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江户时代

增加 1,683 位元組, 5 年前
增加分类 增加图片
[[File:江户时代1.jpg|缩略图|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又称'''德川时代''',是指[[日本]][[日本历史|历史]]中在[[江户幕府]](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时期,从[[庆长]]8年[[二月十二]](1603年3月24日)[[德川家康]]被委任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在的[[东京]])开设[[幕府 (日本)|幕府]]时开始,到[[庆应]]3年[[十月十四]](1867年11月15日)[[大政奉还]]后结束,为期264年。]]
'''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又称'''德川时代''',是指[[日本]][[日本历史|历史]]中在[[江户幕府]](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时期,从[[庆长]]8年[[二月十二]](1603年3月24日)[[德川家康]]被委任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在的[[东京]])开设[[幕府 (日本)|幕府]]时开始,到[[庆应]]3年[[十月十四]](1867年11月15日)[[大政奉还]]后结束,为期264年。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获得胜利,被任为征夷大将军,于[[大坂之战]]灭了丰臣氏。幕府藉由禁中并公家诸法度与武家诸法度驾驭朝廷和大名,各大名(诸侯)因参勤交替制度,被要求定期往返[[江户]]与其领国。历经[[岛原之乱]]并完成锁国政策,只进行少部份在[[长崎]]与荷兰、中国(清朝)交易──谓之一口通商。
[[File:德川家康1.jpg|缩略图|左|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战国时代]]三河大名,幼名竹千代。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日本战国三杰(另外两位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一。日本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政治安定,经济也跟著发展。在[[德川纲吉]]时代,景气良好。江户时代中叶,幕府财政陷入困境,[[德川吉宗]]实行享保改革,财政暂时恢复,却又再度恶化。此后[[天保改革]]等企图改善,但却未解决根本。幕府末年被欧美各国逼迫开国,经由培里([[美国]]海军将领)来航,签下《日美神奈川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得日本结束锁国政策。随著开始尊王攘夷思想强盛(坂本龙马与反幕府组织),最终德川庆喜先后把政权与领地,交还给日本天皇(明治天皇)。
==== [[一国一城令]] ====
德川幕府在元和元年(1615年)闰6月13日发出[[一国一城令]],限令各藩除藩都以外,所有城堡一律夷平,防止大名军事实力过高起兵造反。家臣武士被集中在幕都或藩都城堡周围的城下钉聚居,加强幕府及大名对家臣的控制。注意此处的一国中的国为[[令制国]]或[[大名]]的领国(之后的[[藩国]])。
[[File:关原合战1.gif|缩略图|关原合战:[[庆长]]五年(1600年)9月15日,西军与德川军在[[关原]](せきがはらちょう,今岐阜县不破郡关原町)交战,最后德川军轻松在此场战争取胜,自此权力落在德川家康之中。德川家康消灭了敌对诸侯,为德川家制霸天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 参觐交代 ====
==== 颁布法令 ====
德川家康也颁布[[武家诸法度]]、[[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寺院诸法度]]及诸社弥宜神主法度,分别控制旗下的诸侯[[大名]]、住在京都的[[天皇]][[公家贵族]]、[[佛寺]]及[[神社]]
* 此外,幕府也规定大名有义务向将军作定期捐献、为将军作战及资助幕府大型工程,以增加大名的支出,削弱大名实力[[File:浮世绘1.jpg|缩略图|浮世绘:在江户时代,美术创作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浮世绘”。17世纪后期,随着町人思想与文化的崛起,原本服务于宫廷贵族的狩野、土佐派绘画作品逐渐失去魅力,取而代之的是风格华丽、取材生动的“浮世绘”。“浮世绘”就是描写歌舞伎、相扑、花街柳巷等今世浮华景象的绘画。18世纪,[[铃木春信]]发明“锦绘”,使浮世绘的色彩如织锦般华美丰富。]]
