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39
次編輯
變更
王西里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gren/2498/22901251.jpg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 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gren/2498/22901251.jpg " width="180"></center><small>[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68/87di9neool.html 王西里]</small>
|}
'''王西里'''(1818.2.20—1900.4.27),[[著名汉学家,帝俄科学院院士]]。“王西里”系这位院土自取的汉名,原名为瓦·巴·瓦西里耶夫(v.p.vasiliev,1818—1900),1837年毕业于俄国汉学的摇篮喀山大学,1840年即随东正教传教士团来华,在北京居留十年,学通汉、满、蒙、藏语,兼懂日、朝、突厥语和梵文。回国后被喀山大学聘为汉、满文教授。从1851年起在喀山大学首创开设中国文学课程,后来转入彼得堡大学,在中国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方面曾编出了两本教材:《中国文学史纲要》和《中国文学史资料》。此外,还有《汉语文选》三卷本。
== 人物生平 ==
帝俄科学院院士,通晓汉、满、蒙、藏、梵、朝、日文,俄国中国学学派集大成者。
瓦西里·巴甫洛维奇· 瓦西里耶夫1818年2月20日出生于下诺夫戈罗德市。1834年考取喀山大学语文系东方分系,学习 蒙古语和鞑靼语,1837年毕业时以《佛教文献之精髓》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了学士称号并留校任教。1839年,他以《论佛教的哲学原理》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蒙古语文学硕士学位。同年作为第十二届传教团的成员以学员的身份来到中国,他的任务是在中国学习藏语、汉语和梵文。他在中国生活学习了十个年头。其间他广泛涉猎了 中国、 印度以及 藏传佛教的典籍,就许多汉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收集了大批材料。瓦西里耶夫在中国度过的岁月对他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这里,他从原来 喀山大学的蒙古学家和佛学家成长为一个兴趣广泛的汉学家。1850年9月,瓦西里耶夫返回了俄国。1851年出任喀山大学汉语满语教研室教授,1852年10月他被选为俄国地理学会成员,1857年被选为俄国考古学会会员。此外,自1862年4月至1868年7月担任俄国外交部亚洲司译员。1855年4月,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部更名为东方系,喀山大学语文系东方学专业被合并,瓦西里耶夫随即到圣彼得堡工作,继续担任教授。他在圣彼得堡大学终其一生的科研和教学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他成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大学者。1864年12月,瓦西里耶夫以一篇题为《元明两朝关于满族人的资料》的论文顺利地通过了答辩,获得了东方语言博士学位。他是俄国第一个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的汉学家。由于瓦西里耶夫的杰出成就以及在世界东方学界享有的崇高声誉,1866年他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1886年成为正式院士。
