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三国

增加 1,750 位元組, 5 年前
增加图片
[[File:三国1.jpg|缩略图|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 class="infobox bordered" style="align: right; width: 25em; font-size: 90%; text-align: left; float: right;" cellpadding="4"
|-
! colspan="4" style="background:#fca; font-size:120%; text-align:center;"| '''三国'''
|-
| '''国家''' || [[蜀汉]] || [[曹魏]] || [[孙 吴|东 吴]]
|-
| '''首都''' || [[成都]] || [[ 洛阳许昌]] || [[南京|建业]]
|-
| '''君主'''<br />&nbsp;-开国君主<br /> &nbsp;-亡国君主
| 2帝<br />[[刘备]]<br />[[刘禅]] || 5帝<br />[[曹 ]]<br />[[曹奂]] || 4帝<br />[[孙权]]<br />[[孙皓]]
|-
| '''成立''' || 221年<br />于[[成都]]立国 || 220年<br />[[曹丕]]篡 [[ 东汉 ]] || 229年<br />于[[建业]]立国
|-
| '''灭亡''' || 263年<br />[[魏灭蜀之战]] || 265年<br />[[司马炎篡魏]] || 280年<br />[[晋灭吴之战]]
|-
| colspan="4" style="text-align:center;"|
|-
|
|}
'''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208年-280年{{efn|*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 ref name="start"/><ref name="邹纪万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 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第12页:「大致说,赤壁战后,纔有三国分立形式的酝酿;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20年),三国分立成为定局。次年,曹丕篡汉,步入了中国历史上所谓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严格定义的三国分立,则要到孙权称帝的那一年纔算正式开始」</ref><ref>柏杨:《中国人史纲》,2007年7月 初版11刷 ISBN 978-957-32-4752-4 及 [[柏杨]]:中国历史年表</ref>。
*广义分别有:
**184年[[汉灵帝]]光和七年,这是正史《[[三国志]]》开始记述的年份,[[黄巾之乱]] 在这一年 开始。东汉历经黄巾之乱后动盪不安,各地有叛乱 。188 。187 年[[刘焉 (益州牧)|刘焉]]向朝廷建议以宗室及重臣为[[州牧]]来安定地方。这个制度被[[刘昭 (南梁)|刘昭]]诟病为地方割据与天下分裂的开端<ref>《续汉书》志第二十八百官五刘昭注:至孝灵在位,横流既及,刘焉徼伪,自为身谋,非有忧国之心,专怀狼据之策,抗论昏世,荐议愚主,盛称宜重牧伯,谓足镇压万里,挟奸树算,苟罔一时,岂可永为国本,长期胜术哉?夫圣主御世,莫不大庇生民,承其休谋,传其典制。犹云事久獘生,无或通贯,故变改正服,革异质文,分爵三五,参差不一。况在竖騃之君,挟奸诈之臣,共所创置,焉可仍因?大建尊州之规,竟无一日之治。故焉牧益土,造帝服于岷、峨;袁绍取冀,下制书于燕、朔;刘表荆南,郊天祀地;魏祖据兖,遂构皇业:汉之殄灭,祸源乎此。</ref><ref name="st">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三联书店1994年版ISBN 978-7 -108-00607-3):“而到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起,割据分裂已成事实。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形势已经形成。</ref> **189 187 年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开始,东汉皇帝便陷入军阀的挟持之中,此时东汉朝廷已经崩溃<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一章〈东汉王朝的衰落〉,第一节〈东汉后期宦官的擅政〉,第1页:「实际上,从汉灵帝中平六年 (189 (187 年)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开始,东汉皇帝便陷入军阀的挟持之中,全国一统的局面也随著瓦解,所以我们说东汉王朝的寿命实际只有165年」</ref>。189年[[汉灵帝]]死,由[[ 刘辩| 汉少帝]]即位< ref name="屑"/>{{rp|1}}。外戚首领大将军[[何进]]听取部将[[袁绍]]建议,征调[[军阀]][[董卓]]入京剿灭[[宦官]]势力,造成董卓乱政<ref name="屑"/>{{rp|2}}。9月,董卓废少帝[[刘辨|汉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ref name="屑"/>{{rp|2}}。12月,曹操作檄文号召各地[[诸侯]]共起[[董卓讨伐战|讨伐董卓]]<ref name="屑"/>{{rp|2}}。
**190年群雄[[讨伐董卓]],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开始,群雄不再听令朝廷,全国一统局面瓦解<ref name="start">「一般认为,三国的历史应从公元二二〇年曹丕称帝算起,… …。在魏、蜀、吴三个政权正式建立之前,三国鼎立的格局就形成。因此三国的历史包括三国正式建立前二十年的军阀混战时期,大概从汉献帝初二年(公元190年)董卓之乱开始。」《中国文明史第四卷魏晋南北朝上册》〈1.政治发展大势〉,〈分裂的地点​​--三国鼎立〉,第3页</ref>。
**208年赤壁之战后开始,此时三国鼎立形成雏型< ref name="邹纪万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
**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皇室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 ref name="start" /><ref>赵翼,《廿二史札记·第七卷·三国志晋书》:“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ref><ref>黎东方,《细说三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ISBN 978-7-208-03442-6),408-409页:“三国时代的经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都十分发达。……论文学,我们只须再提一下曹操的‘对酒当歌’与曹植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不就够了吗?再说,[[建安七子]]怎麽样?东汉有没有?……谈到科学,三国时代有过会用麻醉药,甚至有把握进行‘神经解剖’的名医[[华佗]]。”</ref> 。}} 。)是[[中国历史]]一段三个国家并立的时期。一般认为是从[[建安 (东汉)|建安]][[元年]]起算<ref name="屑">{{cite book|author=李异呜编著|title=《三国的碎屑》|location=[[哈尔滨]]|publisher=北方文艺出版社|isbn=9787531721222|date=2007年4月}}</ref>{{rp|154}}。三国是指[[曹魏]]、[[蜀汉]]及[[孙吴]]<ref name="屑"/>{{rp|154}}。[[ 汉朝| 东汉]]末年战争不断,使得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ref name="三国鼎立"/> [[File:曹操2.jpg|缩略图|左|曹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北方的统一和屯田制、租调制的施行,北方社会趋于稳定,生产力逐渐恢复。]]==概况==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东汉末年]],汉廷因[[黄巾之乱]]、[[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汉灵帝|灵帝]]、[[张举 (东汉)|张举]][[张纯 (东汉末)|张纯]]叛乱、[[何进|外戚]][[十常侍|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汉灵帝]]时期,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爆发[[黄巾之乱]]<ref name="屑"/>{{rp|1}}。 为镇压黄巾,一方面放权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纵容地主组织私人武装,对抗黄巾<ref name="屑"/>{{rp|1}}。[[董卓]]乱政并与[[董卓讨伐战|关东诸势力对抗]]后迁都[[长安]],使得朝廷威信丧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据混战。其中[[曹操]]拥护逃回[[洛阳]]的[[汉献帝]],迁都[[许昌|许]]。 他击败多股势力,最后在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北方最大势力[[袁绍]],大致掌控中国北方。曹操以优势兵力南征[[荆州刺史部|荆州]],但在208年冬天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也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 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积极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最后刘备在[[夷陵之战]]战败,孙权获得整个荆州南部。刘备病死后,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 据有[[扬州刺史部|扬州]]、荆州及[[交趾刺史部|交州]]等地的孙权迟至229年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ref name="三国鼎立">邹纪万(1990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第一节〈三国鼎立〉</ref>{{rp|6-21}}。 此后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曹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的被司马氏掌控。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魏灭蜀之战|出兵伐蜀]],蜀汉亡
[[ 东汉]]末期,汉廷因[[黄巾之乱]]、[[北宫伯玉]]之乱、[[黑山军]]起义、[[王芬]]谋废[[汉灵帝File:司马炎2.jpg| 灵帝]]、[[张举 (东汉)缩略图| 张举]][[张纯 (东汉末)| 张纯]]叛乱、[[何进|外戚]][[十常侍|宦官]]火拼等一系列事件而动荡不安。184年[[汉灵 晋武 ]]时期,以[[张角]] 司马炎: 兄弟为首爆发[[黄巾之乱]]< name="屑"/>{rp|1}}。为镇压黄巾,一方面放权到州牧、太守,一方面纵容地主组织私人武装,对抗黄巾<ref name="屑"/>{rp|1}}。董卓乱政并与[[董卓讨伐战|关东诸势力对抗]]后迁都长安,使得朝廷威信丧失,地方长官演变为独立军阀割据混战。其中[[曹操]]拥护逃回洛阳的[[汉献帝]],迁都[[许昌|许]]。他击败多股势力,最后在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北方最大势力[[袁绍]],大致掌控中 北方。曹操以优势兵力南征[[荆州]],但在208年冬天 魏国 [[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形成三 鼎立的雏型。220 君主。265 曹操病逝 司马昭去世 ,其子[[ 司马炎夺取 丕]]迫汉献帝[[禅让]]称帝,国号「 」,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也以汉室宗亲的身份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刘备与孙 在赤壁之战后积极拓展势力 为了[[荆州刺史部|荆州]]问题多次发生纠纷与战争 定都洛阳 最后刘备在[[夷陵之战]]战败,孙权获得整个荆州南部。刘备病死后,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迟至229年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ref name="三国鼎 ">邹纪万(1990年):《中国通史·魏 南北 》第一章〈魏 称西 南北朝的政治变迁〉,第一节〈三国鼎立〉,第6页-第21页。</ref>。此后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曹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的被司马氏掌控。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魏灭蜀之战|出兵伐蜀]] ,蜀汉亡。 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曹魏亡。西晋最后于280年发起[[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ref>邹纪万(1990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迁〉,第一节〈 name=" 三国鼎立 〉,第22页-第27页。<" /ref> {{rp|22-27}}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后世常常追思当时风云人物。[[陈寿]]所著、[[裴松之]]作注的《[[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成为研究三国历史的重点书籍。而[[罗贯中]]结合历史、民间故事,撰写的《[[三国演义]]》 [[ 章回小说 ]] ,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丰富的内涵深入人心<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新版后记〉 ,第391页。</ref> {{rp|391}}
== 历史 ==
=== 黄巾之乱 ===
