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50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李湘(1914年-1952年),江西永新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军长,革命烈士,1952年在朝鲜战场牺牲,是朝鲜战争中我军牺牲…”
李湘(1914年-1952年),江西永新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军长,革命烈士,1952年在朝鲜战场牺牲,是朝鲜战争中我军牺牲的最高级指挥员。在他牺牲时,朝鲜劳动党和政府授予李湘军长"一级国旗勋章",以表彰他的国际功勋。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李湘
别名
李湘林(原名)、李秀里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籍贯
江西永新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1952年
职务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军长
出生地
江西省永新县泮中乡泮中村
目录
1人物简介
2将军之初
3革命历程
4赴朝参战
5血染朝鲜
6人物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军长
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军长
在朝鲜平壤东部霞岚山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的"友谊塔"下的石函中藏有10本志愿军烈士名册,第一本第一名就是李湘,他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中最高级别的军事指挥员;朝鲜劳动党中央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在一次谈话中高度赞扬了李湘军长的军事指挥才能,称赞他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折叠编辑本段将军之初
李湘,原名李湘林,又名李秀里,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泮中乡泮中村,家境十分贫穷。全家4口人,只有1间半土砖房,8分田地,农具全无。在他8岁时,因父亲去世,欠下了银元30块、谷子12担的债务。母亲是位聪明贤慧的农家女子,但因病左脚致残,行走不便,她为了拉扯大儿子李湘和哑巴女儿李回玉,白天上本村富豪人家打短工换回两斤大米,晚上编织斗笠卖几个钱维持生计,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个子比较矮小、性格较内向,但聪明懂事的小李湘,他极力想为母亲分担忧愁,9岁时就给本村地主家放牛、养猪。11岁时,在叔父的帮助下,读了3年私塾,能初通文字。
1928年,李湘正好14岁。母亲见儿子长大了,想为儿子办两件事:一是让儿子学门手艺,二是替他找个媳妇。不久,在堂弟帮助下把李湘送到邻村拜周春朵为师学篾匠。那个周师傅经常虐待李湘,做工稍不如意重则挨打轻则遭骂,李湘时常被师傅打得头破血流。
这年的冬天,叔父给李湘找了个对象,定为上门招郎,女的已19岁,而李湘才14岁出头,女方比他大5岁。结婚那天,附近村庄许多人前去看热闹,人们七嘴八舌谈论纷纷,使李湘感到很羞愧。
折叠编辑本段革命历程
家庭的极度贫困,学徒又遭师傅的欺凌,加上不称心的婚姻,逼使李湘不得不考虑解脱这种艰难的处境。这时恰好是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斗争烽火遍及永新广大农村,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尤其是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建立地方武装暴动队、赤卫队,动员群众参军参战、保卫红色政权的壮烈场面深深地感染和吸引着他。因此,李湘下定决心要投入到这场如火如荼的斗争中去。
1928年底,李湘在当地先后参加了乡儿童团和乡少年先锋队。1929年初,他加入了反帝拥苏大同盟组织,与其他少先队员一道扛着梭镖、木棒积极参加站岗放哨、检查来往行人,开展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拥护苏联宣传等活动,思想觉悟与阶级觉悟大为提高。
