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克里斯蒂娜女王

增加 634 位元組, 5 年前
增加分类,增加注释
{{NoteTA
|1=zh:笛卡儿; zh-hans:笛卡尔; zh-hant:笛卡儿;
}}
{{Infobox royalty
| name = 克里斯蒂娜
|}}
'''克里斯蒂娜女王'''({{lang-sv|'''Drottning Kristina'''}},{{bd|1626年|12月18日|1689年|4月19日|catIdx=K}}),即'''克里斯蒂娜·奥古斯塔'''({{lang|sv|'''Kristina Augusta'''}}),是1632<ref>{{cite web|url=http://www.worldstatesmen.org/Sweden.html|title=Sweden|publisher=World Statesmen|accessdate=2015-01-19}}</ref>至1654{{noteTag|group=注|这王位同时有以下的称号:{{tsl|en|Swedes (Germanic tribe)|瑞典人 (日耳曼部族|瑞典人}}、{{tsl|en|King of the Goths||歌德人}}以及{{tsl|en|King of the Wends||文德人}}的皇后<ref name="J. Guinchard 1914 188">{{cite book |author=J. Guinchard |title=Sweden: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handbook |year=1914 |location=Stockholm |publisher=P. A. Norstedt & Söner |page=188 |url=http://runeberg.org/sweden14/1/0218.html}}</ref><ref name="academia.edu">[https://www.academia.edu/232566/Der_K%C3%B6nig_der_Schweden_Goten_und_Vandalen._K%C3%B6nigstitulatur_und_Vandalenrezeption_im_fr%C3%BChneuzeitlichen_Schweden Stefan Donecker/Roland Steinacher (2009) Der König der Schweden, Goten und Vandalen. Königstitulatur und Vandalenrezeption im frühneuzeitlichen Schweden.] In: Vergangenheit und Vergegenwärtigung. Frühes Mittelalter und europäische Erinnerungskultur. Ed. by Helmut Reimitz and Bernhard Zeller (= Forschungen zur Geschichte des Mittelalters 14; Wien 2009).</ref>,[[芬兰大亲王]],[[爱沙尼亚]]、[[立窝尼亚]]和[[卡累利阿]]<ref name="Stolpe 1974 pp. 142 & 145">{{tsl|en|Sven Stolpe||Stolpe, Sven}} (1974)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U05APAAACAAJ&dq ''Drottning Kristina Efter tronavsägelsen''], Volume 2 (Bonnier, ISBN 91-0-039241-3) pp. 142 & 145</ref> {{tsl|en|Bremen-Verden|不来梅-维登}},[[什切青]],{{tsl|en|Swedish Pomerania|瑞典的波美拉尼亚|波美拉尼亚}},{{tsl|en|Kashubia|卡舒布|卡苏比亚}}和万达利亚女公爵<ref name="Roland Steinacher 2006">Stefan Donecker/Roland Steinacher, Rex Vandalorum. The Debates on Wends and Vandals in Swedish