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3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一代文豪欧阳修的生命归宿 '''<br><img src="https://ima…”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 一代文豪欧阳修的生命归宿 '''<br><img src="https://image.16pic.com/00/91/09/16pic_9109422_s.jpg?imageView2/0/format/png "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16pic.com/sucai/tupian_%E8%A7%82%E9%9F%B3%E4%BD%9B%E5%83%8F_0-0-0-0-0-0-0-0-0_125.html 圖片來自六图网]</small>
|}
'''从疯狂谤佛到最终皈依 一代文豪欧阳修的生命归宿''',宋文忠公欧阳修,即将辞世之时,呼子弟诫曰:“吾少以文章名世,力诋浮图,迩来于诸经忽闻奥义,方将研究正果。不料赍志而殁,汝等毋蹈吾辙,轻言三教异同也。”令老兵于近寺借《华严经》,庄诵至八卷,安然坐逝。
== 原文 ==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时期曾有很多大儒、文豪反对佛教(同时也有很多文豪虔信佛法),反佛教的文豪中,以韩愈、欧阳修最为著名。不过世俗的人生,与佛法的解脱道,总会有出人意料的神秘交集,两位反佛文豪后来都皈依佛教。本文要说的,即是欧阳修。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极尽所能反对佛教,比起唐朝韩愈更是有过之,但被云门宗的庐山圆通居讷禅师说服,归依佛门,则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桩美谈道誉。
居讷(1009~1071)字中敏,四川梓州中江,蹇氏子。居讷“生而英特,读书过目成诵”(《五灯会元》),十一岁出家,十七岁即讲《法华》而得度,自此以讲学冠于两川。以马祖道一“学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之镜鉴,出川到荆楚。遇洞山子荣禅师,器之,令讲《华严经》而开悟,遂成法嗣,为云门宗的主要传人。宋仁宗下诏要他去汴京振兴禅席,他却以目疾谢绝。不久,离开襄阳洞山,到庐山弘扬云门禅法。居讷说服反佛的欧阳修归依佛门的故事,就发生在庐山东林圆通寺。
欧阳修(1007~1072)字叔永,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里又穷,其母只得用荻杆画地教他识字,想不到竟成就了一个状元,廿四岁时高中进士榜,登上政坛高位,成为范仲淹锐意革新的积极支持者和文学革新运动的首领,然而也是反对佛教的得力干将。
欧阳修紧步韩愈的后尘,以辟佛为己任,决心恢复儒家道统。所以,北宋初年掀起阵阵排佛的浪潮,而且欧阳修反佛有甚于前人。韩愈在《原道》中,把佛教称为“夷教”;“宋初三先生”的孙复、胡瑗、石介三位道学家,都只说不合中国国情。而欧阳修则在《本论》中称佛教为魔教,是中国之大患,其害无穷,“千年佛教贼中国”。同时,在手法上也很霸道,他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攻击。例如编《新唐书》时,利用对佛教的态度为标准评论皇帝:反佛的唐武宗,以同情而赞赏的口气;反之,凡支持崇拜佛教的一概斥之为“庸主”,就连千古一帝的唐太宗也说是“中材庸主之常为”。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然则历史给斥佛之徒以可笑之下场:韩愈被贬潮州看鳄鱼,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最后拜倒在大颠和尚袈裟之下,才得解脱。欧阳修被贬去滁州观山玩水,写下“环滁皆山也”的《醉翁亭记》,饮誉学子,最后在居讷禅师处找到归宿,迷途知返。
居讷是怎样说服欧阳修的呢?原来欧阳修来到滁州之后,成天游山玩水,饮酒作乐,自号醉翁,借以消除心中烦恼和不得志之意。一日无聊,漫到九江,以复杂的心絮去访居讷禅师,欲与居讷较量,借以宣泄反佛受挫之苦闷。
居讷知欧阳修之心,于是借剖析韩愈受挫之原由,比拟释欧阳修之苦闷。居讷先指出三教融通,佛教更甚儒教一筹;再陈韩愈排佛实质,借排佛之名行排外之实,小家之气;进而说明韩愈失足之关键,唐宪宗乃中兴之君,不去匡扶,却以排佛哗众邀功,自诩孟子之拒杨墨,沽名钓誉。观其所为,必招其果,最后指明,今当太祖太宗开国,真宗、仁宗勗继,异时而动,焉有不受挫之理?据有关史料载:“修大惊赧,为之谢曰:修胸中已释然,将何以见教?”师曰:“佛道以悟心为本,足下屡生体道,特以失念生东华为名儒,偏执世教,故忘其本,诚能运圣凡平等之心,默默体会,顿祛我慢,悉悔昨非,观万事之本空,了生死于一致,则净念当明、天真独露,始可问津于此道耳。”至此,欧阳修肃然心服,痛改前非,当即留东林寺参悟,其后回到朝廷,再也不谈反佛之事,反在公卿面前称扬居讷,不时致信请教军国大事,最后归依佛门,潜心学佛参禅,息心危坐,屏却酒色,还自号“六一居士”,将所出书集取名为《居士集》。
据《华严经传记》载,宋文忠公欧阳修,即将辞世之时,呼子弟诫曰:“吾少以文章名世,力诋浮图,迩来于诸经忽闻奥义,方将研究正果。不料赍志而殁,汝等毋蹈吾辙,轻言三教异同也。”令老兵于近寺借《华严经》,庄诵至八卷,安然坐逝。