李湘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当时由于红军游击队不断到我村附近活动,并且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动员青年参军。我由于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当时的家境,下决心出来参加红军。"于是在1930年8月的一天,也是红军第八次攻打吉安的时候,他辞别年迈的母亲离开永新到吉安报名参加了红军。李湘参军后被分配在红九师师部当勤务员,1931年1月调红九师二十五团当司号员,4月加入共青团,9月转为中共党员。从这时候起,李湘在22年的戎马生涯中,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革命战争的考验,表现了共产党员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卓越的指挥才能,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我军优秀的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和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1934年10月21日,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在艰险的长征路上,李湘数次受伤,在突破湘江战斗中,他的腿负重伤不能行走,红九师首长亲自看望他时,见他难以坚持行军,发给他10块银元,叮嘱他"留在当地治病或回家当老百姓"。当时,李湘被安排在一位老百姓家。他心情十分沉重,心想:"部队就是我的家,离开了部队就离开了家。"李湘暗下决心一定要追上队伍不掉队。李湘在老百姓家只休养了3天,敷上药包扎好伤口,用5块银元雇请了一副担架,就踏上了追赶部队的征途。经过数天"急行军",回到了十几天来朝思暮想的"家"。
1935年1月15日,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进行了整编,扔掉了笨重的装备,适用高度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方针,迅速夺取了战略上的主动权。3月21日红军第4次渡赤水河时,在与敌军激战中,李湘的两只手又中弹负伤,失血过多,当时不能行动。这时,组织上考虑部队处在高度运动战中,劝李湘留在当地治疗,可李湘认为腿没有受伤就可以随军前进。组织上看他的决心很大,就安排担架,但他以惊人的毅力,不坐担架跟随着部队行军作战。
长征路上一直担任连政治指导员的李湘,他先后经过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大渡河大小数十次战斗,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夹金山,走过茫茫的水草地。部队进到哈达铺实行整编,李湘被调任红一军团骑兵团党总支书记,他认真学习骑兵技能,很快适应了战斗需要,他和团长一起率领骑兵团参加了直罗镇战斗。骑兵团经过艰苦转战,终于在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李湘奉命奔赴抗日前线,在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邓华支队任作战科长,随后,先后担任营长、副团长兼参谋长、团长、分区司令员等职。在8年抗战期间,他一直战斗在最前线,发动与依靠人民群众,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1937年9月,李湘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当时日军占领大同、蔚县后,兵分两路向南推进,其中一路由蔚县、广灵经灵邱向平型关方向进犯。李湘所在的部队共3个团日夜冒雨进入平型关,在公路两侧山地设伏。25日晨,日军板垣师团进入我伏击地区时,我军突然发起猛攻,迅速将敌包围分割,展开白刃格斗。在战斗中,李湘指挥一个连英勇杀敌,打得非常顽强。经一天激战,我军共歼灭日军3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品,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
1938年春,宋时轮、邓华纵队向敌后冀东挺进。部队沿着万里长城进军,途中缺粮又正遇上雨季,全体指战员赤着脚行军,伤病员增多,部队极度疲劳。时任营长的李湘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了伤病员,自己同战士们一起步行。他的模范行动极大地鼓舞着全营战士的斗志。在平北怀柔沙峪与日军的遭遇战斗中,全营指战员在后续部队紧密配合下,个个勇猛冲杀,经过3小时的激战,歼灭日军一个中队。
1940年8月20日,李湘指挥全团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北棵峪、阜平东庄地段对日军实施反击战,取得了破袭铁路截断敌运输线60余公里、拔除日伪据点15个、消灭敌军1800多人的辉煌战果。1941年8月底,当时平汉路保定、易县、满城之敌8000余人合击易县西南我第一军分区部队;涿县、涞水、易县之敌15000余人向我平西根据地进攻;又以2万兵力封锁平汉、正太路及涞源至易县公路。强敌压境,形势极为严峻。李湘率领全团1200多人担负迎击从保定和易县、满城出动之敌的任务,在敌开始向我分进合击时,他指挥所部避敌锋芒,转移到外线作战,与敌周旋,进行游击活动,使敌扑空。在敌军被我拖得精疲力尽时,他选择敌弱点部位进行反击,在兄弟部队和民兵的有力配合下,对敌发起猛攻,歼敌800多人。此次战斗后,团长李湘被誉为"坚定顽强,机智灵活的优秀指挥员"。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而蒋介石却丧心病狂地发动了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奉命走上了解放战争的征途。这年的9月,中央军委任命李湘为冀晋纵队第一旅旅长。随后,他先后担任晋察冀教导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十九兵团六十四军一九一师师长、华北军政大学高干队队长等职务。他率部在华北战场上参加了石家庄、清风店、正太清仓、平津等战役。这支部队能攻善战,英勇杀敌,屡立战功。