Humanism as an Indicator for Early Modern Patterns of Ethnic Perception. In: Der Norden im Ausland – das Ausland im Norden. Formung und Transformation von Konzepten und Bildern des Anderen vom Mittelalter bis heute, ed. Sven Hakon Rossel (Wiener Studien zur Skandinavistik 15, Wien 2006) 242–252</ref>[[吕根岛]]公主,[[维斯马]]的{{tsl|en|Swedish Ingria|瑞典因格里亚|因格里亚}}夫人。<ref name="gutenberg.org">[http://www.gutenberg.org/files/17407/17407-h/17407-h.htm A Journal of the Swedish Embassy in the Years 1653 and 1654, Vol II. by Whitlocke]</ref>}}年间的[[瑞典女王]]。 <ref>皮特·英格伦(Peter Englund)著《S&oslash;lvmasken》 159页,奥斯陆Spartacus出版社2009年出版。 ISBN 978-82-430-0466-5</ref>==人物事迹== 克里斯蒂娜是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与王后[[勃兰登堡的玛利亚·伊丽欧诺拉]]所生唯一存活的合法继承人。在国王于[[三十年战争]][[吕岑会战 (1632年)|吕岑会战]]中阵亡后,当时6岁的克里斯蒂娜便以[[假定继承人]]的身份继承了王位,到18岁的年纪时她开始实际的统治。<ref>《天主教百科全书》,纽约Robert Appleton出版公司1913年出版。</ref>
克里斯蒂娜最为人所知者,就是她被认为是1600年代最博学多闻的女性<ref>Tangran, Alexander “Women in World History-Christina of Sweden (1626-1689)” A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Ed. Anne Commire. Vol.3. Detroit: Yorkin Publications, 2000. p. 722-729.</ref>。她喜爱书籍、手稿、绘画、以及雕塑。 由于其对宗教、哲学、数学、与鍊金术的兴趣使然,她吸引了想要让斯德哥尔摩成为「北方雅典」的许多科学家。她才思敏捷而喜怒无常;她不愿臣服于自己的女性角色。当她做出了不婚的决定时,引起了轩然大波<ref>[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TsG7BAAAQBAJ&lpg=PA17-IA80 The History of Loot and Stolen Art: from Antiquity until the Present Day By Ivan Lindsay.]</ref>。而在1654年退位后 伊丽莎白·艾森(Elisabeth Aasen)著《Barokke damer》 她改信[[天主教会]],并且将自己的名字从"克里斯蒂娜· 塔·瓦莎"(Kristina Augusta Wasa)<ref>A. Tangran, “Women in World History” (Yorkin Publications 2000), p. 722陆Pax出版社2003年出版。ISBN 82-729 [http://web.clark.edu/afisher/Examples/example%20253.pdf Script from Clark.edu by Anita L. Fisher]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2121349/http://web.clark.edu/afisher/Examples/example%20253.pdf |date=2015530-042817-02 }}</ref>改为"克里斯蒂娜·亚历珊德拉"(Christina Alexandra)。{{noteTag|group=注|她在1654年正式改为亚历珊德拉,以此纪念教宗[[历山七世]]和她心目中的英雄[[亚历山大大帝]]。教宗要求她加上“玛丽亚”来纪念[[马利亚 (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但她不同意,并签名为“克里斯蒂娜·亚历珊德拉”,尽管天主教史学家仍然把“玛丽亚”加进她的名字。<ref>Buckley, p. 250.2</ref>}}