瓦西里耶夫是一位杰出的 佛教研究者,学术界有人将他在佛教研究上取得的成就看作是他对俄国汉学做出的最大贡献。在瓦西里耶夫早期的科学活动中,佛教研究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候补博士论文《佛教文献之精髓》和硕士论文《论佛教的哲学原理》就是例证。在中国期间,瓦西里耶夫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汉语以及藏语的佛教文献,编著了多卷本的鸿篇巨著《佛教及其教义、历史和文献》。瓦西里耶夫在佛教研究方面的计划庞大,但当他1850年回到俄罗斯后才发现,俄国人对他的研究几乎没有兴趣,没有任何一家机构愿意出版卷帙浩繁而又如此专业的著作。最后瓦西里耶夫只出版了在佛教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总论》和《印度佛教史》两卷。他从中国带回的内容包括佛教文献译文、摘录、述评的数千页手稿最终也未能发表,有的已经散失。在瓦西里耶夫的佛教研究手稿中,规模最大的为《佛教术语词典》。按照瓦西里耶夫的设想,这本词典应收录9565个佛教词条。在瓦西里耶夫的档案中保留有该词典的两卷手稿,第一卷1205页,第二卷922页,但不是每一页都完成了,有些页的释义部分还空着,只有梵文术语及其藏、蒙、汉语译文。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完成的词条数目依然非常庞大,大部分释义准确,内容丰富。瓦西里耶夫遗留下来的另一部手稿的名称叫《佛教文献述评》,共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佛教各流派文献述评》,主要参考了章嘉呼图克图的著作。这部分同样没有完成,只写了四章:小乘,有宗,空宗和律宗,收录了大量译成藏语和汉语的梵文佛经。如此深刻的研究和详细的论述在19世纪的欧洲汉学家中恐怕只有瓦西里耶夫能够做到。在这二部分中,他翻译了1654年由智旭和尚编撰的《阅藏知津》。这部书对中国佛教典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是一本材料极为丰富的佛教著作。《 西藏佛教史》的手稿同样具有重要价值。该书主要记述了1746年以前西藏发生的政治与宗教事件,根据藏传佛教格鲁派学者松巴·益西班觉的《印、汉、蒙藏佛教史》第二部分写成。书后附录了由瓦西里耶夫按照欧洲纪年方法翻译的松巴·益西班觉编写的历史年表。还有一部手稿叫《玄奘游记》,是瓦西里耶夫对玄奘《西域记》的全文翻译。如果当时能够出版,那么第一个将这部重要著作译成欧洲文字的荣誉桂冠必然会戴在瓦西里耶夫的头上,但如今当英国人毕尔、瓦特斯及其他译本发表之后,他的译本就只能作为 俄国汉学史的研究素材了。尽管瓦西里耶夫的许多重要著述手稿已经散失,但仅凭上述保留下来的作品我们同样可以认定瓦西里耶夫是19世纪俄国的佛教研究泰斗。瓦西里耶夫在佛教研究上远远走在了其欧洲同行的前面。他在19世纪上半期所研究的课题,直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成为其他国家学者研究的对象。鄂登堡写道,如果在19世纪50年代能够出版瓦西里耶夫从北京带回的十年劳动成果,俄国整个佛教研究必然会发生更加重大的转折,俄国学者也就早能了解佛教及其历史发展状况。
瓦西里耶夫是俄国第一个中国文学史专家,1880年他出版了在世界汉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国文学史纲要》一书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头一部分属于“引言”性质,含“几句开场白”、“中国人的语言和文字”、“古代汉语和文献问题”三节,说明中国古代书籍产生的背景、条件和本书作者的写作意图。重点是中间部分,以儒学的发展为线索,按“儒学的第一个时期”和“儒学的第二个时期”分述,实际上用两个时期为线分别介绍了儒、释、道及其各自有关的经典书籍。后一部分介绍的是科技和文学。这本书名为文学史纲要,从现代的概念来看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文化典籍史。《中国文学史纲要》首次向俄国人评介了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从《春秋》、《左传》、《书经》、《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易经》直至《孝经》。重点在于介绍儒家学说。《中国文学史纲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评论文学,包括诗文、戏曲和小说。《中国文学史纲要》包容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广泛的学科领域,可以说它就是早期俄国汉学研究的缩影,是它学术成就的总结。
