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86
次編輯
變更
盨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盨 </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盨 </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1.sinaimg.cn%2Fcj%2F2013%2F0813%2FU5566P1081DT20130813160713.jpg&refer=http%3A%2F%2Fi1.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6423778&t=94afe3a8ca972317b1910130b26e8612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1.sinaimg.cn%2Fcj%2F2013%2F0813%2FU5566P1081DT20130813160713.jpg&refer=http%3A%2F%2Fi1.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6423778&t=94afe3a8ca972317b1910130b26e8612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盨是中国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盨
拼音;
xǔ
部首;
皿
五笔;
edml
仓颉;
hcbt
郑码;
pdgl
笔顺;
33313251113425221
注音;
ㄒㄩˇ
释义;
中国古代盛食物的铜器
汉字
基本信息
拼音:xǔ
部首:皿
五笔输入法:EDML
仓颉:HCBT
四角号码:21102
笔画数:17
笔顺编号:33313251113425221
笔顺读写:撇、撇、撇、横、撇、竖、横折、横、横、横、撇、点、竖、横折、竖、竖、横
统一汉字 U+76E8
UniCode:CJK
汉字释义
基本解释:中国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详细解释: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相同。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器盖上有四个方足,为其一般判定标准。取下器盖后翻置起来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说文解字》皿部:"盨,杠盨,负载器也。"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皿字部】盨 ·康熙笔画:17 ·部外笔画:12
《唐韵》相庾切,音醑。《说文》盨,负戴器也。 又《广韵》疎举切《集韵》爽阻切,
相关词语
铜盨、圃盨、遟盨、遂公盨、兽叔盨、遟盨、伯盨、兴盨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相庾切,音醑。《说文》㯯盨,负戴器也。
又《广韵》疎举切《集韵》爽阻切,$音所。义同。 《字汇补》讹作倾,非。
==礼器==
简介;
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
文物
【杜伯盨】
杜伯盨,西周晚期,高36厘米,口径27.1*17.5厘米。盛食器,椭圆状,二兽首耳。有盖,盖上有扁足,盖打开后可以却置。器颈与盖沿各饰窃曲纹带,盖面与器腹均饰瓦棱纹。
盖和器同铭,4行30字:杜伯作宝盨,其享孝于皇神祖考,好朋友。用寿,介永命,其万年永宝用。
大意是:杜伯自做此宝盨,用来祭奠死去的父祖与朋友的光辉神灵,用来祈求长寿,万年永宝用。
此盨器盖完整,器铭中的杜伯即《国语.周语》"杜伯射王于鄗"的杜伯,器属宣王时代,是铜器断代研究的重要标准器。
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遂公盨呈圆角的长方形,失盖,器口沿下饰鸟纹,腹饰瓦纹,小耳上有兽首,原来应有垂环,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
【虢仲盨】
纪伯盨铭 东周
虢仲盨 西周宣至(公元前827年 -- 前782年)
通高24.2厘米 199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器、盖饰凸弦纹、带状窃曲纹,上下相合。盖上立四犬形组。器敛口,附一对犬首环首。盖器同铭,三行、十四行,记虢妃宝盨。墓主人虢国的国君。同出相同的器物共四件,每件的长度均远47厘米以上,形制巨大,在同期出土物中颇为罕见。
【遂公盨】
有一件新出现的青铜器,由于其铭文记载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事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这件器物,就是现为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遂公盨。
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遂公盨呈圆角的长方形,失盖,器口沿下饰鸟纹,腹饰瓦纹,小耳上有兽首,原来应有垂环,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这种形制,在盨的序列中是较早的。再看鸟纹的特点,可确定这件盨属于西周中期后段,即周孝王、夷王前后。
遂公盨不是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传闻得自河南窖藏,未必可信。但由未去锈前状态观察,肯定出土不久。土锈上有明显席痕,且包到口边上,看来在地下时已经与盖分离了。