由于其对宗教、哲学、数学、与鍊金术的兴趣使然,她吸引了想要让斯德哥尔摩成为「北方雅典」的许多科学家。她才思敏捷而喜怒无常;她不愿臣服于自己的女性角色。当她做出了不婚的决定时,引起了轩然大波<ref>[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TsG7BAAAQBAJ&lpg=PA17-IA80 The History of Loot and Stolen Art: from Antiquity until the Present Day By Ivan Lindsay.]</ref>。 而在1654年退位后,她改信[[天主教会]],并且将自己的名字从"克里斯蒂娜·奥古斯塔·瓦莎"(Kristina Augusta Wasa)<ref>A. Tangran, “Women in World History” (Yorkin Publications 2000), p. 722-729 [http://web.clark.edu/afisher/Examples/example%20253.pdf Script from Clark.edu by Anita L. Fisher]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2121349/http://web.clark.edu/afisher/Examples/example%20253.pdf |date=2015-04-02 }}</ref>改为"克里斯蒂娜·亚历珊德拉"(Christina Alexandra)。{{noteTag|group=注|她在1654年正式改为亚历珊德拉,以此纪念教宗[[历山七世]]和她心目中的英雄[[亚历山大大帝]]。教宗要求她加上“玛丽亚”来纪念[[马利亚 (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但她不同意,并签名为“克里斯蒂娜·亚历珊德拉”,尽管天主教史学家仍然把“玛丽亚”加进她的名字。<ref>Buckley, p. 250.</ref>}} 在28岁时,这位「北方的[[弥涅耳瓦|智慧女神]]」搬到了罗马<ref name="Script from Clark.edu">[http://web.clark.edu/afisher/Examples/example%20253.pdf Script from Clark.edu by Anita L. Fisher]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2121349/http://web.clark.edu/afisher/Examples/example%20253.pdf |date=2015-04-02 }}</ref>。   当时的教宗描述克里斯蒂娜是一位「没有领土的女王、没有信仰的基督徒、以及不知羞耻的女人」<ref name="books.google.com">[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TsG7BAAAQBAJ&lpg=PA17-IA80 The History of Loot and Stolen Art: from Antiquity until the Present Day By Ivan Lindsay]</ref>。儘管如此,她仍然成为了一位神学与音乐领域的领导人物,并且支持了许多巴洛克艺术家、作曲家、与音乐家。<ref>Kruse, Sabine (1992). "Rodrigo de Castro (um 1585-1640)". in Sabine Kruse and Bernt Engelmann. Mein Vater war portugiesischer Jude: Die sefardische Einwanderung nach Norddeutschland um 1600 und ihre</ref>
