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比热容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比热容</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51wendang.com%2Fpic%2Fe3d2edac28532e0c71c4819f%2F3-810-jpg_6-1080-0-0-1080.jpg&refer=http%3A%2F%2Fwww.51wendan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7602999&t=d2547de4502bed622bb6f3b771684517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51wendang.com%2Fpic%2Fe3d2edac28532e0c71c4819f%2F3-810-jpg_6-1080-0-0-1080.jpg&refer=http%3A%2F%2Fwww.51wendan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7602999&t=d2547de4502bed622bb6f3b771684517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light| '''<big> 中文名; 比热容</big> '''
变式二;△T=Q/(mc)
|}
'''比热容'''(Specific Heat Capacity),用符号c表示,又称比热容量,简称比热(specific heat),是单位质量 [[ 物质 ]] 的热容量,即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利用比热容的概念可以类推出表示1mol物质升高1K所需的热量的摩尔热容。而在等压条件下的 [[ 摩尔 ]] 热容Cp称为定压摩尔热容。在等容条件下的摩尔热容Cv称为定容摩尔热容。通常将定压摩尔热容与温度的关系,关联成多项式。<ref>[ ], , --</ref>
比热容是热力学中常用的一个物理量,表示物质提高温度所需热量的能力,而不是吸收或者散热能力。它指 [[ 单位 ]] 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或下降)单位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其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开尔文[Jkg-1K-1],即令1kg的物质的温度上升1开尔文所需的热量。根据此定理,最基本便可得出以下公式:
物质的比热容越大,相同质量和温升时,需要更多热能。以水和油为例,水和油的比热容分别约为4200 Jkg-1K-1和2000 Jkg-1K-1,即把相同 [[ 质量 ]] 的水加热的热能比油多出约一倍。若以相同的热能分别把相同质量的水和油加热的话,油的温升将比水的温升大。
卡诺定理指出,可逆循环的效率只与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的温度有关,而与工作物质(工质)或工作路径等其它因素无关。
热力学温度又被称为绝对温度,是热力学和统计 [[ 物理 ]] 中的重要参数之一。一般所说的绝对零度便是对应-273.15摄氏度。
==学科定义==
一定质量的物质,在温度升高时,所吸收的热量与该物质的 [[ 质量 ]] 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称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用符号c表示。其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开尔文[J/(kg·K)]或焦耳每千克每摄氏度[J/(kg·℃)]。J是指焦耳,K是指热力学温标,即令1千克的物质的温度上升(或下降)1开尔文所需的能量。根据此定理,便可得出以下公式:
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是物体的质量,ΔT是吸热(或放热)后温度的变化量,初中的教材里把ΔT写成Δt,其实这是不规范的(我们生活中常用℃作为温度的 [[ 单位 ]] ,很少用K,而且ΔT=Δt,因此中学阶段都用Δt,但国际或更高等的科学领域仍用ΔT)。
物质的比热容与所进行的过程有关。在 [[ 工程 ]] 应用上常用的有定压比热容Cp、定容比热容Cv和饱和状态比热容三种。
定压比热容Cp: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温度升高或下降1℃或1K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定容比热容Cv: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容积(体积)不变的 [[ 条件 ]] 下,温度升高或下降1℃或1K吸收或放出的能量。
饱和状态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在某饱和状态时,温度升高或下降1℃或1K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的单位是复合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能量、功、热量的主单位统一为 [[ 焦耳 ]] ,温度的主单位是开尔文,因此比热容的国际单位为J·kg-1 ·K-1,读作“焦[耳]每千克开[尔文]”。国际单位或为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内的字可以省略)。
常用单位:J/(kg·℃)、J/(g·℃)、kJ/(kg·℃)、cal/(kg·℃)、kcal/(kg·℃)等。注意摄氏度和开尔文仅在温标 [[ 表示 ]] 上有所区别,在表示温差的量值意义上等价,因此这些单位中的℃和K可以任意互相替换。例如“焦每千克摄氏度”和“焦每千克开”是等价的。
==计算==
设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某一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ΔQ时,温度升高(或降低)ΔT,则ΔQ/ΔT称为 [[ 物体 ]] 在此过程中的热容量(简称热容),用C表示,即
因此,在物体温度由T1变化到T2的有限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一般情况下,热容与比热容均为温度的函数,但在温度变化 [[ 范围 ]] 不太大时,可近似地看为常量。于是有
如令温度改变量
则有:
这是中学中用比热容来计算 [[ 热量 ]] 的基本公式。
在英文中,比热容被称为:Specific Heat Capacity(SHC)。
用比热容计算热能的公式为:能量= [[ 质量 ]] ×比热×温度变化
可简写为:Energy=SHC×Mass×Temp Ch,
与比热相关的热量 [[ 计算 ]] 公式:Q=cmΔT,即Q吸(放)=cm(T初-T末),其中c为比热,m为质量,Q为能量 [[ 热量 ]] 。吸热时为Q=cmΔT升(用实际升高温度减物体初温),放热时为Q=cmΔT降(用实际初温减降后温度)。或者Q=cmΔT=cm(T末-T初),Q>0时为吸热,Q<0时为放热。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一般为
c表示比热容
m表示物体的 [[ 质量]]
to表示物体的初温
t表示物体的末温
(△t:物体变化 [[ 温度 ]] ,即t-t0)
这是用来计算物体温度升高时的公式。若物体降低时,则是用 [[ 物体 ]] 的初温度减去末温度。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也写作