俄国汉学界一般认为,瓦西里耶夫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语言学家,但他在汉语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在汉语语言学研究方面,瓦西里耶夫最重要的两部著作为《中国象形文字分析》(1866年)和《汉字字形系统》(1876年)。瓦西里耶夫对俄国汉语教学的重大贡献在于他第一个进行了系统的汉语教学,编写了《汉语学习导论》,其中收录了他最著名的汉语研究作品《中国象形文字分析》。瓦西里耶夫的《汉字字形系统》被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接受并成为学生学习汉字的主要教材。同时该系统也被建议在其他东方学教学机构中用来教授汉语。1952年,在鄂山荫教授的主持下,规模最大的汉俄词典问世,依据的依然是瓦西里耶夫制定的汉字字形系统。直到今天,每一个学习汉语的俄国人都会感受到词典中使用的瓦西里耶夫系统给他们带来的方便。要完整地展示瓦西里耶夫作为一个语言学家的成就,不能不考察他对其他东方语言的探索。他写了一些有关东方语言的语言学著作。他对东方语言的深刻理解为他在研究中使用对比语言学方法提供了条件。在《汉语与中亚各语言之关系》一文中瓦西里耶夫将满语、蒙古语、鞑靼语及其他语言同汉语进行了对比,指出其间的相互影响和词汇的相互渗透和补充。此外,瓦西里耶夫还编写了两部重要的满语教材。1863年他编写了《满语入门文选》,这是俄国第一部满语教材。1866年他石印出版了《满俄词典》。
瓦西里耶夫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著作主要出版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的研究经常是比丘林中国历史研究课题的延续,比如在《中亚东部的历史和古迹》这部著作的序言中他指出,由于尼·亚·比丘林在文章里遗漏了契丹人以及后来取而代之的女真人、满族人的历史,所以他决定填补这个空白,对这三百多年的历史进行概括性的介绍。他为此翻译了《辽史》和《金史》作为该书附录。此书使用了大量至今俄国汉学界鲜为人知的材料,在研究中国北方民族历史,特别是蒙古历史方面至今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满清王朝的历史是瓦西里耶夫历史研究的重点之一。《大清初期对蒙古人的安抚》、《军机大臣马思哈出巡北部边疆日记》、《满洲志》、《宁古塔纪略》等作品构成了瓦西里耶夫满清王朝研究和翻译著作系列。遗憾的是许多作品未能发表,成为他留给后世大批手稿中的一部分。瓦西里耶夫认为,地理与历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学科,所以在考察各种地理现象时,必然要探究历史,反之,在论述历史问题时,必然兼顾地理。教学需要是瓦西里耶夫地理研究的动因之一。在他编写的《汉语文选》中收录了中国历史和地理方面的专著和中国古籍译文。此外,他还撰写了《中国地理概况》、《中国政治地理评论》,作为1867-1868年间出版的《汉语文选》第一卷的补充。《中国地理概况》一书充分展示了瓦西里耶夫在中国地理研究上的造诣,不但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中国的地理,而且收入了游记作品,内容详实,形式生动,成为中国地理教科书的样板。《元明两朝关于满族人的资料》虽然是历史研究著作,主要考察满族人起源,但其中也包含大量珍贵的地理资料,列举了古代城镇,描写了山川河流。他的另外一部地理力作是出版于1857年的《满洲志》,他将《宁古塔纪略》译文作为该书的附录一道出版。这部著作介绍了中国的地理及行政划分,描述了当地的城池和居民,特别详尽地论述了水陆交通。1852年,他在《国民教育部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版图内的中亚及主要山脉》,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充实。此外,瓦西里耶夫还写过一些属于中国地理研究范畴的小文章。比如《《北京回忆》、《关于挑选赴中国旅行者的建议》、《苜蓿草》、《关于伊犁的陷落》等。瓦西里耶夫的史地著作在其生前未引起大的反响,只是到苏联时期才被几位研究俄国汉学史的汉学家加以整理和研究。
1900年4月27日,瓦·巴·瓦西里耶夫去世了,终年82岁。瓦西里耶夫的遗稿比他已经发表的著作要多两倍。这些手稿已经成为俄国研究中国学的无声见证。
== 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 ==
目前学术界认为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是英国人 翟里斯写的,出版于1901年。其实,早在1880年,圣彼得堡斯塔秀列维奇印刷所就出版了俄国汉学家王西里(中文名)所写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这才应该是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
