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70
次編輯
變更
东伏见宫依仁亲王
,add
[[久邇宮邦彦王]]第三子[[東伏見慈洽|邦英王]],1919年([[大正]]8年)養育在東伏見宮邸,親王去世时,担任喪主主持葬礼。不過邦英王無法以養子身分繼承東伏見宮,因此最後在1931年邦英王臣籍降下成為伯爵,並以「東伏見邦英」作為姓名。
==视频==
===<center> 望五台山初雪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王世贞:看到这幅帖,我才知道虞世南比欧阳询高太多了!</center>
<center>{{#iDisplay:b3159h0num7|560|390|qq}}</center>
<center>探索·发现《金瓶梅》与王世贞</center>
<center>{{#iDisplay:k0783kxdmj2|560|390|qq}}</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二龍村龍舟競渡'''<br><img src="https://www.matataiwan.com/wp-content/uploads/2016/06/%E4%BA%8C%E9%BE%8D%E6%9D%91%E9%BE%8D%E8%88%9F-%E6%B4%B2%E4%BB%94%E5%B0%BE.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matataiwan.com/2016/06/08/kavalan-dragon-boat-in-er-long/ 圖片來自matataiwan]</small>
|}
'''二龍村龍舟競渡''',又稱'''二龍村扒龍船'''或'''二龍競渡''',是[[礁溪鄉]]二龍村轄下的上庄[[淇武蘭]]、下庄[[洲仔尾]],共同的傳統活動,除了先前準備,二龍村傳統祭典,主要有三個部分:祭典上下庄傳承有所不同分別如下。
淇武蘭祭港典禮:1.祭港儀式(含家戶) 2.遊港儀式 3.儀式後的龍舟競渡。(淇武蘭有謝神)。維持祭典原型。
洲仔尾祭港典禮:1.迎神2.祭港儀式(含家戶) 3.遊港儀式 4.儀式後龍舟競渡。(洲仔尾有迎神、邀請鄰近廟宇主神觀禮與謝神)。
活動當天,上下庄,當值爐主:於清晨舉行龍舟(迎[[神]])、祭港、下水、遊港獻紙頭、而後才是龍舟競渡、[[謝神]]龍船戲。村民:則會祭拜1.祖先、2.[[地基主]]、3.犒軍、4.聽龍舟遊港鑼聲,面對著淇武蘭港擺案祭港,可謂是動員全村男女的祭港競渡活動。
二龍競渡,是發自二龍村全村的祭港行為,大家熟知二龍競渡下午會划龍舟,卻不知道,二龍村的早上家家戶戶正在悄悄進行祭港拜拜。二龍競渡是二龍村的大活動,村民家家戶戶一早祭祖、地基主、犒軍完成後,待聽到龍船遊港打鑼會在家前擺案,面對淇武蘭港祭港祈求來年平安順利、風調雨順。長久以來村民自發性的祭港行為,是村內流傳的民俗文化,供品祭祀規模如七月半,是國內很特殊信仰與民俗文化(政府可沒有補助村民家庭任何一毛錢,進行祭港活動)。因為祭港不是拜七月半所以沒有插普度旗,這是識別上最大差異。祖先們一直告訴村民祭拜的是河裡的神靈,可見家家戶戶村民祭港,桌案上放有巾衣與冥紙小銀。
早上的祭港典禮完成後,下午才會開始競渡,這個[[傳統]][[民俗]]活動,由漢人聚落隨俗舉行後,至少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初期舉行的日期並不固定,直至1967年開始,龍舟競渡活動更改在[[中華端午節|端午節]]舉辦。二龍村龍舟競渡傳統上沒有[[發令員]]、[[計時員]]與[[裁判(體育)|裁判]],雙方[[選手]]們認為齊位、旗鼓相當時就引[[鑼]]出發,若有一方未引鑼,便需重新開始;行進中若有一方覺得起步慢,不公平而不引鑼或沒有信心勝利而不引鑼,就算對手已經划船到終點拿到鎮港鏢,也不算贏。只要有一方認為對方違規,[[競賽]]就得重來,勝負由觀眾和選手自行認定。亦由於這些特色,常被人稱為「[[君子]]之爭」。
由於該活動的特殊性,2001年獲[[交通部觀光局]]列為「國家十二大民俗節慶活動」。2006年獲[[宜蘭縣政府]]補登錄為「宜蘭縣民俗文化資產」。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