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V字手勢

增加 1,438 位元組, 1 年前
增加內容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p style="background: #800000;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V字手勢''' </p>|-|<center><img src="https://cc.tvbs.com.tw/img/upload/2019/09/16/20190916111501-e093b7e4.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news.tvbs.com.tw/life/1201072 圖片來自news.tvbs]</small> |}'''V字手勢''',手勢的做法 [[ 食指 ]] [[ 中指 ]] 豎起外,其他 [[ 手指 ]] 向手心彎曲,表示勝利或自由的V字手勢,英國首相邱吉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帶起V字手勢的風潮。他以V字手勢代表 [[ 勝利 ]] (Victory)的第一個字母「V」,所以又名勝利手勢。美國1960年代的反 [[ 越戰 ]] 時期,「要愛,不要 [[ 戰爭 ]] 」遊行中亦被用作表達和平,所以V字手勢亦可以有和平的意思。故又稱和平手勢。
== 傳達訊息 ==
V字手勢依手勢的不同傳達出不同的訊息,V字手勢的含意會因手的位置而改變。V字手勢在不同位置下的含意:若手背朝向作手勢者(即手掌朝外),那麼它可以指:<br>
# 數字二:以非語言的方式表達數量
# 勝利:在戰爭或競賽的使用。是溫斯頓· 吉爾使這個意思流行起來的。# 和平或朋友:是1960年代的反戰民權運動使這個意思流行起來的。 [[ 歌手 ]][[ 蕾哈娜 ]] 以V字手勢傳遞 [[ 和平 ]] 訊息。# 字母V:在 [[ 美國 ]][[ 手語 ]] 中使用。
=== 不同移動方式的含意 ===
V字手勢在不同的移動方式下的含意:
# 彎曲雙 [[ ]] 的手指和手掌:表示引號的意思。
# 作手勢者的食指和中指指向自己的眼睛,然後再轉身用食指指著別人:表示「我正在監視你」。
# 將V字手勢由手掌朝外轉至手掌朝內:美國手語中的序數詞
通常,手心向內或外並無區別,但手心向內的手勢在某些西方 [[ 國家 ]] 有侮辱含義。這種用法主要限於 [[ 澳大利亞 ]] [[ 愛爾蘭 ]] [[ 紐西蘭 ]] [[ 南非 ]] 和英國。
== 細數歷史 ==
===對抗納粹的勝利手勢===
最先出現「V」字記號,是在1941年1月14日,當時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 比利時 ]] 司法部長和英國廣播公司比利時法語廣播頻道總監維克多 Victor de Laveleye於廣播中建議比利時人使用「V」字表達勝利(法語:victoire)和自由(荷蘭語:'vrijheid)來號召人們對抗納粹德國。在廣播中,維克多說「佔領者在無限重複地看著這相同的標誌,[ 將會] 意識到自己已被包圍,四周被一群巨大的人民環繞著,他們熱切地等待著敵人第一個軟弱的時刻,期待著敵人的第一次失敗。」Victor希望令對方不斷見到這個標誌就會想起,他們被一群巨大、期待著他們失敗的民眾包圍。
===結合貝多芬交響曲===
在這一成功的鼓舞下,英國 [[ 廣播 ]] 公司設定了「V代表勝利」計劃,並要求助理 [[ 新聞 ]] 編輯道格拉斯·里奇成為計劃主管。里奇建議使用 [[ 聲音 ]] 莫爾斯電碼廣播「V」字,並利用擁有相同節奏的 [[ 貝多芬 ]] 第5號「 [[ 命運交響曲 ]] 」頭段作為呼號,暗示 [[ 納粹 ]][[ 德國 ]] 的命運已被註定要滅亡。