她是一共五代教宗所招待的贵客<ref name="ReferenceC">[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z19aM96gY1cC&lpg=PT42 The Vatican's Women: Female Influence at the Holy See By Paul Hofmann]</ref>也是[[反宗教改革]]派的重要人物,她是少数几位死后葬于[[圣伯多禄大殿]]的女性。她超乎常人的生活方式、阳刚的打扮与行为,在许多的小说、戏剧、或电影中被传颂。在克里斯蒂娜的所有传记中,关于她的性别与文化认同,都是很重要的内容<ref>[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6zFXgm6CnAC&lpg=PA40 Joachim Grage (Göttingen) "Entblösungen. Das zweifelhafte Geschlecht Christinas von Schweden in der Biographik" In: Frauenbiographik: Lebensbeschreibungen und Porträts herausgegeben von Christian von Zimmermann, Nina von Zimmermann]</ref>。
=== 早年 ===1626年12月8日,克里斯蒂娜生于[[斯德哥尔摩]]。她出生之前,[[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国王的首两个女儿──一个无名公主,和另一个同名为克里斯蒂娜的公主──都已经夭折,故[[勃兰登堡的玛利亚·伊丽欧诺拉|玛利亚·伊丽欧诺拉王后]]怀有第三胎时,举国都十分期待,她诞下孩子时,王宫更是充满热烈欢呼声。由于克里斯蒂娜出生时长满毛髮,且哭声雄亮,接生的人把她误认为男孩子。克里斯蒂娜在自传忆述道,「在场的女士发现这错误时,都感到万分尴尬。」国王却十分欢喜,说「这女孩一定会很聪颖,看她作弄了我们所有人!」<ref name="Elisabeth Aasen: Barokke damer">Elisabeth Aasen: ''Barokke damer'', edited by Pax, Oslo 2003, ISBN 82-530-2817-2</ref>她的性别之所以会引起混淆,可能是因为她出生时被几乎完整的[[羊膜]]包着;但斯堪的纳维亚传统把这种羊膜称为「胜利外衣」,视之为好兆头。   国王很疼爱女儿,而公主也很敬爱父亲;然而王后却因自己没有诞下男孩而对克里斯蒂娜很冷漠。古斯塔夫二世为了捍卫[[新教]],率兵出国参与[[三十年战争]]前,申明若他无法回国,则由克里斯蒂娜继承王位。<ref>H. Cloburn编《蒙旁西埃郡主回忆录(Memoirs of Mademoiselle de Montpensier)》48页,1848年出版</ref>
国王把克里斯蒂娜当作王子般抚养<ref>{{CathEncy|wstitle=Christina Alexandra}}</ref>,而克里斯蒂娜继位时宣誓为「国王」而非「女王」 。烦躁的母亲常常告诉她,把她诞下来时是多麽痛苦,使她感到内疚,可能是她没有打算诞下儿子作继承人的原因。
1632年,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于吕岑阵亡。虽然克里斯蒂娜很少流泪,但她为了父亲的死哭泣了三天。她母亲把国王的遗体从德意志带回国,并间中把棺材打开,抚拍他的遗体──国王于死后18个月才下葬。由于克里斯蒂娜跟先王长得很相似,母亲改变了对她的态度:起初漠不关心,现在却十分注意她。古斯塔夫·阿道夫曾下令,若他不幸战死,克里斯蒂娜应交由姑母卡塔里娜照顾。   卡塔里娜跟普法尔茨的约翰结婚,但二人于战争爆发后迁回瑞典,与克里斯蒂娜十分要好;卡塔里娜的女儿后来跟克里斯蒂娜的好友结婚,而[[卡尔十世·古斯塔夫|她的儿子]]后来更继承了克里斯蒂娜的王位。然而玛利亚·伊丽欧诺拉王后却不满先王遗令,决定要亲自照顾女儿,并禁止卡塔里娜进入王宫。其后,她常常在密不透光的房间内偷泣。 [[阿克塞尔·奥克森谢纳]]({{lang|sv|Axel Oxenstierna}})大法官逼不得已,只得把玛利亚·伊丽欧诺拉放逐至[[格里普斯霍姆宫]],并限制她要得枢密院同意方可见女儿。自此,克里斯蒂娜得姑母一家人作伴,过了3年愉快时光;但卡塔里娜于1639年死后,奥克森谢纳着令她家人迁出王宫。