{{Main|黄巾之乱}} [[东汉]]在[[汉和帝]]后,因为种种因素而走向衰亡:皇帝大多在年幼即位,所以政权多由[[外戚]]掌控。皇帝成年后为了夺权而寻求[[宦官]]的支持,让宦官势力掌控朝廷<ref>《后汉书·宦者列传》:「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汉灵帝)帝本侯家,宿贫,每歎桓帝不能作家居,故聚为私臧,复臧寄小黄门常侍钱各数千万。常云:『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宦官得志,无所惮畏,并起第宅,拟则宫室。」</ref>。这种外戚与宦官的对峙即[[戚宦之争]],使朝廷陷入循环内斗<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一章〈东汉王朝的衰落〉,第一节〈东汉后期宦官的擅权〉,第1页-第2页。</ref>。到了[[汉桓帝]]与[[汉灵帝]]时期,[[士大夫]]不满当时掌权的宦官败乱朝政,纷纷上书抗议{{efn|当时士大夫领袖为三君,即[[窦武]]、[[刘淑 (党人)|刘淑]]与[[陈蕃]]。其他有名望的士大夫还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士大夫重视名节和扬清激浊,与选用自己的官员有知遇之恩,使得太学生、名士与有名望的官员结合成士大夫的势力,与掌控朝廷的宦官对抗< ref name="士人阶层的壮大及其与宦官的斗争"/>。 }}, 但这两次的抗议均被宦官与皇帝镇压,史称[[党锢之祸]]。在地方上,各地豪强地主兼併土地,压榨百姓,人民苦不堪言<ref>《后汉书·志·五行二》:「而灵帝曾不克己复礼,虐侈滋甚,尺一雨布,驺骑电激,官非其人,政以贿成,内嬖鸿都,并受封爵。」</ref>。加上天灾接续不断,百姓纷纷揭竿起事,成为群雄割据的导火线<ref name="士人阶层的壮大及其与宦官的斗争">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一章〈东汉王朝的衰落〉,第二节〈士人阶层的壮大及其与宦官的斗争〉,第3页-第6页。</ref>。[[File:孙权1.jpg|缩略图|孙权:字仲谋,[[孙策]]死,孙权统众霸江东。208年孙权由吴徙治京城,筹划[[赤壁之战]],势力达于[[荆州]];210年吞并交趾士夑,取得东南半壁。211年孙权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219年孙权破关羽,占有荆州六郡。夷陵之战胜利,限制了蜀汉出峡发展。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国号吴。]]
184年,[[太平道 (宗教)|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数十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之乱]]<ref>《后汉书·孝灵帝纪》:「中平元年春二月,钜鹿人张角自称「黄天」,其部师有三十六万,皆著黄巾,同日反叛。安平、甘陵人各执其王以应之。」</ref>。乱事范围迅速扩大,很快发展成全国性的战乱{{efn|张角自称“黄天”,部众都以头裹[[黄巾]]为记号,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号召。黄巾军在全国各地设三十六方,大方万馀人,小方六七千,各方由渠帅统领,相当于汉制的将军<ref>《资治通鑑·光和六年》:「角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也。大方万馀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扬数万人,期会发于邺。元义数往来京师,以中常侍封諝、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ref> 。}} 。汉灵帝赦免因党锢之祸被囚的士大夫以团结内部,命[[何进]]佈防京师雒阳,以[[皇甫嵩]]、[[卢植]]及[[朱儁]]等率军出兵,并令地方州郡和豪强地主募军协助镇压。虽然[[黄巾军]]很快被击溃,但是朝廷依旧贪污混乱,民变馀部散佈各地,顺势占山成寇{{efn|当时除黄巾势力,陆续还有凉州的[[北宫伯玉]]、李文侯、[[边章]]与[[韩遂]],河北[[黑山军]]张牛角、[[张燕 (东汉)|张燕]],渔阳的[[张举 (东汉)|张举]]、[[张纯 (东汉末)|张纯]],荆南[[区星]]、[[周朝 (东汉)|周朝]]、郭石等。其他还有白波、黄龙、左校、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刘石、平汉、大洪、白绕、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飞燕、白爵、杨凤、于毒等大小黄巾馀部。这些势力小的也有数千人,势力大的甚至有百万人< ref name="黄巾大起义与东汉王朝的崩溃"/>。 }}, 局势尚未稳定<ref name="黄巾大起义与东汉王朝的崩溃">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一章〈东汉王朝的衰落〉,第三节〈黄巾大起义与东汉王朝的崩溃〉,第7页-第9页。</ref>。为了要稳定局势,188年汉灵帝採纳[[刘焉 (益州牧)|刘焉]]建议,让监察各郡的[[刺史]]拥有地方军政的权力,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efn|当时以[[刘虞]]为[[幽州]],刘焉为[[益州]],[[刘表]]为[[荆州 (古代)|荆州]],[[贾 (汉朝)]]为[[冀州]]<ref>《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虞等皆海内清名之士,或从列卿尚书以选为牧伯,各以本秩居任。</ref>< ref name="黄巾大起义与东汉王朝的崩溃"/>。」 }}。 这个措施使[[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然而当朝廷的威信减弱时,掌握地方实权的州牧及刺史就会割据一方,不受朝廷指挥。例如益州牧刘焉为割据[[巴蜀]],藉由[[五斗米道]]首领[[张鲁]]佔领[[汉中]],切断与朝廷的沟通。为了稳定国家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反而将东汉推往群雄割据局面<ref name="黄巾大起义与东汉王朝的崩溃"/>。
189年汉灵帝去世,戚宦之争又起。[[蹇硕]]等宦官意图杀害外戚[[何进]],改立太子刘辩的弟弟陈留王刘协为帝。最后刘辩顺利继立,即[[刘辩|汉少帝]]。何进为了剷除以[[张让 (东汉)|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他与[[袁绍]]等[[士大夫]]联手,还命[[凉州]][[董卓]]与[[并州]][[丁原]]带兵增援。宦官们先发制人,杀死何进。袁绍等人为替何进报仇,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馀人,宦官势力彻底溃败,戚宦之争就此终结。然而,遭郑泰和卢植反对<ref>《资治通鑑·灵帝中平六年》:「何进召卓使将兵诣京师。侍御史郑泰谏曰:「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 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亲德之重,据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且事留变生,殷鉴不远,宜在速决。」尚书卢植亦言不宜召卓,进皆不从。」</ref>的董卓已率军入援,朝政大权顺势被他夺取<ref name="黄巾大起义与东汉王朝的崩溃"/>。
=== 董卓乱政与群雄割据 ===
[[董卓]]为了掌权,开始剷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吕布]]杀死掌管都城[[禁军]]的[[丁原]]夺得其军队。[[袁绍]]、[[袁术]]与[[曹操]]等人陆续逃离[[雒阳]],董卓分别封他们渤海太守、后将军和骁骑将军以安抚。最后废除并杀死[[刘辩|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二章〈军阀混战局面的展开〉,第一节〈董卓专政及其暴行〉,第10页-第11页。</ref>。190年,[[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京师三公名义向各地发檄文<ref>《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英雄记》:「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ref>,陈述董卓恶行,联络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关东诸郡纷纷举兵,以袁绍为盟主对抗董卓,史称[[董卓讨伐战]]{efn|渤海太守袁绍自称车骑将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冀州牧韩馥留守邺城(今河北临漳西),负责供应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颖川(郡守位于今河南禹州)。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貌、广陵太守张超(张貌弟)、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及骁骑将军曹操均屯酸枣(今河南延律北)。后将军袁术屯鲁阳(今河南鲁山)。关东各军数量,多则数万,少则数千人< name="关东军阀起兵讨伐董卓"/>。董卓面对关东联军的军势,又担心背后白波军可能截断通往长安的后路,最后不听从朝廷大臣建议而迁都长安。他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到长安,还火烧旧都[[雒阳]],四出掠夺,杀害或免职替袁绍说话的大臣。而关东联军也不敢与之决战,消极的对抗董卓,只有[[孙坚]]、曹操二人敢与董卓军对战,孙坚还攻入雒阳。董卓迁都后,关东联军纷纷解散,如袁绍、袁术等势力开始扩充版图,割据一方,开始进入群雄混战时期<ref name="关东军阀起兵讨伐董卓">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二章〈军阀混战局面的展开〉,第二节〈关东军阀起兵讨伐董卓〉,第12页-第15页。</ref>。
[[董卓]]为了掌权,开始剷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吕布]]杀死掌管都城[[禁军]]的[[丁原]]夺得其军队。[[袁绍]]、[[袁术]]与[[曹操]]等人陆续逃离[[雒阳]],董卓分别封他们渤海太守、后将军和骁骑将军以安抚。最后废除并杀死[[刘辩|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二章〈军阀混战局面的展开〉,第一节〈董卓专政及其暴行〉,第10页-第11页。</ref>。190年,[[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京师三公名义向各地发檄文<ref>《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英雄记》:「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董)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ref>,陈述董卓恶行,联络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关东诸郡纷纷举兵,以袁绍为盟主对抗董卓,史称[[董卓讨伐战]]{{efn|渤海太守袁绍自称车骑将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冀州牧韩馥留守邺城(今河北临漳西),负责供应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颖川(郡守位于今河南禹州)。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张邈弟)、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及骁骑将军曹操均屯酸枣(今河南延律北)。后将军袁术屯鲁阳(今河南鲁山)。关东各军数量,多则数万,少则数千人<ref name="关东军阀起兵讨伐董卓"/>。}}。董卓面对关东联军的军势,又担心背后白波军可能截断通往长安的后路,最后不听从朝廷大臣建议而迁都长安。他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到长安,还火烧旧都[[雒阳]],四出掠夺,杀害或免职替袁绍说话的大臣。而关东联军也不敢与之决战,消极的对抗董卓,只有[[孙坚]]、曹操二人敢与董卓军对战,孙坚还攻入雒阳。董卓迁都后,关东联军纷纷解散,如袁绍、袁术等势力开始扩充版图,割据一方,开始进入群雄混战时期<ref name="关东军阀起兵讨伐董卓">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二章〈军阀混战局面的展开〉,第二节〈关东军阀起兵讨伐董卓〉,第12页-第15页。</ref>。 董卓迁都后自封[[太师]],大封子弟为将为侯,兴建郿坞为基地,滥杀大臣,并以王允维持朝廷。汉廷重臣[[王允]]、[[黄琬]]与[[士孙瑞]]合谋,联繫董卓部下[[吕布]],于192年刺杀董卓成功,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 ref name="关东军阀起兵讨伐董卓"/>。然而王允没有安抚董卓军馀部,还杀害蔡邕,与吕布不合。董卓属下[[李傕]]逃出长安后,听从谋士[[贾诩]]「奉国家以正天下」之策<ref>《后汉书·董卓列传》:「(贾诩对李傕言)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ref>,伙同党羽[[郭 ]]、[[樊稠]]、[[张济 (武威)|张济]]等人攻入长安。王允被杀,吕布也兵败逃亡。李傕等人挟持汉帝,专政四年。其间凉州[[马腾]]与[[韩遂]]等也率军逼近长安,但被郭 、樊稠及李催侄子[[李利]]于长平击溃。195年,李傕与郭 等人发生内斗,分别挟持汉献帝与大臣,长安陷入一片战乱。7月,汉献帝在张济、杨定、杨奉与董承等将协助下开启东归雒阳之路。李傕与郭 后悔让汉帝东归,联合追击汉献帝。张济与董承不合,还与李郭合兵攻击朝廷军。朝廷军一直东逃,董承与杨奉还引白波军、南匈奴右贤王阻击李郭联军。朝廷军于大阳(今山西平陆东北)获河内太守张扬与河东太守王邑支援,并与李郭等人讲和。196年汉献帝终于回到成为废墟的雒阳。关东诸势力得知此消息,袁绍不听沮授「挟天子以令诸侯」之策<ref>《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沮授对袁绍言)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ref>,扶持汉帝。曹操则听从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之策<ref>《三国志·魏书十二·毛玠传》:「(毛玠对曹操言)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ref>,迎奉汉献帝到[[许都]](即许昌)。隔年,郭 却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198年,曹操派裴茂率领[[段煨]]等关中诸将讨伐李傕,[[李傕]]被诛杀,至此关中初定<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二章〈军阀混战局面的展开〉,第三节〈李催等之乱〉,第16页-第20页。</ref>。
董卓讨伐战结束后,地方诸势力对东汉皇帝的安危已经不理会,陆续发展各自的势力。原董卓部下张济因军中缺粮,途径荆州[[南阳]]掠夺,在攻打[[邓县|穰城]]时阵亡,其军队由侄子[[张绣]]继承。张绣被荆州牧[[刘表]]安置在[[宛城]],以联手抵御曹操。[[孙坚]]在攻打刘表据有的[[襄阳]]时战死,其子[[孙策]]投奔[[袁术]]后向他借兵,带领孙坚旧部于196年到199年间在[[江东]][[孙策平江东之战|四处征战]],击败扬州刺史刘繇。最后孙策领有江东六郡,与刘表对峙,并等待时机北上中原<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四章〈孙策、孙权兄弟和刘备的兴起与赤壁之战〉,第一节〈孙坚、孙策的相继兴起与被人刺杀〉,第47页-第50页。</ref>。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国号「[[仲家]]」,最后被曹操及刘备攻灭。194年益州牧[[刘焉 (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子[[刘璋]]接任,与汉中的[[张鲁]]决裂,两方对峙。[[马腾]]、[[韩遂]]等人则于[[凉州]]、[[雍州刺史部|雍州]]一带各自发展势力。[[公孙瓒]]击败[[刘虞]]后雄踞[[幽州]],最后被袁绍灭亡。东迁的[[吕布]]先是夺取曹操的[[兖州]],被击败后先附刘备,接著夺其领地[[徐州]],最后被曹操于[[下邳]]抓获处死。[[刘备]]继任病故的[[陶谦]]成为徐州牧,但两度因为吕布及曹操而失去徐州,不得不依附[[河北]]袁绍,后又逃到[[汝南]]试图建立势力<ref name="曹操的兴起"/><ref name="袁绍的强盛"/><ref name="刘备的兴起">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四章〈孙策、孙权兄弟和刘备的兴起与赤壁之战〉,第三节〈刘备的兴起〉,第54页-第54页。</ref>。
=== 官渡与赤壁之战 ===
 
