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周婉窈

增加 7,74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周婉窈]]'''
| 外文名 =
| 圖片 =
[[File:周婉窈.jpg|缩略图|居中|[https://gss3.bdstatic.com/7P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3D268%3Bg%3D0/sign=94fcdc968344ebf86d716339e1c2b017/8694a4c27d1ed21bf168cb70a96eddc450da3f86.jpg 原图链接]]]
| 出生日期   =1956年
| 出生地點 =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族   
| 職業     = 台湾历史学者<br>教授
| 教育程度 = 台湾大学  
| 信仰 =
| 知名作品 =
}}
'''周婉窈''',[[臺灣]]歷史學者,[[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系]]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其夫為亦任教於臺大歷史系的[[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文學院]]院長陳弱水。<ref>[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dec/28/today-life13.htm 國家講座得主 陳弱水︰沒上明星高中獲解放], [[自由時報]], 2011-12-28</ref>
==人物经历==*1981-1982,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班肄业;*1981,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1978,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士。*2005.09-2006.08,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1998-2005,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1996-2006,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所兼任副教授;*1995-迄今,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1994-1998,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助研究员 ;*1991-1993,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系讲师(Lecturer,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1990-1991,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学系讲师(Lecturer,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ref>[https://www.douban.com/note/546275375/ 少年台湾史]豆瓣网</ref> 周婉窈于1994年开始筹画、后于1997年出版的《[[台湾历史图说(史前至一九四五年)]]》以台湾为主体思考台湾历史。她提倡由在地本土观点所建构,以台湾岛(台湾本岛及其周边诸岛屿,也就是大台湾)的山、海、平原等三个以人群活动为主的重要构成要素与空间舞台所承载经历过的历史来建构融合成的台湾历史研究。她说,明朝陈第的〈东番记〉与〈舟师客问〉等文献早已明白指出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但二战后一直圈锁住台湾人民头壳的华夏论述等政治魔箍咒一直要到一九八○年代后期才开始松动。而曹永和“台湾岛史”的概念,是战后对台湾史研究可能开辟的新路径讲得最清楚明白的,他立下了一个清楚的界碑(landmark),标示了一个新方向、新天地。  ==学术专业==周婉窈是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讲师、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 她的研究专长为台湾史与东亚/东南亚海洋史,领域包括海洋台湾、日本殖民统治、雾社事件、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台籍日本兵、台湾教育史等。 研究领域:台湾史、清代妇女史。 ===学位论文===*1.1991,“The Kominka Movement: Taiwan under Wartime Japan, 1937-1945,” Yale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2.1981,〈日据时代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之研究(1921-1934)〉,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学术专书===*1.2003,《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史论集》,378页。<ref>台北:允晨文化有限公司。</ref>*2.1997,《台湾历史图说──史前至一九四五年》,179页。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ref>(此书之韩文版於2003年由汉城新丘文化社出版;日文版将由日本平凡社出版,编排中。)</ref>3.1989,《日据时代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265页。台北:<ref>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ref> ===期刊论文===*1.2005.06,周婉窈。〈想像的民族风──试论江文也文字作品中的台湾与中国〉,<ref>《台大历史学报》</ref>,第35期,页127-180。*2.2004.12,周婉窈。〈写实与规范之间──公学校国语读本插画中的台湾人形象〉,<ref>《台大历史学报》</ref>,第34期,页87-147。*3.2003.12, 周婉窈、许佩贤。〈台湾公学校制度、教科与教科书总说〉,<ref>《台湾风物》</ref>,53卷4期,页119-145。*4.2003.06, 周婉窈。〈历史的统合与建构──日本帝国圈内台湾、朝鲜和满洲的「国史」教育〉,<ref>《台湾史研究》</ref>,10卷1期,页33-83。*5.2003.04,周婉窈。〈陈第〈东番记〉──十七世纪初台湾西南地区的实地调查报告〉,《故宫文物月刊》,第241期(2003年4月),页22-45。*6.2001.12,周婉窈。〈失落的道德世界──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公学校修身教育之研究〉,《台湾史研究》,8卷2期,页1-63。*7.1997.12,周婉窈。〈实学教育、乡土爱与国家认同──日治时期台湾公学校第三期「国语」教科书的分析〉,<ref>《台湾史研究》</ref>,4卷2期,页7-55。(1999.06出刊)*8.1996.12,周婉窈。〈绡山传奇──贺双卿研究之检讨与展望〉,《新史学》,7卷4期,页159-197。收入邢义田、黄宽重、邓小南总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妇女与社会》<ref>(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ref>,页265-291。*9.1995.06,周婉窈。〈日本在台军事动员与台湾人的海外参战经验(1937-1945)〉,<ref>《台湾史研究》</ref>,2卷1期,页85-125。(1996年4月出刊)*10.1995.06 ,周婉窈。〈台湾人第一次的「国语」经验──析论日治末期的日语运动及其问题〉,《新史学》,6卷2期,页113-161。*11.1994.06, 周婉窈。〈从比较的观点看台湾与韩国的皇民化运动(1937-1945)〉,<ref>《新史学》</ref>,5卷2期,页117-158。*12.1993.10,周婉窈。〈清代桐城学者与妇女的极端道德行为〉,《大陆杂志》,87卷4期,页13-38。收入鲍家麟编,《中国妇女史论集 四集》<ref>(台北:稻乡出版社,1995)</ref>,页185-251。 ===专书===*1.2006 Chou, Wan-yao.“Between Heimat and Nation: 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In The Dignity of Nations: Equality, Competition and Honour in East Asian Nationalism, edited by John P. Fitzgerald & Sechin Y.-S. Chie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1999 周婉窈。〈明清文献中「台湾非明版图」例证〉,收於《郑钦仁教授荣退纪念论文集》,页267-293。台北:<ref>稻乡出版社。</ref>*3.1997 周婉窈。〈乡土台湾在日治时代公学校教科书中的地位(初探一)〉,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推广辅导组编,《乡土史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125-152。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4.1997 周婉窈。〈暧昧的台湾人──日本殖民统治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收於《何谓台湾?──近代台湾美术与文化认同论文集》,页250-263。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5.1997 周婉窈。〈美与死──日本领台末期的战争语言〉,收於黄富三、古伟瀛、蔡采秀编,《台湾史一百年──回顾与研究》,页85-99。台北:<ref>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ref>*6.1996 Chou, Wan-yao. “The Kominka Movement in Taiwan and Korea: Comparisons and Interpretations.” In Peter Duus, Mark Peattie, and Ramon Myers, (eds.), The Japanese Wartime Empire, 1931-1945, pp. 40-68.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7.1993 Chou, Wan-yao.“Renaming Oneself a True Japanese: One Aspect of the Kominka Movement, 1940-1945.” 台湾大学历史系编,《日据时期台湾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155-212。台北:<ref>台湾大学。</ref> ==参考资料=={{Reflist}}[[Category:台湾现代史]][[Category:台湾历史]][[Category:台湾教育史]][[Category: 條目內 #内 容待 整理查#]]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