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祁志祥

增加 12,921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祁志祥</big>''' |- |<center><img src=图片地址 width="300"></center…”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祁志祥</big>'''
|-
|<center><img src=图片地址 width="300"></center>
<small>[图片网址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ref>[html 祁志祥 ],搜狐, 2014-06-27</ref>

'''祁志祥''',男,江苏大丰人,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与中文系教授。学术兼职:上海市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东方讲坛特聘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日期----

出生地点----江苏大丰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

==个人简介==
学术兼职:上海市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东方讲坛特聘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

致力于中国美学、文艺理论、文化哲学的研究。曾独立主持、完成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指南类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独主持、完成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美学史的重新解读"。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研究》、《外国美学》、《红楼梦学刊》、《学术月刊》、《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复旦学报》、《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等刊发表文章2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10余部。曾获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晋版图书一等奖、华北地区优秀图书奖、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论文奖、优秀征文奖、《书屋》年度十佳论文奖等。曾接受《学术月刊》、《美与时代》、《现代领导》杂志及《中华读书报》、《昆明日报》等报刊专访,担任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主讲。上海作家协会理论组、上海市美学学会、上海财经大学国学研究所曾联合相关部门邀请全市有关专家分别就《中国人学史》、《中国美学通史》、《国学人文读本》举行研讨会。有关活动报道及书评屡屡见诸《文汇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晚报》、《文汇读书周报》、《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等。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美学》、《文学理论》、《马列文论》、《宗教学》复印资料等转载、复印。

另,1990年至1997年担任上海市宝山区广播电视局电台电视台记者、编辑,除在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发表新闻作品外,还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郊区报》、《上海科技报》、《东方城乡报》、《上海老年报》等发表新闻作品100多篇。

==个人专著一览==
文艺理论著作:《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个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的建构》(学林出版社1993)、"十一五"国家级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美学著作:《美学关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美学原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三卷本《中国美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8)、《中国美学的文化精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佛教著作:《佛学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2000)、《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中国佛教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人学著作:《中国人学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中国现当代人学史》(学林出版社2006)、《人学视阈的文艺美学探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主编著作一览==
《国学人文读本》上下册(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主编、主撰;

《中国传统文学与经济生活》(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主编之一;

《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路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副主编;

《世纪之交的上海审美文化建设》(作家出版社2001),副主编;

