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206.1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
、
搜尋
較新編輯 →
专栏 绿蘋红蓼参差见 柏峰
增加 11,022 位元組
,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专栏 绿蘋红蓼参差见'''<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专栏 绿蘋红蓼参差见'''<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9138500/pexels-photo-9138500.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专栏 绿蘋红蓼参差见》'''是[[中国]]当代作家柏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专栏 绿蘋红蓼参差见===
去年冬季的时候,收到苗雨先生的长篇小说《杏子河》,这是一部厚重的带有[[地域]][[文化]]色彩的小说。还是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的看法合乎创作真实情况,他认为地理环境对一个作家非常重要,确实如此。苗雨是陕北人,陕北独特的文化景致和风土人情深深地烙刻在他的艺术意识和无意识里,一旦进入自己虚拟的艺术世界,这些文化元素就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流泻在笔端,构成了小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小说家其实就是特定的地理环境,或者一定地域文化的书写者,所写的也就是自己的生身之地的人与物。例如陈忠实先生,他的巨著《[[白鹿原]]》,就是描写灞河流域秦岭北麓的一片非常开阔的大自然形成的川原这块土地上,在辛亥革命至新中国建立前后这段历史里发生的乡村剧烈的社会变革和因此而引起的人的古老观念与新时代的碰撞,并由此展示人物的或者[[悲剧]]或者喜剧的命运,构成丰富而厚重的小说艺术。当然,苗雨先生也不例外,他所关注的是陕北志丹这块地方上一个历史时期的民俗风情和人物命运,塑造出来一系列动人的人物形象。这个历史时期,就是小说里描写的英雄豪杰与土匪共存的时期,而在这个特殊的时空里,展示出人的残酷与美好的品行,也刻画出各类[[人物]]的情感世界——自然,情感的表述,有的炽烈而忠诚,有的则贪婪而阴暗——世界就是这样的存在,没有纯净,只有芜杂,真与假,恶与善,丑与美总是共时而生,也是共时而毁灭——这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杏子河,是苗雨先生小说里的“地域”环境,他抓住了“杏子河”的风土人情特色,提供了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的“舞台”。把小说里的人物放置在这个“舞台”进行艺术刻画,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同时,也编织出来一幅幅令人陶醉的风俗长卷——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也具有深刻的艺术哲理,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的艺术视野放在“一方水土”上,分析和研究透彻了这“一方水土”,才能由此而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加下来就是“人”的问题了,人的关系,人的命运,人的一切,特别是前者,这是人的性格重要的形成因素——苗雨先生对“杏子河”这“一方水土”和“一方人”,算是非常熟悉的而亲切的,所以,才有了这部凝结着巨大的心的能量的长篇小说。
《杏子河》还有一个艺术特色,就是故事情节充满了“悬念”,这是传统的小说[[艺术]]描写手法,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和审美习惯。文学艺术,需要借鉴外国优秀的艺术成果,但更重要的是传承民族的艺术经验——而民族的艺术经验,是长期以来民族文化培植起来的审美的阅读习惯,如果不尊重这个审美阅读习惯,就得不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认可。苗雨先生的长篇小说《杏子河》具有这个艺术特色,这是应该予以肯定。
伏萍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杨南生传》,描写了航天专家杨南生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崛起”而努力奋斗的壮丽一生。这部作品,充满了昂扬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家国情怀,传主的形象也丰满而动人。在某种意义上,写纪实性的传记文学,留给作者的艺术空间并不是很大的,因为,传主的一串串人生成功的实绩,需要客观而真实的反映出来,其本身就充满了生活的故事,只需要如实地记录下来就足以打动读者。但是,说纪实文学的艺术空间不大,绝非没有艺术空间,这是对纪实作家的艺术才情高低的检验。过去,徐迟先生的《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取得人们的赞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徐迟先生的艺术才情在纪实过程里得到了极大的挥洒,也就是对实写与虚写之间的关系处理得非常高妙。实写,丝丝入扣;虚写,灵动飞扬——当然,还有徐迟先生的本身的诗人气质和宽阔的艺术眼界,刻画出数学家陈景润先生的光辉形象,取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功。伏萍长期从事散文写作,这就为纪实文学的写作打下了写作的优势,因为,散文是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又要真实地描写审美对象物,与纪实文学有共同的艺术要求。所以,伏萍的《杨南生传》虽然没有小说那样的人物大起大落的命运起伏,却还能紧紧地吸引读者“走过杨南生奋斗贡献的一生”,这就很好了。