全国解放后,1950年8月,中央军委任命李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七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1月,又被任命为六十七军军长兼唐(山)、秦(皇岛)警备区司令员,成为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
折叠编辑本段赴朝参战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疯狂地发动了侵朝战争,战火烧到了祖国的大门。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的新生活受到了严重威胁。李湘的胸中燃起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他积极响应党和祖国人民的召唤,奉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全体指战员赴朝作战。当时,部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他严格遵守保密规则和纪律,在起程前3小时才匆忙告别了妻子及幼子,便匆匆地赶赴抗美援朝前线。李湘入朝后立即同政委旷伏兆(永新同乡)到志愿军司令部请示工作、接受任务,随即到兄弟部队调查了解情况,虚心向友军学习,缜密详尽地分析敌我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志司"下达的任务,制定出周密的作战计划。
1951年10月13日,美军及仆从军以4个师的兵力向我金城南25公里正面阵地大举进攻。在严重的敌情面前,李湘沉着冷静,下决心要"争取时间,战胜敌人"。战斗打响后,在敌人用飞机炸、大炮轰、坦克协同、步兵轮番攻坚的十多个日日夜夜,李湘夜以继日地坚守在作战指挥室里,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指挥。六十七军全体官兵在他的正确指挥下奋不顾身、英勇顽强、勇猛杀敌;阵地工事被炸塌了,迅速组织抢修;敌人败阵下去,立即实施反击。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彻底粉碎了敌军的"秋季攻势",创造了歼灭敌军17000多人的辉煌胜利。战役刚刚结束,他立即组织全军总结作战经验,写出了"粉碎美军'秋季攻势'的军事总结报告"。这份报告得到兵团司令部和志愿军总部的充分肯定,并印发到志愿军团级以上单位组织干部战士学习。
1952年春,志愿军总部命令六十七军在某地一线挖坑道、构筑工事,准备迎击美伪军发动的新攻势--"春季攻势"。军长李湘受命后,带领作战参谋及军领导机关干部多次深入前沿侦察地形,制定作战方案,由于他工作深入,实事求是,认真吸取广大官兵的智慧,使坑道和工事的构筑完全符合实战要求。
折叠编辑本段血染朝鲜
在敌军发动攻势前夕,李湘军长却病倒了。当时六十七军正在召开军党委会议,他渴望自己的病能很快地好起来,亲自参加会议听取汇报和指挥战斗。但是,他的病情却日益加重。这时,美军发动的"春季攻势"战役已经打响,敌人投入的兵员、武器弹药远远超过1951年"秋季攻势"的规模,而且使用了化学武器。李湘军长被细菌感染,病情迅速恶化。当时,军政委旷伏兆几次劝他赶快到后方医院治疗,他却坚持在指挥室里指挥,坚决不下火线。然而他的病情因细菌感染,转化为败血症和脑膜炎病,脑肿胀得像水桶一样粗大,虽经医生百般设法医治,终因抢救无效,于1952年7月8日13时与世长辞,从发病到去世前后只有8天,时年38岁。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李湘军长的遗体于1952年12月10日从朝鲜前线运回祖国石家庄市,12月11日举行迎灵、公祭、公葬仪式,参加公祭的有中央军委、华北局各界代表、李湘军长生前友好及家属700余人。中央军委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军委办公厅、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华北行政委员会、华北军区薄一波政委等及生前友好送了花圈或挽联。中共中央华北局巨幅挽联上写着:"李湘同志是我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为了弥补因他的牺牲而造成的损失,我们号召华北全党同志为争取抗美援朝的胜利而坚持不懈的斗争。"聂荣臻元帅题词:"我深以丧失了二十年的老战友、青年优秀将领--李湘同志而哀悼!"华北军区政委薄一波题词:"李湘同志是以其国际主义的精神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死得其所,死有余荣!"中共华北局书记刘澜涛题词:"李湘同志革命精神不死!"