《上海城市建设的美学思考》(群言出版社2005),副主编。

参编著作: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主要论文==
{| class="wikitable" width=100%
|-style="background:#006699; color:white;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篇名||发表刊物||时间
|-
| 平淡:中国古代诗苑中的一种风格美 || 文艺研究 || 1986年第3期
|-
| 论审美主体对艺术的双重美学关系 || 文艺理论研究|| 1988年第1期
|-
|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本质"定义献疑 || 探索与争鸣 || 1988年第2期
|-
| 论艺术家的情感素质 || 学习与探索 || 1988年第5期
|-
| 文学情感特征的系统透视 || 内蒙古大学学报|| 1989年第3期
|-
| 适性为美:庄子美学系统管窥 || 华东师大学报|| 1989年第4期
|-
| 中国古代文学原理构思 || 社会科学 || 1990年第1期
|-
| 曹雪芹创作思想管窥 || 红楼梦学刊|| 1990年第4期
|-
| 古代文论中的"心物交融"说 || 文艺理论研究 || 1990年第6期
|-
| 征古文化与古代文论 || 上海大学学报|| 1991年第1期
|-
| "意境"、"境界"、"意象"、"兴象"辨析 || 广州日报 || 1991年1月30日
|-
| 古代文论中的"物我双会"说 || 文史哲|| 1991年第6期
|-
|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说 ||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第15辑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
| 中国古代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刍议 || 东方丛刊|| 1992年第1期
|-
| 古代文论的总体创作方法论--"活法"说研究 || 学术月刊 || 1992年第4期
|-
| 明清曲论中的接受美学 || 求索|| 1992年第4期
|-
| 古代文论方法论的文化阐释 || 文艺理论研究 || 1992年第5期
|-
| "兴会"说: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论 || 华东师大学报|| 1992年第6期
|-
| "和":华夏文化的超稳定系统 || 暨南大学学报 || 1993年第3期
|-
| 现代科学思想的拓展与美学新变 || 文艺理论研究|| 1993年第4期
|-
| "人教"文化与古代文论 || 青海社会科学 || 1993年第5期
|-
|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 河南大学学报|| 1994年第3期
|-
| "格律声色"说--中国古代文学的纯形式美论 || 中国韵文学刊 || 1995年第1期
|-
| 华夏"和"文化与中国美学 || 青海社会科学|| 1995年第3期
|-
| 新闻创优中的题材处理 || 声屏世界 || 1995年第7期
|-
| 恩格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考辨 || 外国美学 第11辑|| 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
| 汉字训诂与中国美学 || 贵州社会科学 || 1996年第1期
|-
| 佛教"顿悟"说与美学灵感论 || 青海社会科学|| 1996年第4期
|-
| "无相"之美与"相教"之美 || 文艺理论研究 || 1997年第2期
|-
| 佛教"三界唯心"论与"美是心影"说 || 苏州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
|-
| 论美是普遍愉快的对象 || 学术月刊 || 1998年第1期
|-
| 佛教美学:在反美学中建构美学 || 复旦学报|| 1998年第3期
|-
| 大道至美--老子美学系统管窥 || 上海大学学报 || 1999年第3期
|-
|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 文艺争鸣|| 1999年第6期
|-
| 顾准:"用鲜血做墨水的笔杆子" || 辽宁大学学报 || 2000年第1期
|-
| 佛教的"般若""禅定"学说与中国的"静观""玄鉴"理论 || 云南社会科学|| 2000年第1期
|-
| "亦空亦有"的佛教世界观与"亦僧亦俗"的中国文化 || 青海社会科学 || 2000年第2期
|-
| 佛教理论对审美认识论的影响 || 新疆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
|-
| 佛教"无相而有相"的本体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0年第3期
|-
|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线条美 || 贵州社会科学|| 2000年第4期
|-
| 美是什么? || 文汇报 || 2000年12月30日
|-
| 美是普遍愉快的对象 || 文汇报|| 2001年4月21日
|-
| 论文艺是审美的精神形态 || 关于文艺本质的思考=文艺理论研究 || 2001年第6期
|-
| 中国人学思想演进的总体把握 || 文化中国(加拿大)|| 2001年6月号
|-
| 以"味"为美--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哲学界定 || 学术月刊 || 2002年第1期
|-
| 以"圆"为美--佛教关于现实美的变相否定之一 || 文史哲|| 2002年第1期
|-
| 道家论以"淡"为美 || 贵州社会科学 || 2002年第3期
|-
| 中国人学思想的古今演变 || 书屋|| 2002年第6期
|-
| 同构为美--中国古代美本质的心理界说 || 上海大学学报 || 2002年第6期
|-
| 龚自珍、魏源的时代归属 || 文汇读书周报|| 2002年11月1日
|-
| 论中国古代的情感美学 || 人文论丛 || 2002年卷
|-
| 以"心"为美--中国古代美学的表现精神 || 复旦学报|| 2003年第1期
|-
|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整体观 || 文学评论 || 2003年第3期
|-
| 以"道"为美--中国古代美学的道德精神 || 文艺理论研究|| 2003年第3期
|-
| 以"文"为美 || 文艺研究 || 2003年第3期
|-
| 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 || 上海师大学报|| 2003年第3期
|-
| 新时期钱中文的理论贡献 || 学术月刊 || 2003年第4期
|-
| 王元化先生的学术成就 || 学术月刊|| 2004年第1期
|-
| 王弼美学:高扬本体之大美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 2004年第3期
|-
| 老子美学:"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 文艺理论研究|| 2004年第5期
|-
| "寂灭为乐"--佛教美本质观 || 东方丛刊 || 2004年第6期
|-
| 中国古代文论的"用事"说 || 浙江社会科学|| 2004年第6期
|-
| 文章、性情、文采--刘勰《文心雕龙》的美学意义 || 东方丛刊 || 2006年第1期
|-
| 郭象美学:"任性"而"自得" || 上海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
| "定法"说--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具体方法论 || 文学评论 || 2006年第2期
|-
| 柳宗元园记创作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 云南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
| 真幻说: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真实观 || 人文杂志 || 2007年第2期
|-
| 胡寅《题酒边词》义考 || 中国美学研究 第2辑|| 三联出版社2007年3月版
|-
| 新世纪中国美学研究的拓展 || 文艺理论研究 || 2007年第4期
|-
| 文学与经济关系的学理考量 || 云南大学学报|| 2007年第4期
|-
| "文学以文字为准"--中国古代的文学特征论 || 厦门大学学报 || 2007年第5期
|-
| 柳宗元园记创作刍议 || 文学遗产|| 2007年第5期
|-
| "任诞"与"雅量":《世说新语》的美学观 || 上海市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 || 2007年卷
|-
| 先秦至清末:中国古代人文思想史上的四次启蒙 || 学术月刊|| 2007年第8期
|-
| 论华严宗以十为美的美学倾向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8年第6期
|-
| 国学人文精神的现代传承 || 文艺理论研究|| 2008年第4期
|-
| 中国人文思想史上的六次启蒙(上)(下)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 2008年第4、5期
|-
| "人权"入宪的历史回顾和意义评估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年会论文集|| 2008年卷
|-
| "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尊重公民的权利 ||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 || 2007年12月17日
|-
| 梁启超美学:快乐至上的趣味主义 || 贵州社会科学|| 2009年第2期
|-
| 富民利国、解放思想--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 探索与争鸣 || 2009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刊
|-
|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观念更新与路径创新 || 学术月刊|| 2009年第7期
|-
| 走向人学的文艺美学研究 || 学术月刊 || 2009年第7期
|-
|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 云南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
|-
| 审美认识中"主客二分"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 辽宁大学学报 || 2010年第1期
|-
| 金圣叹的戏曲批评 || 长江学术|| 2010年第1期
|-
| 生成论与本质论:美学本体论论争 || 学术月刊 || 2010年第3期
|-
| 文艺学论争:"本质",而不"主义" || 学术月刊|| 2010年第3期
|-
| 中国古代词体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 文艺理论研究 || 2010年第2期
|-
| 文学与经济关系的二律背反 || 学习与探索|| 2010年第5期
|-
| 国学中的"民本"思想 || 文汇报·每周演讲专版 || 2010年7月17日
|}

==视频==
===佛教与现代人生05 中国佛教史略二 祁志祥 2019年1月3日发布===
{{#iDisplay:v0822pgpm2k|寬度|高度|qq}}
===中国思想史上若干问题的重新反思01祁志祥教授 2019年2月18日发布===
{{#iDisplay:u0839z2p9zv|寬度|高度|qq}}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编辑]]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