===歐洲多國元首引用===
在廣播幾個禮拜之後,比利時的牆上、 [[ 荷蘭 ]] [[ 法國 ]] 北部都出現「V」,於是「V」就成為二戰集會的標誌。半年後「V」已經蔓延至歐洲被佔領地區。7月19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一次演講中,批准當時由BBC制定的「V代表勝利 (V for Victory)」計劃,邱吉爾也因此經常而使用V字手势。其他盟國領導人亦開始跟隨邱吉爾用V字手勢,還有 [[ 戴高樂 ]] (Charles de Gaulle) 由1942年起,到1969年每次演講前,也會擺出V字手勢。
===反對越戰代表和平===
美國總統 [[ 尼克 森]] (Richard Nixon),亦用V字手勢去表達越南戰爭中每一次打贏仗的勝利。這個舉動亦成為他其中一個經典動作,他更在1974年8月9日,辭職離開白宮時擺出V字手勢。後來,反對 [[ 越南戰爭 ]] 的抗議者,將V字手勢代表成 [[ 和平 ]] 的標誌。加上當時疲於 [[ 戰爭 ]] [[ 青年 ]] 與和平愛好者成為「嬉皮士」,不時用V字手勢呼叫「和平」,所以V字手勢到現在,已經演變成和平象徵標誌。<ref>[https://beginneros.com/triviaDetail.php?trivia_id=159 V字手勢的由來]歷史冷知識</ref>
== 「反V」手勢==
===「反V」手勢有侮辱含義 ===
若手掌朝向作手勢者(即手背朝外),那麼這個V字手勢就是一種侮辱。1941年7月19日, 吉爾在一次演講中批准了「V代表勝利」計劃,便開始使用V字手勢。起初, [[邱 吉爾 ]] 的V字手勢是手背朝外的,後來才改為手背朝內。但在戰後的 [[ 政治 ]] 生涯中, 吉爾卻常以「反V」來侮辱政敵。其他盟國領導人都跟隨 吉爾使用V字手勢。自1942年起,夏爾·戴高樂都會在每次演講前擺出V字手勢,直至1969年為止。
=== 最早的「反V」手勢 ===
該手勢最早源自英法百年戰爭,法國人揚言要把英國 [[ ]][[ ]] 手的中指和 [[ 食指 ]] 都砍掉,讓他們不能再張弓射箭,但最後英軍大勝,英國人特別伸直中指和食指,掌心向內,向法國示威,象徵著自己的手指頭是完整的,演變至今成了羞辱、蔑視、嘲笑對方之意。
=== 狄鶯兒子孫安佐被捕「雙手反V」 ===
2018年 [[ 狄鶯 ]] 兒子孫安佐涉嫌威脅恐攻倉皇被捕,4月25日召開預審庭,面對鏡頭他語出驚人表示「想看動漫」和「感謝支持我的朋友」,上 [[ 囚車 ]] 後還比出「雙手反V」的手勢。有社會人士分析,直指該手勢形同挑釁。孫安佐雙臂交叉、反手比V的手勢叫「兩指敬禮」,在國外通常被視為相當於豎中指的侮辱意義。<ref>[https://www.chinatimes.com/hottopic/20180427001616-260803?chdtv 孫安佐庭外「雙手反V」惹議 宅神解密:這是挑釁]中時新聞網</ref> ==隱私安全==民眾在拍照時鮮少注意到自己比的「V字手勢」很容易洩露身份資訊。通常1.5公尺內拍攝的「V字手勢」照就能100%還原出被攝者指紋,至於1.5至3公尺距離內拍攝之照片,能還原出50%的指紋,僅有超過3公尺拍攝的照片,才難以提取其中指紋。指紋被提取後能透過專業材料製成[[指紋]]膜,使得不法分子能有機會用於各種通過指紋技術識別身份的管道,如指紋門鎖、指紋支付等,民眾最好不要在3公尺內拍攝「V字手勢」照片,且帶有自己指紋資訊之照片,更別在網路上隨意發布。另外,若家中有指紋門鎖,儘量設置指紋加上口令打開方式,才能保證安全。<ref>[https://news.tvbs.com.tw/life/1201072 「V手勢照」指紋恐被偷 專家:此距離拍100%能還原]TVBS新聞網/生活</ref>
==參考資料==
{{reflist}}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