克里斯蒂娜还是婴儿时,看顾她的护士曾不小心把她掉在地上,使她断了一块肩骨,两边肩膀终生高度不一。但她马术精湛,并学习剑击和射击。她6岁继位为女王时已经很成熟,给俄罗斯大使留下极佳印象。先王指派给她的导师,神学家[[约翰内斯·马蒂亚·哥图斯]]({{lang|sv|Johannes Matthiæ Gothus}})教晓她[[宗教]]、[[哲学]]、[[希腊语]]和[[拉丁语]] 。此外,她也学习[[瑞典历史]]和现代语言。她语言天份十分高,曾使法国大使大惊说:「她的法文〔说得那麽好〕,就像在[[罗浮宫]]内出生!」;而曾在意大利居住四年的丹麦医生,则惊叹她虽然未到过意大利,却说得像当地人一样 <ref name="Elisabeth Aasen: Barokke damer"/>
此外,她也学习[[瑞典历史]]和现代语言。她语言天份十分高,曾使法国大使大惊说:「她的法文〔说得那麽好〕,就像在[[罗浮宫]]内出生!」;而曾在意大利居住四年的丹麦医生,则惊叹她虽然未到过意大利,却说得像当地人一样 <ref name="Elisabeth Aasen: Barokke damer"/>。 14岁的克里斯蒂娜是模范学生,教授她政治学的奥克森谢纳曾讚扬她说:「她完全不像女孩子,相反,她天资聪敏,遗传了父亲的智慧。」奥克森谢纳和古斯塔夫曾经把国王领地赏赐[[绅士]]和将领,以换取他们效忠;克里斯蒂娜后来明白这政策改变了国王和绅士之间的势力平衡。   她的曾祖父[[古斯塔夫·瓦萨]]改信[[新教]]后,国王拥有的[[瑞典教会|教会]]和修院财产增加了;当时国王领有瑞典土地的三成,自由农夫领有约一半,绅士领有两成。但古斯塔夫二世不断赏赐臣下,使克里斯蒂娜继位时,国家约七成五的土地属绅士所有<ref name="Elisabeth Aasen: Barokke damer"/>。
=== 与母亲的关系 ===
[[勃兰登堡的玛利亚·伊丽欧诺拉|玛利亚·伊丽欧诺拉]]经常给克里斯蒂娜写信,请求离开格里斯普霍姆宫。克里斯蒂娜知道枢密院不会允许这要求,故回信婉拒。玛利亚·伊丽欧诺拉其后要求二人一起离开瑞典,克里斯蒂娜则邀请母亲到斯德哥尔摩,试图劝服她不要离国;然而她还是于1640年和她的内侍一起逃到丹麦,并受到[[克里斯蒂安四世]]款待。她回到了故乡[[勃兰登堡]],而勃兰登堡选帝候则要求瑞典赔偿 。虽然枢密院打算收回她的封地和财产,但克里斯蒂娜终于说服了他们,以自己的金钱付母亲的生活费
虽然枢密院打算收回她的封地和财产,但克里斯蒂娜终于说服了他们,以自己的金钱付母亲的生活费。 玛利亚·伊丽欧诺拉于1648年回到瑞典,并在克里斯蒂娜退位后一年,即1655年病死。<ref>维罗妮卡·巴克利(Buckley, Veronica )著《Christina, Queen of Sweden: The Restless Life of a European Eccentric》,伦敦2004年</ref>
=== 笛卡儿来访 ===
== 执政 ==
{{House of Vasa}
克里斯蒂娜女王十六岁时获枢密院邀请参与政事,但她请求像父亲一样,待十八岁才亲政。她顺利完成与丹麦交好的首要工作:丹麦把[[哥得兰岛]]和厄塞尔岛(今爱沙尼亚[[萨列马岛]])转让给瑞典,同时瑞典也从挪威得到[[耶姆特兰]]和[[海里耶达伦]]。
她骑马穿越弗拉米尼亚门(今[[人民广场 (罗马)|人民门]] ),于12月23日进入罗马。贝尼尼在门上的教宗历山的纹章下,加上了克里斯蒂娜的纹章并题词「此志1655年欢欣和蒙恩的来临」({{lang|la|Felici Faustoq Ingressui Anno Dom MDCLV}})。数天后,克里斯蒂娜与贝尼尼会面,并从此成为好友。克里斯蒂娜时常到访贝尼尼的画室;而贝尼尼死前请求克里斯蒂娜为她祈祷,因为她使用上帝明白的语言。
圣诞日,克里斯蒂娜跪在圣伯多禄大殿的圣坛前,并接受教宗亲自主礼的圣礼。克里斯蒂娜因此取名「'''克里斯蒂娜·阿历山德拉'''」──阿历山德拉除了荣耀教宗历山七世外,也是纪念她景仰的[[阿历山大大帝]] 。由于她是当时最著名的皈依天主教徒和最有名的女人,她获免除向天主教信仰行屈膝礼的仪式。她本人也说她的信仰与常人不同;事实上,她在转信前多次问教士希望她怎样服从教会的礼仪。她曾对下属说,她虽然尊重教宗在教会的地位,但未必认同教宗的个人行为。她曾说教宗的[[奎利那雷宫]]位处的山不应该叫「马山」({{lang|it|Monte Cavallo}}),应该改名叫「驴山」({{lang|sv|Monte degli Assisi}}),因为她在罗马30年间遇见的教宗都没有常识<ref name="Ola Åmodt">{{cite book|first=Ola |last=Åmodt|title=Roma - legender og merkverdigheter|publisher=Fritt forlag|location= Oslo |year=2007|isbn=978-8281790124}}</ref>。教宗为克里斯蒂娜身处罗马感到十分高兴,当时正值巴洛克式庆典时期;她曾有几个月是教宗的唯一贵宾。为了吸引她的注意,贵族为她举行了多次烟火、杂技、歌剧、格斗表演和马上长枪比武。她在[[阿尔多布兰迪尼宫]]接受6000人欢迎,并观看穿着东方服饰的骆驼和大象背负塔子的表演
