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古今谈概

增加 10,556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古今谈概</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古今谈概</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古今谭概]]》又名《[[古今笑史]]》《[[古今笑]]》《[[谈概]]》,是由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写的笔记小说集。

全书分为迂腐、怪诞、痴绝、专愚等三十六部。此书大多从历代文籍中摘录略加整理而成,小部分系冯梦龙自己创作。内容多记历史人物遗闻轶事,其中颇有讽刺和暴露较深刻的作品,表明了作者对待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文笔犀利有力,对当时及后世影响较大。<ref>[ ], , --</ref>

==内容简介==

《[[古今谭概]]》根据所写人物言行表现的性质特征,将全书分为三十六部即三十六类。这种划分当然不尽科学,交叉现象比比皆是,但这只是小疵,无关宏旨的。三十六部依次为:《[[迂腐部]]》《[[怪诞部]]》《[[痴绝部]]》《[[专愚部]]》《[[谬误部]]》无术部]]》《[[苦海部]]》《[[不韵部]]》《[[癖嗜部]]》《[[越情部]]》《[[佻达部]]》《[[矜嫚部]]》《[[贫俭部]]》《[[汰侈部]]》《[[贪秽部]]》《[[鸷忍部]]》《[[容悦部]]》《[[颜甲部]]》《[[闺诫部]]》《[[委蜕部]]》《[[谲知部]]》《[[儇弄部]]》《[[机警部]]》《[[酬嘲部]]》《[[塞语部]]》《[[雅浪部]]》《[[文戏部]]》《[[巧言部]]》《[[谈资部]]》《[[微词部]]》《[[口碑部]]》《[[灵迹部]]》《[[荒唐部]]》《[[妖异部]]》《[[非族部]]》《[[杂志部]]》。一些部之下还有附部。仅从目录统计,全书就达二千三百二十九则(篇)之多。而实际上有的一个题目之下包含内容各异的几则甚至上十则,因此实数应在二千六百则以上。

每部开头都有冯梦龙撰写的前言。其中大部分是作者从古籍中摘录略加整理而成的,少部分是作者自己的创作。内容多是前人的遗闻琐事和些笑话、寓言等。

《[[古今谭概]]》是类似于《[[世说新语]]》的一本笔记体小说,冯梦龙从历代正史及野史、笔记小说、民间口头文学中采撷诸多笑话汇编成集,以戏谑的口吻对社会种种陋习恶癖、痼疾丑行进行嘲讽,即使是“灵迹”“荒唐”“妖异”等数部也对当时社会颇多影射。创作《[[古今谭概]]》时,四十余岁的冯梦龙不过是一介书生,他和一群抑郁不得志的朋友在家乡组织了一个“韵社”,观尽人世百态,胸中有所感念,愤懑之余,便以笑自娱,一抒胸臆。“谭”古以“概今的同时,也未尝没有以此引起世人疗救的意思。

==人物介绍==

苏轼

苏轼是《[[古今谭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苏轼本身就具有诙谐幽默的性格,尤其是在人生的贬滴期,他更需要苦中作乐谐来排解其心。在《[[古今谭概]]》中,苏轼更显示出了他幽默诙谐的一面。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后,其性格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在滴居时期,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追求着“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的境界,有着超脱旷达、洞悉人生的眼光。《[[桃达部·二张]]》讲曾经刘伶走到哪儿都带着一把铁铲,并说:“我死后就用它来埋我。”苏东坡评论说:“刘伶还不算是一个旷达的人。死后穿上衣服装入棺材,这并不影响自己的通达。如果刘伶认为这不对,那他死就死了呗,何必还埋入地下呢?”在苏轼看来,能够把死后的事情都放下的人才是真正的旷达之人。苏轼是真正的超脱豁达之人。

武则天

武则天,唐代女皇。她是一个有血有肉这就是她独特的形象魅力。武则天好谄媚,也重新朝臣,以致分不清是忠是愚,丧失客观处理事情的眼光。但作为一代明君,武则天也有明智的一面。她的性格多样而且充满矛盾。

冯梦龙在构思《[[古今谭概]]》的时候,立场是儒家的,立意在于劝惩,故带有贬抑倾向的条目尤多,暗合着“美刺”传统;而其取材的对象却是五花八门,大体言之,有的取自大传统里的“正经”典籍,有的取自小传统里的笑话、趣谈、通俗段子,等等。就其成书构想而言,其主观意图是以小传统里的鲜活材料与大传统里的“故事”配置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以达到端正人心、净化风俗的目的。

