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户石崩

移除 5,772 位元組, 1 年前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川中岛合战]]的序幕被拉开了。
== 原文 ==
 
1
 
少说[[抱怨]]的话
 
抱怨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越无能的人越抱怨,越抱怨的人越穷,越穷的人越是发[[牢骚]],越发牢骚越喜欢找借口,借口越多越推卸责任,越推卸责任越无能。
 
抱怨是一场可怕的自我欺骗。
 
喜欢抱怨的人,一定是懦弱的,不敢自己承担,却将责任推给生活和别人,自欺欺人,活的痛苦、卑微。
 
通过抱怨,我们只看到别人的错误,却掩盖了自身的过失和错误,从而使自己越陷越深。
 
抱怨是可怕的负能量。
 
没有人愿意帮助一个总是爱抱怨的人,因为他们身上没有希望,只有悲观。抱怨让人失去了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作家三毛说,西班牙有一句谚语:
 
“如果常常流泪,就不能看见星光。”
 
我很喜欢这句话,所以即使要哭,也只在下午小哭一下,夜间要去看星,是没有时间哭的。再说,我还要去采果子呢。
 
2
 
少说评论人的话
 
中国文人历来有“口不臧否人物”的优良传统。
 
《世说新语》记载:
 
“晋文王称阮籍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臧否就是评论、褒贬的意思。
 
嘴巴是用来说话的,好论人长短,几乎是人的天性,只是有的人知道怎么把握分寸,有的人却信口开河。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直接上疏,直指咸丰三个缺点:见小不见大、不求实际、刚愎自用。
 
曾国藩敢于说皇帝的不是,自然是犯了天威,结果引得咸丰龙颜大怒,直接把奏折摔在地上,准备治曾国藩的罪,幸亏大臣们劝阻下才作罢。
 
曾国藩自己想做一个清官,又希望别人也是清官,看到满朝文武个个都贪财好色,他口无遮拦地去批判这些官员,结果得罪了朝廷众多大臣,几乎成了朝内大臣的公敌。
 
咸丰二年,曾国藩得到了江西乡试主考官的外差。
 
他那口不择言的个性又把江西的官绅给得罪了,结果也是处处碰壁。经过这么多的磨难之后,曾国藩终于悟出了都是“多言”惹的祸!
 
于是,他下定决心,在生活与工作中处处留心,每天都把见的人、说的话、看的书通过日记记录下来,以此反省自己的得失。
 
通过一段时间的修炼,曾国藩“好论人是非”的毛病得到了彻底的根治。曾国藩为人处世更加圆融,从当初的四处碰壁发展成后来的左右逢源。
 
3
 
少说气话
 
古人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我们生气的时候说出的恶言恶语,伤人比刀子还厉害。
 
冲动是魔鬼。人在生气时,难免会一时冲昏了头脑,做了情绪的奴隶,说些过头的话,伤人一千自损八百。
 
聪明的人必懂得三思而后行,不那么容易就暴跳如雷,出口伤人。惟其如此,才不会在事后后悔不迭。
 
4
 
多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
 
许多时候,你以为读过的很多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并且随时都可以用在能用到的地方。
 
它们虽然不能立马帮你解决问题,但能够增长你的见识,让你的谈吐更有节。
 
它们无法让你变得更漂亮,但能够给你增加一抹书卷气,令你的气质更出众。
 
读书多了,你和爱人在生活中不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谈论,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花可以言说。
 
王阳明是学问和事功都卓有成就的大贤,其很多智慧都来自书中。王阳明爱读书,他三十七岁被贬到贵阳龙场。
 
这个地方的人很野蛮,没有接受什么教化。他想,应该教这些野人读读书。
 
随身行李都丢了,哪有书呢!
 
于是自己默写,把他读过的书一字一字地写出来,他想教野人们读《易经》,他就把整部《易经》写出来。
 
当然,王阳明读书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借读书发明我们自己的本心,读书的目的就是培养自家心体,致良知。
 
5
 
多逼自己
 
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人都喜欢舒服的境地,但却不知道真正的人才都是从苦难中磨练出来的。
 
康熙说,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逼自己一把。
 
把自己逼到自己不喜欢去的地方,逼自己读不喜欢读的经典,逼自己背诵难记的古文或者外文单词,逼自己做不喜欢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
 
所以曾国藩说: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
 
曾国藩的本色是一位词臣、一介文人。他成为一个军事家实际上是被逼出来的。
 
一个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6
 
多谦让
 
在这个世界上,谦让才是最好的通行证。
 
你让别人,别人就会让你。你宽容大度,甚至会感动你的敌人或竞争对手。
 
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名气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称。
 
曾国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经对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为人非常自负,从没有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满地问身旁的侍从:“为何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
 
一位侍从大胆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侍从的话让左宗棠深思良久。
 
民间流传较广的“六尺巷”的故事也同样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学会谦让,你的人生之路会越走越宽。<ref>[https://www.zhongfox.com/fo/detail_17777.html 成熟的人:少说三种话,多做三件事]</ref>
==视频==
===<center> 户石崩 相关视频</center>===
39,14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