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T-34戰車

增加 11,618 位元組, 1 年前
回退源初之水 (讨论)做出的 1 次编辑,到由XND做出的前一个修订版本
{{Special|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center>'''T-34戰車'''<br><img src="https://b.blog.xuite.net/b/2/d/e/12584724/blog_32120/txt/245354512/3.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 //blog.xuite.net/maomi/Food01/245354512-%5B%E5%8C%97%E4%BA%AC%E6%97%85%E9%81%8A%5D+%E8%A7%A3%E6%94%BE%E8%BB%8D%E5%9D%A6%E5%85%8B%E5%8D%9A%E7%89%A9%E9%A4%A8+----+%E4%B8%AD%E5%9C%8B%E6%88%B0%E8%BB%8A%E5%B1%95%E7%A4%BA%E5%9F%BA%E5%9C%B0+2061 圖片來自隨意窩]</small> |} '''T-34坦克'''是一款蘇聯於[[二戰]]前研發的[[中型坦克]]。T-34坦克出現時納粹幾乎沒有能對付這種坦克的武器,它的76毫米火炮能夠輕鬆擊穿同時期德軍的所有坦克。它的出現對納粹德國造成了很強的衝擊,(T-34的衝擊)使納粹德國加快了[[豹式坦克]]的研發。隨着德軍對坦克的升級改造,加上[[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等坦克陆续投入戰場,T-34的優勢逐漸喪失。爲了應對發生變化的戰場環境,蘇聯將T-34/76坦克進行了火力上的升級,爲其裝上一門85毫米火炮,這種的T-34坦克稱爲T-34/85坦克。T-34/85坦克在二戰中是盟軍 強的坦克之一。至二戰結束時,光是T-34/76和T-34/85坦克的總產量就超過了40,000輛,它毫無疑問是二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二戰後也僅有[[T-54坦克|T-54/55坦克]]的產量超越了T-34坦克。T-34坦克还擁有爲數眾多的衍生型號,如[[SU-85]]、[[SU-100驅逐戰車]],以及[[SU-122突擊炮]]等。 二戰後,蘇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停止T-34坦克的生產,還將T-34坦克的部分生產線移到了自己的衛星國中。[[北朝鮮]]、[[中華人民共和國]]、[[北越]]、[[埃及]]等國家都曾接收過蘇聯的T-34坦克,其中部分國家還對T-34坦克進行過改造。T-34坦克活躍於[[冷戰]]前期的軍事衝突中。[[六日戰爭]]<ref>[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605004585-260417?chdtv 六日戰爭],中時電子報</ref> 後,T-34坦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時至今日都仍在使用T-34坦克。雖然T-34坦克乘員拥有舒適性差、製造粗糙等缺陷,但這並不影響許多將領及學者對T-34坦克作出的評價。T-34坦克對後世的坦克設計有着深遠而持久的影響。蘇聯於冷戰期間研發的一系列[[主戰坦克]]都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T-34坦克的部分設計思路。 ==生產==T-34的簡約設計使得它成爲了一種易於生產的坦克,即使是不太熟練的工人也能參與到T-34坦克的生產中。T-34坦克的部分配件與[[KV-1坦克]]通用。投產後的一系列技術改進使得T-34坦克 加易於生產,也更加便宜。1942年,生產一輛T-34坦克僅需要3700工時、花費193,000[[盧布]],而在1941年則需要耗費8000個工時,並花費269,500盧布。 1940年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在[[共产国际机车工厂]](183厂)大批量生产。1940年内完成115辆,参见[[苏芬战争]]检验,但未能来得及参加战斗。1940年底,研制成功铸造炮塔,由马里乌波尔冶金工厂与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工厂]]联合制造. 