苏东坡为其文集作序时云:“永叔不喜佛,然其聪明之所照了,德力之所成就,真佛也。”<ref>[https://www.zhongfox.com/fo/detail_10322.html 从疯狂谤佛到最终皈依 一代文豪欧阳修的生命归宿]</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229 佛教传记]]
|<center>''' 一代文豪欧阳修的生命归宿 '''<br><img src="https://image.16pic.com/00/91/09/16pic_9109422_s.jpg?imageView2/0/format/png "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16pic.com/sucai/tupian_%E8%A7%82%E9%9F%B3%E4%BD%9B%E5%83%8F_0-0-0-0-0-0-0-0-0_125.html 圖片來自六图网]</small>
|}
'''从疯狂谤佛到最终皈依 一代文豪欧阳修的生命归宿''',宋文忠公欧阳修,即将辞世之时,呼子弟诫曰:“吾少以文章名世,力诋浮图,迩来于诸经忽闻奥义,方将研究正果。不料赍志而殁,汝等毋蹈吾辙,轻言三教异同也。”令老兵于近寺借《华严经》,庄诵至八卷,安然坐逝。
== 原文 ==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时期曾有很多大儒、文豪反对佛教(同时也有很多文豪虔信佛法),反佛教的文豪中,以韩愈、欧阳修最为著名。不过世俗的人生,与佛法的解脱道,总会有出人意料的神秘交集,两位反佛文豪后来都皈依佛教。本文要说的,即是欧阳修。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极尽所能反对佛教,比起唐朝韩愈更是有过之,但被云门宗的庐山圆通居讷禅师说服,归依佛门,则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桩美谈道誉。
居讷(1009~1071)字中敏,四川梓州中江,蹇氏子。居讷“生而英特,读书过目成诵”(《五灯会元》),十一岁出家,十七岁即讲《法华》而得度,自此以讲学冠于两川。以马祖道一“学道不还乡,还乡道不香”之镜鉴,出川到荆楚。遇洞山子荣禅师,器之,令讲《华严经》而开悟,遂成法嗣,为云门宗的主要传人。宋仁宗下诏要他去汴京振兴禅席,他却以目疾谢绝。不久,离开襄阳洞山,到庐山弘扬云门禅法。居讷说服反佛的欧阳修归依佛门的故事,就发生在庐山东林圆通寺。
欧阳修(1007~1072)字叔永,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里又穷,其母只得用荻杆画地教他识字,想不到竟成就了一个状元,廿四岁时高中进士榜,登上政坛高位,成为范仲淹锐意革新的积极支持者和文学革新运动的首领,然而也是反对佛教的得力干将。
欧阳修紧步韩愈的后尘,以辟佛为己任,决心恢复儒家道统。所以,北宋初年掀起阵阵排佛的浪潮,而且欧阳修反佛有甚于前人。韩愈在《原道》中,把佛教称为“夷教”;“宋初三先生”的孙复、胡瑗、石介三位道学家,都只说不合中国国情。而欧阳修则在《本论》中称佛教为魔教,是中国之大患,其害无穷,“千年佛教贼中国”。同时,在手法上也很霸道,他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攻击。例如编《新唐书》时,利用对佛教的态度为标准评论皇帝:反佛的唐武宗,以同情而赞赏的口气;反之,凡支持崇拜佛教的一概斥之为“庸主”,就连千古一帝的唐太宗也说是“中材庸主之常为”。
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然则历史给斥佛之徒以可笑之下场:韩愈被贬潮州看鳄鱼,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最后拜倒在大颠和尚袈裟之下,才得解脱。欧阳修被贬去滁州观山玩水,写下“环滁皆山也”的《醉翁亭记》,饮誉学子,最后在居讷禅师处找到归宿,迷途知返。
居讷是怎样说服欧阳修的呢?原来欧阳修来到滁州之后,成天游山玩水,饮酒作乐,自号醉翁,借以消除心中烦恼和不得志之意。一日无聊,漫到九江,以复杂的心絮去访居讷禅师,欲与居讷较量,借以宣泄反佛受挫之苦闷。
居讷知欧阳修之心,于是借剖析韩愈受挫之原由,比拟释欧阳修之苦闷。居讷先指出三教融通,佛教更甚儒教一筹;再陈韩愈排佛实质,借排佛之名行排外之实,小家之气;进而说明韩愈失足之关键,唐宪宗乃中兴之君,不去匡扶,却以排佛哗众邀功,自诩孟子之拒杨墨,沽名钓誉。观其所为,必招其果,最后指明,今当太祖太宗开国,真宗、仁宗勗继,异时而动,焉有不受挫之理?据有关史料载:“修大惊赧,为之谢曰:修胸中已释然,将何以见教?”师曰:“佛道以悟心为本,足下屡生体道,特以失念生东华为名儒,偏执世教,故忘其本,诚能运圣凡平等之心,默默体会,顿祛我慢,悉悔昨非,观万事之本空,了生死于一致,则净念当明、天真独露,始可问津于此道耳。”至此,欧阳修肃然心服,痛改前非,当即留东林寺参悟,其后回到朝廷,再也不谈反佛之事,反在公卿面前称扬居讷,不时致信请教军国大事,最后归依佛门,潜心学佛参禅,息心危坐,屏却酒色,还自号“六一居士”,将所出书集取名为《居士集》。
据《华严经传记》载,宋文忠公欧阳修,即将辞世之时,呼子弟诫曰:“吾少以文章名世,力诋浮图,迩来于诸经忽闻奥义,方将研究正果。不料赍志而殁,汝等毋蹈吾辙,轻言三教异同也。”令老兵于近寺借《华严经》,庄诵至八卷,安然坐逝。
苏东坡为其文集作序时云:“永叔不喜佛,然其聪明之所照了,德力之所成就,真佛也。”<ref>[https://www.zhongfox.com/fo/detail_10322.html 从疯狂谤佛到最终皈依 一代文豪欧阳修的生命归宿]</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229 佛教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