此时天下局势分为河北[[袁绍]]、[[辽东]][[公孙度]]、中原[[曹操]]、[[扬州]][[孙策]]、[[交州]][[士燮 (三国)|士燮]]、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及凉州的[[马腾]]、[[韩遂]]等人。支持袁绍的孙策于200年进攻曹操的[[广陵郡|广陵]],但遭到[[陈登]]顽抗而被击退。孙策在同年4月遇刺身亡后,继位的[[孙权]]改与曹操和睦。而袁绍见曹操日益壮大,决定率军南下决战,史称[[官渡之战]]。他先后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及[[文丑]]进攻[[延津]],但相继被杀。其后,袁绍亲自领兵,进军[[阳武]],而曹操也回兵[[中牟县|官渡]],深沟高垒,两军的对峙长达半年之久。最后曹操于[[乌巢之战]]夜袭焚烧袁军的粮仓,袁军军心大变而溃败。此战成为曹操控制北方的重要战役<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三章〈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第二节〈官渡之战〉,第37页-第42页。</ref>。
201年袁绍也再率军于[[仓亭之战|仓亭再战]],又败给曹军,最后于隔年病死。曹操趁机击败[[汝南]]刘备,刘备则逃到荆州去依附刘表。继承袁绍领地的三子[[袁尚]]与其长兄青州[[袁谭]]于203年内讧。曹操趁机与袁谭结姻亲,并于隔年攻陷袁尚的根据地[[邺城]]。而邺城成为曹操的主要据点<ref>《十七史商榷·三国志二》:「至九年灭袁氏之后则又迁都于邺矣。」</ref>。袁尚与次兄[[袁熙]]投奔支持袁家的外族[[乌桓]]。隔年曹操陆续攻灭袁谭、幷州[[高干]]。207年曹操以轻兵袭击乌桓,将领[[张辽]]斩杀其首领[[蹋顿]],袁氏兄弟逃到[[公孙康]]处。公孙康因惧怕曹操而杀死袁尚、袁熙,并且向曹操归顺。至此曹操大致上掌控了河北与中原地区,并且筹备南下<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三章〈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第三节〈曹操统一北方〉,第43页-第46页。</ref>。
孙权在[[周瑜]]及[[张昭]]的辅佐下,稳定扬州局势,并发兵攻下[[江夏]],斩刘表将领[[黄祖]]<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四章〈孙策、孙权兄弟和刘备的兴起与赤壁之战〉,第二节〈孙权继业与孙氏政权的巩固〉,第51页-第53页。</ref>。曹操闻孙权势力渐盛,刘表势弱,于208年率大军快速南下,意图立即夺取[[荆州刺史部|荆州]]。而荆州牧刘表于此时病死,其次子、尚未成年的[[刘 (刘表之子)|刘 ]]即位后立刻后向曹操投降。原来依附刘表的刘备率军紧急撤离驻地[[新野]],逃向[[江陵]],逃亡途中在[[当阳市|当阳]]被追上的曹军击溃(此即[[长坂之战]]),后获刘表长子[[刘琦]]的接应乘船至[[夏口]]<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四章〈孙策、孙权兄弟和刘备的兴起与赤壁之战〉,第四节〈三顾茅庐〉,第55页-第56页。</ref>。孙权派部下[[鲁肃]]与刘备联繫,刘备也派遣[[诸葛亮]]出使到江东。双方经过讨论后决定结盟抗曹,成立的孙刘联军共约5万,以[[周瑜]]、[[程普]]为正副[[都督]]。此时曹操所率北方军与荆州降军声称100万,事实约15万至23万,双方于[[乌林]](曹军)、[[赤壁]](孙刘联军)隔[[长江]]对峙。最后周瑜利用地形风,以火计协同刘备大败曹军,曹操退回北方,并任[[曹仁]]守[[江陵]]。此战役史称[[赤壁之战]],大败的曹操从此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这场战役也促使三国鼎立的雏型形成<ref name="赤壁之战">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四章〈孙策、孙权兄弟和刘备的兴起与赤壁之战〉,第五节〈赤壁之战〉,第57页-第63页。</ref>。
战后,孙权与刘备展开反攻。扬州方面,孙权自己率军攻打曹操领地[[合肥]]([[合肥之战|第一次合肥之战]]),派[[张昭]]进攻九江的[[当涂]]。守将[[刘馥]]与[[蒋济]]的规划使得孙权屡攻不下合肥而退,张昭的攻势也失败。荆州方面,[[周瑜]]与刘备率军攻击[[曹仁]]固守的[[江陵]],其中周瑜负责攻击江陵,刘备军关羽负责阻挡曹魏援军,史称绝北道。联军用了约一年的时间攻克[[江陵]]。而[[刘备]] 军主力 顺利的 荆南四郡 ,四郡皆降 之后孙权跟刘备就荆州分配权出现矛盾,刘备更为此亲自找孙权要求土地,而 孙权为向刘备拉近关 ,将[[孙夫人|其妹]]嫁给刘备。其后,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达成「竟长江所极」的目标<ref>《三国志.吴书.鲁肃传》鲁肃言到:「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ref>,但他到[[巴丘]]后不久即病逝。最后,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将 江陵 [[南郡]] 「借」给刘备,确认他 分得荆南四郡,督导荆州,从而得以联合抵御曹操。自此刘备成为独立的军阀,更有了自己的地盘。< ref name="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
=== 三国鼎立 ===此时益州牧[[刘璋]]为了防备张鲁及曹操的入侵,不顾大臣反对邀请刘备入蜀<ref>《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璋皆然之,遣法正连好先主,寻又令正及孟达送兵数千助先主守御,正遂还。后松复说璋曰:「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璋又从之,遣法正请先主。璋主簿黄权陈其利害,从事广汉王累自倒县于州门以谏,璋一无所纳,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归。」</ref>。刘备率军与[[庞统]]、[[黄忠]]、[[魏延]]等人入蜀,并不断的收买人心<ref>《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岁,璋还成都。先主北到 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ref>。在212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展开[[益州之战]]。刘备先后降伏[[吴懿]]及[[李严 (蜀汉)|李严]]军团,大军直逼[[成都]],但被[[张任]]坚守的[[雒城]]堵住。在刘备受阻的同时,诸葛亮开始率[[张飞]]及[[赵云]]入蜀援助,并以[[关羽]]镇守荆州。之后刘备虽然成功攻下雒城,但庞统于攻城时中流箭而死。214年刘备、诸葛亮等联军包围成都,成功逼使刘璋投降,佔领益州。同时,曹操南下攻击孙权,最后双方不分胜负<ref name="刘备取益州、汉中">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五章〈三国分立局面的确立〉,第三节〈刘备取益州、汉中〉,第69页-第73页。</ref>。
曹操在南方失利后,出军西征汉中的[[张鲁]],激起马腾之子[[马超]]与[[韩遂]]等凉州、雍州军阀集结反抗。211年马超、韩遂的关中联军攻下长安,但不久于[[潼关之战]]被曹操以反间计击溃。曹操进一步将[[凉州]]、[[雍州刺史部|雍州]]收为领地<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五章〈三国分立局面的确立〉,第一节〈曹操平定关陇〉,第64页-第66页。</ref>。马超先投靠张鲁,最后投奔刘备。215年曹操率军迫降张鲁,获得汉中,但他不愿趁势南攻蜀地,派[[夏侯渊]]、[[张郃]]等人防守汉中<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五章〈三国分立局面的确立〉,第二节〈别具特色的汉中张鲁政权〉,第67页-第68页。</ref>。216年曹操就任魏王,加[[九锡]],开始拥有分立于[[东汉]]的军事政治机制<ref>《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裴注引《魏书》:「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请,乃拜为前将军。」。</ref>。次年,刘备进攻汉中,发动[[汉中之战]]。双方互有胜负,但汉中主将[[夏侯渊]]中计轻敌被刘备将领[[黄忠]]于[[定军山]]斩杀。虽然曹操率援军入援汉中,最后因为军粮不足而退败,其领地[[上庸]]亦归降刘备。刘备佔领[[汉中]]后以[[魏延]]为太守,并于219年自封为汉中王< ref name="刘备取益州、汉中"/>。
[[江东]]方面,早在刘备获得益州后,孙权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刺史部|荆州]],而刘备希望取下凉州后再还。孙权就派[[吕蒙]]袭取[[长沙]]等三郡,刘备亦率军东下支援关羽,双方对峙于[[湘江]]。而后刘备得悉曹操得汉中,将危害蜀地安全,便与孙权和谈平分荆州{{efn|刘备领有[[江陵]]、[[武陵]]与[[零陵]]。孙权则领有[[江夏]]、[[长沙]]与[[桂阳郡|桂阳]],双方划湘江分治荆州< ref name="孙权袭取荆州"/>。 }}, 但双方的关 已恶化。孙权趁曹操西征张鲁之际率大军攻击[[合肥]],发动[[合肥之战|第二次合肥之战]],最后被[[张辽]]、[[李典]]与[[乐进]]等人击溃。鲁肃去世后[[吕蒙]]继任其位,他认为不应再依靠刘备抵御曹操,与[[孙权]]、[[陆逊]]等策划夺取荆州。219年,刘备佔领汉中并自封汉中王后,因为吕蒙的麻痺战术,荆州守将关羽忽视江东守军,于同年率主力军队北上进攻曹操。关羽于[[樊城之战]]围[[曹仁]]于[[樊城]]、俘[[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使曹操有意迁离许都。而后曹操听从[[司马懿]]建议拉拢孙权对付关羽。在此期间,发生了关羽为解决于禁降兵的粮食问题,抢夺孙权米粮的事情,进一步坚定了孙权袭取[[荆州刺史部|荆州]]的打算。由于[[糜芳]][[士仁]]不满关羽,不战而降,关羽布置的东线防御完全失效,使得[[吕蒙]]夺得[[江陵]]等地,招降武陵,公安与零陵等地区,最后于[[麦城]]擒获关羽并处决,孙刘联盟正式破裂。关羽被击溃后,刘备的[[上庸]]守将[[孟达]]投降曹魏,至此刘备势力完全退出荆州<ref name="孙权袭取荆州">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五章〈三国分立局面的确立〉,第四节〈孙权袭取荆州〉,第74页-第78页。</ref>。
220年[[曹操]]去世,嗣子[[曹丕]]继魏王位后,同年12月10日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给他,国号「魏」,迁都[[洛阳]],史称[[曹魏]],至此东汉正式灭亡,进入三国时期<ref name="曹丕、曹叡的统治">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九章〈曹魏的政治与司马氏专政〉,第一节〈曹丕、曹叡的统治〉,第127页-第134页。</ref>。隔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以汉室宗亲身份继续使用国号「汉」,史称[[蜀汉]],随后以报关羽之仇为由东-{征}-孙权。而孙权则因此向曹魏称臣,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孙权派出接替吕蒙的[[陆逊]]迎战刘备率领的蜀军,222年蜀军惨败于[[夷陵]]、[[猇亭]],史称[[夷陵之战]],不久刘备病死于[[白帝城]]。孙权宣布自立年号,不再尊用曹魏的[[年号]]。223年,[[刘禅]]继任帝位,军政大权由[[诸葛亮]]掌握<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七章〈刘备托孤与诸葛亮的治蜀和北伐〉,第二节〈诸葛亮治蜀〉,第100页-第102页。</ref>。曹丕则与孙权翻脸,兵分三路南下,为孙权所阻而退。诸葛亮于同年向孙权联繫后,双方再度结盟,从此三国局势再度成为东吴蜀汉同盟对抗曹魏,未再发生变化<ref name="连吴与南征">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七章〈刘备托孤与诸葛亮的治蜀和北伐〉,第三节〈连吴与南征〉,第103页-第108页。</ref>。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另外,早在210年交州领主[[士燮 (三国)|士燮]]即归顺孙权,226年吴将[[吕岱]]实质佔领交州,士燮之子[[士徽]]投降< ref name="孙权的用人"/>。
=== 内讧外斗 ===
 [[蜀汉]][[南中 (地名)|南中]]地区在刘备去世后发生叛乱,[[诸葛亮]]以心战为方针平定[[诸葛亮南征|南方之乱]],并提出不留兵、不运粮作管理,令南中大致安定;虽然后来仍有零星动乱,但都被[[马忠 (蜀汉)|马忠]]、[[张嶷]]等平定<ref name="连吴与南征"/>。而后诸葛亮转向对付曹魏,在227年至234年间与曹魏爆发六次战争,其中有五次北伐,一次抵御魏将[[曹真]]的南征,史称[[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屡次击败魏军<ref>《晋书·列传·宗室》:「孚以为擒敌制胜,宜有备预。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ref>,夺取武都、阴平,杀魏将[[张郃]]、[[王双 (曹魏)|王双]]。但是[[司马懿]]採取坚守战略加上蜀道补给困难,诸葛亮最终未能攻克长安,在[[五丈原]]逝世。而[[魏延]]与[[杨仪]]因互斗而先后去世,令蜀汉失去两个人才<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七章〈刘备托孤与诸葛亮的治蜀和北伐〉,第四节〈诸葛亮北伐〉,第109页-第114页。</ref>。蜀汉政局由[[蒋琬]]、[[费禕]]与[[董允]]维持,并暂停大规模北伐<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十章〈蜀汉之亡和司马氏代魏成晋〉,第一节〈蒋琬、费禕相继执政〉,第148页-第150页。</ref>。蒋费二人相继去世后,-{[[姜维]]}-对曹魏展开[[姜维北伐|北伐]],但都没能取得明显的战略效果,并消耗了国力。-{姜}-维过于专注北伐,在大臣董允去世后,[[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 (宦官)|黄皓]]及[[陈祗]]败坏朝政。等到-{姜}-维对付黄皓时反被迫害,只好迁镇[[ 中]]以避祸<ref name="姜维北伐与蜀汉的灭亡">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十章〈蜀汉之亡和司马氏代魏成晋〉,第二节〈姜维北伐与蜀汉的灭亡〉,第151页-第156页。</ref>。
孙吴为了联合蜀汉,派将领[[陆逊]]、[[诸葛瑾]]等人于合肥、襄阳、江夏与曹魏对抗,但成果不大。吴帝孙权任用[[顾雍]]为相十九年,使吴国大治。[[诸葛恪]]等人成功让[[山越]]归顺,安定后方,增加了人口与军队<ref name="孙权的用人">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八章〈孙权对吴国的统治〉,第一节〈孙权的用人〉,第79页-第80页。</ref>。然而孙权到了晚年发生不少失误,为孙吴的未来带来隐忧。他先是不听大臣劝谏,误信辽东[[公孙渊]]会归降,最后军马钱粮被其併吞。淮泗集团和江东集团的利益之争引发[[张温 (东吴)|张温]]、[[暨豔]]事件与[[吕一]]乱政<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八章〈孙权对吴国的统治〉,第二节〈张温、暨豔与吕一事件〉,第81页-第84页。</ref>。更严重的是[[二宫之争]],由于原太子[[孙登 (太子)|孙登]]的去世,使得孙权锺爱的[[孙霸]]与继任为太子的[[孙和]]发生斗争,诸大臣亦分成派系分别支持。最后孙权废孙和杀孙霸,选择年幼的孙亮继承皇位,并诛杀流放一些大臣,其中名将[[陆逊]]就在这场斗争中死去<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八章〈孙权对吴国的统治〉,第三节〈皇位继承人问题与陆逊之死〉,第85页-第93页。</ref>。252年孙权逝世后,[[太傅]]诸葛恪辅佐吴帝[[孙亮]],然而诸葛恪因北伐失利而罪责众人,大失人心,不久被[[孙峻]]和吴帝孙亮所杀。孙峻与从弟[[孙綝]]掌握大权后并行恐怖统治,大臣世家牵连身死者多,吴帝孙亮亦被孙綝废除。吴帝[[孙休]]继位后,便与大将[[丁奉]]联手将孙綝诛杀,但此时国政已江河日下<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十一章〈吴国晚期的政治及其衰亡〉,第一节〈诸葛恪辅政及孙峻、孙琳相继专政〉,第158页-第159页。</ref>。
