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刘中使帖

增加 8,940 位元組, 1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刘中使帖</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刘中使帖</big> '''

|-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刘中使帖''']]》为唐代颜真卿闻知河北藩镇叛乱之将吴希光已降、卢子期被擒获的捷报时,所写的尺牍,行草书,8行,行41字。笔力雄健,线条遒逸联绵,有“钩如屈金,点如坠石”(宋朱长文《[[续书断]]》)之评。可与《[[祭侄文稿]]》相媲美。<ref>[ ], , --</ref>

==作者简介==

颜真卿(709年至785年),字清臣,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唐代著名书法家。一生曾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御史大夫等职,封“鲁郡公”,为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元老。向以义烈闻名官场,以至为唐王朝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家学渊博,工于尺牍,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自成一格,人称“颜体”,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颜真卿不仅在书学史上树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其高尚人品也为后世景仰。其人其书,皆为典范。颜真卿书法碑刻作品有《[[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颜勤礼碑]]》、《[[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裴将军诗]]》、《[[争座位帖]]》等。墨迹作品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传)、《[[自书告身]]》帖等。

【书体】行草书

【材质】蓝纸本墨迹

【规格】纵28.5厘米,横43.1厘米

【字数】8行,行41字

【收藏】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刘中使帖]]》又称《[[瀛州帖]]》,著录首见宋《[[宣和书谱]]》。

==简介==

据帖文“吴希光已降”句,《[[刘中使帖]]》书写于775年(唐大历十年)颜真卿湖州刺史任上(772年至777年),时年六十七。

《[[刘中使帖]]》信中“足慰海隅之心”、“吁!足慰也”之句,可以感受到颜真卿对传来的两件军事捷报甚感高兴欣慰。颜真卿曾因直责权相元载而遭到排挤,直至逐出朝廷,一直在外任地方官。他虽身处江湖之远,但仍心系大唐王朝。在写于775年底、776年初的《[[刘中使帖]]》中,颜真卿喜悦的心情流于作品字里行间,一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杜诗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可以观照此时颜真卿的内心感受。

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①。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②。吁!足慰也。

==注解==

①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刘中使”:刘清潭。

“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隶属沧州市)。745年(天宝四年)罢瀛州恢复河间郡,758年(乾元元年)废郡复称瀛州。吴希光:魏博节度使田承嗣部将。

“足慰”的“足”,一释作“可”字。

②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磁州”:今河北省磁县城关镇(隶属邯郸市)。“卢子期”:田承嗣部将。

“舍利将军”:王武俊。

《[[刘中使帖]]》文中所反映的是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之一的田承嗣反叛之事。

河北三镇是指唐朝后期出现在河北地区的卢龙、成德、魏博三个藩镇。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为了笼络史朝义的河北降将,先后任命张忠志为成德军节度使,赐姓名李宝臣;田承嗣为魏(今河北大名北)、博、德、沧、瀛五州(今河北东南部、山东北部)都防御使,763年六月改为魏博节度使,驻魏州;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钱穆论述:“唐自安、史之乱以后,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互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自国门以外,几乎尽是方镇的势力。”“此即所谓‘河北三镇’。彼辈皆拥劲卒,自署吏(诸州、县各置镇将领事,收刺史、县令权)。不贡赋,结婚姻,相联结。”

763年田承嗣降唐后,名义上归顺朝廷,但并不服从中央,形成地方割据势力。775年(大历十年)正月,田承嗣乘昭义镇将吏作乱之际,出兵攻占相州。战事发生以后,唐代宗告谕田承嗣等,“使各守封疆”,不越雷池,但田承嗣却拒不奉诏,仍然派大将卢子期攻取鄜州,杨光朝攻取卫州。775年四月,唐代宗下诏讨伐田承嗣。

==帖文记载==

《[[刘中使帖]]》所叙述的“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和“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旧唐书]]》记载:“(大历十年八月)己丑,田承嗣将卢子期攻磁州。……(十月)甲子,昭义节度使李承昭与卢子期战于磁州清水县,大破之,生擒子期以献。……(十一月)丁酉,田承嗣所署瀛州刺史吴希光以城降。”

《[[资治通鉴]]》:“八月……己丑,田承嗣遣其将卢子期寇磁州。……冬,十月,辛酉朔,日有食之。卢子期攻磁州,李宝臣与昭义留后李承昭共救之,大破子期于清水,擒子期送京师;斩之。”

《[[刘中使帖]]》字体结构宽博,线条丰满而又极富弹性。作品中用笔提按顿挫的起伏与律动,体现出颜书强筋的特征。宋朱长文《[[续书断]]》)所评:“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驽。”《[[刘中使帖]]》足以当之。特别是“屈金发驽”之比喻,用以揭示帖中的线条弹性之美可谓一语中的。在颜书结构宽博的同时,作品更体现线条运动时的丰润感与弹性的力量美,环绕连带顿挫分明、肯定果断。此外作品还有飘逸洒脱的一面,如“耳”字的长笔直下,其势迅疾,其意遒劲,如锥画沙。

《[[刘中使帖]]》与《[[蔡明远帖]]》内容虽同属一般书信,但此帖有一种欣慰之情,溢于笔端。《[[蔡明远帖]]》之字,锋多敛含,律动缓缓;《[[刘中使帖]]》则锋芒耀露,急湍迸流。“耳”字末笔拖长竟占一行,其欣慰之情,借此线条一抒为快。且情无尽,意未完,故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之舒,而线条更加遒逸联绵。第五行二字相联,六行三字相联,七行四字相联,又似情激不已。董其昌称其“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

==题材与文辞==

邱振中在分析颜真卿《[[刘中使帖]]》、《[[祭侄文稿]]》和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时,对作品的题材文辞与作品意境阐述:“作品要有意境,从作者的命意、精神状态,到构成作品的各种因素的融合,是不可缺少的前提。线是书法艺术惟一的形式手段,文辞是书法作品的题材(题材的第一层含义),两者都能各自刻画一‘境’。对一件书法作品来说,除线条之‘境’直接诉诸人们感官外,随着人们对文字的辨识,文辞之‘境’总会有意无意浮现于心中,叠加与线条之‘境’上。只有这两‘境’首先达到协调,然后才谈得上‘意’与‘境’的融合:作者主观世界与线条之‘境’和文辞之‘境’的统一。”

书法是线的艺术,题材—文辞所刻画的境界,虽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但由于它与作者情感、作品形式的默契成为构成意境时必不可少的前提,题材—文辞作为联系作者主观世界与形式的媒介,在书法艺术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如《[[黄州寒食诗帖]]》、《[[祭侄稿]]》、《[[刘中使帖]]》,题材—文辞无不与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密合无间。在这些感人至深的作品中,体现了作者主观世界、题材—文辞、形式三者的契合。

==鉴藏著录==

《[[刘中使帖]]》流传有绪。据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颜真卿大字《[[瀛州帖]]》,为宋宣和御府故物,元初藏张可与家。”又据帖后王芝题跋: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王芝曾从张啸江处以陆柬之《[[兰亭诗]]》、欧阳询《[[卜商帖]]》易得。明代归项元汴“天籁阁”,后辗转落入厂肆。民初归李石曾。帖内钤有“三槐”、“悦生”二半印,“绍兴”、“张晏私印”、“王芝”、“项元汴印”等鉴藏印。后有元代王英孙、鲜于枢、张彦清、白湛渊、田师孟及明文衡山(文徵明)、董思白(董其昌)等题识。明《[[戏鸿堂]]》帖刻入。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