至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共生产了1225辆,大大超过了同期德国[[四号坦克|Ⅳ号坦克]]的数量。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迫使德国应急 造其坦克:[[三号坦克]]改装长身管50毫米炮,[[四号坦克]]改装长身管的75毫米炮,开始研制[[豹式战车|五号豹式坦克]]和[[虎I战车|六号虎式坦克]]。至[[莫斯科会战]]爆发前,总计1853辆T-34交付部队使用。 [[苏德战争]]爆发后,蘇聯不得不將大规模向大后方[[烏拉爾]]、[[伏爾加河]]、[[東西伯利亞]]及[[中亞]]疏散其西部地区的工业、畜牧业。T-34坦克的生產線也隨重工業一起向東轉移。1941年9月17日位于哈尔科夫的[[共产国际机车工厂]](183厂)开始向乌拉尔[[下塔吉尔]]迁入[[乌拉尔捷尔任斯基车辆制造厂]],最后一列(第43列)疏散列车于1941年10月19日抵达[[下塔吉尔]],12月第一条生产线准备完毕,12月底通过总装从哈尔科夫带来的部件交付部队25辆T-34。1942年初该厂恢复全面生产。1942年4月,该厂坦克产量已经超过了战前水平。1942年6至7月,183厂开始采用新的辐条式带胶缘负重轮。1942年183厂是T-34产量最大的厂。战争期间该厂共生产了25 000辆T-34坦克。  列宁格勒[[185厂及设计局]]迁入[[鄂木斯克运输机械制造厂]](174厂),1942年3月才开始生产该坦克至1946年,总产量6900辆。 [[捷尔任斯基]]命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战争爆发后即开始转产T-34坦克,直至1942年8、9月[[斯大林格勒会战]]毁为废墟。 原来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100厂)1941年6月25日疏散到[[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178厂),以及一同疏散到[[车里雅宾斯克]]的发动机生产厂(如75厂),因此车里雅宾斯克被称为坦克城(Tankgrad)。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于1941年末开始生产T-34部件,1942年8月从生产重型坦克改产T-34坦克整车,1944年3月停止生产T-34。  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的[[乌拉尔重型机器制造厂]](第9厂)从1941年秋开始生产车体,随后开始生产铸造炮塔,1942年4月开始为其他总装厂提供组装好的车体或炮塔,1942年7月28日生产整车。1942年10月为扩大产能利用10000吨级水压机生产锻造炮塔(与人们长期的认知相反,这种炮塔抗弹性能不如铸造的六角炮塔。锻造装甲的厚度只有约20mm),供自己和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生产T-34,到1944年3月,生产了不少于2670个。1943年秋转产基于T-34底盘的自行火炮。 [[高尔基市]]的[[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112厂)从1941年起一直生产T-34坦克。 1941年,使用的是71-TK-3型车载电台,有效通信距离18千米.1942年,使用9R系列(22千米)、9RS(28千米)。T-34/85安装10-RT-26电台(7~20千米)。车内通话设备,型号演变:TPU-2、TPU-3R、TPU-3bis-F、TPU-ZR系列、TPU-47。至1943年夏75%的坦克装备了电台,到了1944年,电台装备率达到100%。 1940年9月至1945年6月,苏联总共生产了53000辆T-34坦克和5000辆以T-34坦克作为底盘的中型自行火炮。1941年、1942年苏联分别生产了3014辆、12500辆T34坦克。工人們在惡劣的環境下生產T-34坦克,他們需要忍受極低的氣溫,完成繁重的工作,而且由于乌克兰的产粮区被德国占领,工人所得到的配給口糧不僅少,而且質量極差。工人甚至需要靠自己種植莊稼才可以勉強餬口。青壮年男性都上了前线,生產T-34坦克的,大多是婦女、老人,以及未成年人。使用非熟練工大量生產T-34坦克也不是沒有代價的——後期生產的T-34較爲粗糙,未安裝部分精密設備,甚至有部分T-34坦克品質上存在問題。 