铭文在盨的内底,共有10行,98字。前9行都是每行10字,末一行只有8字,故将字距适当拉开。或以为在第一字下还有一字,细看原器,实系铸造时的凹痕。全铭书法秀美,整齐匀称,保存情况也很好,只在第四、五行下端,范铸时有一些问题,造成缺损扭曲,以致第五行末一字难于辨识。
下面铭文的释读,尽量用通用的文字: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 贵)唯德,民好明德,寡 顾 在天下。用厥邵 绍 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吁明经齐,好祀无 (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
铭中有几个字,研究的学者有不同意见,如"差"、"地"、"寡"、"御"等。对于这样古奥的铭文来说,看法有异是正常的。
关系较大的,是"遂公"的"遂"字。这个字原作从" "从"火",我认为当依吴大澄等人之说,是"燧"的异文,读为遂国的"遂"。遂国在今山东宁阳西北,传为虞舜之后,春秋鲁庄公十三年 公元前681年)被齐所灭。作盨者是西周时的遂君。
遂公盨的铭文和常见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很不一样,既没有开头的历日,也没有末尾的套话,因此乍看起来似乎不是全篇。其实盨铭首尾一贯,别成一格,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最突出的一点是与《诗》、《书》等传世文献有密切的联系,铭文前面讲禹的一段,尤其是如此。
盨铭"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可以对照《尚书》中的《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还有《尚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大家知道,《禹贡》这篇文字,近世学者多以为很晚,《书序》更是被人怀疑。现在证明,其文句与铭文符同,特别是"随山浚川"全同于《书序》,实在是令人惊异。
这些文字还应参看《尚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还有《诗·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所用词语,都互相类似。
"随山"的"随",意思是"行",见《广雅·释诂》;"浚川"就是疏导河流;"差地设征","征"即贡赋,同于"任土作贡"。铭文禹的传说,与《诗》、《书》是一致的。
过去著录的古文字材料,有关禹的很少,只有秦公簋提到"禹迹",叔夷镈、钟述及成汤伐夏,"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至于治水的事迹,乃是第一次发现。秦公簋等都属春秋,遂公盨则早到西周,成为大禹治水传说最早的文物例证,这对于中国古史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兽叔盨】
西周晚期青铜器中少见的精品 出土时色泽光亮,通体基本无锈
199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上村岭虢国贵族墓地抢救性地发掘了一座女性贵族墓葬(编号为 M2006),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特别是其中的一件铜盨制作精美,出土时色泽光亮,通体基本无锈,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少见的精品。这件盨器型、纹饰、大小均相同。器身椭方形,弇口,垂腹,兽首耳有螺角;盖可卸置,盖上两组不相连接的翼形纽;矩形圈足外侈,前后两侧有弧门形缺口,沿部饰带状重环纹,由中线分左右,器、盖中部饰瓦纹,盖顶饰夔龙纹,其中心兽目突起,扉棱饰云纹,圈足饰垂鳞纹,器底有斜网格纹。通高20.4厘米,口长16.5-23厘米,腹深9.3厘米,盖深5.6厘米。这件盨器、盖对铭,共4行33字(含重文2字),自右自左为:
兽(单) (叔)奂父 (作)孟姞旅
盨用 (盛) (稻) (穛)需(糯) (梁)
加(嘉)宾用 有飤则迈(万)
人(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兽,在金文中写法同单,应是西周诸侯国名或氏族名。叔奂父为作器者的字。孟姞。应是姞姓贵族单叔奂父的长女。旅,《尔雅·释 》:"旅,陈也",当陈列、摆放讲。 通盛,《说文·四部》:"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 通,《说文·米部》:"穛,早去谷也,从米焦声"。可见,穛指早稻。需通糯,粘性的稻米。 "用 (盛) (稻) (穛)需(糯) (梁)"。加为嘉的省笔。 ,《说文·食部》" ,粮也,从人食",指粮食。则,金文从刀从鼎,会意为用刀刻划鼎纹,金文用作未成国的土地。见《周礼·春宫·大宗伯》:"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无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郑玄注:则,地未成国之名,未成国,指小国,如子、男。可见此单国规模不大,拥有土地不及三百里。通篇铭文的大意是:兽(单)国的叔奂父为大女儿孟姞作媵器盨,用来盛放稻米、早稻、糯米、高粱米作成的食物,招待嘉宾享用,有了粮食和土地,就可以健康长寿。子子孙孙永久宝藏使用此器。姬姓和姞姓是两周时期互通婚姻的两大姓氏集团。正如《左传》宣公三年载是 云:"吾闻姞、姬藕,则子孙必蕃"。