公祭大会会场庄严肃穆。公祭大公结束之后,在哀乐声中起灵至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兵团参谋长杨成武、六十七军政委旷伏兆等领导同志,李湘军长的夫人安淑静携子女及各单位代表悲泪盈眶,亲自为李湘同志灵墓填土,向自己的亲密战友作最后告别。
1987年10月,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文化参赞向饶送给正在朝鲜访问的李湘夫人安淑静一副中堂书法,内容是一首《江城子》词:丰碑直矗千里外。捧函盖,英名在。抗美援朝,壮志何豪迈。任凭狂风与暴雨,血谊存,永代传。
5
本词条 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李湘
别名
李湘林(原名)、李秀里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籍贯
江西永新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1952年
职务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军长
出生地
江西省永新县泮中乡泮中村
目录
1人物简介
2将军之初
3革命历程
4赴朝参战
5血染朝鲜
6人物评价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军长
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军长
在朝鲜平壤东部霞岚山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的"友谊塔"下的石函中藏有10本志愿军烈士名册,第一本第一名就是李湘,他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中最高级别的军事指挥员;朝鲜劳动党中央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在一次谈话中高度赞扬了李湘军长的军事指挥才能,称赞他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折叠编辑本段将军之初
李湘,原名李湘林,又名李秀里,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泮中乡泮中村,家境十分贫穷。全家4口人,只有1间半土砖房,8分田地,农具全无。在他8岁时,因父亲去世,欠下了银元30块、谷子12担的债务。母亲是位聪明贤慧的农家女子,但因病左脚致残,行走不便,她为了拉扯大儿子李湘和哑巴女儿李回玉,白天上本村富豪人家打短工换回两斤大米,晚上编织斗笠卖几个钱维持生计,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个子比较矮小、性格较内向,但聪明懂事的小李湘,他极力想为母亲分担忧愁,9岁时就给本村地主家放牛、养猪。11岁时,在叔父的帮助下,读了3年私塾,能初通文字。
1928年,李湘正好14岁。母亲见儿子长大了,想为儿子办两件事:一是让儿子学门手艺,二是替他找个媳妇。不久,在堂弟帮助下把李湘送到邻村拜周春朵为师学篾匠。那个周师傅经常虐待李湘,做工稍不如意重则挨打轻则遭骂,李湘时常被师傅打得头破血流。
这年的冬天,叔父给李湘找了个对象,定为上门招郎,女的已19岁,而李湘才14岁出头,女方比他大5岁。结婚那天,附近村庄许多人前去看热闹,人们七嘴八舌谈论纷纷,使李湘感到很羞愧。
折叠编辑本段革命历程
家庭的极度贫困,学徒又遭师傅的欺凌,加上不称心的婚姻,逼使李湘不得不考虑解脱这种艰难的处境。这时恰好是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斗争烽火遍及永新广大农村,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尤其是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建立地方武装暴动队、赤卫队,动员群众参军参战、保卫红色政权的壮烈场面深深地感染和吸引着他。因此,李湘下定决心要投入到这场如火如荼的斗争中去。
1928年底,李湘在当地先后参加了乡儿童团和乡少年先锋队。1929年初,他加入了反帝拥苏大同盟组织,与其他少先队员一道扛着梭镖、木棒积极参加站岗放哨、检查来往行人,开展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拥护苏联宣传等活动,思想觉悟与阶级觉悟大为提高。
李湘在他的自传中写道:"当时由于红军游击队不断到我村附近活动,并且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动员青年参军。我由于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当时的家境,下决心出来参加红军。"于是在1930年8月的一天,也是红军第八次攻打吉安的时候,他辞别年迈的母亲离开永新到吉安报名参加了红军。李湘参军后被分配在红九师师部当勤务员,1931年1月调红九师二十五团当司号员,4月加入共青团,9月转为中共党员。