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可染

增加 12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http://www.xzlkrysg.com/image/b5.jpg 原圖鏈結]
[http://www.xzlkrysg.com/index.asp「李可染艺术网」] ]]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中國現代中國畫家, 与[[陆俨少]]有“北李南陆”(也有“南陆北李”)之称。 江蘇徐州人。幼時從同鄉畫家[[錢食芝]]學畫,1945年遷居北平,從事教學工作,並拜[[齊白石]]、[[黃賓虹]]為師。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等職<ref name="黃可萱2017">{{cite book|author=黃可萱|title=你不可不知道的 101位中國畫家及其作品: 看名家如何揮灑墨筆,推動千年的美術巨輪|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Yd6nDgAAQBAJ&pg=PA304|date=24 February 2017|publisher=華滋出版|isbn=978-986-93548-8-2|pages=304–}}</ref>。1989年12月5日,李可染在和文化部官員的談話中突發心臟病去世。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追求南北圓融的藝術之道==
李可染生於江蘇徐州,那裡的自然風土介於南北而以南為主。直到40歲之前,李可染一直生活在南方,除了家鄉徐州,就是上海、杭州、武漢、重慶。李可染心性偏於陰柔,與此有關;除此之外,與他的繪畫啟蒙——江南“四王”的熏陶也有關係。與此相對應,1949年之後,李可染水墨寫生的地理空間,基本上限於長江以南。因此,將李可染的繪畫歸為“南宗”,應當不離譜。但作為一個藝術大家,李可染深知“厚重”“剛樸”的重要,這些都屬於“北宗”的範疇。唯其如此,他選擇“南北雙修”“南北圓融”的藝術之道,追求金鐵煙雲、綿里藏針的境界<ref> {{cite news | url =http://www.sohu.com/a/294754174_201909 | title =为何张仃善画雪,李可染善画雨 | date =2019-02-14 | publisher =www.sohu.com | accessdate =2019-03-27}}</ref>。
== 山水画的革新家==李可染的藝術分期李可染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研習與發展長達 60 年,依萬青力的分期,可分四期°。 1920 - 1937 年的第一期,李可染拜錢食芝爲師,學習四王山水,之後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透過學校老師,了解吳昌碩藝術。 1940 - 1945 年的第二期誠如李可染所言:我在這時曾給自已定下兩句標語以自警楊,這兩句話是「用最大的功力 从传统里 進去,以最大的勇气冲 出来 」。1946 - 1965 年的第三期十年中,李可染至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書,拜齊白石、黃賓虹爲師,得北卒故宮博物院的古代珍藏繪畫蒙養,此階段並重新銜接傳統與大自然創造出 別開生面 的李 ==山水。1972 - 1989 年的第四期,李可染實現了書法藝術上的飛越决心从传统里打出来, 其繪畫達李家 又从 山水 的巔峰。李可染的藝術成就这一环入手, 除有良好的西方繪畫的底子外,更源於對傳統的正確認識<ref>{{cite book|title=墨韻風華: 近現代水墨書畫大師作品特展|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qqix-dLxrUC|year=2012|publisher=國立歷史博 辅之以牛图、写意人 館|isbn=978-986-03-1596-7}}</ref>
李可染對中國傳統繪畫的研習與發展長達 60 年,依[[萬青力]]的分期,可分四期°。 1920 - 1937 年的第一期,李可染拜錢食芝爲師,學習四王山水,之後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透過學校老師,了解吳昌碩藝術。 1940 - 1945 年的第二期誠如李可染所言:我在這時曾給自已定下兩句標語以自警楊,這兩句話是「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气冲出来」。1946 - 1965 年的第三期十年中,李可染至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書,拜齊白石、黃賓虹爲師,得北卒故宮博物院的古代珍藏繪畫蒙養,此階段並重新銜接傳統與大自然創造出別開生面的李家山水。1972 - 1989 年的第四期,李可染實現了書法藝術上的飛越,其繪畫達李家山水的巔峰。李可染的藝術成就,除有良好的西方繪畫的底子外,更源於對傳統的正確認識<ref>{{cite book|title=墨韻風華: 近現代水墨書畫大師作品特展|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mqqix-dLxrUC|year=2012|publisher=國立歷史博物館|isbn=978-986-03-1596-7}}</ref>。
 
