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强·尼可拉·阿瑟·兰波

增加 461 位元組, 5 年前
增加分类,增加注释
| website =
}}
'''让·尼古拉·阿瑟·兰波'''({{lang-fr|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b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catIdx=R兰波}}),或译'''阿尔图尔·兰波'''、'''韩波'''、'''林包德''',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 ==生平事迹== 无法被归类的天才诗人,创作时期仅在14-19岁,之后便停笔不作。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诗歌]]影响,[[超现实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 青年时期 ===
兰波出生于[[法国]]东北部夏尔维勒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少年时代的兰波是一个好动而才华横溢的学生。15岁那年,他就能以[[拉丁文]]写作各种诗歌并赢得了很多奖赏。
1870年,兰波的老师[[乔治·伊森巴尔]]成为兰波在文学道路上的领路人。在他的指导下,兰波开始用[[法语]]写诗,其法语诗歌的创作水平进展迅速。兰波性格叛逆,屡次离家出走,甚至曾经参与过1871年的[[巴黎公社]]组织。 他在诗歌《巴黎人的狂欢或巴黎的重生》一诗中描述了自己参与<ref>[[巴黎公社]]的这段经历。1871年以后, https://www.juzimi.com/writer/497637 阿瑟· 兰波 成为一个[[无政府主义经典语录_名言_名句赏析_句子迷]]者,他开始酗酒,并经常蓄长髮、衣衫褴褛的招摇过市,以图嘲笑那些一本正经的中产阶级。他给他的老师伊森巴尔写信,系统阐述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即在“漫长的、庞大的、理性的骚乱中”加入幻觉的因素。</ref>
他在诗歌《巴黎人的狂欢或巴黎的重生》一诗中描述了自己参与[[巴黎公社]]的这段经历。1871年以后,兰波成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他开始酗酒,并经常蓄长髮、衣衫褴褛的招摇过市,以图嘲笑那些一本正经的中产阶级。他给他的老师伊森巴尔写信,系统阐述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即在“漫长的、庞大的、理性的骚乱中”加入幻觉的因素。 1871年9月底,兰波再次回到[[巴黎]],不过这次是应著名[[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诗人[[保尔·魏尔伦]]的邀请。魏尔伦曾读过兰波的著名作品《[[醉舟]]》,十分爱慕兰波的诗才。来到[[巴黎]]之后,兰波住在魏尔伦的家里。很快,魏尔伦便和这个17岁的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坠入爱河,他们成为[[巴黎]]诗坛著名的同性情侣。两人同居之后,生活挥霍而放任,酗酒和吸食[[大麻]]是家常便饭。   他们为巴黎的文学精英团体所不容,而兰波的恃才傲物更是引起许多的反感。这一时期,兰波创作了大量具有震撼力的诗作,他的诗歌成就甚至超过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波德莱尔]]。<ref>[https://www.douban.com/note/360848114/ 通灵:《醉舟》——阿瑟·兰波 豆瓣网 2014年6月20日]</ref>
兰波和魏尔伦之间的同性恋情日益炽烈。1872年,魏尔伦甚至离开了他的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和兰波一同私奔至[[伦敦]]。1873年7月,两人在[[布鲁塞尔]]火车站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吵,随后魏尔伦用枪打伤了兰波的手腕,一气之下兰波叫来警察,[[魏尔伦]]被逮捕。被捕期间,魏尔伦甚至被迫接收了一系列具有侮辱性的心理治疗,原因是魏尔伦的妻子指控她的丈夫和兰波之间不正常的“友情”。开庭审理时,尽管兰波一再宣称自己撤回对魏尔伦的控诉,法官还是判魏尔伦入狱两年。
魏尔伦入狱后,兰波只身一人回到故乡夏尔维勒,在极度伤心中完成了一生最杰出的诗作《[[地狱一季]]》。这部作品是[[象征主义文学]]的精品。在诗中,兰波追忆他和魏尔伦共同生活的“地狱情侣”的岁月。他甚至以“悲伤的兄弟”、“疯癫的童贞女”来称呼魏尔伦,而自己则是他的“下地狱的丈夫”。1874年,兰波和诗人[[杰曼·努沃]]再次返回[[伦敦]],并出版了他倍受争议的作品《彩画集》,其中包含了两首最早的以自由诗体写成的法语诗歌。<ref>[https://www.jianshu.com/p/75083da6ffd8 处理好自己的弱关系 - 简书 2018年11月22日]</ref>