=== 阶级封锁 ===
=== 重农抑商 ===
幕府本身极力限制阶级的流动性,更希望限制著人民的地区流动性,以方便管治。所以德川幕府重视农业,希望绝大部分人民维繫在他们的农地上,而反对如商人般可自由流动。农业之所以对幕府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幕府的最主要收入是田赋。针对商人,幕府则可任意强令商人向它捐献。幕府对外支出也使用大米而不用黄金,可见它对商业经济的否定。   需注意的是,所谓重农其实只是相对抑商而言,幕府重视农业在于维持社会稳定及自身财政,而非厚爱农民,[[德川家康]]自己也曾表示:「统治农民最好是令他们饿不死又饱不了」
== 社会结构 ==
在德川[[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德川时期之前,这些阶层之间曾经有过一些流动,但是,德川[[征夷大将军|将军]]为了维护他们的势力和特权,限制了这些流动。特别是,他们试图保护武士阶层,使得农民阶层不可能成为武士。1586年,[[丰臣秀吉]]颁布法令,农民必须在他们的土地上耕作。1587年,他颁布只有武士才可以佩带长剑,之后,这一条成了武士阶层的定义。
=== 武士 ===
武士就是战士阶层。最顶端的就是将军本身。在他的下面,是[[大名]],控制着大量土地的地主。大名手下是他们自己聚集的武士,可以在很多方面为他们服务。其中一些是指导教师,一些守卫他的城堡,还有一些组成了他的私人军队。另外,在[[东京|江户]]那种大城市里,武士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幕府 (日本)|幕府]]中的官员,或者警官。最后,还有[[浪人]],就是没有主人的武士。他们不用报答主人,同样也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浪人可能会定居在特殊的地方,教授技能或进行其他的工作。不过许多浪人会在乡下流浪并寻找有酬劳的工作。   一些人也会像雇佣兵一样受雇于出价最高的大名。德川时期日本一共有3000万人,其中大约200万是武士,佔全国人口百分之七。另外,[[公家]]贵族、[[神职 (神道)|神职]]和[[僧侣]]的地位亦等同于武士,人口大致上有六十万人,佔全国人口百分之二。
=== 农民 ===
大米是粘合社会各阶层的胶水,理所当然由农民生产。大米的量度标淮是石,相当于52.5[[公斤]](明治改制后才有一石200[[公斤]]稻穀,江户时代仍维持唐制,故此时一石并不能维持一人一年食米量)。一石不能供一个人吃一年。在这个时期,日本大米年产量估计是2500万石。
将军负责分配整个国家的收成。他占有约400万石粮产量的领地,另外把绝大多数的领地分给了大名、旗本、僧侣及公家。据Charles J. Dunn所说,最强大的大名(日本北部的加贺)能收到130万石。在德川日本,超过270个大名能收到至少一万石。而农民保留的粮食取决于天气。通常,农民上缴一半以上的大米收成。年成不好的时候,将军和大名并没有减少他们的需求,因此农民被迫要用更少的粮食生活。   在这个时期,农村的饥荒并不罕见。这样,虽然农民在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地位仅在武士之下,但他们的生活通常十分艰难。
种大米需要大量艰苦的体力劳动,即使是今天,许多工作都要手工操作。在艰难的时候,农民会无视将军禁令,搬迁到城市里从事贸易。当农民的土地被长子继承时,很多年幼的儿子也会去经商。他们人数共有二千五百多万人,佔全国人口八成半。
=== 其他群体 ===
其他几个群体存在于这个阶级体系之外,包括[[演员]]和[[屠夫]]([[部落民]])。在某些方面,既然它处于组成日本社会的严格的阶级体系之外,它的成员就有一定的自由度。不过,这个体系没有充分的生活保障和生计,所以生活在体系之外也有不利之处。部落民是被驱逐者——强迫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团体中,并要避开日本社会的其他成员。   他们的地位如此之低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与死有关:他们处理动物的[[尸体]],鞣兽皮并制革。部落民面对着大量的[[宗教]]中不吉利的东西。日本人受到[[佛教]]的影响,一般不太杀生,不太喫肉(海鲜除外)。   在[[神道教]]中,与死相接触的人需要[[斋戒]]。在现代日本,仍然坚持区别部落民。部落民家庭的名单在社会中秘密的散播。保守的日本家庭为了防止儿子或女儿与一个部落民世家结婚,都会参考这样的名单。部落民般被排除在[[士农工商]]四民之外,地位等同[[奴隶]]的阶级,为数三十万人,佔全国人口百分之一。