=== 三分归晋 ===
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做好篡夺准备,于263年趁蜀汉姜维避居踏中之际发动[[魏灭蜀之战]]。他派[[锺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下汉中,但[[蜀汉]]将领[[姜维]]即时赶回[[剑阁]],挡住魏将锺会的攻势。而邓艾走[[阴平]]小路进逼成都,蜀将[[诸葛瞻]]在[[绵竹]]战败而死,至此[[刘禅]]开城投降,蜀汉亡。其后[[姜维]]力图复国,诈降[[锺会]],并促使锺会诬陷邓艾成功将其囚禁。钟会意图占据西川叛变,但因魏军将士多有不服,后被[[卫瓘]]、[[胡烈]]所平。锺会、邓艾与姜维在这次动乱中都被杀。当时孙吴也意图攻入蜀地,但被蜀汉旧将[[罗宪]]挡在[[巴西郡]]而失败<name="姜维北伐与蜀汉的灭亡"/>。
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做好篡夺准备,于263年趁蜀汉姜维避居沓中之际发动[[魏灭蜀之战]]。他派[[锺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下汉中,但[[蜀汉]]将领[[姜维]]即时赶回[[剑阁]],挡住魏将锺会的攻势。而邓艾走[[阴平]]小路进逼成都,蜀将[[诸葛瞻]]在[[绵竹]]战败而死,至此[[刘禅]]开城投降,蜀汉亡。其后[[姜维]]力图复国,诈降[[锺会]],并促使锺会诬陷邓艾成功将其囚禁。钟会意图占据西川叛变,但因魏军将士多有不服,后被[[卫瓘]]、[[胡烈]]所平。锺会、邓艾与姜维在这次动乱中都被杀。当时孙吴也意图攻入蜀地,但被蜀汉旧将[[罗宪]]挡在[[巴西郡]]而失败<ref name="姜维北伐与蜀汉的灭亡"/>。 孙吴在[[孙休]]去世后,因为太子年幼,[[濮阳兴]]和[[张布]]鑑于国家动盪不安,改立废太子孙和之子[[孙皓]]为帝。然而孙皓继位后不修内政,残暴滥刑,滥杀大臣并任用[[岑昏]]等奸臣,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濮阳兴和张布不久也被杀。但孙皓尚能以[[陆凯 (三国)|陆凯]]为相、以[[陆抗]]镇守荆州江陵,维持吴国军政<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十一章〈吴国晚期的政治及其衰亡〉,第二节〈孙皓的暴政〉,第160页-第161页。</ref>。265年司马昭去世后,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国号晋,史称[[西晋]]<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十章〈蜀汉之亡和司马氏代魏成晋〉,第三节〈司马氏代魏成晋〉,第157页-第157页。</ref>。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羊祜广施恩惠,採用「各保分界,无求细利」的方针,使荆州百姓的民心被动摇。然而,当[[西陵区|西陵]]太守[[步阐]]叛降西晋、羊祜率军南下支援之际,陆抗仍击退晋军并瓦解叛军,成功地守住荆州地区。[[岭南]]地区亦发生两次叛乱,264年孙皓即位后,[[交趾刺史部|交州]]向曹魏投降。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269年孙皓以[[虞 ]]、[[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271年方夺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修]]、[[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十一章〈吴国晚期的政治及其衰亡〉,第三节〈陆抗镇守荆州〉,第162页-第164页。</ref>。
孙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勗]]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1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 (太原)|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280年1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 (三国吴)|张悌]]率沉莹、[[孙震 (三国)|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区|武昌]]及[[九江市|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3月,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陶璜、滕修等见吴已亡,也都对晋表示归附。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十一章〈吴国晚期的政治及其衰亡〉,第四节〈晋灭吴〉,第165页-第167页。</ref>。
== 疆域及行政区划 ==
三国分为[[曹魏]]、[[蜀汉]]及[[孙吴]]三国。这三国大致继承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 name="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州设刺史或州牧。郡设太守。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 name="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郡制方面:曹魏河南郡治[[洛阳]],为国都所在,称[[河南尹]]。蜀汉蜀郡治[[成都]],为国都所在。曹魏又设王国,置相,与郡同等;孙吴[[丹阳郡|丹阳]]郡治[[建业]],为国都所在。另外孙吴于[[毗陵]](今[[江苏]][[常州]])设有典农校尉,管辖三县,等同郡。孙吴在一些辖区辽阔的郡下设都尉,冠以东、西、南、北部之名,并有驻所和领县{efn|如:[[会稽郡]]东部都尉治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章安),领六县,西部都尉治长山(今浙江[[金华]]),领八县;[[零陵郡]]南部都尉治始安(今[[广西]][[桂林]]),领七县,北部都尉治昭陵(今[[湖南]][[邵阳县|邵阳]]),领六县等< name="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其中有不少在后期正式成为郡。县制方面:曹魏有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之封,蜀汉和孙吴则为侯国,这些皆相当于县。孙吴又在[[丹阳郡]]设有一些都尉{{efn|计有[[溧阳]]屯田都尉(今江苏[[高淳]])、[[湖熟]]典农都尉(今江苏[[江宁区|江宁]]东南)、[[江乘]]典农都尉(今江苏[[句容]]西北)、于湖督农校尉(今安徽当涂)<ref>万绳楠(2002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四章〈孙吴的治国之道〉,第二节〈孙吴治国方针与政策〉,第81页。</ref>。}},皆相当于县<ref name="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邢建华(2014年):《古代户籍:历代区划与户籍制度》第二章〈中古时期建章立制〉,第五节〈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ref>。
三国分为[[曹魏]]、[[蜀汉]]及[[孙吴]]三国。这三国大致继承东汉的疆域及政区制度,为州、郡、县三级制<ref name="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州设刺史或州牧。郡设太守。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ref name="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郡制方面:曹魏河南郡治[[洛阳]],为国都所在,称[[河南尹]]。蜀汉蜀郡治[[成都]],为国都所在。曹魏又设王国,置相,与郡同等;孙吴[[丹阳郡|丹阳]]郡治[[建业]],为国都所在。另外孙吴于[[毗陵]](今[[江苏]][[常州]])设有典农校尉,管辖三县,等同郡。孙吴在一些辖区辽阔的郡下设都尉,冠以东、西、南、北部之名,并有驻所和领县{{efn|如:[[会稽郡]]东部都尉治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章安),领六县,西部都尉治长山(今浙江[[金华]]),领八县;[[零陵郡]]南部都尉治始安(今[[广西]][[桂林]]),领七县,北部都尉治昭陵(今[[湖南]][[邵阳县|邵阳]]),领六县等<ref name="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其中有不少在后期正式成为郡。县制方面:曹魏有公国、侯国、伯国、子国、男国之封,蜀汉和孙吴则为侯国,这些皆相当于县。孙吴又在[[丹阳郡]]设有一些都尉{{efn|计有[[溧阳]]屯田都尉(今江苏[[高淳]])、[[湖熟]]典农都尉(今江苏[[江宁区|江宁]]东南)、[[江乘]]典农都尉(今江苏[[句容]]西北)、于湖督农校尉(今安徽当涂)<ref>万绳楠(2002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四章〈孙吴的治国之道〉,第二节〈孙吴治国方针与政策〉,第81页。</ref>。}},皆相当于县<ref name="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邢建华(2014年):《古代户籍:历代区划与户籍制度》第二章〈中古时期建章立制〉,第五节〈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ref>。 曹魏的疆域主要是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佔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走廊|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校尉部|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刺史部|雍州]]、[[荆州刺史部|荆州]](佔东汉荆州北部)、[[扬州]](佔东汉扬州北部)< ref name="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曹魏于西域设置管辖海头(今[[新疆]][[罗布泊]]西)的[[西域长史]]和管辖[[高昌]]的戊己校尉。221年孙权称藩后,曹魏让孙权领有荆州牧,将荆扬等孙权势力则定为荆州,曹魏原直辖的荆州北部改称为郢州。双方决裂后曹魏复改郢州为荆州。220年至226年,分[[陇右]]置[[秦州]],最后併入雍州。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两州< ref name="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佔东汉荆州西部)、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长江三峡|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今云南[[曲靖]]),专辖[[南中 (地名)|南中]]< ref name="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
孙吴的疆域在[[孙策]]时即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区|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最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刺史部|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併入交州,至264年再复设广州,共增加一州< ref name="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制"/>。
== 政治体制 ==
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东汉稍有不同,以曹魏改革较多,后来[[西晋]]也大多继承其制度。[[曹操]]是因为朝廷大权集中于[[尚书台]]才得以掌握大权,魏文帝[[曹丕]]为了避免[[尚书台]](行政机关)权力过大,正式分离出[[中书监]](决策机关),政治制度开始走向[[三省六部制]]<ref name="魏国的权力中枢">赵坤生(2011年):《三国政治与社会》第二章〈魏国政治与社会〉,第二节〈魏国的权力中枢〉,第49页-第81页。</ref>。另外,又新设置移动式的行尚书台,称为[[行台制]]。由尚书台分出部份官员来随皇帝移动办事。地方制度方面,出现类似军区司令的[[都督|都督制]],其中「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中央军政权力,司马氏三世即皆以此职务掌握曹魏朝廷。孙吴也设有中书令与都督中外诸军事。三国均设有类似[[御史台]]的监察机关<name="魏国的权力中枢"/>。
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东汉稍有不同,以曹魏改革较多,后来[[西晋]]也大多继承其制度。[[曹操]]是因为朝廷大权集中于[[尚书台]]才得以掌握大权,魏文帝[[曹丕]]为了避免[[尚书台]](行政机关)权力过大,正式分离出[[中书监]](决策机关),政治制度开始走向[[三省六部制]]<ref name="魏国的权力中枢">赵坤生(2011年):《三国政治与社会》第二章〈魏国政治与社会〉,第二节〈魏国的权力中枢〉,第49页-第81页。</ref>。另外,又新设置移动式的行尚书台,称为[[行台制]]。由尚书台分出部份官员来随皇帝移动办事。地方制度方面,出现类似军区司令的[[都督|都督制]],其中「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中央军政权力,司马氏三世即皆以此职务掌握曹魏朝廷。孙吴也设有中书令与都督中外诸军事。三国均设有类似[[御史台]]的监察机关<ref name="魏国的权力中枢"/>。 [[曹操]]鑑于东汉弊政,用人不重虚德,反对「阿党比周」,採用「唯才是举」的方式,并在先后提出三次求贤令。曹操以人为贵,任之以智力,御之以法术,运用到政治上大大改善在汉末戚、宦干政下,用人唯亲,政治黑暗的局面<ref>万绳楠(2002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二章〈建安时期北方的变革〉,第一节〈曹操对职官和选举制度的改善〉,第21页-第28页。</ref>。220年曹魏建立,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接受[[陈群 (三国)|陈群]]等提议的[[九品中正制]]作为拔选人才的制度,以取代汉代的[[察举]]制度。该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地方委任地方士绅为中正官,由中正官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评定各地方人士。按这些标 评定出来的结果,会呈上中央作为对人才授官的依据。这一制度由于完全取决于中正官(通常由世族担任)的喜好或利益,几乎使世族完全垄断官职。这为[[西晋]]世族政治打下基础,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直到[[隋朝]]才被[[科举制度]]取代<ref>赵坤生(2011年):《三国政治与社会》第二章〈魏国政治与社会〉,第五节〈魏末政治与司马氏的称帝道路〉,第196页-第208页。</ref>。曹魏集团的人才可分为数个部分,核心成员是曹氏夏侯氏宗族势力,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等。第二部分是汉末大量社会名士,例如荀彧、荀攸、锺繇、陈群、司马懿、华歆、王朗等等,这些人才一部分目标是平乱安定汉室,另一部分则是协助曹室篡汉立国。第三部分则是刘氏皇族成员,如刘晔、刘放、刘馥等,大多放弃本身正统包袱,拥护魏室。最后一部分,也是人数最多的,不论出身或是敌将、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曹操都会重用,如于禁、乐进、张辽、庞德等等<ref>赵坤生(2011年):《三国政治与社会》第二章〈魏国政治与社会〉,第一节〈曹魏集团形成过程中的思想与方法〉,第30页-第48页。</ref>。曹魏集团最后形成两个政治派别,即世族出身的汝颖集团和将帅曹氏夏侯氏为主的谯沛集团,在曹操时期尚共同支撑拥护。但是继承权之争,使得曹操长子曹丕与汝颖集团关 较好,其中与陈群、司马懿、吴质、朱铄关 最好,合称四友,最后削弱谯沛集团势力<ref>万绳楠(2002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五章〈曹魏政局的变化与西晋的统一〉,第一节〈曹操时期的政治派别-汝颖集团和谯沛集团〉,第91页-第98页。</ref>。