=== 晚年生活 ===1875年,兰波和[[魏尔伦]]最后一次在[[德国]]相遇。此时的魏尔伦已经获释,并被迫皈依了[[天主教]]。这个时候,兰波已经受够了早年的放纵生活,基本放弃了写作生涯,而是开始从事一些能够给他带来稳定收入的工作。他开始徒步在[[欧洲]]大陆旅行 。1876年夏天,他甚至加入了[[荷兰]]的军队,只是为了免费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去旅行。然而到了爪哇之后,他很快就厌倦了,并立即乘船返回[[法国]]。他曾游历[[塞浦路斯]]并最终在[[亚丁 (也门)|亚丁]]定居,并成为巴尔代公司的一名雇员
1876年夏天,他甚至加入了[[荷兰]]的军队,只是为了免费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去旅行。然而到了爪哇之后,他很快就厌倦了,并立即乘船返回[[法国]]。他曾游历[[塞浦路斯]]并最终在[[亚丁 (也门)|亚丁]]定居,并成为巴尔代公司的一名雇员。 1884年,兰波辞去工作,开始独立在[[埃塞俄比亚帝国|阿比西尼亚]](今天的[[埃塞俄比亚]])经商。他从事军火走私生意,并赚了不少钱。而在这个时候,兰波的右膝盖患上滑膜炎,并很快恶化为[[癌症]]。日益恶劣的病情迫使兰波于1891年5月9日返回[[法国]]。5月27日,兰波做了右腿的截肢手术,然而这还是没能抑制癌细胞的扩散。 <ref>[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1576256/ 【读一首 阿瑟·兰波 的诗 《生活在别处》】 豆瓣小组 2015年12月6日]</ref>  同年11月10日,兰波在法国马赛逝世,享年37岁。
== 影响 ==
兰波对[[现代文学]]、音乐和艺术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在[[巴黎]]的生活经历曾经于1995年被拍成电影《[[全蚀狂爱]]》,由[[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
兰波的创作是法语诗歌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他本人是一位无法被归类的诗人,有人认为他是[[象征主义文学|象征主义运动]]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也被公认为是其后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的鼻祖。二战后诞生于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的诗风也深受兰波影响。今日人们在追忆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时,兰波的名字都是绝对不会忽略的。就连恐怖小说作家[[托马斯·里戈蒂]]也曾在不同场合表示自己是兰波的忠实追随者。<ref>[https://xueqiu.com/2384647653/113004587 ...与精神的冒险之旅”这是来自法国诗人阿瑟·兰波的潇洒,..._雪球 2018年8月30日]</ref>
=== 重要作品 ===
* 《诗集》
* 《[[醉舟]]》(1871年)
* 《兰波书信集》
=== 参见 =={{Portal box|法国|文学|诗歌|人物}=
* [[现代主义文学]]
* [[象征主义文学]]
* [[法国文学]]
=== 外部链接 ==={{Commons+cat|Arthur Rimbaud}{{* Wikisourcelang|fr|Auteur:Arthur Rimbaud|阿蒂尔·兰波}{{wikiquote}
* [http://www.mag4.net/Rimbaud/index.html 兰波的生平和创作]{{dead link|date=2018年5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en}}{{fr}}
* [http://members.tripod.com/RoadSide6/frames.html 《醉舟》]
* [https://www.webcitation.org/query?id=1256547548456479&url=geocities.com/monsieurmustache/index.htm “醉舟”官方论坛]
* [http://www.languageisavirus.com/ 语言是病毒] 兰波的诗歌创作风格
==链接==*{{Authority control}*{{DEFAULTSORT:Rimbaud, Arthur}*[[ category: 法国诗人]]*[[法国LGBT作家]]*[[法国LGBT诗人]]*[[罹患骨癌逝世者]]*[[双性恋作家]]*[[ category: 巴黎公社人物]]*[[ category: 象征主义诗人]]
128,8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