苏联T-34/85坦克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从1951年开始分别生产了3185辆、1380辆至1958年与1955年。 == 歷史 =====早期的原型車===在[[西班牙內戰]]中,蘇聯的[[BT坦克]]和[[T-26坦克]]表現並不突出,因為它們常常會被[[反坦克武器]]所擊毀。西班牙內戰後,蘇聯裝甲部隊理事會主席巴普洛夫就斷言,作战车辆的裝甲防護脆弱將會爲未來的[[蘇聯紅軍]]的[[機械化部隊]]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因此,他建議蘇聯紅軍開發一種新型的戰車。 爲此,在1938年至1939年期間,先後有三種設計計劃被批准,這三種設計計劃分別是[[A系坦克|A-20]]、[[A系坦克|A-30]]和[[A系坦克|A-32]]。其中,A-20坦克安裝了45毫米火炮,並使用了輪履兩用式行走裝置。但終因裝甲和火力薄弱而被淘汰。而A-30坦克則因爲坦克無法承受住76.2毫米火炮的後坐力加之炮塔過小造成乘員不能很方便的操作火炮而被淘汰。最終,蘇聯選中了A-32坦克,並將其進一步發展爲T-34坦克。這三種設計除了A-32曾經少量投產過之外,其餘均僅停留在原型車階段。 ===T-34坦克===在1939年12月19日的一次會議中,[[米哈伊爾·伊里奇·科什金]]向[[斯大林]]建議,在不明顯影響機動力和綜合性能的情況下,對A-32坦克進行武器升級。斯大林最終接受了他的建議,同意了製造這種坦克的計劃。因爲當時[[歐戰]]已經爆發,所以[[蘇聯人民委員會]]防禦委員會要求中型工業委員會在1940年时生產出200輛這種坦克。在科什金早些時候的建議下,這款坦克被命名爲「T-34」坦克,以紀念蘇聯1934年發佈的大規模發展裝甲軍法令。 按照要求,T-34坦克需要採用比A-32坦克更厚的裝甲,更加強力的火炮以及更加可靠的傳動裝置。莫洛佐夫領導的設計小組爲了解決這些問題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最終,在1940年1月,蘇聯生產出了兩輛T-34坦克的原型車。科什金爲了測試這款坦克,率部將原型車從[[卡爾可夫]]/[[哈尔科夫]]一路開到[[莫斯科]]。隨後,這兩輛原型車又被送到[[冬季戰爭]]的前線。但是,在這兩輛原型車抵達之前戰事就已經結束。不過,科什金和他的設計組還是在[[芬蘭]]透過用T-34原型車的火炮轟擊已爲蘇軍所佔領的[[碉堡]]來展示T-34坦克武器系統的威力。隨後,T-34坦克的原型車又在[[明斯克]]、[[基輔]]、卡爾可夫接受了進一步的測試。最終,T-34坦克的原型車的圖樣設計工作於1940年6月完成。第一批T-34坦克同年9月下線。 因爲[[巴巴羅薩行動|德國入侵]]的原因,蘇聯不得不將軍事工業移至[[烏拉爾]]、[[伏爾加河]]、[[東西伯利亞]]及[[中亞]]一帶。其中,T-34坦克的生產線被轉移到了[[下塔吉克河]]地區。在此地區,T-34坦克的生產工作主要交給婦女、老人和十來歲的青少年。這些工人的生活條件很差,有時候必須要自己種莊稼纔能餬口。 後來,爲了使T-34坦克的生產簡化,蘇聯人又爲T-34坦克設計出一種生產工藝更加簡單的[[鑄造]]炮塔。一部分T-34 1940年型和T-34 1941年型裝備了這種炮塔。而T-34 1942年型的生產工藝則進一步簡化。就拿火炮來說,T-34 1942年型的火炮共有614個部件,而稍早時候生產的T-34 1941年型的戰車炮則由861個部件組成。另外,作爲蘇聯人不斷簡化生產工藝的結果,1942年T-34坦克的生產成本由上一年(1941年)的26萬[[盧布]]降低到19.3萬盧布。 ===T-34/85坦克===隨着二戰的進行,德軍開始將諸如[[豹式坦克]]、[[虎式坦克]]這樣裝備有重型裝甲的坦克投入戰爭中。而蘇聯的T-34/76坦克所裝備的76毫米火炮對付這些坦克時難免顯得疲軟。而且,T-34/76坦克的雙人炮塔的作戰效率並不高(在雙人炮塔裏車長要在負責指揮的同時爲主炮裝填炮彈)。因此,蘇聯人決定對T-34坦克進行升級。這款坦克安裝了一個三人炮塔,主炮是[[KV-85坦克]]上的85毫米火炮。這門火炮是改裝自蘇聯的M-1939型[[防空炮]],其炮口初速度可達797米/秒,可以擊穿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前裝甲。== 參考文獻 == {{reflist}}[[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4,0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