==液态水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液态水的定压比热容经常会被用来 [[ 计算 ]]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水作为最常见的 [[ 物质 ]] ,它的比热数据较易获得,当实验要求精度不高时,可近似认为常压下水的定压比热为4.2kJ/(kg·℃)。
下面给出在不同压力,不同温度下的液态水的定压比热容Cp的数据(单位:kJ/(kg·℃))
==物质==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度放出的 [[ 热量 ]] ,与它温度升高一度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理论上说,常见液体和固体 [[ 物质 ]] 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对上表中数值的解释:
⑴比热此表中单位为 kJ/(kg·℃)/ J/(kg·℃),两 [[ 单位 ]] 为千进制1kJ/(kg·℃)/=1×10³J/(kg·℃)
⑵水的比热较大, [[ 金属 ]] 的比热更小一些
⑶c铝>c钢>c铁>c铅
补充说明:
1.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比热容,比热容是 [[ 物质 ]] 的一种特性,因此,可以用比热的不同来(粗略地)鉴别不同的物质(注意有部分物质比热相当接近)。
2.同一物质的比热一般不随质量、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如一杯水与一桶水,它们的比热相同,即比热容为强度性质。
3.对同一物质,比热值与物态有关,同一 [[ 物质 ]] 在同一状态下的比热是一定的(忽略温度对比热的影响),但在不同的状态时,比热是不相同的。例如水的比热与冰的比热不同。
4.在温度改变时,比热容也有很小的变化,但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比热容表中所给的比热数值是这些 [[ 物质 ]] 在常温下的平均值。
5.气体的比热容和气体的热膨胀有密切关系,在体积恒定与压强恒定时不同,故有定容比热容和定压比热容两个 [[ 概念 ]] 。但对固体和液体,二者差别很小,一般就不再加以区分。
常见气体的比热容
==应用==
水的比热容较大,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 [[ 应用 ]] 。这个应用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是一定质量的水吸收(或放出)很多的热而自身的温度却变化不大,有利于调节气候;第二是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吸热(或放热)很多,有利于用水作冷却剂或取暖。
==调节气候==
水的比热容较大,对于气候的变化有显著的 [[ 影响 ]] 。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较小,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影响很大,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升温慢,夜晚沿海温度降低少,为此一天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温度变化大,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当环境温度变化较快的时候,水的温度变化相对较慢。生物体内水的比例很高,有助于调节生物体自身的温度,以免温度变化太快对 [[ 生物 ]] 体造成严重损害。海陆风的形成原因与之类似。
1.对气温的影响
据新华社消息,三峡水库蓄水后,这个 [[ 世界 ]] 上最大的人工湖将成为一个天然“空调”,使山城重庆的气候冬暖夏凉。据估计,夏天气温可能会因此下降5℃,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
2.热岛效应的缓解
晴朗无风的夏日,海岛上的地面气温,高于周围海上气温,并因此形成海风环流以及海岛上空的积云对流,这是海洋热岛效应的 [[ 表现 ]] 。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倍多。质量相同的水和沙石,要使它们上升同样的温度,水会吸收更多的热量;如果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小得多。夏天,阳光照在海上,尽管海水吸收了许多热量,但是由于它的比热容较大,所以海水的温度变化并不大,海边的气温变化也不会很大。而在沙漠,由于沙石的比热容较小,吸收同样的热量, [[ 温度 ]] 会上升很多,所以沙漠的昼夜温差很大。海岸昼夜温差变化比沙漠中小,适于居住。2010~2013年以来,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塞,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建筑大多为石头和混凝土建成,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 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在缓解热岛效应方面,专家测算,一个中型城市环城绿化带树苗长成浓荫后,绿化带常年涵养水源相当于一座容积为1.14×10m3的中型水库,由于水的比热容大,能使城区夏季高温下降1℃以上,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热岛效应”。
水库的建立,水的增加,而水的比热容大,在同样受冷受热时温度变化较小,从而使夏天的温度不会升得比过去高,冬天的温度不会下降得比过去低,使温度保持相对 [[ 稳定 ]] ,从而水库成为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
==应用==
1.水冷系统的应用
人们很早就开始用水来冷却发热的机器,在电脑CPU散热中可以利用散热片与CPU核心 [[ 接触 ]] ,使CPU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输到散热片上,然后利用风扇将散发到空气中的热量带走。但水的比热容远远大于空气,因此可以用水代替空气作为散热介质,通过水泵将内能增加的水带走,组成水冷系统。这样CPU产生的热量传输到水中后水的温度不会明显上升,散热性能优于上述直接利用空气和风扇的系统。
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一些 [[ 武器 ]] 使用的是水冷式枪管;一些战斗机和轰炸机的引擎使用的是水冷式引擎。
热机(例如汽车的发动机,发电厂的发电机等)的冷却 [[ 系统 ]] 也用和水做为冷却液,也是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
2.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苗的时候,为了防止霜冻, [[ 农民 ]] 普遍采用“浅水勤灌”的方法,即傍晚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再把秧田中的水放掉。根据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在夜晚降温时,使秧苗的温度变化不大,对秧苗起了保温作用。
3.热水取暖
4.其他
诸如在炎热的夏天古代皇室用流水从屋顶上流下,起了防暑降温 [[ 作用 ]] 。
其它信息参见词条定压比热容、定容比热容。
==历史背景==
最初是在18世纪,苏格兰的物理学家兼化学家约瑟夫·布莱克发现质量相同的不同 [[ 物质 ]] ,上升到相同温度所需的热量不同,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几乎任何物质皆可测量比热容,如化学 [[ 元素 ]] 、化合物、合金、溶液,以及复合材料 。 历史上,曾以水的比热容来定义热量,将1克水升高1度所需的热量定义为1卡路里 。
[[Category: 330 物理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