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崞县

增加 4 位元組, 1 年前
历史
'''名字由来'''
历史上的崞(guo)县名称已经不存在了。崞县曾经治在今天山西浑源麻庄(西晋前)和山西原平崞阳(隋至解放后1958年,长达1350年)。崞县最早置于战国时的赵国,据史料记载,战国中期,赵国渐强,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北破林胡、娄烦,括地千里,始置崞县,属赵国。秦时,旧崞县境内置有二县:一是在境内的西北面置崞县,属雁门郡;另一是在境内的东南面置平舒县,属代郡。西汉时依旧置崞县、 [[ 繁峙县 ]] ,俱属雁门郡。(其时崞县故治在今浑源县西二十里麻庄,繁峙县故治在今浑源县北二十里)。西末王莽改制新,改崞县为崞张县,属常山郡。东汉时,光武帝建武年间,因边关不宁,迁吏民于内地,置常山关于蜚狐岌,崞张县废。后又设置。东汉末又废。三国曹魏时,又立崞县,属魏国。西晋时,晋怀帝永嘉四年(310),由于鲜卑拓跋猗卢助刘琨大破白部刘虎,而恃功求以陉(音刑)北之地为其封地。刘琨无奈,将雁门郡的楼烦、马邑、阴馆、繁峙、崞县(其时在今山西浑源)等五县人民迁徙于南(而腾空的五县划归拓跋猗卢,原崞县或称崞县不久至北魏时改为崞山县),部分置于今山西原平崞阳,在崞阳立城邑但未命县名(此后崞县县名消失一段时间至隋时正式将现原平的崞阳治为崞县)。崞阳(后来的崞县),十六国前期属雁门郡原平县境地,东晋元兴二年(410)置为石城县,隶属秀容郡。武定四年(547)改为廓州,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北齐时为北显州属并州省,北周又复石城县属并州总管府。隋开皇五年(585)为石城县属代州,十年(591)改为平寇县属代州,属雁门郡,至大业二年(606)正式将崞阳改为崞县。唐,贞观初,崞县属河东道代州管,五代后一直沿袭崞县至金初为河东北路代州管,金(1128)改崞县为崞山军。元太祖十四年(1220)升崞县为崞州,属冀宁路。至元三年(1266)属太原府。明,洪武二年(1369)又复改为崞县,洪武八年(1375)属太原府代州管。清,雍正二年(1724)时,崞县直隶代州。民国时,崞县属雁门道。抗战时期,崞县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为东西崞县,1946年合并回称崞县,解放后至1958年12月崞县仍治于今原平崞阳,后因地震毁坏,县政府迁于今天山西原平,原平县后改称原平市,崞县县名消失。
1959年12月,县级机关由崞县城迁至原平镇。1993年6月7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称原平市。
29,00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