1987年笔者在苏联学术考察时,曾到达鞑靼自治共和国的首府喀山市,有幸在喀山大学图书馆珍本部看到一部初版的《中国文学史纲要》。系用十月革命以前的旧俄文字印行,大32开计163页,译成中文当有10多万字。
该书作者V.P.Vasiliev王西里(1818—1900)毕业于喀大东语科蒙古语专业即留校任教,后来接受校方任务加修汉语,并自取中名“王西里”。他又来到北京居住了10年,不但学通了蒙、汉、满、藏语和梵文,而且初通韩、日文,成了一位俄国东方学的奇才。
王西里治学极为深入,他说“我所论析的作品,几乎没有一部不是我亲自阅读过的”。王氏以博学多识、著作丰硕而于1886年当选为科学院院士,成为俄国汉学界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纲要》一书的内容,不仅叙写文学,而且几乎囊括了中国各类古籍。其重点之一,是以儒学为线索,全面系统评介《诗经》、《论语》及诸子百家,甚至历史典籍,包括《史记》、《资治通鉴》,甚至有《说文解字》、《齐民要术》诸种要籍。它几乎包揽了中国文化的主要书籍,当然都严格依照历代和时间的先后加以评述。故如称之为“中国文化典籍史”,也不为过。
作者对内容这样安排,除了承建中国文化界早期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做法,还有他个人特殊的理解。他特别说:“全部中国文明,整个广博而多样的中国文学,其基础是儒学”,因而不能按古希腊、古印度那样依样画葫芦,把“文学史”定格为介绍长诗、小说和戏剧这样狭小的范围。这些种类在希、印文学中占了主要的地位。相反,在中国文学史上,“摆到首位的应该是儒学,而不是诗歌、小说、戏曲这类美文学”。
王西里在书中评论的另一个重点便是诗文、戏曲和小说这些他所定义的“美文学”。他体现了俄国19世纪学界注重民族性的特点,一开篇就从民族的文化特质入手,概括美文学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写道:“中国人对美文学的尊崇也许要远胜过于我们。他们从美文学中看到了人的至善至美,认为它不仅是人们智力的体现,而且是人的整个道德方面的体现。”
(据《文史知识》2003年第1期李明滨/文)
<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Tags/148/ 名人简历]</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画家]]
|<center><img src=" https://pic.gerenjianli.com/mingren/2498/22901251.jpg " width="180"></center><small>[https://www.gerenjianli.com/Mingren/68/87di9neool.html 王西里]</small>
|}
'''王西里'''(1818.2.20—1900.4.27),[[著名汉学家,帝俄科学院院士]]。“王西里”系这位院土自取的汉名,原名为瓦·巴·瓦西里耶夫(v.p.vasiliev,1818—1900),1837年毕业于俄国汉学的摇篮喀山大学,1840年即随东正教传教士团来华,在北京居留十年,学通汉、满、蒙、藏语,兼懂日、朝、突厥语和梵文。回国后被喀山大学聘为汉、满文教授。从1851年起在喀山大学首创开设中国文学课程,后来转入彼得堡大学,在中国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方面曾编出了两本教材:《中国文学史纲要》和《中国文学史资料》。此外,还有《汉语文选》三卷本。
== 人物生平 ==
帝俄科学院院士,通晓汉、满、蒙、藏、梵、朝、日文,俄国中国学学派集大成者。
瓦西里·巴甫洛维奇· 瓦西里耶夫1818年2月20日出生于下诺夫戈罗德市。1834年考取喀山大学语文系东方分系,学习 蒙古语和鞑靼语,1837年毕业时以《佛教文献之精髓》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了学士称号并留校任教。1839年,他以《论佛教的哲学原理》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蒙古语文学硕士学位。同年作为第十二届传教团的成员以学员的身份来到中国,他的任务是在中国学习藏语、汉语和梵文。他在中国生活学习了十个年头。其间他广泛涉猎了 中国、 印度以及 藏传佛教的典籍,就许多汉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收集了大批材料。