由于她是当时最著名的皈依天主教徒和最有名的女人,她获免除向天主教信仰行屈膝礼的仪式。她本人也说她的信仰与常人不同;事实上,她在转信前多次问教士希望她怎样服从教会的礼仪。她曾对下属说,她虽然尊重教宗在教会的地位,但未必认同教宗的个人行为。她曾说教宗的[[奎利那雷宫]]位处的山不应该叫「马山」({{lang|it|Monte Cavallo}}),应该改名叫「驴山」({{lang|sv|Monte degli Assisi}}),因为她在罗马30年间遇见的教宗都没有常识<ref name="Ola Åmodt">{{cite book|first=Ola |last=Åmodt|title=Roma - legender og merkverdigheter|publisher=Fritt forlag|location= Oslo |year=2007|isbn=978-8281790124}}</ref>。 教宗为克里斯蒂娜身处罗马感到十分高兴,当时正值巴洛克式庆典时期;她曾有几个月是教宗的唯一贵宾。为了吸引她的注意,贵族为她举行了多次烟火、杂技、歌剧、格斗表演和马上长枪比武。她在[[阿尔多布兰迪尼宫]]接受6000人欢迎,并观看穿着东方服饰的骆驼和大象背负塔子的表演。 她在[[帕尔马公爵列表|帕尔马公爵]]的[[法尔内塞宫]]定居,她居所对面的是圣毕哲塔教堂,纪念另一位定居罗马的瑞典女人。克里斯蒂娜于1656年1月24日在法尔内塞宫创办了[[阿卡迪亚学院]]({{lang|it|Accademia dell'Arcadia}}),每逢星期三都会开放给上流社会人士,让他们享受音乐、戏剧、文学和语言。参与阿卡迪亚的人,包括首名徒步穿越斯堪的纳维亚到访[[北角 (挪威)|挪威北角]]的法兰西斯柯·内格里({{lang|it|Francesco Negri}}),和克里斯蒂娜的告解者拉什·许特({{lang|sv|Lars Skytte}})。   其中许特也是约翰内斯·马蒂亚的学生,本为瑞典驻葡萄牙的外交官,但得知克里斯蒂娜的去向后便要求转任罗马。她本人则受西班牙牧师[[米格尔·莫利诺]]吸引,米格尔因宣扬受[[大德兰]]影响的[[神秘主义]],而遭[[异端裁判所]]迫害。克里斯蒂娜的好友贝尼尼曾为大德兰为题製作雕塑「圣德兰」,现存于罗马的[[维多利亚圣玛利亚教堂]]。
瑞典并没有兑现缴附生活费的承诺,使克里斯蒂娜只得靠借贷和他人捐款过活。她的随从烧毁了门以取暖,桑蒂尼利兄弟卖出了宫殿内的艺术品;这都因为克里斯蒂娜没有支付他们的薪俸<ref name="Elisabeth Aasen: Barokke damer"/>。
29岁的克里斯蒂娜与同龄的男人交往,招来閒言閒语批评。其中一个和她交往的人是[[德乔·阿佐利诺]]({{lang|it|Decio Azzolino}})枢机,阿佐利诺曾任驻西班牙大使的秘书,并负责教廷与欧洲各宫廷的联络,他也是天主教会内的自由思想运动「飞行小队」的领袖。阿佐利诺和克里斯蒂娜交往之密,甚至曾被教宗要求减少探访她的时间,但二人终生都是朋友。克里斯蒂娜曾以法文写信给阿佐利诺,表示她无意冒犯上帝,也无意要他冒犯上帝,但「这无法阻止我爱你,至死不渝;虔诚使你无法成为我的爱人,那麽我也免除你成为我的侍从,因为我生死皆为你的奴婢。」   阿佐利诺的回信则保守得多。克里斯蒂娜周游列国时写了很多信给他,现存的有50封。信件以密码写成,但被约1900年时[[瑞典-挪威]]的驻罗马大使卡尔·比尔特男爵破解。二人的交往并非事事顺利。一次,他们相约于[[苹丘]]旁的美第奇别墅,但阿佐利诺没有现身,使着急的克里斯蒂娜赶往[[圣天使城堡]],发射了一枚大炮。美第奇别墅前的铜门依然可见大炮的痕迹<ref name="Ola Åmodt"/>。