虢国墓地是一处西周时期的贵族公墓,排列有序、等级齐全,且保存完好。这件出土于虢国墓地兽叔盨为研究虢国的婚姻关系及对外交流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7%9B%A8 盨],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盨 </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1.sinaimg.cn%2Fcj%2F2013%2F0813%2FU5566P1081DT20130813160713.jpg&refer=http%3A%2F%2Fi1.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6423778&t=94afe3a8ca972317b1910130b26e8612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1.sinaimg.cn%2Fcj%2F2013%2F0813%2FU5566P1081DT20130813160713.jpg&refer=http%3A%2F%2Fi1.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6423778&t=94afe3a8ca972317b1910130b26e8612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盨是中国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盨
拼音;
xǔ
部首;
皿
五笔;
edml
仓颉;
hcbt
郑码;
pdgl
笔顺;
33313251113425221
注音;
ㄒㄩˇ
释义;
中国古代盛食物的铜器
汉字
基本信息
拼音:xǔ
部首:皿
五笔输入法:EDML
仓颉:HCBT
四角号码:21102
笔画数:17
笔顺编号:33313251113425221
笔顺读写:撇、撇、撇、横、撇、竖、横折、横、横、横、撇、点、竖、横折、竖、竖、横
统一汉字 U+76E8
UniCode:CJK
汉字释义
基本解释:中国在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详细解释: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相同。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器盖上有四个方足,为其一般判定标准。取下器盖后翻置起来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说文解字》皿部:"盨,杠盨,负载器也。"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皿字部】盨 ·康熙笔画:17 ·部外笔画:12
《唐韵》相庾切,音醑。《说文》盨,负戴器也。 又《广韵》疎举切《集韵》爽阻切,
相关词语
铜盨、圃盨、遟盨、遂公盨、兽叔盨、遟盨、伯盨、兴盨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相庾切,音醑。《说文》㯯盨,负戴器也。
又《广韵》疎举切《集韵》爽阻切,$音所。义同。 《字汇补》讹作倾,非。
==礼器==
简介;
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
文物
【杜伯盨】
杜伯盨,西周晚期,高36厘米,口径27.1*17.5厘米。盛食器,椭圆状,二兽首耳。有盖,盖上有扁足,盖打开后可以却置。器颈与盖沿各饰窃曲纹带,盖面与器腹均饰瓦棱纹。
盖和器同铭,4行30字:杜伯作宝盨,其享孝于皇神祖考,好朋友。用寿,介永命,其万年永宝用。
大意是:杜伯自做此宝盨,用来祭奠死去的父祖与朋友的光辉神灵,用来祈求长寿,万年永宝用。
此盨器盖完整,器铭中的杜伯即《国语.周语》"杜伯射王于鄗"的杜伯,器属宣王时代,是铜器断代研究的重要标准器。
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遂公盨呈圆角的长方形,失盖,器口沿下饰鸟纹,腹饰瓦纹,小耳上有兽首,原来应有垂环,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
【虢仲盨】
纪伯盨铭 东周
虢仲盨 西周宣至(公元前827年 -- 前782年)
通高24.2厘米 199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器、盖饰凸弦纹、带状窃曲纹,上下相合。盖上立四犬形组。器敛口,附一对犬首环首。盖器同铭,三行、十四行,记虢妃宝盨。墓主人虢国的国君。同出相同的器物共四件,每件的长度均远47厘米以上,形制巨大,在同期出土物中颇为罕见。
【遂公盨】
有一件新出现的青铜器,由于其铭文记载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事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这件器物,就是现为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遂公盨。
盨是用来盛黍稷的礼器,从簋变化而来,西周中期偏晚的时候开始流行。遂公盨呈圆角的长方形,失盖,器口沿下饰鸟纹,腹饰瓦纹,小耳上有兽首,原来应有垂环,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这种形制,在盨的序列中是较早的。再看鸟纹的特点,可确定这件盨属于西周中期后段,即周孝王、夷王前后。
遂公盨不是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传闻得自河南窖藏,未必可信。但由未去锈前状态观察,肯定出土不久。土锈上有明显席痕,且包到口边上,看来在地下时已经与盖分离了。
