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鲤城区

移除 10,956 位元組, 1 年前
政治
== 參考资料==
{{Reflist}}
 
==政治==
 
'''综述'''
 
秦汉以后,随着农业、手工业的逐步繁荣,刺激商品交换发展。南朝时期,已经有外国商船到境内从事商贸活动。
唐宋元时期,由于海外贸易在当时国家经济生活占重要地位,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商业的国家垄断经营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的商业活动。官僚贵族、豪强地主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各种形式投资商贸活动,有“数以万计”的外国商人长期在境内经营,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港口城市。
中世纪,泉州港作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长盛不衰达200多年之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鲤城区后渚港是泉州港的主港,泉州港对外贸易活动正是在以鲤城为中心的这一片土地上展开的。泉州港兴于唐,盛于宋元。这同唐宋元三代国家统一、地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政府积极推行开放政策、重视海外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清时期,由于倭寇和战乱,封建政府一度实行“禁海”政策,商业活动遭受致命打击。随着国内大市场的形成,以南北交流为主的商业活动,逐渐带动本地区经济走向繁荣。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千方百计通过本地商人的销售网络向内地倾销商品。买办商人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地区的商业结构。辛亥革命以后,华侨资本大量投入,推动泉州民族商业较大发展。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束缚下,民族商业走过一条艰辛的发展道路。至解放前夕,市区私营商业仅有1159户,大商户寥寥无几,人员3953人。
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的商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国营商业,及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导、集体商业为助手、个体商业集市贸易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商业体制。1956年,全市商业网点2890个,社会商业零售额3541万元,比1950年增长61%。“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小商小贩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加以限制,全市商业网点被乱砍、乱并,给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后果。
1978年以后,逐步恢复以国营商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商业体制,商业网点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商品购销旺盛,市场日益繁荣。1992年,全区拥有商业、饮服业企业7652家,从业人员19489人。其中,国有企业242家、从业人员3939人,集体企业1010家、从业人员6502人,合资企业1家、从业人员53人,私营企业6399家,从业人员8995人;国内纯购进97432万元,纯销售115481万元。
2011年,鲤城区生产总值为299.48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17亿元,同比下降42.6%;第二产业增加值192.31亿元,同比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107亿元,同比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为0.1:64.2:35.7。工业仍是鲤城区GDP增长的主力军,贡献作用明显,对GDP增长贡献率为73%。
2012年,鲤城区实现生产总值(GDP)完成191.89亿元,比增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14亿元,下降15%;第二产业增加值83.15亿元,增长16.2%,为GDP增长贡献率57.3%;第三产业增加值108.6亿元,比增9.3%。财政总收入20.64亿元,比增15.6%。
2019年,全区生产总值(GDP)迈上400亿元台阶,实现420.33亿元,同比增长8.5%;工业增加值136.34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260.03亿元,增长8.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90亿元,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4亿元,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9.79亿元,下降3.0%;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0.40亿元,下降67.8%。
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4亿元,增长5.9%。其中,税收收入8.05亿元,下降14.3%;非税收入3.19亿元,增长162.5%。随着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全区财政总收入小幅回落,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9.79亿元,同比下降3.0%。
2020年,鲤城区实现生产总值(GDP)438.08亿元,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21亿元,增长9.0%;第二产业增加值158.52亿元,增长3.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1%,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79.35亿元,增长4.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9%,拉动GDP增长2.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建国至1992年,全区粮食总产量72309吨,农业总产值19662万元(1990年不变价),农业经济内部产业值百分比为:种植业39.9%,林业1.27%,牧业31.34%,渔业25.42%,副业2.07%,农业经济逐步由单一、自给的自然经济向合理、开放竞争的商品化方向发展。
鲤城区农业主要分布于江南新区江南街道、浮桥街道、金龙街道、常泰街道4个街道办事处,拥有常年无公害蔬菜基地2000亩,市级龙眼无公害示范栽培基地500亩。“延陵丝瓜”、“坂头应菜”、“新步黄瓜”、“田中金瓜”及“东璧”龙眼等本地品牌农产品响誉市场。
 