由于花光金钱又厌倦宴会,克里斯蒂娜决定外游至法国两年。[[路易十四世]]款待了她,但她刚强的外表和自由的言谈使当地的妇女感到震惊。法国「大小姐」在芭蕾舞会上接待她之后说,「她使我很惊讶:她向她喜欢的部分鼓掌,卧在椅子上,在椅子上交叉双腿,和做出其他动作;除了著名的丑角Travelin和Jodelet外,我从未见过这些动作……她在各方面都是超级古怪的家伙。」<ref>''Memoirs of Mademoiselle de Montpensier''. H. Colburn, 1848. Page 48.</ref>
然而,[[马扎然]]另有安排。为保和平,他促成了[[路易十四世]]和他的表姐[[玛丽亚·泰雷扎 (西班牙)|玛丽亚·泰雷扎]]的婚姻,婚礼其后于1660年举行。但克里斯蒂娜对此事全不知情,甚至多次派人提醒马扎然遵守协定。1657年夏,她回到法国,拜访教宗城市[[阿维农]]。10月,她入住[[枫丹白露]]的房间,她在那里做了一件毕生难忘的事──杀害她的[[骑士统领]]济安·里纳尔多·蒙纳尔德希。她向欧洲讲述了这事的经过,内容如下:
两个月来,她一直怀疑蒙纳尔德希,直至抓住跟他联络的人后,才确定他出卖了她的利益,并陷害了一个虚构的宫廷成员。当晚,她传召蒙纳尔德希到宫中的楼座,与他讨论此事。蒙纳尔德希坚称,告密者应以死谢罪。克里斯蒂娜手握蒙纳尔德希告密的证据,并说他已宣判自己的死罪。蒙纳尔德希恳求原谅,但被桑蒂尼利兄弟刺伤。   他身穿[[锁子甲]],在克里斯蒂娜旁的房间内走避了几个小时,但终于被弗朗西斯科·桑蒂尼利刺死。当时在楼座接受告解的勒贝尔神父跪下,求他们放过那人,但他们只叫他把那人安葬在教堂内。冷静的克里斯蒂娜付了一笔钱,要修院为他的灵魂举行[[弥撒]]。勒贝尔神父记述这事道:「她为自己被迫採取这种行动感到伤感,但声称他的罪行和背叛已受到公义审判。」
事后,[[马扎然]]建议克里斯蒂娜把罪名全推往桑蒂尼利身上后解僱他,但她坚称自己要为此事负上全责。她写信给[[路易十四世]]交待此事,两星期后在[[枫丹白露宫]]拜访他时也对此事绝口不提。然而,罗马人感觉全然不同,他们认为桑蒂尼利是刽子手,替外国的[[野蛮人]]行凶,杀害了[[意大利]]贵族。他的罪证不翼而飞;克里斯蒂娜在他死亡当日把罪证留在勒贝尔处,而他也确认该信件存在。她从未公开信件内容。
替克里斯蒂娜辩护的[[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指出,她有权审判自己的宫人,故处死蒙纳尔德希是合法的。当时的人认为,克里斯蒂娜身为女王,须明辨是非,而她的责任感很强,终生都以自己为女王。她的好友Angela Maddalena Voglia被教宗派往修院,以阻止她与[[枢机团]]的其中一个枢机有染后,她成功从修院逃出。   但是她在克里斯蒂娜家中匿藏时,却遭到修士袭击和强姦。克里斯蒂娜为此事在自己家中发生感到愤怒,要求处死那名修士,但他已逃之夭夭<ref name="Ola Åmodt"/>。她本想拜访[[英格兰]],但[[奥利弗·克伦威尔]](英国独裁者)不鼓励她到访。她便回到罗马,继续醉心于艺术与科技。
=== 再访罗马 ===
=== 重返瑞典 ===
1660年4月,克里斯蒂娜得悉卡尔十世已经在2月去世,他的独生子[[卡尔十一世]]只有五岁。同年夏季,她回到瑞典,并指出她把王位传给的是表哥和他的后裔,故此,若卡尔十一世也去世了,她就会重掌王位。但由于她是天主教徒,她无法这样做,神职人员也禁止她在住处举行天主教弥撒。在斯德哥尔摩渡过数星期后,她在[[北雪平]]找到寓所。   她最终第二次放弃了王位,在[[汉堡]]花了一年时间筹集返回罗马的盘川。她把收入交给犹太银行家迪戈·特谢拉({{lang|de|Diego Texeira}},本名亚伯拉罕),以换取他每月津贴她的生活,并偿还她在安特卫普的债务。虽然当时与犹太人来往并不常见,但她除了拜访特谢拉家外,还在自己寓所招待了他们。
1662年夏季,她第三次抵达罗马,并过了几年快乐日子。1667年,由于与教宗不和,她便再次启程返回瑞典。但她的居所已被侵佔,使她停留在汉堡,不再北行。她在当地得悉历山七世已经去世,而继任的[[克勉九世]]是她宫殿的常客。为了庆祝他当选,克里斯蒂娜在寓所举行大型宴会,流着美酒的室外喷泉也挂满灯饰。然而,她忘记自己身处新教徒的土地上;她被当地居民以石头和火把威吓,只得在隐蔽的小门落荒而逃,宴会最终不欢而散。特谢拉家须出资维修寓所<ref name="Elisabeth Aasen: Barokke damer"/>。
=== 在罗马的晚年 ===