从这时候起,李湘在22年的戎马生涯中,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革命战争的考验,表现了共产党员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卓越的指挥才能,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我军优秀的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和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1934年10月21日,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在艰险的长征路上,李湘数次受伤,在突破湘江战斗中,他的腿负重伤不能行走,红九师首长亲自看望他时,见他难以坚持行军,发给他10块银元,叮嘱他"留在当地治病或回家当老百姓"。当时,李湘被安排在一位老百姓家。他心情十分沉重,心想:"部队就是我的家,离开了部队就离开了家。"李湘暗下决心一定要追上队伍不掉队。李湘在老百姓家只休养了3天,敷上药包扎好伤口,用5块银元雇请了一副担架,就踏上了追赶部队的征途。经过数天"急行军",回到了十几天来朝思暮想的"家"。
1935年1月15日,党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进行了整编,扔掉了笨重的装备,适用高度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方针,迅速夺取了战略上的主动权。3月21日红军第4次渡赤水河时,在与敌军激战中,李湘的两只手又中弹负伤,失血过多,当时不能行动。这时,组织上考虑部队处在高度运动战中,劝李湘留在当地治疗,可李湘认为腿没有受伤就可以随军前进。组织上看他的决心很大,就安排担架,但他以惊人的毅力,不坐担架跟随着部队行军作战。
长征路上一直担任连政治指导员的李湘,他先后经过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大渡河大小数十次战斗,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夹金山,走过茫茫的水草地。部队进到哈达铺实行整编,李湘被调任红一军团骑兵团党总支书记,他认真学习骑兵技能,很快适应了战斗需要,他和团长一起率领骑兵团参加了直罗镇战斗。骑兵团经过艰苦转战,终于在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李湘奉命奔赴抗日前线,在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邓华支队任作战科长,随后,先后担任营长、副团长兼参谋长、团长、分区司令员等职。在8年抗战期间,他一直战斗在最前线,发动与依靠人民群众,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1937年9月,李湘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当时日军占领大同、蔚县后,兵分两路向南推进,其中一路由蔚县、广灵经灵邱向平型关方向进犯。李湘所在的部队共3个团日夜冒雨进入平型关,在公路两侧山地设伏。25日晨,日军板垣师团进入我伏击地区时,我军突然发起猛攻,迅速将敌包围分割,展开白刃格斗。在战斗中,李湘指挥一个连英勇杀敌,打得非常顽强。经一天激战,我军共歼灭日军3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品,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
1938年春,宋时轮、邓华纵队向敌后冀东挺进。部队沿着万里长城进军,途中缺粮又正遇上雨季,全体指战员赤着脚行军,伤病员增多,部队极度疲劳。时任营长的李湘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了伤病员,自己同战士们一起步行。他的模范行动极大地鼓舞着全营战士的斗志。在平北怀柔沙峪与日军的遭遇战斗中,全营指战员在后续部队紧密配合下,个个勇猛冲杀,经过3小时的激战,歼灭日军一个中队。
1940年8月20日,李湘指挥全团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北棵峪、阜平东庄地段对日军实施反击战,取得了破袭铁路截断敌运输线60余公里、拔除日伪据点15个、消灭敌军1800多人的辉煌战果。1941年8月底,当时平汉路保定、易县、满城之敌8000余人合击易县西南我第一军分区部队;涿县、涞水、易县之敌15000余人向我平西根据地进攻;又以2万兵力封锁平汉、正太路及涞源至易县公路。强敌压境,形势极为严峻。李湘率领全团1200多人担负迎击从保定和易县、满城出动之敌的任务,在敌开始向我分进合击时,他指挥所部避敌锋芒,转移到外线作战,与敌周旋,进行游击活动,使敌扑空。在敌军被我拖得精疲力尽时,他选择敌弱点部位进行反击,在兄弟部队和民兵的有力配合下,对敌发起猛攻,歼敌800多人。此次战斗后,团长李湘被誉为"坚定顽强,机智灵活的优秀指挥员"。
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而蒋介石却丧心病狂地发动了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奉命走上了解放战争的征途。这年的9月,中央军委任命李湘为冀晋纵队第一旅旅长。随后,他先后担任晋察冀教导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十九兵团六十四军一九一师师长、华北军政大学高干队队长等职务。他率部在华北战场上参加了石家庄、清风店、正太清仓、平津等战役。这支部队能攻善战,英勇杀敌,屡立战功。