瓦西里耶夫在中国度过的岁月对他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这里,他从原来 喀山大学的蒙古学家和佛学家成长为一个兴趣广泛的汉学家。1850年9月,瓦西里耶夫返回了俄国。1851年出任喀山大学汉语满语教研室教授,1852年10月他被选为俄国地理学会成员,1857年被选为俄国考古学会会员。此外,自1862年4月至1868年7月担任俄国外交部亚洲司译员。1855年4月,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部更名为东方系,喀山大学语文系东方学专业被合并,瓦西里耶夫随即到圣彼得堡工作,继续担任教授。他在圣彼得堡大学终其一生的科研和教学活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他成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大学者。1864年12月,瓦西里耶夫以一篇题为《元明两朝关于满族人的资料》的论文顺利地通过了答辩,获得了东方语言博士学位。他是俄国第一个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的汉学家。由于瓦西里耶夫的杰出成就以及在世界东方学界享有的崇高声誉,1866年他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1886年成为正式院士。
瓦西里耶夫是一位杰出的 佛教研究者,学术界有人将他在佛教研究上取得的成就看作是他对俄国汉学做出的最大贡献。在瓦西里耶夫早期的科学活动中,佛教研究占据重要地位。他的候补博士论文《佛教文献之精髓》和硕士论文《论佛教的哲学原理》就是例证。在中国期间,瓦西里耶夫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汉语以及藏语的佛教文献,编著了多卷本的鸿篇巨著《佛教及其教义、历史和文献》。瓦西里耶夫在佛教研究方面的计划庞大,但当他1850年回到俄罗斯后才发现,俄国人对他的研究几乎没有兴趣,没有任何一家机构愿意出版卷帙浩繁而又如此专业的著作。最后瓦西里耶夫只出版了在佛教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总论》和《印度佛教史》两卷。他从中国带回的内容包括佛教文献译文、摘录、述评的数千页手稿最终也未能发表,有的已经散失。在瓦西里耶夫的佛教研究手稿中,规模最大的为《佛教术语词典》。按照瓦西里耶夫的设想,这本词典应收录9565个佛教词条。在瓦西里耶夫的档案中保留有该词典的两卷手稿,第一卷1205页,第二卷922页,但不是每一页都完成了,有些页的释义部分还空着,只有梵文术语及其藏、蒙、汉语译文。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完成的词条数目依然非常庞大,大部分释义准确,内容丰富。瓦西里耶夫遗留下来的另一部手稿的名称叫《佛教文献述评》,共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佛教各流派文献述评》,主要参考了章嘉呼图克图的著作。这部分同样没有完成,只写了四章:小乘,有宗,空宗和律宗,收录了大量译成藏语和汉语的梵文佛经。如此深刻的研究和详细的论述在19世纪的欧洲汉学家中恐怕只有瓦西里耶夫能够做到。在这二部分中,他翻译了1654年由智旭和尚编撰的《阅藏知津》。这部书对中国佛教典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是一本材料极为丰富的佛教著作。《 西藏佛教史》的手稿同样具有重要价值。该书主要记述了1746年以前西藏发生的政治与宗教事件,根据藏传佛教格鲁派学者松巴·益西班觉的《印、汉、蒙藏佛教史》第二部分写成。书后附录了由瓦西里耶夫按照欧洲纪年方法翻译的松巴·益西班觉编写的历史年表。还有一部手稿叫《玄奘游记》,是瓦西里耶夫对玄奘《西域记》的全文翻译。如果当时能够出版,那么第一个将这部重要著作译成欧洲文字的荣誉桂冠必然会戴在瓦西里耶夫的头上,但如今当英国人毕尔、瓦特斯及其他译本发表之后,他的译本就只能作为 俄国汉学史的研究素材了。尽管瓦西里耶夫的许多重要著述手稿已经散失,但仅凭上述保留下来的作品我们同样可以认定瓦西里耶夫是19世纪俄国的佛教研究泰斗。瓦西里耶夫在佛教研究上远远走在了其欧洲同行的前面。他在19世纪上半期所研究的课题,直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成为其他国家学者研究的对象。鄂登堡写道,如果在19世纪50年代能够出版瓦西里耶夫从北京带回的十年劳动成果,俄国整个佛教研究必然会发生更加重大的转折,俄国学者也就早能了解佛教及其历史发展状况。