航天航空与一般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的距离,人们对航天航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工具性”的认识上,而对航天航空方面的内部情况,特别是航空人的了解则是十分有限的,对为祖国的航天航空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或者专家,更是所知甚少。但是,他们的人生依然精彩,而这精彩,借助伏萍的优美纪实描写盛放出绚丽的艺术之花——这是一个艰苦而充满着愉悦的写作过程。伏萍的《杨南生传》是对科学家或者专家的文字介绍与人物描写的一部令人读来兴味盎然的书。
为什么要写这部《隋文大帝》这部历史[[小说]]呢?田岸先生在书的前边有这样一句话,说隋文帝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这可能是他创作这部历史小说的原初的艺术动力吧。确实如此。有历史学家论证,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与比较完备的隋代的政治、经济、官制和科举诸方面制度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隋代的国库异常充实,为大唐的兴起提供了大量的国币——隋代的开创者隋文帝其功不可没。隋代只有短短的30余年,却有这样巨大的国家成就实在令人惊异。有时候,我在想,秦代与隋代,虽然国祚不久,但是无论是国家制度的设立和国家经济的运行以及大规模的国家建设工程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比如,秦代的国家防御体系的建设、水利体系的建设和道路体系的建设以及国家行政区域和行政层级的体系的建设,都走在了世界前列。而隋代呢,文化教育体系的建设,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国家有用的人才制度,国家图书馆的建设以及大运河的开掘成功,这些对我国以后的社会文化与经济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为什么秦代与隋代都是短命帝国呢?我认为,这两个朝代,均建立在“乱世”——也就是天下四分五裂的时际,秦代是征服了春秋以来的战国时期形成的“六国”雄踞,进而统一了版图,成为我国历史由中央政府辖制天下的国家。而隋代呢?同样,自从东汉以后,历史进入三国和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军阀割据,由军人及大财团势力左右政权,而[[隋文帝]]具有雄才大略,收拾起江山成为数百年来的统一局面,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但是,也由于秦代与隋代的开国领袖未来得及施展进一步巩固政权和有效的国家治理,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强势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和国防[[力量]],其继位者,尤其是隋文帝的继位者隋炀帝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追求超过国家能力的片面超大工程,引起老百姓的不满,民怨沸腾,这是其短命的主要原因。所以,唐太宗吸取了隋代的亡国教训,引用荀子的话,告诫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里的水,是指老百姓和下层官吏等——关于秦代与隋代的兴起与衰落,如果相比较来研究,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两个短命的王朝,都是由秦人建立起来的,也是主要凭借当时关中渭河流域的文化经济高度发展,而形成的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才统一了天下,转折了我国历史的趋向。隋文帝,出生于关中东部辽阔而富庶的平原地带,山水形胜,造就一代英雄。田岸先生力图通过历史小说创作,展示隋文帝波澜壮阔而又错综复杂的一生,塑造系列人物形象,既演绎出各自的人生风采又衬托出隋文帝雄才大略成为一代帝王的性格特征和人生命运,特别是小说里自觉不自觉流泻出来的醇厚的关中渭河流域风土人情,令人沉醉其中回味无穷。我还在想,田岸先生的《隋文大帝》对当代历史小说的发展,有值得很好借鉴的地方,这就是在刻画历史人物的时候,必须注意历史细节的考证与人物生活习惯的真实描写,这是历史小说之所以产生艺术力量关键。这就需要大量的阅读有关历史资料,还要阅读本土存留的历史资料,有了丰富的各个方面的资料支撑,才能进入艺术描写的境地,田岸先生的这部[[历史]]小说的价值或者就在于此吧。
接连阅读了这3部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著作,给我的直观感觉是这几位作者都具有很好的认识生活能力,对表现人物性格和对人物的命运的深刻关切,倾注出大量的心血,尤其是善于结构故事情节,使得整个作品的艺术布局合理而自然——无论是表现现实的长篇小说还是历史长篇小说,或者长篇纪实文学,首先要关注人物,把全部的笔墨放在人物命运与客观生活的纠结与矛盾旋涡上,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才会血肉丰满,才会栩栩如生,否则,就成为生活的流水账,人物形象站立不起来。苗雨先生善于通过乡俗的生活过程来表现人物,善于挖掘人物的特定心理,而田岸先生与伏萍一样善于运用对话和叙述语言来刻画人物,展示出历史环境里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元人有曲曰“绿蘋红蓼参差见”,读这三部书,由以上的[[感触]],为此文。<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柏峰,[[陕西]]蒲城人。员。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潘多拉
waters
27,04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