全国解放后,1950年8月,中央军委任命李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七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1月,又被任命为六十七军军长兼唐(山)、秦(皇岛)警备区司令员,成为我军高级军事指挥员。
折叠编辑本段赴朝参战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疯狂地发动了侵朝战争,战火烧到了祖国的大门。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的新生活受到了严重威胁。李湘的胸中燃起了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他积极响应党和祖国人民的召唤,奉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七军全体指战员赴朝作战。当时,部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他严格遵守保密规则和纪律,在起程前3小时才匆忙告别了妻子及幼子,便匆匆地赶赴抗美援朝前线。李湘入朝后立即同政委旷伏兆(永新同乡)到志愿军司令部请示工作、接受任务,随即到兄弟部队调查了解情况,虚心向友军学习,缜密详尽地分析敌我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志司"下达的任务,制定出周密的作战计划。
1951年10月13日,美军及仆从军以4个师的兵力向我金城南25公里正面阵地大举进攻。在严重的敌情面前,李湘沉着冷静,下决心要"争取时间,战胜敌人"。战斗打响后,在敌人用飞机炸、大炮轰、坦克协同、步兵轮番攻坚的十多个日日夜夜,李湘夜以继日地坚守在作战指挥室里,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指挥。六十七军全体官兵在他的正确指挥下奋不顾身、英勇顽强、勇猛杀敌;阵地工事被炸塌了,迅速组织抢修;敌人败阵下去,立即实施反击。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彻底粉碎了敌军的"秋季攻势",创造了歼灭敌军17000多人的辉煌胜利。战役刚刚结束,他立即组织全军总结作战经验,写出了"粉碎美军'秋季攻势'的军事总结报告"。这份报告得到兵团司令部和志愿军总部的充分肯定,并印发到志愿军团级以上单位组织干部战士学习。
1952年春,志愿军总部命令六十七军在某地一线挖坑道、构筑工事,准备迎击美伪军发动的新攻势--"春季攻势"。军长李湘受命后,带领作战参谋及军领导机关干部多次深入前沿侦察地形,制定作战方案,由于他工作深入,实事求是,认真吸取广大官兵的智慧,使坑道和工事的构筑完全符合实战要求。
折叠编辑本段血染朝鲜
在敌军发动攻势前夕,李湘军长却病倒了。当时六十七军正在召开军党委会议,他渴望自己的病能很快地好起来,亲自参加会议听取汇报和指挥战斗。但是,他的病情却日益加重。这时,美军发动的"春季攻势"战役已经打响,敌人投入的兵员、武器弹药远远超过1951年"秋季攻势"的规模,而且使用了化学武器。李湘军长被细菌感染,病情迅速恶化。当时,军政委旷伏兆几次劝他赶快到后方医院治疗,他却坚持在指挥室里指挥,坚决不下火线。然而他的病情因细菌感染,转化为败血症和脑膜炎病,脑肿胀得像水桶一样粗大,虽经医生百般设法医治,终因抢救无效,于1952年7月8日13时与世长辞,从发病到去世前后只有8天,时年38岁。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李湘军长的遗体于1952年12月10日从朝鲜前线运回祖国石家庄市,12月11日举行迎灵、公祭、公葬仪式,参加公祭的有中央军委、华北局各界代表、李湘军长生前友好及家属700余人。中央军委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军委办公厅、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华北行政委员会、华北军区薄一波政委等及生前友好送了花圈或挽联。中共中央华北局巨幅挽联上写着:"李湘同志是我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为了弥补因他的牺牲而造成的损失,我们号召华北全党同志为争取抗美援朝的胜利而坚持不懈的斗争。"聂荣臻元帅题词:"我深以丧失了二十年的老战友、青年优秀将领--李湘同志而哀悼!"华北军区政委薄一波题词:"李湘同志是以其国际主义的精神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死得其所,死有余荣!"中共华北局书记刘澜涛题词:"李湘同志革命精神不死!"
公祭大会会场庄严肃穆。公祭大公结束之后,在哀乐声中起灵至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兵团参谋长杨成武、六十七军政委旷伏兆等领导同志,李湘军长的夫人安淑静携子女及各单位代表悲泪盈眶,亲自为李湘同志灵墓填土,向自己的亲密战友作最后告别。
1987年10月,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文化参赞向饶送给正在朝鲜访问的李湘夫人安淑静一副中堂书法,内容是一首《江城子》词:丰碑直矗千里外。捧函盖,英名在。抗美援朝,壮志何豪迈。任凭狂风与暴雨,血谊存,永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