铭文在盨的内底,共有10行,98字。前9行都是每行10字,末一行只有8字,故将字距适当拉开。或以为在第一字下还有一字,细看原器,实系铸造时的凹痕。全铭书法秀美,整齐匀称,保存情况也很好,只在第四、五行下端,范铸时有一些问题,造成缺损扭曲,以致第五行末一字难于辨识。
下面铭文的释读,尽量用通用的文字: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 贵)唯德,民好明德,寡 顾 在天下。用厥邵 绍 好,益干(? )懿德,康亡不懋。孝友,吁明经齐,好祀无 (废)。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
铭中有几个字,研究的学者有不同意见,如"差"、"地"、"寡"、"御"等。对于这样古奥的铭文来说,看法有异是正常的。
关系较大的,是"遂公"的"遂"字。这个字原作从" "从"火",我认为当依吴大澄等人之说,是"燧"的异文,读为遂国的"遂"。遂国在今山东宁阳西北,传为虞舜之后,春秋鲁庄公十三年 公元前681年)被齐所灭。作盨者是西周时的遂君。
遂公盨的铭文和常见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很不一样,既没有开头的历日,也没有末尾的套话,因此乍看起来似乎不是全篇。其实盨铭首尾一贯,别成一格,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最突出的一点是与《诗》、《书》等传世文献有密切的联系,铭文前面讲禹的一段,尤其是如此。
盨铭"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可以对照《尚书》中的《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还有《尚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大家知道,《禹贡》这篇文字,近世学者多以为很晚,《书序》更是被人怀疑。现在证明,其文句与铭文符同,特别是"随山浚川"全同于《书序》,实在是令人惊异。
这些文字还应参看《尚书.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还有《诗·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所用词语,都互相类似。
"随山"的"随",意思是"行",见《广雅·释诂》;"浚川"就是疏导河流;"差地设征","征"即贡赋,同于"任土作贡"。铭文禹的传说,与《诗》、《书》是一致的。
过去著录的古文字材料,有关禹的很少,只有秦公簋提到"禹迹",叔夷镈、钟述及成汤伐夏,"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至于治水的事迹,乃是第一次发现。秦公簋等都属春秋,遂公盨则早到西周,成为大禹治水传说最早的文物例证,这对于中国古史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兽叔盨】
西周晚期青铜器中少见的精品 出土时色泽光亮,通体基本无锈
199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上村岭虢国贵族墓地抢救性地发掘了一座女性贵族墓葬(编号为 M2006),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特别是其中的一件铜盨制作精美,出土时色泽光亮,通体基本无锈,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少见的精品。这件盨器型、纹饰、大小均相同。器身椭方形,弇口,垂腹,兽首耳有螺角;盖可卸置,盖上两组不相连接的翼形纽;矩形圈足外侈,前后两侧有弧门形缺口,沿部饰带状重环纹,由中线分左右,器、盖中部饰瓦纹,盖顶饰夔龙纹,其中心兽目突起,扉棱饰云纹,圈足饰垂鳞纹,器底有斜网格纹。通高20.4厘米,口长16.5-23厘米,腹深9.3厘米,盖深5.6厘米。这件盨器、盖对铭,共4行33字(含重文2字),自右自左为:
兽(单) (叔)奂父 (作)孟姞旅
盨用 (盛) (稻) (穛)需(糯) (梁)
加(嘉)宾用 有飤则迈(万)
人(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兽,在金文中写法同单,应是西周诸侯国名或氏族名。叔奂父为作器者的字。孟姞。应是姞姓贵族单叔奂父的长女。旅,《尔雅·释 》:"旅,陈也",当陈列、摆放讲。 通盛,《说文·四部》:"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 通,《说文·米部》:"穛,早去谷也,从米焦声"。可见,穛指早稻。需通糯,粘性的稻米。 "用 (盛) (稻) (穛)需(糯) (梁)"。加为嘉的省笔。 ,《说文·食部》" ,粮也,从人食",指粮食。则,金文从刀从鼎,会意为用刀刻划鼎纹,金文用作未成国的土地。见《周礼·春宫·大宗伯》:"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无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郑玄注:则,地未成国之名,未成国,指小国,如子、男。可见此单国规模不大,拥有土地不及三百里。通篇铭文的大意是:兽(单)国的叔奂父为大女儿孟姞作媵器盨,用来盛放稻米、早稻、糯米、高粱米作成的食物,招待嘉宾享用,有了粮食和土地,就可以健康长寿。子子孙孙永久宝藏使用此器。姬姓和姞姓是两周时期互通婚姻的两大姓氏集团。正如《左传》宣公三年载是 云:"吾闻姞、姬藕,则子孙必蕃"。
虢国墓地是一处西周时期的贵族公墓,排列有序、等级齐全,且保存完好。这件出土于虢国墓地兽叔盨为研究虢国的婚姻关系及对外交流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7%9B%A8 盨],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