。潘天寿初学海派画风,但不久又力求摆脱吴昌硕的影子。江南常有把不识时务的人称为“寿头”、“阿寿” ,此时一种“阿寿”的称呼出现了。这既有亲呢之感,也含有上述之意。因为大家认为潘天寿学吴昌硕学得这么好,还要脱开,实在寿头寿脑,有点儿发傻<ref name="卢炘2000">{{cite book|author=卢炘|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64p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河北敎育出版社|isbn=978-7-5434-3992-4}}</ref>。
潘天寿在拜识吴昌硕后,花鸟基本上模仿吴体,山水在学习吴体的同时,更多的是潜心于对石涛、[[石溪]]的追摹。作于1928年的《白云飞》,可以说是潘天寿对这三家的一次风格上的综合实验。作于1935年的《江洲夜泊》,是潘天寿风格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图主体的树干相交成“井”字型构图,全图明显具备了“骨架组合”的构图特征,在平面分割上对空白处理,以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统一调子。观此幅可知潘天寿独特的艺术风格已呼之欲出<ref name="卢炘2000">{{cite book|author=卢炘|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64p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河北敎育出版社|isbn=978-7-5434-3992-4}}</ref>。潘天寿先后曾作过数幅《江洲夜泊图》,构图均有不同之处,图上题诗亦有多有少。1953 年,也就是创作1935年那幅《江洲夜泊》十八年后,潘天寿以指画用几乎同样的构图方式重画了这幅作品<ref name="严善錞张专1999">{{cite book|author1=严善錞|author2=张专|title=潘天寿|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4URAQAAMAAJ|year=1999|publisher=天津杨柳青画社}}</ref>。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80">
潘天 寿2寿4.pngjpg|[http://www.shuhua08.com/up/0(260).jpg 原圖鏈結][http://www.shuhua08.com/nr.php?a_id=10010&cid=25 「书画圈網」燕燕于飞]
潘天寿9.jpg|[http://www.shuhua08.com/up/4(3).jpeg 原圖鏈結][http://www.shuhua08.com/nr.php?a_id=10010&cid=25 「书画圈網」孙多慈素描]
潘天寿10.jpg|[http://www.shuhua08.com/up/3(4).jpeg 原圖鏈結][http://www.shuhua08.com/nr.php?a_id=10010&cid=25 「书画圈網」孙多慈像]
===大画之最===
[[ File:潘天寿1.png|thumb|right|300px|
[https://wximg1.artimg.net/auction_manager/201705/e421dd18905900d8d8202d0f77862e7e1495845446.jpg 原圖鏈結]
[https://news.artron.net/20170527/n933763.html 來自「雅昌拍卖新闻」] ]]
他为饭店、宾馆作的大画,都需将纸摊在地板上。潘天寿在作大画他总是强调“要霸住一幅画不容易”,靠的是画面的布局结构和笔墨气势,尤其是作画人的精神境界和品质修养。在作这些大画时,他就像一个伟大的指挥家,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激情,如何驾驱全局的节奏。近现代画家中有谁拥有如此之大、如此之多的大画作品,潘天寿创造了大画之最。他擅作大画,既取画幅之大,更着意于作品的境界之大。这些大画又有一个特点,即多数是指墨画。潘天寿的大画触目惊心,让人振奋;小品又极其清新和简练。
潘先生也作过概括「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作大画亦然。须目无全牛,放手得开,团结得住,能复杂而不复杂,能简单而不简单,能空虚而不空虚,能闷塞而不闷塞,便是佳构。反之作小幅,须有治大国之精神,高瞻远瞩,会心四远,小中见大,便不落小家习气。<ref>{{cite book|title=潘天寿研究|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_HURAQAAMAAJ|year=1997|publisher=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isbn=978-7-81019-598-0}}</ref>“」
===意于格调===
潘天寿的绘画艺术特別注重意境、气韵、格调等中国民族绘画的价值标准。他的作品总给人气魄宏大、令人激动振奋的感觉。 他的花鸟画清新刚健而朝气蓬勃,他的山水画苍古厚重而静穆幽深。他的作品真诚朴实、充溢着內在精神美,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力量。只有当一个艺术家的、修养、境界、情感、艺术气质和技艺都达到高水平的和谐匹配时,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永久价值的作品。潘天寿正是比许多同时代的画家具有更强的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感。他一生以弘扬民族美术为己任,淡泊名利、刚直不阿<ref name="易镜荣2006">{{cite book|author=易镜荣|title=美术欣赏|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8lQfakuXjTYC&pg=PA85|year=2006|publisher=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isbn=978-7-302-12267-8|pages=85–}}</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