蜀汉前期由[[诸葛亮]]以丞相总掌军政,诸葛亮死后不再设置。政事改由[[尚书令]]掌握,军权则以[[大司马]]掌军事行政,[[大将军 (东亚)|大将军]]为最高军事统帅。诸葛亮入蜀后即提倡治实精神,即「治实不治名」。对南中採取攻心为上,取得「夷汉粗安」的效果。对孙吴採取实质外交,为诸葛亮北伐解除「东顾之患」<ref>万绳楠(2002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三章〈论诸葛亮的治实精神〉,第一节〈治实不治名〉,第53页-第55页。</ref>。依法治国,「先理强、后理弱」,打压豪强安抚百姓,提倡法度规范,约制官职,严格遵从权制,广开诚心,公平行事<ref>万绳楠(2002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三章〈论诸葛亮的治实精神〉,第二节〈诸葛亮治蜀〉,第55页-第60页。</ref>。人才的部分有三种,第一是随刘备起家的关羽张飞,第二是在刘备发展过程不断加入的人物或士大夫,如诸葛亮、庞统与法正等,构成中坚,第三则是蜀中原刘璋的部下,如吴懿、许靖、李严等。政律方面,《[[蜀科]]》即由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 (蜀汉)|李严]]及[[伊籍]]等人共同编列。[[刘禅]]执政后,政策多由诸葛亮所主持。他在朝内制定规范,训诫大臣;而朝外风气清廉,人心不乱。即使连年与魏国交战,蜀汉的经济并未受太大负累, 后世 有“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的评论<ref>《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袁准]]《袁子》:「小国贤才少,故欲其尊严也。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ref>。诸葛亮在世与去世后都得到蜀汉旧地百姓的怀念,其治国能力与效果为当世与后世极为称道。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禕]]、[[董允]]、[[姜维]]等都继续诸葛亮的政策;后来刘禅宠信宦官[[黄皓 (宦官)|黄皓]],朝政开始变坏。儘管如此,到蜀汉灭亡为止,地方的政风仍算清廉<ref>赵坤生(2011年):《三国政治与社会》第四章〈蜀汉政治与社会〉,第一节〈蜀汉政权出现的特徵和方法〉,第312页-第327页。</ref>。
孙吴也以[[丞相]]掌握政事,为常设之职,有议政参政之权。孙亮继位时年幼,丞相由宗室[[孙峻]]、[[孙綝]]先后掌控,废立君王,权势盛大<ref>赵坤生(2011年):《三国政治与社会》第三章〈吴国政治与社会〉,第二节〈吴国的丞相制〉,第239页。</ref>。军权以[[大司马]]掌军事行政,[[大将军 (东亚)|大将军]]、上大将军为最高军事统帅,其中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任尤重。其治国方针大致以限江自保与施德缓刑为主,政治制度大致上跟[[东汉]]相近。其政权受南渡的[[长江|江]]北世族[[张昭]]、[[周瑜]]及[[鲁肃]]等和居住江南的[[吴姓世族]]如丞相[[顾雍]]和名将[[陆逊]]、[[陆抗]]辅佐支持{{efn|吴姓世族以吴郡四姓顾、朱、陆、张最大<ref>《世说新语·赏誉》注引《吴录士林》:「吴郡有顾、陆、朱、张四姓,三国之时,四姓盛焉」</ref>。[[顾雍]]官至丞相,顾邵之子[[顾谭]]与诸葛恪等人为太子四友。[[陆逊]]继任顾雍为丞相,其子陆抗为大司马、荆州牧。族子陆凯,孙皓时期也为左丞相。朱、张兴起较晚,[[张温 (东吴)|张温]]之父张允虽「以轻财重士,名显州郡」,然而在孙权时担任东曹掾。朱氏以武勇誉称,但是朱桓、朱据先辈的名称都不显。而会稽的孔、魏、虞、谢也是自汉末形成,但要到晋朝才完全兴盛<ref>《世说新语·赏誉》:「会稽孔沉、魏顗、虞球、虞存、谢奉,并是四族之俊,于时之桀。」</ref>,在三国时期有名的为「好学有高气」的虞翻。而富春孙氏的孙策、孙权在富春曲阿拥有许多部曲,获兵两万馀<ref>万绳楠(2002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四章〈孙吴的治国之道〉,第二节〈孙吴治国方针与政策〉,第74页。</ref> 。}} 。在农业方面设有复客制来免除部份佃户课役,实际上减轻地主负担,开西晋荫亲制佃户无课役之先声。虽然孙权在顾雍协助下兴修水利,[[江南]]获得开发。但孙权在继承人之事没处理好,使得后来的政局不稳。孙权去世之后,朝政后来被权臣[[孙峻]]、[[孙綝]]等人挟持。吴景帝[[孙休]]去世后,大臣认为太子年幼,拥立年纪较长的[[孙皓]]为帝。但他却是一个残虐和好酒色的君主,进而导致孙吴亡国<ref>赵坤生(2011年):《三国政治与社会》第三章〈吴国政治与社会〉,第三节〈吴国的权力中枢〉,第290页-第299页。</ref>。
== 对外关 ==三国之间的外交关 ,大多是蜀汉与孙吴同盟对抗曹魏,取得三国互相制衡。吴蜀联盟是诸葛亮依据隆中对策制定下来的策略,此联盟经历建立、破坏、保持三个阶段。曹操南征荆州之际,鲁肃就劝孙权与刘备结盟<ref>《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刘表死,肃进说曰:『......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权即遣肃行。......备甚欢悦。</ref>,并会刘备于当阳长坂,又对诸葛亮说我是诸葛瑾好友<ref>《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ref>。诸葛亮认为江东无法独自与中原抗衡,孙权也不会屈服于曹操,认定孙、刘定须联盟抗曹<ref>《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对孙权曰)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 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 ,受制于人。吾计决矣!」</ref>。周瑜也认为曹军数量虽多,但兵疲将疑,不需畏惧<ref>《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 数虽多,甚未足畏。!」</ref>。最后,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击败曹操。破坏阶段:刘备佔领荆、益二州后,孙权趁关羽北伐襄樊之际,派吕蒙袭取荆州,孙刘联盟破裂。而后曹丕称帝,孙权甚至愿意成为曹魏藩属,受封为吴王。孙权又任用陈化、冯熙、沉珩与曹魏外交,使得曹丕在军事上犹豫不决。而后刘备伐吴,被陆逊于夷陵之战击败。曹丕至此才以藉口发兵三路南征孙权,但都被孙权沿长江抵御强敌。最后是保持阶段: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马上派[[邓芝]]东去与孙权重修好,孙权听从邓芝建言后,就自绝曹魏,与蜀汉联合,并且派张温与蜀汉和好。之后诸葛亮又派费禕、[[ 陈震 (三国)| 陈震]]与吴通好。到孙权称帝后,双方甚至协议平分中原,这些都体现了诸葛亮治实精神<ref>万绳楠(2002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三章〈论诸葛亮的治实精神〉,第三节〈与吴、魏关 的治实精神〉,第62页-第66页。</ref>。
三国与外族互动的部分,或联合攻击敌人,或攻灭以除后患与补充人口。而匈奴、鲜卑、羯、羌及氐等族也陆续迁居中原,到西晋时涵盖了关陇、并州及幽州等地区。东北方面,有[[高句丽]]、[[沃沮]]、[[东扶馀]]及[[三韩]]、[[百济]]。204年在辽东割据的公孙康率军攻破高句丽王都,迫使新王[[伊夷模]]东迁至[[国内城]]。246年,曹魏[[毌丘俭]]率军击败高句丽。公孙康置[[带方]]郡后与[[百济]]联姻,之后百济併带方郡而立国。[[日本]]的[[邪马台国]]兴起后,遣使纳贡曹魏,[[魏明帝]]封邪马台国女主[[卑弥呼]]为亲魏倭王。魏晋以来[[天山]]以北及[[蒙古草原]]的民族主要有[[乌孙]]、[[坚昆]]、[[敕勒]]、[[丁零]]、[[呼揭]]、[[匈奴]]、[[鲜卑]]及[[乌桓]]等族。东汉之后匈奴分为南北;51年,[[匈奴|南匈奴]]大多 居在幷州中部的[[汾水]]一带。188年单于[[于扶罗]]趁中原内乱之际率军入侵。202年南匈奴归附曹操后,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立帅长,并派汉人监督。[[乌桓]]族长[[蹋顿]]与袁绍结盟,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205年,曹操击败袁尚,袁尚与袁熙兄弟逃至蹋顿处。而后曹操率精锐远征乌桓,于白狼山斩杀蹋顿,降服乌桓。[[鲜卑]]在东汉末期由[[檀石槐]]统一,屡次入侵东汉,其死后鲜卑分裂为东部、中部及西部鲜卑。西部鲜卑[[轲比能]]重整鲜卑后两度入侵曹魏,并响应诸葛亮攻魏。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 (三国)|王雄]]遣刺客将他暗杀,其势瓦解<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十八章〈三国时的匈奴和乌桓、鲜卑〉,第256页-第271页。</ref>。
西部方面,[[西羌]]于三国时期开始迁居中原,分佈于中国中部的山地地区。当时河西诸羌和[[武都郡|武都]]、[[阴平]]的羌族分别归附曹魏及蜀汉。这两国相互攻伐时都徵召羌族参加作战。[[氐]]族方面,在东汉末期,兴国氐王[[阿贵]]与[[百顷]]氐王[[千万]]各拥部落,后为曹操所破。曹操恐刘备取武都以逼进关中,乃迁其人五万馀落于[[扶风]]、[[天水]]等郡。曹魏初,又有武都氐部归附内 。当时西域地区有[[鄯善]]、[[高昌]]、[[焉耆]]、[[龟兹]]及[[于阗]]等国。魏文帝派官员管理[[西域]]地区,加强与西域各国联繫,然而影响力不大。魏文帝还于229年封[[大月氏]]王波调为亲魏大月氏王<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十九章〈三国时的羌族和氐族〉,第273页-第283页。</ref>。西南方面,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平定[[诸葛亮南征|南中之乱]],降伏[[南蛮]](西南夷)族长[[孟获]],并设置庲降总督管辖。往后虽有叛变发生,但皆不大。此时期在南方共有三大蛮族,分别是分佈[[巴郡]]、江陵及淮水一带的廪君蛮;分佈武陵、长沙一带的槃瓠蛮,又称傒人;分布在巴郡[[阆中]]一带的[[板楯蛮]],又称賨人。夷陵之战时蜀汉也曾遣[[马良]]联络武陵的槃瓠蛮共讨孙吴<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二十章〈蜀汉的少数民族〉,第284页-第290页。</ref>。
孙吴内部还有[[山越]],其为据守江南山地各族人的总称。他们自给自足,且与曹魏联繫,孙吴屡次征讨皆难以根除。234年诸葛恪使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围山三年,降伏山越,并收编其精壮为军队。在岭南地区还有[[俚人]],范围涵盖孙吴广州、交州及蜀汉益州南部。孙权也展开海上的发展,他派使臣朱应、[[康泰]]泛海到[[夷州|夷洲]](可能为现今[[台湾]]或[[琉球]])、[[亶洲]]补充人口、到辽东、[[朝鲜半岛]]、[[林邑]](今[[越南]]南部)、[[扶南]](今[[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沟通联繫,这些都扩大孙吴在海外的影响力。[[罗马帝国|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吴都建业<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二十章〈吴国的少数民族〉,第291页-第296页。</ref>。
== 军事制度 ==
三国军事制度大部分沿用汉制,但是又有几个重大变革,产生许多制度以及部曲的兴盛<ref name="多种军制及其特色">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第四章〈分裂割据时代的军事文明〉,第一节〈多种军制及其特色〉,第179页-第194页。</ref>。世兵制起源自汉末的质任制,当时军阀为避免士兵逃散,将其家属集中管理,形成军户。由于长年战乱,最后出现专司作战的「军户」、「士家」,子承父业,甚至祖孙三代都为兵。而且年老之后也不能退役,改为从事后勤运输方面的工作。世兵制是对于东汉募兵制、徵兵制并行制度的重要变革,并逐渐取代了前者,保持了很多势力稳定的作战力量< name="多种军制及其特色"/>。内军外军制度与[[都督|都督制]]:内军或中军负责政治中心的治安防卫,外军负责边境、军事要地的守卫,并从事[[屯田制|屯田]],互不统属。中军的领导为[[护军|中护军]]、中领军,除了掌握中军还要负责各级军事将领的选拔工作。由于中军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军队中枢,往往成为权臣夺权的重要途径之一{efn|担任魏中护军的先后为[[司马昭]]、王肃、司马望、[[羊祜]],王肃是司马昭岳父,羊祜是司马昭第三任正室羊氏(司马炎称帝后追为景献皇后)的弟弟<ref name="多种军制及其特色"/>。曹魏将分军队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军(地方军队)。而蜀汉与孙吴也有分外军为中、前、左、右、后五军。战区依都督制可加设「都督诸州军事」,其军政和一,多跨越州郡。例如,曹魏设有雍凉都督和扬州都督。蜀汉设有汉中都督、永安都督和庲降都督。孙吴也于西陵、江陵、巴丘、交州及广州等地设立都督< name="多种军制及其特色"/>。[[部曲]]在汉代本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后泛指私人统率的军队。东汉末期战乱连年,许多苦于战乱的农民都去请求武装的世族豪强保护。而世族大姓为聚众自保而收编农民,敌人入侵时为部曲而作战,平时则为佃客从事生产。后来大力发展成为私家军队。其中孙吴实行世袭领兵制,合法化的使将领与士兵建立世代的隶属关系< name="多种军制及其特色"/>。
