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希伯来人

增加 64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希伯来人'''(עברים;标准希伯来语:ʿIvrim;[[:en:Tiberian vocalization|提比里亚发音]]:ʿIḇrîm)(又作עבריים;标准希伯来语:ʿIvriyyim;提比里亚发音:ʿIḇriyyîm)自称“[[以色列人]]”。他们在[[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以色列王国 (前期)|以色列王国]],首位国王是[[扫罗王]],第二位是[[大卫王]],第三位国王是大卫王之子[[所罗门]]。所罗门王在位时期国力鼎盛,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所罗门王死后,国家分裂成以色列(北国)和犹大(南国)两个国家。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人征服,西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迦尔底亚人灭。
在[[公元前13世纪]],希伯来人定居在[[迦南]]。他们使用[[迦南人]]的语言,尽管他们的文化有别于本地迦南人的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区别是一个激辩中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宗教方面非常敏感。<ref>[https://cnbible.com/cus/genesis/17.htm 创世记17章 .圣经 CN BIBLE[引用日期2016-12-10]]</ref>
== 语源 ==
== 族源 ==
《[[阿马尔纳信札]]》被成功解读后。若干学者急切地判定信札中谈到的“哈比鲁人”(Habiru)就是希伯来人。特别是信札中的“哈比鲁人”被称作游牧民、袭击者和歹徒。这与圣经旧约([[约书亚记]])中,对受约书亚领导征服迦南的希伯来人的相关描述特别契合。<ref>[https://cnbible.com/cus/genesis/21.htm 创世记21章 .圣经 CN BIBLE[引用日期2016-12-10]]</ref>
如此的结论被证明是草率的。随后的研究,结合了[[语言学]]的方法,并对其他古代文明的文献提到的“哈比鲁人”进行了考察。现在一般认为,“哈比鲁人”指的是一群集合起来的无国家的流亡者。他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却不是一个入侵迦南的强大部落。
实际上,正是底比斯第十七王朝的[[雅赫摩斯一世]](希伯来语中的“阿摩西斯”),顺尼罗河而下收复孟斐斯,驱逐喜克索斯人。与圣经旧约的描述截然相反,雅赫摩斯是喜克索斯人的敌人,是他用武力将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一个引人好奇的事实是埃及第十五王朝的六个喜克索斯人统治者中的第三位名叫雅各伯赫(Yaqob-her),与圣经旧约中的希伯来人的族长雅各(Jacob)相似。当然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名字。但仍然与圣经旧约形成了对比,也许最终我们会发现雅各不仅是希伯来人的族长,同时是埃及的法老。
在希伯来文化中保存了很多迦南和两河流域的文化因素。比如圣经旧约中挪亚方舟的故事与苏美尔人的Ziusudra/Utnapishtim故事。后者的故事中有方舟,神灵因为愤怒而释放大洪水,嫉妒的神Enlil(巴比伦语Enlil,迦南语El)以及反对他的智慧神Enki(巴比伦语Ea)。<ref>[http://www.marksir.org/2010/11/blog-post_28.html 亚伯拉罕献以撒,迦南人献婴祭的背景 .圣经考古[引用日期2016-12-10]]</ref>
文献资料显示希伯来人居住在村落,饲养牲畜。周期性地将牲畜移往更干燥的不适宜耕种的地区放牧。这种方式就被称为“季节性牲畜移动”。因此很多学者认定希伯来人不过是迦南人罢了,他们居住在迦南地条件艰苦的山区。长时间以来与其他迦南人隔绝,因此有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其中包括崇拜El神更甚于Hadad神。
某些基督教团体有时使用希伯来人这个术语来指称耶稣出生前的犹太人,与耶稣出生后的犹太人作区分。这种区分来源于[[基督教]]的观点,即[[犹太人]]拒绝承认[[耶稣]]是他们的[[弥赛亚]]或救世主时,他们原独有的上帝选民身份转移到全世界的基督徒身上。这种划分方法不为犹太人所接受。
1948年现代[[以色列]]建国后,认为要团结流落到全世界所有本民族的人,所以他们采取了以色列为国名,没有采用犹大作为国名,自称为希伯来民族,而不是犹太民族。但居住在以色列的人不等于所有[[犹太人]],而犹太人这个名词已经被世界各地广泛接受。<ref>[http://islamstory.com/zh-hans/%E5%B4%87%E5%A5%89%E6%AD%A3%E6%95%99%E7%9A%84%E4%BA%9A%E4%BC%AF%E6%8B%89%E7%BD%95%EF%BC%88%E6%98%93%E5%8D%9C%E6%8B%89%E6%AC%A3%EF%BC%89 崇奉正教的亚伯拉罕(易卜拉欣) .伊斯兰教的故事[引用日期2016-12-10]]</ref>
== 参考文献 ==
129,1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