瓦西里耶夫是俄国第一个中国文学史专家,1880年他出版了在世界汉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中国文学史纲要》。《中国文学史纲要》一书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头一部分属于“引言”性质,含“几句开场白”、“中国人的语言和文字”、“古代汉语和文献问题”三节,说明中国古代书籍产生的背景、条件和本书作者的写作意图。重点是中间部分,以儒学的发展为线索,按“儒学的第一个时期”和“儒学的第二个时期”分述,实际上用两个时期为线分别介绍了儒、释、道及其各自有关的经典书籍。后一部分介绍的是科技和文学。这本书名为文学史纲要,从现代的概念来看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文化典籍史。《中国文学史纲要》首次向俄国人评介了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从《春秋》、《左传》、《书经》、《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礼记》、《易经》直至《孝经》。重点在于介绍儒家学说。《中国文学史纲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评论文学,包括诗文、戏曲和小说。《中国文学史纲要》包容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广泛的学科领域,可以说它就是早期俄国汉学研究的缩影,是它学术成就的总结。
俄国汉学界一般认为,瓦西里耶夫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语言学家,但他在汉语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在汉语语言学研究方面,瓦西里耶夫最重要的两部著作为《中国象形文字分析》(1866年)和《汉字字形系统》(1876年)。瓦西里耶夫对俄国汉语教学的重大贡献在于他第一个进行了系统的汉语教学,编写了《汉语学习导论》,其中收录了他最著名的汉语研究作品《中国象形文字分析》。瓦西里耶夫的《汉字字形系统》被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接受并成为学生学习汉字的主要教材。同时该系统也被建议在其他东方学教学机构中用来教授汉语。1952年,在鄂山荫教授的主持下,规模最大的汉俄词典问世,依据的依然是瓦西里耶夫制定的汉字字形系统。直到今天,每一个学习汉语的俄国人都会感受到词典中使用的瓦西里耶夫系统给他们带来的方便。要完整地展示瓦西里耶夫作为一个语言学家的成就,不能不考察他对其他东方语言的探索。他写了一些有关东方语言的语言学著作。他对东方语言的深刻理解为他在研究中使用对比语言学方法提供了条件。在《汉语与中亚各语言之关系》一文中瓦西里耶夫将满语、蒙古语、鞑靼语及其他语言同汉语进行了对比,指出其间的相互影响和词汇的相互渗透和补充。此外,瓦西里耶夫还编写了两部重要的满语教材。1863年他编写了《满语入门文选》,这是俄国第一部满语教材。1866年他石印出版了《满俄词典》。
瓦西里耶夫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著作主要出版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的研究经常是比丘林中国历史研究课题的延续,比如在《中亚东部的历史和古迹》这部著作的序言中他指出,由于尼·亚·比丘林在文章里遗漏了契丹人以及后来取而代之的女真人、满族人的历史,所以他决定填补这个空白,对这三百多年的历史进行概括性的介绍。他为此翻译了《辽史》和《金史》作为该书附录。此书使用了大量至今俄国汉学界鲜为人知的材料,在研究中国北方民族历史,特别是蒙古历史方面至今具有很大的科学价值。满清王朝的历史是瓦西里耶夫历史研究的重点之一。《大清初期对蒙古人的安抚》、《军机大臣马思哈出巡北部边疆日记》、《满洲志》、《宁古塔纪略》等作品构成了瓦西里耶夫满清王朝研究和翻译著作系列。遗憾的是许多作品未能发表,成为他留给后世大批手稿中的一部分。瓦西里耶夫认为,地理与历史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学科,所以在考察各种地理现象时,必然要探究历史,反之,在论述历史问题时,必然兼顾地理。教学需要是瓦西里耶夫地理研究的动因之一。在他编写的《汉语文选》中收录了中国历史和地理方面的专著和中国古籍译文。