三国 特性方面,魏军主要区 事制度大部 为步军、骑军和水军 沿用汉制 此外还设有[[虎豹骑]]、[[乌桓]]骑兵等精锐军队。 但是 当时 又有几个重大变革,产生许多制度以及部曲 马镫较少,比较珍贵兴盛<refname="多种军制及其特色">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太平阅览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第四章〈分裂割据时代的军事文明〉,第一节 魏武 多种 策令 制及其特色 :「本初马铠三百具 吾不能有十具 第179页-第194页 </ref>。 在前期 世兵制起源自汉末的质任制 当时军阀为避免士 员靠募 逃散,将其家属 中管理,形成军户。由于长年战乱,最后出现专司作战的「军户」 徵发及强制降俘和少数民族 「士家」,子承父业,甚至祖孙三代都 为兵 而且年老之 也不能退役 逐渐形成 改为从事后勤运输方面的工作。 世兵制 是对于东汉募兵制、徵兵制并行制度的重要变革 ,并 成为主要集兵方式。为 逐渐取代了前者,保持 兵源 很多势力 稳定 的作战力量<ref name="多种军制及其特色"/>。内军外军制度与[[都督|都督制]]:内军或中军负责政治中心的治安防卫,外军负责边境、军事要地的守卫 曹魏实施 并从事[[屯田制|屯田]],互不统属。中军的领导为[[护军|中护 ]] 民户严格分离 中领军 ,除 其子世代 了掌握中军还要负责各级军事将领的选拔工作。由于中军 「都督中 诸军事」 掌握 队中枢,往往成为权臣夺权 妻女也只嫁 重要途径之一{{efn|担任魏中护 的先后为[[司马昭]]、王肃、司马望、[[羊祜]],王肃是司马昭岳父 保证其繁衍羊祜是司马昭第三任正室羊氏(司马炎称帝后追为景献皇后)的弟弟< ref name="多种军制及其特色"/>。}}。曹魏将分军队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军(地方军队)。而蜀汉与孙吴也有分外军为中、前、左、右、后五军。战区依都督制可加设「都督诸州军事」,其军政和一,多跨越州郡。例如,曹魏设有雍凉都督和扬州都督。蜀汉设有汉中都督、永安都督和庲降都督。孙吴也于西陵、江陵、巴丘、交州及广州等地设立都督<ref name=" 新兵 与武器装备的发展军制及其特色"/> 编辑 。[[ 曲]]在汉代本是军队 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第四章〈分裂割据时代 制的名称,后泛指私人统率 的军 事文明〉 队。东汉末期战乱连年 第二节〈新兵种与 许多苦于战乱的农民都去请求 世族豪强保护。而世族大姓为聚众自保而收编农民,敌人入侵时为部曲而作战,平时则为佃客从事生产。后来大力 发展 成为私家军队。其中孙吴实行世袭领兵制 第195页-第203页。合法化的使将领与士兵建立世代的隶属关係<ref name="多种军制及其特色"/ref>。
在三国各 以舟师 特性方面,魏军主要区分 主, 兵次之。孙吴水 发达,在儒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 、骑军 西陵(今湖北宜昌)设有 水军 基地 在侯官(今福建[[闽侯]]) 此外还 设有 造船厂。其所造名为「长安」、「飞云」、「盖海」等楼船,皆有五层,可载3,000名士兵<ref>《三国会要》:「江表传曰:孙权乘飞云大船,飞云盖海吴楼船,之有名者皆雕镂彩画。有轩楯华槛之船也。敝吴注:孙权装大船名曰长安,亦曰大舸,载坐直之士阔千人,与群臣泛舟江津。」</ref>。272年[[ 晋武帝虎豹骑]] [[ 王濬乌桓]] 为[[益州]][[刺史]],并密命其于[[四川]]组建楼船,以灭东吴,其所造之船,最大 骑兵等精锐军队。但是当时 可载2,000多人 马镫较少 且能在船上驰马往来比较珍贵<ref> 晋书·王濬传 太平阅览 引〈魏武军策令〉 :「 本初马铠三 具,吾不能有 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ref>。 孙吴的精锐军队有车下虎士、丹阳青巾军与交州义士等 在前期 还有设有[[山越]] 员靠募集 蛮兵、夷兵等 徵发及强制降俘和 少数民族 部队 为兵等 由于比较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 到后期 孙吴除了有 逐渐形成 世兵制 还有世袭领 并成为主要集 方式 各将领所领 为了兵源稳定,曹魏实施 队算是 户、民户严格分离,除 部曲 子世代为兵外 ,军 队除了服从中央指挥参与战役 户的妻女也只嫁军户 但还要为 保证 将领提供其它耕种杂役等。在将领死后军队须继续听令将领之子或其弟等继承者繁衍<ref name="多种军制及其特色"/>< ref name="新兵种与武器装备的发展">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第四章〈分裂割据时代的军事文明〉,第二节〈新兵种与武器装备的发展〉,第195页-第203页。</ref>。
吴军以舟师为主,步兵次之。孙吴水军发达,在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和西陵(今湖北宜昌)设有水军基地,在侯官(今福建[[闽侯]])设有造船厂。其所造名为「长安」、「飞云」、「盖海」等楼船,皆有五层,可载3,000名士兵<ref>《三国会要》:「江表传曰:孙权乘飞云大船,飞云盖海吴楼船,之有名者皆雕镂彩画。有轩楯华槛之船也。敝吴注:孙权装大船名曰长安,亦曰大舸,载坐直之士阔千人,与羣臣泛舟江津。」</ref>。272年[[晋武帝]]升[[王濬]]为[[益州]][[刺史]],并密命其于[[四川]]组建楼船,以灭东吴,其所造之船,最大的可载2,000多人,且能在船上驰马往来<ref>《晋书·王濬传》:「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ref>。孙吴的精锐军队有车下虎士、丹阳青巾军与交州义士等,还有设有[[山越]]兵、蛮兵、夷兵等少数民族部队。由于比较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孙吴除了有世兵制外,还有世袭领兵制。各将领所领军队算是其部曲,军队除了服从中央指挥参与战役,但还要为其将领提供其它耕种杂役等。在将领死后军队须继续听令将领之子或其弟等继承者<ref name="多种军制及其特色"/><ref name="新兵种与武器装备的发展"/>。 蜀军以步兵为主,骑兵次之。蜀汉亦编有少数民族部队,主要有賨兵、叟兵、青羌兵等,当中以「无当飞军」最出名。在武器装备方面,蜀汉比秦汉时有所发展。兵源方面,蜀汉实施世兵制,由于人口远远少于其它两国,也实施徵兵制来补充兵源。[[诸葛亮]]发明[[阵法|八阵图]]以利立营练兵。在补给方面设计出[[木牛流马]]以利山地运输<ref>《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ref>。他还制造出一弩发十矢的[[连弩]],并以此编制成「连弩士」<ref>《华阳国志·巴志》:「蜀丞相亮亦发其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遂移家汉中。」</ref>< ref name="多种军制及其特色"/>< ref name="新兵种与武器装备的发展"/>。
== 人口 ==
黄巾之乱后,中原地区发生天灾饥荒,以至出现人吃人事件<ref>《后汉书·孝灵帝纪》:「(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ref>。[[董卓]]掌权后,放纵士兵淫略妇女,剽虏资物。在面对关东联合军逼近下,强迁洛阳数百万人民到长安,还焚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ref>《后汉书·董卓列传》:「于是尽 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飢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ref>。以至于民怨载道,人口数大减。[[曹操]]征徐州时,坑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馀,泗水为之不流<ref>《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馀,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多。」</ref>。当时[[李傕]]据关中,三辅尚还数十万户,但是李傕出兵掠夺,加上飢荒,人民在两年自相食杀略尽<ref>《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ref>。益州的[[刘焉 (益州牧)|刘焉]]、[[刘璋]]及荆州的[[刘表]]镇压叛乱,扬州因为[[孙策]]等人的战争,使得人口数都减少<ref name="汉民族的人口流动">邹纪万(1990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三章〈大动乱时代的人口流动与民族融合〉,第一节〈汉民族的人口流动〉,第119页-第124页。</ref>。
当时的人民朝三个方向流动:由[[渭河平原|关中]]西迁至[[凉州]]或是南迁至[[益州]]、沿[[汉水]]迁移至[[荆州刺史部|荆州]],各约十万户。由中原地区往东北迁移至[[冀州]]或[[幽州]],再迁至[[辽东]]。[[鲜卑]]和[[乌桓]]也因为这波流民而壮大。最后也是最大一股,是由中原地区迁移至[[徐州]][[彭城郡|彭城]],再南迁至[[江南]]地区。当时「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孙吴立国的基础即建立在此上。例如:[[鲁肃]]、[[诸葛瑾]]、[[吕蒙]]、[[张昭]]及[[徐盛]]等人就是此次南渡的中原士族之一< ref name="汉民族的人口流动"/>。
自三国鼎立局势渐渐形成后,人民转而因统治者或战争而被迫迁移。曹操攻击张鲁时及攻下后,共迁部份的川东汉中居民入关中。曹丕建都洛阳后,迁冀州五万户士家以实河南。魏灭蜀后迁蜀人三万家至洛阳和关中。刘备领有益州,多次迁民于成都平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也迁陇西居民以实汉中。孙权在早期即击败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他建国后为了提昇人口数,平定[[山越]]并以其「羸者充户,强者补兵」,并且骚扰[[淮南]]来获得人口< ref name="汉民族的人口流动"/>。
以下表格可知人口锐减趋势。由[[东汉]]晚期到[[西晋]]统一全国,虽然时间儘隔125年,但人口只有东汉人口峰值的35.3%。至此户口一蹶不起,至到[[隋文帝]]在位时方渐复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口高度的军事化,当时三国控制的人口还有兵户、吏户、屯田户等。例如曹操早在创建时期即推行[[屯田制]]。蜀汉人口虽只有九十万,但是却有十万多的军队<ref>《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注引《蜀记》:“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ref>,佔总人口十分之一。而屯田户数量之大,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ref>陶文牛,〈三国户口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ref>< ref name="汉民族的人口流动"/>。
{| class="table"
|+ '''三国时期户口流动表'''
|- style="text-align:center;"
|于晋统一中国后,此为晋朝户口最多时期。
|-
|colspan=6 |'''注:'''本表东汉及西晋的人口数据源自<ref>邹纪万(1992年):《中国通史 魏晋南北朝史》第三章〈大动乱时代的人口流动与民族融合〉,第124页。</ref>。三国人口数据源自《通典卷第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数据仅比较差异,实际上的户口数会比较高。这是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户口数据受到部曲、军户、豪族门客或是战乱等因素使得有隐瞒或不列入统计< ref name="汉民族的人口流动"/>。
|}
== 经济 ==
 
东汉末年,因为天灾战乱,社会受到破坏,使得经济衰退,大量农地荒废。部份豪强世族纷纷率领族人,建立[[坞堡]]以自卫。在其周围从事生产活动后,渐渐成为自给自足的[[庄园制度]]。坞堡和庄园制度都影响后来[[魏晋南北朝]]的经济模式。由于东汉朝廷的崩溃,无人重铸磨损不堪的铜钱,加上大量私钱出现。到三国鼎立后,新发行的铜钱未能广泛通行,只好正式以布帛穀栗等实物为主要货币<ref name="赋役制度的演变">邹纪万(1990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经济结构〉,第一节〈赋役制度的演变〉,第131页-第135页。</ref>。
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当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使得稍加恢复社会秩序,增强曹魏实力。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关中一带闢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硷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ref>《三国食货志》:「三国时之新兴水利事业亦以魏最为发达,其陂渠之著者,有太寿陂」</ref>。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但《[[三国食货志]]》也指出这些水利工程许多缺乏规划,仅能收短期效果<ref>《三国食货志》:「魏诸陂多遏流水造成,颇背自然之理,且修治弗坚,常虞溃决,故虽收一时之利,渐则民苦其害。」</ref><ref name="土地与农业">邹纪万(1990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经济结构〉,第二节〈土地与农业〉,第136页-第141页。</ref>。曹魏建置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邺]]、[[洛阳]]等贸易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和海外有贸易往来。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製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值得注意的是曹魏一直无法摆脱实物交易的经济模式,少数几次的货币改革尝试都以失败收场,这可能与其国土内缺乏大规模的铜矿矿山作为基础有关<ref name="商业与手工艺">邹纪万(1990年):《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第四章〈魏晋南北朝的经济结构〉,第三节〈商业与手工艺〉,第142页-第164页。</ref>。
蜀汉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刘备入蜀后,巴蜀地区财政混乱,[[刘巴]]提出铸直百钱,平衡物价,解决问题。当中五铢钱与直百钱并用,为[[犍为郡]]所铸,从中知道蜀铸钱不只在一地,而蜀钱终三国一代也一直是蜀国重要的输出品,甚至连魏国都大量流入跟通行< ref name="赋役制度的演变"/>。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农业灌溉< ref name="土地与农业"/>。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等最为发达。[[张华]]《[[博物志 (张华)|博物志]]》提到诸葛亮发展蜀盐,利用[[天然气]],大幅提高蜀盐产值<ref>《博物志·卷之二》:「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入以家火即灭,讫今不复燃也。」</ref>。[[左思]]《蜀都赋》中提到「闤闠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 相和。」,所以[[蜀锦]]能远销吴、魏二国,诸葛亮亦认为蜀锦为支持国家的重要物资。<ref>《太平御览·卷八百十五》:「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ref> 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至蜀汉亡时,官府仍有金、银各二千斤。首都[[成都]]也是当时的商业都市之一,《蜀都赋》提到「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财货山积,纤丽星繁。」< ref name="商业与手工艺"/>。
孙吴所处的[[江南]],社会经济起步较晚,在三国时还是人口稀薄之地< ref name="赋役制度的演变"/>。然而由于这裡战乱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迁居,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孙权登位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制]],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ref name="土地与农业"/>。纺织业方面,江南以产麻布出名,[[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的鸡鸣布名传千里。[[三吴]]出产「八蚕之绵」,[[诸暨]]、[[武康镇|永安]]一带所産丝的质量很高。冶铸业以武昌(今湖北鄂州)爲最发达,孙权曾在开採铜矿,打造兵器。由于地处江南及海边,吴国在造船和盐业都相当发达,在[[海盐县|海盐]](今浙江海盐)、沙中(今江苏常熟)设官员,来管理这两地的盐业生産。孙吴在[[建安郡]](今福建福州)设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达[[辽东]]。海上贸易亦有所兴起,孙吴的商业都市以[[建业]](今江苏南京)、[[吴郡]](今江苏苏州)、[[番禺区|番禺]](今广东广州)为主,其中番禺以国外贸易为主< ref name="商业与手工艺"/>。
