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紐約書評

增加 181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紐約書評.jpg|230px|thumb|有框|《紐約書評》。[https://www.alamy.com/stock-photo-an-edition-of-the-new-yorkreview-of-books-is-pictured-innewyork-cotyusa-53315316.html 原圖鏈接]]]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縮寫為NYRB)是一本1963年在 [[ 美國 ]][[ 紐約 ]] 出版界罷工中創辦 發行的半月刊,有時候會挑選一些文章重印成帶有「NYRB」印記的小冊子 ,是美國頂尖的文學[[期刊]]之一
==簡介==
《紐約書評》是美國東海岸自由左派知識分子的大本營,以率先反對越戰成為媒體楷模;1970年發表了諾姆·喬姆斯基的一些政治作品。21世紀初,雜誌又開始擔當批評美國 [[ 總統 ]] 小布希的角色。「對政府保持懷疑精神」是該刊堅持的立場。
《紐約書評》雜誌由羅伯特·史威爾斯、傑森 · 愛潑斯坦、芭芭拉·愛潑斯坦、洛威爾夫婦(羅伯特和伊莉莎白)在1963年的紐約出版界罷工中創辦。雜誌首刊文章的作者包括:W.H. Auden、Elizabeth Hardwick、漢娜·阿倫特、Edmund Wilson、蘇珊·桑塔格、Robert Penn Warren、Lillian Hellman、Norman Mailer、Gore Vidal、索爾·貝婁、Robert Lowell、Truman Capote、William Styron和Mary McCarthy。
==創始人==
《紐約書評》創始人之一羅伯特·希爾弗斯(Robert Silvers)2017年3月在在其 [[ 曼哈頓 ]] 的家中逝世,享年 87 歲。在他的帶領下,《紐約書評》成為了美國頂尖的文學 [[ 期刊 ]] 之一,帶來了傑出作家們關於 [[ 文學 ]] 和政治深入而富於思辨的文章。創建於 1963 年的《紐約書評》自許是帶著任務來的:羅伯特致力提升美國書評和文學討論的標準,培育政治-文化 [[ 散文 ]] 的混合形式。希爾弗斯默默地像傳教士一般為這本期刊投入著心血,並最終成為了這本期刊無法分割的部分,同時也讓期刊成為了他的一部分。他和芭芭拉·愛潑斯坦(Barbara Epstein)一直在分擔《紐約書評》的編輯工作,直到芭芭拉在 2006 年去世。但是希爾弗斯象徵了《紐約書評》的神秘色彩,因為他堅持留在幕後,不願接受訪問或者出席公共場合。<ref>[https://kknews.cc/news/qy6oypy.html 《紐約書評》創始人之一逝世,他的雜誌是座豐碑]kknews.cc</ref>
== 創立過程 ==
《紐約書評》創立於1963年,當時紐約出版界大罷工,羅伯特·史威爾斯與一些業界友人意識到這是一個好機會,可以辦一份刊物。傑森·愛潑斯坦(Jason Epstein,時任蘭登書屋副總裁——編按)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要求所有的出版社都得在新刊上投放一頁廣告。於是羅伯特·史威爾斯、愛潑斯坦夫婦(傑森和芭芭拉)、洛威爾 [[ 夫婦 ]] (羅伯特和伊莉莎白)一起,邀請最優秀的作者在三周內寫出最優秀的書評,但全都友情贊助沒有稿酬,就是為了說明一份好的書評雜誌應該是怎樣的。當時瑪麗·麥卡錫(Mary McCarthy)、諾曼·梅勒(Norman Mailer)、羅伯特·洛威爾(Robert Lowell)、威廉·斯泰倫(William Styron)、杜魯門·卡波蒂(Truman Capote)、戈爾·維達(Gore Vidal)等許多重要作家都免費寫稿,書評內容從 [[ 經濟 ]] [[ 數學 ]] [[ 小說 ]] 不等。 [[ 報紙 ]] 一出馬上被搶購一空,幾人又籌了些錢繼續下去,接下來的一期有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的「自我採訪」,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的 [[ 採訪 ]] 者。雜誌得到了公眾熱情的回應,幾乎所有已 [[ 印刷 ]] 的都被售出,同時 [[ 雜誌 ]] 社還收到數千封來信要求繼續 [[ 出版 ]]
== 發行半月刊 ==
《紐約書評》以半月刊形式發行,確切地說是每年總數二十期,學期段每月兩期,寒 [[ 暑假 ]] 每月一期,顯然是為了配合高校師生的生活日程),內容涉及文學、文化以及時事。雜誌的出發點是:對重要 [[ ]] 籍的討論本身就是不可或缺的文學活動。2003年,《紐約書評》的發行量超過了115,000份。<br>
==社會觀察==
文學想像能夠敏銳地呈現 [[ 社會 ]] [[ 政治 ]] [[ 文化 ]] 的深層現實,這其中的微妙性能夠超越學者的理性分析或是記者的客觀報導。《紐約書評》還派瑪麗 · 麥卡錫去了越戰中的西貢,發表了奈保爾寫 [[ 中東 ]] 、南美、 [[ 印度 ]] [[ 非洲 ]] 的許多文字。小說家、 [[ 詩人 ]] 描寫當代事件是《紐約書評》從過去到現在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政治社會方面的評論外,《紐約書評》認為作家應該抒寫當代事件,知名 [[ 作家 ]] · 狄迪恩(Joan Didion)1983年去了 [[ 南美 洲|南美]] 的薩爾瓦多,描寫了恐怖的內戰氣氛。她還去了 [[ 邁阿密 ]] ,調查 [[ 古巴 ]] 流亡者,同樣寫到了在卡斯楚政權下的那種恐懼。
==新聞評價==
創始人羅伯特·西威爾斯(Robert Silvers)擔任主編長達五十三年之久,於2017年3月20日逝世,享年87歲。《紐約書評》以其「毫不遮掩的精英主義」定義了 [[ 英語 ]] 世界近半個世紀的智性討論。《 [[ 華盛頓郵報 ]] 》寫道:「通過刊登深刻的長篇書評,編輯們對抗了淺薄之風和名流崇拜。」 英國 [[ 衛報 ]] 》稱其「學術性強而不迂腐,一絲不苟而不乾癟」。<ref> [https://kknews.cc/culture/6nbxpzv.html 紀念西爾弗斯/羅伯特·西威爾斯談《紐約書評》]每日頭條</ref>
==參考資料==
12,1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