'''第二产业'''
 
新石器时代,鲤城区就有原始的手工业,尤其是制陶已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手工制作工艺。唐代,鲤城的手工业生产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纺织、造船、制盐、制茶等行业获得空前的发展。以“泉缎”命名的丝绸织品、铜锡金属工艺品和陶瓷、农具等手工产品远销国内外,特别是造船业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元代,成为全国四大海船建造基地之一。明清时期,鲤城与外省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外省的手工业原料如棉花、生丝源源不断输入本地,本地的手工业产品如纺织品、糖等也在外省找到广阔市场。民谣说“糖去棉花返”,就是反映当时手工业发展的情况。纺织业、制糖业在当时占有突出的位置,同时在这些行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萌芽。
辛亥革命以后,部分爱国华侨回国投资设厂,引进国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出现近代意义的工业。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束缚下举步维艰,发展十分缓慢。到1949年,城区的工业设备只有380千瓦发电机、12台小机床和80多台原始织布机等。当年泉州工业总产值863万元(折新人民币值),其中现代工业只占0.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鲤城区现代工业走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初步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195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3282万元。
1958~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全市兴起大办工业热潮,新建、改建、扩建90个工厂,重点发展炼钢、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引起经济严重的失调,造成巨大的损失。1961年后,有计划地调整工业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和技术改造,工业生产逐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196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06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生产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十年间生产起伏,停滞不前。197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15亿元,十年平均增长速度仅0.818%。
1978年以后,实行特殊政策,大力发展电子、食品和轻纺工业,充分发挥对外贸易的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1978年工业总产值2亿元。
1986年鲤城区成立时,原泉州市(县级)的国营工业、二轻工业全部划归泉州市(地级)。鲤城区开始重建重组国民经济,明确工业的重要地位,并把发展乡镇、街道集体工业和外向型经济作为振兴鲤城经济的重要途径,大力创办乡(街道)、村(居委会)企业,积极吸收利用外资,创办“三资”企业,扎实开展企业质量、品种、效益活动。至1992年,全区有乡镇(街道)工业企业2826家、“三资”工业企业70家,建成以六大行业为骨干的新的工业体系。当年,全区工业总产值20.9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9.3亿元)。
2011年鲤城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2.7亿元,同比增长35.4%。
2019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实现136.34亿元,同比增长8.3%,拉升GDP增长2.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4.22亿元,增长8.4%。从重点企业看,产值前10名企业增长11.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4.9%,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38.2%,带动明显。产值超亿元企业96家,产值增长14.8%,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7个百分点,对全区贡献率达到122.4%。从支柱产业看,纺织鞋服行业、机械汽配业、电子信息行业三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374.0亿元,增长9.0%,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八成,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7.7个百分点。从企业增速看,规上工业企业中近五成的企业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3.58%,较上年提高6.3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423.12亿元,增长7.2%。
在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和优化的带动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70.7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8.7%,占比近四成。
 
'''第三产业'''
 
2011年,鲤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9.7亿元,同比增长18.8%。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总额147.72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7.31亿元,同比增长25.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11.98亿元,同比增长15.9%。
2012年,鲤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1.24亿元,比增20.8%;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比增12.3%。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2万元,比增7.9%。
201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90亿元,同比增长4.5%;
2019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60.03亿元,同比增长8.9%,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升0.5、0.3和0.6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3%。从全市看,增速高于全市1.1个百分点,居全市第4,较上年前进3位;从行业看,除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个位数增长外,其他行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金融业增速分别为13.4%、12.3%、11.0%、10.5%,分别拉动GDP增长1.0、0.6、2.5、0.7个百分点。其他服务业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1.0%,居各行业首位。<ref>[http://www.sc.chinanews.com.cn/zttp/2021-04-26/1 政治] </ref>
==社会事业==
28,9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