==艺术特色==

话语空间

《[[古今谭概]]》作为一部笑话集,建构起的大型文学话语空间即是一个笑傲江湖的文学言语广场。在巴赫金的理论中,广场是充满着象征意味的,不仅仅是人们聚集的场所。“广场代表着全民。狂欢广场,也就是狂欢宣泄的广场, 更是增添了一种象征的意味。在狂欢化的文学中,广场具有双重性、两面性,透过现实的广场,看到的是一个进行随便亲昵交际的狂欢广场。”“这里,巴赫金深化了广场的意义,重在强调广场的象征意味。广场作为一个公众空间,诅咒、狂笑、淫浪、戏谑之声充斥着整个场所,小贩们的叫卖吆喝、戏班人的插科打诨、国王的震撼演讲也夹杂其中,这是语言杂多的佳境,它创造了一个与日常生活完全背离的世界。《[[古今谭概]]》不仅是作为文本存在,它还建构起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大型话语平台,在这个话语广场上,人们亲昵地接触,随意打趣,每个人都只是一个狂欢的个体,没有身份界限,没有阶级分化,时间与空间被消弭了。

文体形式

《[[古今谭概]]》的文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摘录体。如,“佻达部”有一条,题为《[[刘公荣]]》:‘刘公荣与人饮酒,杂秽非类。人或讥之。答曰:‘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不如公荣者,亦不可不与饮;是公荣辈者,又不可不与饮。’故终日共饮而醉。”此条取自《[[世说新语]]》“任诞”类。又如,“橘知部”有“《[[朝野金载]]》两孝子事”条,题目已经明示录自《[[朝野金载]]》。《[[古今谭概]]》的文字,多有摘录自传世的笔记小说的。

第二,笑话体。如“贪秽部”有《[[菜瓮]]》条:“聂豹,字文蔚,永丰人。好讲‘阳明之学’,而天性贪狡。为苏州时,纳贿无算。尝封金于瓮,为李通判所见,佯云‘以菜寄父’。李曰:‘拙妻正思菜。’遂取十二瓶去。豹不敢问。”这是冯梦龙所处的明代即王阳明之学盛行的时期民间流传的一段笑话,嘲笑某些人高调谈论“理学”而实际的行为污浊不堪。又如“谬误部”有《[[误而不误]]》条“吴下管生,失一小青衣,问占于柳华岳,得‘剥床以肤’交。柳素昧文理,连‘以肤’二字,忽曰‘汝有姨夫乎?试往其家索之,可得也。’管如其言,果获之。柳名益起。”在这段笑话里,姓柳的占卜者不通文理,以为卦中的“以肤”二字谐音“姨夫”,恰巧姓管的求卜者果有一位姨夫,而失踪的小青衣(婢女)又果然在其姨夫处,可谓“盲猫撞上死老鼠”,如此一来,占卜者的名气就更大了。诸如此类,书中的笑话体文字颇多,同时,不少本非笑话的片段,因为含有讥讽、嘲笑之意,每每有其可笑之处。

第三,实录体。如“贪秽部”有一条,题为《[[鞋刺史]]》:‘郑仁凯性贪秽。尝为密州刺史,家奴告以鞋敝,即呼吏新鞋者,令之上树摘果,稗奴窃其鞋而去。吏诉之,仁凯曰:‘刺史不是守鞋人。”’这是一段实录,似无虚构的成分,恐怕也难以虚构出来,写出郑仁凯作为地方官员的卑鄙的内心与令人侧目的行为。自己的鞋子有所破损,却打别人的主意,也不管别人的鞋子是否适合自己的脚,偷了再说。如此贪婪,是一个典型事例。

就上述三种类别来看,其共通之处是各有不同程度的“笑点”,各有一定的故事性,各有渠道不一的资料来源。这些因素“复合”在一起,构成了颇合“街谈巷议”传统的话语体系。此书里的文字因而颇具“小说意味”。

==后世影响==

《[[古今谭概]]》已有向通俗白话发展的趋势,并对后世的白话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今谭概]]》中的很多故事都被改编成白话通俗小说,如《[[颜甲部·聂以道断钞]]》一篇为《[[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锢]]》的入话所本。

书中很多故事被冯梦龙改编、敷演为《[[三言]]》中的白话小说。《[[古今谭概]]》与《[[智囊]]》《[[情史]]》等同为文言与白话小说交流融合的纽带桥梁。

==版本信息==

此书明清曾多次改版印刷,明有墨憨斋刻本,书名改为《[[古今笑]]》(三十六卷),清朱石钟删为三十四卷,书名改为《[[古笑史]]》。

有明苏州阊门叶昆池刊本,清康熙六年(1667)刊本,199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1985年河北人民出版社排印本,1985年海峡文艺出版社排印本,1988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排印本,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3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等。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年—1646年),明代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一字耳犹,号姑苏词奴、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墨憨子、茂苑野史民、龙子犹等,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少有才气,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在科举上,冯梦龙一生不得意,遂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搜集、整理通俗文学上。他的代表作品是《[[喻世明言]]》(旧题《[[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小说,世称三言,代表了明代拟话本小说的成就。此外,他还编辑了《[[古今谭概]]》《[[情史]]》等笔记故事,并鉴定了《[[有商志传]]》《[[有夏志传]]》《[[盘古至唐虞传]]》等。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