== 文化 ==
=== 学术思想 ===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南北朝|南朝]]大墓砖画。分别为[[春秋时期|春秋]]隐士[[荣启期]]及[[竹林七贤|竹林七贤]][[阮咸]]、[[刘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涛]]、[[王戎]]。
汉晋之际的学术思想发生剧烈的变动,主要受传统思想的变化与政治斗争有关,前者成份居大。由尚交游、重品藻,反动而变为循名责实,归于[[法家|申韩]]。因尚名务虚伪反动而为自然、率直,归于[[道家|老庄]]。由于东汉晚期政治败坏,局势混乱。[[曹操]]与[[诸葛亮]]採用[[名家]]或[[法家]]的思想来恢复社会秩序。曹操提倡信赏必罚,主张法治。提出「用人唯才」的观念打破以门第或名教的标准。诸葛亮也提倡法治观念,入蜀后修明法制,执法公平。提出「治国之要,务在举贤」的主张以任才适用。他也重视军法,如街亭之战[[马谡]]违反军令而被斩,他也自贬三等。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此后魏晋玄学思潮提供了基础,使名士基于政治黑暗将焦点由名法的具体问题转向玄学的抽象思辨<ref>《文心雕龙·论说》:「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谏名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ref>< ref name="由儒到玄"/>。
[[经学]]方面,汉末[[郑玄]]之经学已甚受推崇。然而在魏晋之世,[[王肃 (三国)|王肃]]继承父学而注经,其对经学的见解与郑玄不同,遂有郑、王两派互相驳难。西晋篡魏后,晋武帝司马炎为王肃外孙,王学遂被立为官学,黜郑申王,王学成为一时宗主。然儒家经学已经陷于穷究章句之僵化境地,日益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一些士人开始回归传统文化,研究道家思想。玄学应运而生<ref name="由儒到玄">何兹全(2011年):《三国史》第十八章〈玄学的兴起〉,第一节〈由儒到玄〉,第226页-第228页。</ref>。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思想。《[[老子]]》、《[[庄子]]》和《[[周易]]》是主要研究对象,合称三玄。玄学家好谈玄理,不谈俗事,称为[[清谈]]。曹魏后期[[正始 (曹魏)|正始]]年间,名士[[何晏]]、[[王弼 (三国)|王弼]]尚谈老、易,王弼注释《老子》并以老子思想解释《周易》,从而开启玄学清谈之门。主张万物皆生于无,以无(道的原理)为本,有(表象)生于无。进而,提出『名教出于自然』,名教与道的关 ,是子与母的关 <ref>何兹全(2011年):《三国史》第十八章〈玄学的兴起〉,第二节〈何晏和王弼〉,第229页-第231页。</ref>。魏末晋初,司马氏已经权倾天下,党同伐异,篡魏之心昭然若揭。一部分士人既不愿意与司马氏合流,又无力改变现实,于是生求道出世之意。提倡老庄思想的自然真性,鄙视司马氏以儒家名教束缚世人的虚伪。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把焦点由思想理论转移到人生问题上。当时司马氏以崇尚名教自饰。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嵇阮等人认为儒教礼法压抑自然真性,强调『心与善遇』而回归真诚无伪的人性。他们不拘礼俗,甚至放浪形骸,以此不贤行为拒绝为司马氏徵用。嵇康被杀后,竹林玄学陷于沉寂。西晋武帝死后,[[晋惠帝]]时期,朝纲紊乱,政治凶险黑暗。玄学重新兴起<ref>何兹全(2011年):《三国史》第十八章〈玄学的兴起〉,第三节〈嵇康和阮籍〉,第229页-第231页。</ref>。
而蜀汉继承东汉儒学道统,蜀汉刘禅时期,诸葛亮奏请册封甘夫人为汉帝刘备皇后,就是按照儒家礼制来做。刘备、诸葛亮对蜀地的儒学、儒生都是尊重的。任用杜微、周群、杜琼、孟光等等人才,或为做官,或为儒林校尉、典学校尉、劝学从事,有的被任命为太子家令、太子僕、太子庶子。蜀汉的政治指导思想,和东汉一样,都是儒。至于诸葛亮推崇法家,但并未放弃德政,儒家也要刑法,但以德政为最终理想<ref>何兹全(2011年):《三国史》第十四章〈诸葛亮治蜀和南征北战〉,第四节〈蜀汉儒学〉,第178页-第181页。</ref>。
=== 文学 ===
 
三国文学中以曹魏文学最盛,分为前期的[[建安文学]]及后期正始文学,其中建安文学反对靡弱诗风,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这是因为自曹操等人热爱文学,各地文士纷纷吸附<ref>《诗品·序》:「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託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ref><ref>《文心雕龙·时序》:「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ref>。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为「[[三曹]]」及「[[建安七子]]」。其他的文学家还有[[邯郸淳]]、[[蔡琰]]、[[繁钦]]、[[路粹]]、[[丁仪]]、[[杨修]]、[[荀纬]]等。[[曹操]]具有沉雄豪迈的气概,古朴苍凉的风格,著有《[[s:短歌行 (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让县自明本志令]]》等文。曹丕及曹植才华洋溢,[[曹丕]]著有文学评论《[[典论]]》,导致文学开始自觉发展,加上他本身亦从事文学创作,擅写七言诗,故亦跻身「三曹」之列。[[曹植]]具浪漫气质,著有《[[洛神赋]]》等文。建安七子与[[蔡琰]]、[[杨修]]等人关心现实,面向人生。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汉末以来的社会变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ref>万绳楠(2002年):《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第二章〈建安时期北方的变革〉,第四节〈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第45页-第52页。</ref><ref>何兹全(2011年):《三国史》第十五章〈建安文学〉,第182页-第193页。</ref><ref>万绳楠(2000年):《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的蓬勃发展(一)〉,第一节〈建安时代文学的振兴〉,第141页-第157页。</ref>。
正始文学时期,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受司马氏操控,文人备受压抑,难以直接面对现实。当代的作家有[[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及[[何晏]]、[[夏侯玄]]、[[王弼 (三国)|王弼]]等「正始名士」。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击溃曹爽等皇室势力,至此司马氏掌握魏室。而司马师、司马昭对反对派採取高压政策,使得正始文人大多寒蝉不敢作为,转而通老庄,好玄学。对于社会现实,不如建安作家那样执著,持比较冲淡的态度。然而嵇康的散文和阮籍的 {{ }}[[s:咏怀诗十七首|咏怀诗]]{{〉}}尚继承「建安风骨」,敢于面对司马氏政权,其文学都有鲜明的特色。《[[文心雕龙]]》提到「[[正始 (曹魏)|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说明了阮籍和嵇康皆为正始文学的代表诗人<ref>赵坤生(2011年):《三国政治与社会》第二章〈魏国政治与社会〉,第四节〈魏国的思想文化〉,第112页-第168页。</ref><ref>万绳楠(2000年):《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的蓬勃发展(一)〉,第二节〈魏末晋初文学的演进〉,第158页-第165页。</ref>。
孙吴作家有张紘、薛综、华覈、韦昭等。[[张紘]]为孙权长史,与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陈琳 (文学家)|陈琳]]等友善。[[薛综]]为江东名儒,居孙权太子师傅之位。[[华覈]]则是孙吴末年作家。蜀汉作家有诸葛亮、郄正、秦宓、陈寿等。[[诸葛亮]]作为一代政治家,他的作品有 {{ }}[[出师表]]{{〉}}等。其文彩虽不如他人豔丽,然而内容浅易,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露出他北伐的决心<ref>陈寿上表:「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豔,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ref>。[[秦宓]]所写的五言诗 {{ }} 远游{{〉}},是蜀汉流传下来唯一可靠的诗篇。蜀中亦多有学者为书作注,如:[[许慈]]、[[孟光 (蜀汉)|孟光]]、[[尹默]]、[[李譔]]等,蜀汉后期有[[谯周]]、[[郄正]]都醉心于文学,谯周更写下了《[[仇国论]]》讨论过度征战的缺点,及郄正以依照先代的儒士,借文表达意见的 {{ }} 释讥{{〉}}。 东汉末年亦有研究纤图、术数的学者,如:[[任安]]、[[周舒]],之后出现了[[周群 (三国)|周群]]、[[杜琼]]等人<ref>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第十四章〈文学的自觉时代〉,第一节〈文学的自觉〉,第739页-第743页。</ref>。
三国时期有名的史学家有[[王沉 (西晋政治人物)|王沉]]、[[鱼豢]]、[[韦昭]]及[[陈寿]]。王沉的《魏书》被史学家[[刘知几]]评为「其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ref>《魏略辑本·补鱼豢传》引《史通•正史篇》:「其后王沉独就其业,勒成《魏书》四十八卷。其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ref>,这跟他亲附司马氏势力,打压魏帝曹髦有关,故该书的参考价值也相对较低。韦昭善写史,著有〈吴鼓吹曲十二曲〉,内容为整部孙吴发展史,与[[缪袭]]的〈魏鼓吹曲十二曲〉南北相对。他又著有《[[吴书 (韦昭)|吴书]]》55卷等。陈寿编写的《[[三国志]]》为[[前四史]]之一。他参考《吴书》及鱼豢撰写的《[[魏略]]》等资料,採三国并述的方式,创新[[纪传体]]史书的写作模式。虽仍有不足之处,但实为研究三国历史不可或缺史籍之一<ref>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第十三章〈史学的多途发展〉,第一节〈史学发展的面貌〉,第683页-第685页。</ref><ref>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第十三章〈史学的多途发展〉,第二节〈正史撰述的新发展〉,第686页-第715页。</ref>。
=== 宗教 ===
 
本时期为佛教与道教的发展时期。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民纷纷寻求宗教慰藉心灵,使得能够逐渐发展。[[南中 (地名)|南中]]诸夷族的原始宗教,具有很浓厚的巫风。其性质是神话崇拜,具有多神、崇拜自然的特点。在西南地区有长远的历史,形成早期的原始宗教<ref> 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第十一章〈佛道的成熟与三轿衝突〉,第590页。</ref>。
=== 艺术 ===
 
三国在艺术方面,孙吴有很多擅长各种艺术的名士,时人称为吴国八绝。有[[吴范]]、[[刘惇]]、[[赵达]]、[[严武]]、[[皇象]]、[[曹不兴]]、宋寿和郑妪等人。例如[[严武]]擅下[[围棋]],同辈中无人能胜,有「[[棋圣]]」之称。至于[[曹不兴]]则擅[[绘画]]、[[皇象]]则擅[[书法]]<ref>《历代名画记卷》引张勃《吴录》云:「八绝者,郑妪善相,刘敦善星象,吴范善候风气,赵达善算,严武善棋,宋寿善占梦,皇象善书,曹不兴善画,是八绝也。」</ref>。
东汉末期动乱不堪,许多画作被破坏或遗失,造成损失。佛教的发展,开始出现以佛教为题材的绘画。三国时期的绘画,因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而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三国之前,绘画主要属于「百工之苑」的技术性职业,尚未艺术化,在本时期开始出现现实题材的内容,亦是由礼教宣传过渡到宗教宣传的时期。画家也由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长江流域。当时有名的画家有[[曹不兴]]、吴王赵夫人,其他擅长绘画的有[[桓范]]、[[杨修]]、魏帝[[曹髦]]、[[诸葛瞻]]等人。孙吴曹不兴,擅长写生与绘佛画,誉称「画佛之祖」<ref>《古画品录·第一品》:「曹不兴。五代吴时事孙权,吴兴人。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成!」</ref>。他曾把五十尺绢连在一起,画一人像,心明手快,运笔而成<ref>《唐朝名画录》载:「吴赤鸟元年冬十月,帝游青溪,见一赤龙,自天而下,凌波而行,遂命弗兴(即曹不兴)图之,帝为之赞传。至刘宋为陆探微所见,叹其神妙不置。」</ref>。孙吴吴王赵夫人,是[[赵达]]之妹,善于书法山水绘画,时人誉为「针绝」。她为孙权绘各国山川地形图,实开[[山水画]]之首<ref>《太平广记·伎巧一·吴夫人》:「吴主赵夫人,赵达之妹也。善画,巧妙无双。......思得善画者,使图作山川地势军阵之像。达乃进其妹。权使写九州江湖方岳之势,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列万国于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乃进于吴主。时人谓之针绝。」</ref>。汉末杨修相传有《西京图》等画。曹魏桓范擅长丹青,魏帝曹髦绘画人物史实<ref>《论画》:“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 、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ref>。蜀汉诸葛亮父子亦工书画<ref>《历代名画记》:“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ref><ref>万绳楠(2000年):《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第八章〈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的发展(二)〉,第二节〈绘画艺术的长足发展〉,第263页-第272页。</ref><ref name="三国的书法与绘画">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二十六章〈三国的文学艺术〉,第二节〈三国的书法与绘画〉,第369页-第372页。</ref>。