== 外交 ==
=== 锁国政策 ===
自[[丰臣秀吉]]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已经发觉西班牙及教会往往会带来的威胁,为免日本被殖民、防止西方思想传入以保障国内政治稳定及意图垄断对外贸易,于1624年与[[西班牙]]绝交,亦禁止船隻往来日本及[[菲律宾]],1633年正式颁佈锁国令,不淮已出国之日本人回国,并于1638年[[岛原之乱]]后,在1639年颁行最后一次锁国令,禁止与葡萄牙贸易,今后只容许[[荷兰]]人及[[中国]]人在[[长崎]][[出岛]]进行贸易。   对[[朝鲜]]贸易则集中在对马岛的[[对马府中藩]]、对[[虾夷]]人及西伯利亚民族的毛皮贸易则集中在北海道的[[松前藩]]、另萨摩藩在江户时代后期也和[[琉球]]进行走私活动)至于其他国家,则一律拒绝和它们来往。
== 教育 ==
德川幕府提倡[[朱熹]]的儒家学说,在江户时代初期至中期开始流行。
===[[佛教]]===
===[[神道]]===
===[[基督教]]===
=== 内部分化:将军继嗣之争 ===
由于第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1824-1858)体弱多病及无子嗣,因而于1858年前后出现水户藩[[德川齐昭]]之子[[德川庆喜]](1837年出生,时年21岁,他于1847年过继一桥家)及[[纪伊藩]][[德川齐顺]]之子[[德川庆福]](13岁)对继承权之争夺,由于庆福在血缘上较亲及得到最大势力的[[谱代大名]]近江[[彦根藩]][[井伊直弼]]的支持(而[[井伊直弼]]与[[德川齐昭]]又在开国问题上意见相左),最后庆福亦成功继位为第十四代将军,改称[[德川家茂]](1858-1866年)。   但由于庆喜有水户藩及其他反对幕府的[[公卿]]及[[大名]]支持,因而加深了幕府权力核心的分化,更将其中一些公卿大名推向倒幕阵营;而家茂沦为井伊的傀儡,亦使各方对幕府领导失信心。
== 倒台 ==
在地方上,一些人根据儒学水户学等理论,认为幕府把持朝政没有根据,形成倒幕思想。美国叩关以后,幕府威信下降,人们对幕府的不满也在加深,尊王攘夷思想在一些地方上成为潮流。最初,倒幕派思想保守,但在与西方列强有过交涉甚至短暂交战经验(例如1863年的[[萨英战争]],[[萨摩藩]]与[[英国]]之间发生战争、1864年的[[下关战争]],[[长州藩]]与英[[美国|美]][[法国|法]][[荷兰|荷]]四国联军之间发生战争)后攘夷想法逐渐改变。   具有倒幕思想的藩士们([[长州藩|长州]]、[[土佐藩|土佐]]、[[萨摩藩|萨摩]]等藩),1866年开始结成[[萨长同盟|军事联盟]],并尝试与[[天皇]]接触,主张倒幕。1867年新继位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许可倒幕的密诏。后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为了转移矛盾,在[[坂本龙马]]居间斡旋下,提出「[[大政奉还]]」上奏文,表明将政权归还给天皇,但仍拒绝交出兵权与领地,并计画利用天皇刚重新掌政,与倒幕派皆对政务运作不熟悉之时,派遣家臣进入政府,藉协助之名掌控政治。   倒幕派对于这样的结果很不甘心,但由于武力倒幕的正当性锐减,因此只好暂时按兵不动。
后来,政府内倒幕派与德川派的斗争渐趋白热化。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并命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将一切权力重新归于天皇。当倒幕派得知德川庆喜决定从大坂(今[[大坂]])出兵进攻时,旋即派出以萨摩藩、长州藩成员为主力的军队,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两地展开[[鸟羽伏见之战|激烈战斗]]。   经过三天的交战,以寡击众的新政府,在新式军队与精良武器的助威下取得重大胜利,并决定乘胜追击,派遣东征军攻打德川幕府的中心据点—江户。
倒幕派组成了新的政府,揭示基本施政方针的「[[五条御誓文]]」则于同年4月6日公布。新政府军、旧幕军双方决战江户之前,幕府代表[[胜海舟]]与新政府代表[[西乡隆盛]]达成协议:以国家为重,一致对外。1868年5月3日,江户[[无血开城]],幕府至此正式瓦解。
* 依田熹家,简明日本通史,上海辽东出版社,2004
=== 相关条目 ===
* [[日本历史]]
* [[江户幕府将军一览]]
* [[明治时代]]
* [[关孝和]]
==链接==*[[江户时代]]*[[ category: 日本各时期历史]]
128,6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