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归园田居·其四(陶渊明)

增加 3,355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归园田居·其四</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2.baidu.com…”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归园田居·其四</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2.baidu.com/it/u=2827664795,758434298&fm=253&fmt=auto&app=138&f=JPEG?w=752&h=5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zhuanlan.zhihu.com/p/73738377 来自知乎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归园田居·其四》

创作年代:东晋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陶渊明
|}


==原文==

{{cquote|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四》|}}

==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作者简介==

陶渊明大约生于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后任彭泽县令,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公元393年陶渊明时年29岁,与妻及子离开南山陶家坪。此后陶渊明一家在浔阳居住了24年。其间,陶渊明因王氏妻亡,继娶浔阳翟氏。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佟回到宜丰故里,修葺南山旧宅而居之。11年后,陶渊明卒于星子栗里,后归葬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即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

陶渊明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ref>[https://www.lishik.cn/ti_feng_ma_/5477.html 陶渊明简介], 历史网,2021-03-21</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4,17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