此外,他还撰写了《中国地理概况》、《中国政治地理评论》,作为1867-1868年间出版的《汉语文选》第一卷的补充。《中国地理概况》一书充分展示了瓦西里耶夫在中国地理研究上的造诣,不但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中国的地理,而且收入了游记作品,内容详实,形式生动,成为中国地理教科书的样板。《元明两朝关于满族人的资料》虽然是历史研究著作,主要考察满族人起源,但其中也包含大量珍贵的地理资料,列举了古代城镇,描写了山川河流。他的另外一部地理力作是出版于1857年的《满洲志》,他将《宁古塔纪略》译文作为该书的附录一道出版。这部著作介绍了中国的地理及行政划分,描述了当地的城池和居民,特别详尽地论述了水陆交通。1852年,他在《国民教育部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版图内的中亚及主要山脉》,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充实。此外,瓦西里耶夫还写过一些属于中国地理研究范畴的小文章。比如《《北京回忆》、《关于挑选赴中国旅行者的建议》、《苜蓿草》、《关于伊犁的陷落》等。瓦西里耶夫的史地著作在其生前未引起大的反响,只是到苏联时期才被几位研究俄国汉学史的汉学家加以整理和研究。
1900年4月27日,瓦·巴·瓦西里耶夫去世了,终年82岁。瓦西里耶夫的遗稿比他已经发表的著作要多两倍。这些手稿已经成为俄国研究中国学的无声见证。
== 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 ==
目前学术界认为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是英国人 翟里斯写的,出版于1901年。其实,早在1880年,圣彼得堡斯塔秀列维奇印刷所就出版了俄国汉学家王西里(中文名)所写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这才应该是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
1987年笔者在苏联学术考察时,曾到达鞑靼自治共和国的首府喀山市,有幸在喀山大学图书馆珍本部看到一部初版的《中国文学史纲要》。系用十月革命以前的旧俄文字印行,大32开计163页,译成中文当有10多万字。
该书作者V.P.Vasiliev王西里(1818—1900)毕业于喀大东语科蒙古语专业即留校任教,后来接受校方任务加修汉语,并自取中名“王西里”。他又来到北京居住了10年,不但学通了蒙、汉、满、藏语和梵文,而且初通韩、日文,成了一位俄国东方学的奇才。
王西里治学极为深入,他说“我所论析的作品,几乎没有一部不是我亲自阅读过的”。王氏以博学多识、著作丰硕而于1886年当选为科学院院士,成为俄国汉学界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纲要》一书的内容,不仅叙写文学,而且几乎囊括了中国各类古籍。其重点之一,是以儒学为线索,全面系统评介《诗经》、《论语》及诸子百家,甚至历史典籍,包括《史记》、《资治通鉴》,甚至有《说文解字》、《齐民要术》诸种要籍。它几乎包揽了中国文化的主要书籍,当然都严格依照历代和时间的先后加以评述。故如称之为“中国文化典籍史”,也不为过。
作者对内容这样安排,除了承建中国文化界早期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做法,还有他个人特殊的理解。他特别说:“全部中国文明,整个广博而多样的中国文学,其基础是儒学”,因而不能按古希腊、古印度那样依样画葫芦,把“文学史”定格为介绍长诗、小说和戏剧这样狭小的范围。这些种类在希、印文学中占了主要的地位。相反,在中国文学史上,“摆到首位的应该是儒学,而不是诗歌、小说、戏曲这类美文学”。
王西里在书中评论的另一个重点便是诗文、戏曲和小说这些他所定义的“美文学”。他体现了俄国19世纪学界注重民族性的特点,一开篇就从民族的文化特质入手,概括美文学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写道:“中国人对美文学的尊崇也许要远胜过于我们。他们从美文学中看到了人的至善至美,认为它不仅是人们智力的体现,而且是人的整个道德方面的体现。”
(据《文史知识》2003年第1期李明滨/文)
<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Tags/148/ 名人简历]</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