===山水画的革新家===
如果说李可染的早期作品,其人物意志、表情以"奇"为主,五六十年代以"正"为主,晚年则复归于"奇" ,实现了他"奇中见正"的理想。《苫吟图》《怀素种蕉学书图》是这一时期写意人物的代表作,也是现代东方表现性的写意画达于极致的佳作。
其时所用"陈言务去"和"不与照相机争功"两印,可见其变革山水画之决心和创作山水画之方法。可染五十九岁至六十九岁( 1966 — 1976 ) ,乃其绘画之"潜伏期"。由于"文革"开始,被迫停笔,并遭无端批判,斥为"黑画"。虽曾几次返京奉命作画,亦为数寥寥。 1974 年,可染为民族饭店所作《谪江〉,又被列人"黑画"展览,受到批判,备受摧折。七月,因髙血压<ref name="徐鼎一2001">{{cite book|author=徐鼎一|title=李可染|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48xHAQAAIAAJ|year=2001|publisher=上海书画出版社}}</ref>
 ====画家决心从传统里打出来,又从山水这一环入手,辅之以牛图、写意人物。==畫牛高手===
李可染還是畫牛高手。他喜歡牛的強勁、勤勞和埋頭苦幹。多年來畫了大量牧牛圖。齊白石以蝦、蟹、魚、雞島、花卉等爲題材,寫得十分生動;但李可染劫走出他自己的路子,專門畫牛。他還稱他的畫室爲「師牛堂」,后来刻了一方印章"孺子牛"。細看他的筆法,就不難了解他畫牛的方法與齊石白的蝦蟹完全一致<ref>{{cite book|title=臺灣美術: 臺灣省立美術館館刊|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NfgOl68FKEC|year=1993|publisher=臺灣省立美術館}}</ref>。白石老人曾为李作《耗草歇牛图》题跋,老人写道: “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李可染以簡筆和素描的手法寫牧童水牛,肌理明顯、情趣盎然。加上檔圖新穎,很容易使人產生快意,而細加觀賞之下,則又能給人許多筆墨趣味。這些手法除了構圖稍見取巧,沒有齊白石那麼深思凝重之外,李可染已經深得齊自石蟲鳥花草的筆意。李可染寫了許多牧童水牛畫,有『暮韻圖』、『牧童賞瀑』、『縛牛圖』、『五牛圖』等,這些畫表現了閒靜的趣味,顯出了作者喜愛放逸平淡的生活,也可見李可染一片樸實自然的胸襟。以畫而論,他一貫大阻剪裁,利用濃蔭、水牛的對比,加強表現出一種無拘無束的悠閒<ref>{{cite book|title=南北極|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AHxEAQAAIAAJ|year=1977|publisher=龍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ref>。
李可染从 35 岁开始用水墨画牛,勤奋不^接,画牛不息,直到晚年,箅来整整 47 个春秋。李可染画牛,颈上原有五道筋节,愈到后籴愈^简"。 70 岁后,还在不断删略。80 岁时,牛颈已"简"化到只着一、两笔.这使人想起齐白石画虾,经过了写意复写生,写生复写意,无限反复的认识过程,达到从生活到艺术髙度提炼的境界。他的虾一变、再变、三变,画到晚年 90 多岁,又再一次去掉笔下游虾头部两根触须, "简"到不能再"简" ,而其蕴含却越发丰厚<ref>{{cite book|title=造型艺术硏究|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rUwAAAAMAAJ|year=1991|publisher=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ref>。
==东方既白 水墨天地=====万山红遍 红 山水===
===墨黑 丛中 天地 东方既白宽===
李可染先生说:东方艺术(中国艺术)是一颗被蒙尘的明珠。所以他提出"东方既白“这一个学术观点一东方艺术离真正复兴的曰子已经不远了<ref>{{cite book|title=美術|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_xZLAQAAIAAJ|year=2003|publisher=人民美術出版社}}</ref>。"晚年请人治"东方既白"印章,集中表达了他的这一愿^和心境。中国画水平是很高的。有-次看中! !画和别国的绘闹-联展,感到两者水平差距很远。问来以后,就请王镛刻了一方图章"东方既白" ,是借用苏东坡《前赤壁赋》的结尾一句"小-知东方之既白"。东方文艺复兴的曙光一定会到来,中国画会在世界上占很高的地位<ref name="梅墨生2000">{{cite book|author=梅墨生|title=李可染|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Es5HAQAAIAAJ|year=2000|publisher=河北敎育出版社}}</ref>。
6,8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