书法艺术兴起于东汉末期。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碑文书体方正、气度庄严,少有生趣。孙吴的著名碑刻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其中《天发神谶碑》以圆驭方,势险局宽,气势雄伟奇 。本时期主要的书法家有[[张芝]]、[[张昶 (东汉)|张昶]]、[[韦诞]]、[[锺繇]]及[[皇象]]等人。张芝擅[[章草]],并创新出[[今草]]。出名的作品有《冠军帖》、《今欲归帖》等。张昶为张芝季弟,擅长章草与隶书。韦诞总结书法经验,著有《笔经》。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等作品为[[楷书]]经典之作。皇象擅[[小篆]]、隶书,尤精章草。流传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将队帖》及《天发神谶碑》等。诸葛亮亦长于书法,有《远涉帖》(现今流传版为王羲之临摹)存世<ref>《宣和书谱》:“自汉晋宋以还,以草书得名者为多,流传于今者,蜀得诸葛亮。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ref><ref>万绳楠(2000年):《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第八章〈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的发展(二)〉,第一节〈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第253页-第262页。</ref>< ref name="三国的书法与绘画"/>。
=== 科技 ===
[[File:龙骨水车.jpg|left|thumb|马钧发明的龙骨水车,本图出自《[[天工开物]]》]]机械学方面:[[马钧]]是曹魏 西扶风(今 西[[兴平县]])人,知名发明家。他擅长机械应用,提昇生产量,製作出水转百戏{{efn|水转百戏就是马钧将大木雕刻成数个木轮,将这些木轮平放地上,利用流水牵动木轮,带动木轮上的木偶,使这些木偶可以击鼓、吹箫、跳丸等表演<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二十七章〈三国的科学技术〉,第一节〈马钧在机械学上的新成就〉,第373页。</ref>。 }} 和[[指南车]],荣获「天下之名巧」的美誉。他改良汉代的织绫机,使织出花纹具立体感,能与蜀锦相媲美<ref>《三国志·魏书·杜 传》注引傅玄序:「马钧为博士居贫,乃思稜机之变」</ref>。改良汉末[[毕岚]]的龙骨车,发明出龙骨水车来灌溉较高位的农田。现在部份梯田仍在使用。他还将发石车改造成轮转式发石车,提昇抛击量与速度<ref>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第七章〈自然科学技术盛况〉,第二节〈数学〉,第179页-第194页。</ref>。[[诸葛亮]]为了方便在山地栈道运输,发明「[[木牛流马]]」。其构造历代文献有异,学者一般认定木牛为四轮车及流马为独轮车<ref>车宋《陈后山集》记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出」。清《河工器具图说》认爲:「土四,独轮,料、土兼载。《稗编》蜀相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木牛,即今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ref>,目前未有最终定论。他发明可以连续发射十箭的[[连弩]],又称「元戎」<ref>《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魏氏春秋曰: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流马尺寸之数,......」</ref>。
[[刘徽]]是曹魏数学家,[[山东]][[淄博]][[淄川]]人。他自幼对数学有兴趣,学习中国古代数学的重典《[[九章算术]]》。年长后于曹魏[[景元]]四年(263年)著有《九章算术注》,藉由自己的注解,使其容易了解。之后刘徽又著作《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即《重差》。唐代将《重差》从《九章》分离出来,单独成书,按第一题「今有望海岛」,取名为《[[海岛算经]]》,是《算经十书》之一。刘徽运用二次、三次、四次测望法,是测量学历史上领先的创造,使中国[[测量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刘徽另著有《鲁史欹器图》、《九章重差图》等<ref>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第七章〈自然科学技术盛况〉,第一节〈数学〉,第397页-第411页。</ref>。
医学方面,有名的有[[华佗]]、[[张仲景]]和[[皇甫谧]]。华佗医术精湛,擅长外科手术。他与[[董奉]]、张仲景被史书称为「建安三神医」。华佗可能是最早使用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外科手术的医者。张仲景鑑于当代动乱频繁,疫病流行,致力研究疾病,参考各家书籍写出《[[伤寒杂病论]]》,该书序言中有提到自己从医的动力之一便是其家族中有过半的人死于伤寒等疾病。该书集两汉医经、[[经方]]二派的大成,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后世奉其为「医圣」。皇甫谧自幼家贫,学习废寝忘食,淡于名利而不愿任官。他对针灸深入研究,将晋代之前各种经脉理论与针灸方法整理成《[[针灸甲乙经]]》,该书成为后世针灸学的范典。他还著有《寒食散论》,魏晋之后服食[[寒食散]]逐渐的流行起来<ref>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第八章〈医疗经验的累积和总结〉,第一节〈脉经与诊断学的进步〉,第435页-第440页。</ref>。
关于其他技术,天文学方面,有先后担任孙吴与西晋太史令的[[陈卓 (三国)|陈卓]]。他收集各派资讯,完善中国[[星官]]体制,并绘製星图,为后世所沿用<ref>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第七章〈自然科学技术盛况〉,第一节〈天文学〉,第383页-第385页。</ref>。[[裴秀]]的「制图六体{{efn|制图六体为编制地图时应该遵循的六条准则,分别是:分率(即比例尺)、准望(即方位)、道里(即距离)、高下(即地势的高低起伏)、方邪(即地势的倾斜缓急)、迂直(即山川道路的迂迴曲折)。裴秀认为以上六条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二十七章〈三国的科学技术〉,第二节〈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第374页。</ref>。}}」在中国地图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ref>编辑部编辑(1992年):《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第七章〈自然科学技术盛况〉,第三节〈地学〉,第420页-第421页。</ref>。[[蒲元]]擅长锻鍊铁器,他在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为诸葛亮製刀。其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誉为神刀<ref>《艺文类聚·军器部》:「《蒲元传》曰:君性多奇思,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以竹筒内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因曰神刀,金屈耳环者,乃是其遗范。」</ref>。由于孙吴位于江南地区,水路发达,造船技术发达。其战船有的上下五层,有的还能容纳士兵三千人<ref>《水经注·江水》:「樊口之北有湾,昔孙权装大船,名之曰长安,亦曰大舶,载坐直之士三千人,与 臣泛舟江津」</ref><ref>马植杰(2006年):《三国史》第十七章〈孙吴的经济〉,第四节〈孙吴的手工业和海外交往〉,第254页-第255页。</ref>。蜀汉盛産井盐,利用当地的[[天然气]]来煮盐,提昇了产能<ref>《华阳国志·蜀志》:「临邛旧各本作邛......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光〕。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钱写作千里。以竹筒盛其光当作气。藏当作然。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不过二、三斗盐耳」。</ref>。
== 君主年表 ==
{{Main|三国君主列表}}
{| border="1"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0" style="margin:0 0 1em 1em; background:#fff; border:1px #aaa solid; border-collapse:collapse; font-size:93%;"
|-
|-
! style="background:#efefef; text-align:center;"|[[庙号]]
! style="background:#efefef; text-align:center;"|[[ 号]]
! style="background:#efefef; text-align:center;"|姓名
! style="background:#efefef; text-align:center;"|统治时间
|-
! style="background:#efefef; text-align:center;"|[[庙号]]
! style="background:#efefef; text-align:center;"|[[ 号]]
! style="background:#efefef; text-align:center;"|姓名
! style="background:#efefef; text-align:center;"|统治时间
||烈祖<br/>([[前赵|汉国]][[刘渊]]追諡)
||昭烈皇帝
||[[刘备]]{{efn|name="先主后主"|《三国志》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ref>详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三国志·蜀书·后主传》</ref>。}}
||221年-223年
||[[章武]]221年-223年
|-
|rowspan=4| ||rowspan=4| 安乐思公<br/>([[西晋]][[晋武帝]]諡)<br />孝怀皇帝<br/>([[前赵|汉国]][[刘渊]]追諡)||rowspan=4|[[刘禅]]{{efn|name="先主后主"}}||rowspan=4|223年-263年||[[建兴 (刘禅)|建兴]]223年-237年
|-
|[[延熙 (蜀)|延熙]]238年-257年
|-
! style="background:#efefef; text-align:center;"|[[庙号]]
! style="background:#efefef; text-align:center;"|[[ 号]]
! style="background:#efefef; text-align:center;"|姓名
! style="background:#efefef; text-align:center;"|统治时间
|
|-
|rowspan=6|太祖 ||rowspan=6|大皇帝 ||rowspan=6|[[孙权]] ||rowspan=6|229年-252年 ||[[黄武]]{{efn|孙权受曹魏册封为吴王后,于222年自立年号黄武,至229年方称帝建国<ref>《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于蜀。......十一月,策命权曰:"盖圣王之法,以德设爵,以功制禄;......今封君为吴王......黄武元年春正月,」</ref> 。222 。}}222 年-229年
|-
|[[黄龙 (吴)|黄龙]]229年—231年
== 东汉末期地方势力 ==
{{See also|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东汉行政区划}}
{| class="table"
|- style="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b0c4de;"
| style="width:20%; "|'''各地势力'''
|兖州东郡
|189年—190年
|[[张 ]]
|兖州陈留
|189年—195年
|189年—199年
|-
|[[刘表]],后继者为[[刘 (刘表之子)|刘 ]]
|荆州刺史部
|190年—208年
== 影视作品 ==
=== 电影 ===
*《[[赤壁 (电影)|赤壁]]》,[[吴宇森]]执导,[[梁朝伟]]、[[金城武]]、[[林志玲]]、[[张丰毅]]、[[赵薇]]、[[ 张震 (演员)| 张震]]、[[胡军]]、[[ 中村狮童 (二代目)| 中村狮童]]等主演,上下部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上映。
*《[[三国之见龙卸甲]]》,由[[刘德华]]、[[洪金宝]]、[[Maggie Q]]、[[吴建豪]]、[[安志杰]]、[[狄龙]]等主演,2008年播映。
*《[[铜雀台 (电影)|铜雀台]]》,由[[周润发]]、[[刘亦菲]]、[[玉木宏]]、[[苏有朋]]、[[伊能静]]、[[邱心志]]、[[姚橹]]、[[倪大宏]]等主演,2012年播映。
=== 电视剧 ===
*《[[诸葛亮 (亚视电视剧集)|诸葛亮]]》,由[[郑少秋]]、[[米雪]]、[[叶玉萍]]、[[汤镇宗]]、[[蔡国庆 (香港)|蔡国庆]]、[[熊德诚]]等主演,1985年出品。
*《[[三国演义 (电视剧)|三国演义]]》,由[[孙彦军]]、[[鲍国安]]、[[唐国强]]、[[吴晓东]]、[[魏宗万]]等主演,1994年播映。
*《[[终极三国]]》,由[[胡宇崴]]、[[林伯彦|博焱]]、[[罗弘証|宏正]]、[[王宏文|班杰]]、[[李绍祥|邵翔]]、[[陈德修|脩]]、[[任容萱]]、[[陈乃荣]]、[[谢坤达|坤达]]、[[蔡颐榛|五熊]]、[[蔡芷纭|寒]]、[[曾沛慈]]、[[柯有伦]]、[[修杰楷]]、[[黄少谷 (艺人)|黄少谷]]、[[陈博正]]、[[那维勳]]等主演,2009年出品。
*《[[三国 (电视剧)|三国]]》,由[[于和伟]]、[[陈建斌]]、[[陆毅]]、[[张博]]、[[倪大红]]等主演,2010年出品。
*《[[大军师司马懿]]》,由[[吴秀波]]、[[于和伟]]、[[王洛勇]]、[[丁海峰]]、[[王伯昭]]等主演,2017年出品。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由[[马天宇]]、[[韩东君]]、[[万茜]]、[[董洁]]、[[王阳明]]、[[董璇]]等主演,2018年出品。
*《[[诸葛亮 (亚视电视剧集)|诸葛亮]]》,由[[郑少秋]]、[[米雪]]、[[叶玉萍]]、[[汤镇宗]]、[[蔡国庆 (香港)|蔡国庆]]、[[熊德诚]]等主演,1985年出品。
*《[[终极三国]]》,由[[胡宇崴]]、[[林伯彦|博火]]、[[罗弘証|宏正]]、[[王宏文|班杰]]、[[李绍祥|邵翔]]、[[陈德修|脩]]、[[任容萱]]、[[陈乃荣]]、[[谢坤达|坤达]]、[[蔡颐榛|五熊]]、[[蔡芝纭|寒]]、[[曾沛慈]]、[[柯有伦]]、[[修杰楷]]、[[黄少谷 (艺人)|黄少谷]]、[[陈博正]]、[[那维勳]]等主演,2009年出品。
 
== 参见 ==
=== 参见 ===
* [[三国志]]
* [[三国食货志]]
* [[三国演义]]
* [[三国战役列表]]
* [[三国志人物列表]]
* [[秦汉三国曆史年表|秦汉三国历史年表]]
* [[三国游戏列表]]
* [[ 三国手机游戏列表]]
== 注释 ==
{{Reflist|30em}}
=== 参考书目 ===
* 《中国通史 魏晋南北朝史》,邹纪万著,傅乐成编,众文图书公司,ISBN 978-957-532-032-4
* 《三国史》,马植杰著,人民出版社,ISBN 7-01-005776-1
* 《三国文化概览》,赵西尧著,河南大学出版社,ISBN 978-7-216-01316-1
=== 外部连结 ===
* [http://www.silkxp.com/emperors/wei.htm 三国魏 - 中华人网]
* [http://www.silkxp.com/emperors/shuhan.htm 三国蜀汉 - 中华人网]
* [http://www.hxlsw.com/history/Sanguo/ 三国历史 - 华夏历史网]
* [http://www.ylib.com/sango/index.htm 三国大本营]
 
[[Category:三国]]
[[Category:中国地域政治并称]]
128,6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