1668年11月22日,克里斯蒂娜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进入罗马。和13年前一样,她在欢迎中骑马从人民门入城。新教宗克勉九世常常探访她,因为他们都喜欢戏剧。克里斯蒂娜在监狱旧址上创办了罗马首间公众剧院「[[阿波罗歌剧院]]」({{lang|it|Tor di Nona}}),现时此剧院属僧人所有。1669年末教宗中风弥留时,他只召见很少人,克里斯蒂娜就是其中一人。12月9日,克勉九世病死,新当选的[[克勉十世]]担心剧院败坏风俗。 [[诺森十一世]]在位时,情况更为恶劣:虽然他和其他枢机都曾经是克里斯蒂娜包厢的常客,但他下令把「托尔·德·诺那」改建为穀仓,也禁止女性演出、唱歌和穿着[[低胸装]]。克里斯蒂娜认为这些举动全然荒谬,继续让女性在她的宫殿内演出。
居所的底层有一间实验室,她和阿佐利诺曾在那里做鍊金术的实验。她写作了一些作品,包括一部自传和关于她仰慕的[[阿历山大大帝]]和[[凯撒大帝]]的文章,也与游历欧洲时认识的人保持联络。她资助一些音乐家,如[[阿尔坎杰罗·科雷利]]和[[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科雷利把首作《12首三重教堂奏鸣曲》献给克里斯蒂娜。
纵使大臣经常催促她履行诞下继承人的职责,但克里斯蒂娜坚决不肯结婚。她认为婚姻「好得不能与爱情共存」。她喜欢穿着男人衣服,或在服装上同时展现男性和女性风格。她的性取向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现代传记普遍认为她是[[女同性恋者]]<ref name="Buckley, Veronica 2004">Buckley, Veronica (2004). Christina, Queen of Sweden: The Restless Life of a European Eccentric. London.</ref><ref name="crompton">{{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TfBYd9xVaXcC&pg=PA357 |first=Louis |last=Crompton |title=Homosexuality and Civilization |year=2009 |publish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s=357–60}}</ref>,有人声称她是[[阴阳人]] ,并在1965年检查她的遗体,但证实她是正常的女性<ref>{{cite book|title=Christina, Queen of Sweden: The Restless Life of a European Eccentric|first=Veronica |last=Buckley|location= London|year=2004}}</ref>,而她的验尸报告也没有提及生殖系统异常的状况。
当时的人认为,克里斯蒂娜坐下、走路、移动、交谈的举动都很像男性。她也较喜欢与男子作伴,除非该女人十分漂亮,才会结识她。同样地,她喜欢与有学识的女性交往,不管她们长得怎样。克里斯蒂娜年轻时十分热爱她的内侍[[艾芭·斯芭尔]],大部分空馀时间都和她在一起和称讚她的美。克里斯蒂娜把她介绍给英格兰大使怀特洛克,保证她的才智与美貌都是惊为天人的<ref name="Buckley, Veronica 2004"/>。   她离开瑞典后也继续写信给斯芭尔,信中说她会永远爱着她。这种信件在当时十分流行,包括克里斯蒂娜写给从未相遇,但仰慕其写作的女人的信件<ref name="Elisabeth Aasen: Barokke damer"/>。后来在罗马时,她跟阿佐利诺枢机的关系亲暱。
=== 注释 ===
{{NoteFoot}}
{{Reflist|2}}
===相关条目===
*{{Link-en|克里斯蒂娜堡|Fort Christina}}([[瑞典的美洲殖民地|瑞典在美殖民地]],今[[美国]][[德拉瓦州]]内)
 
== 外部链接 ==
{{Commons|Christina of Sweden}
{{-}}
{{end box}}
{{瑞典君主}==链接==*{{Authority control}*{{DEFAULTSORT:K}*[[ category: 瑞典君主]]*[[瑞典君主女儿]]*[[ category: 欧洲女性君主]]*[[斯德哥尔摩人]]*[[死在国外的瑞典人]]
128,7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