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州寒食诗帖

增加 1,849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黄州寒食诗帖</big>'''|-|<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ss2.meipian.me%2Fusers%2F81112865%2F5fada4e0-e037-11ea-9d0b-9fe5133e5cfc.jpg%3Fmeipian-raw%2Fbucket%2Fivwen%2Fkey%2FdXNlcnMvODExMTI4NjUvNWZhZGE0ZTAtZTAzNy0xMWVhLTlkMGItOWZlNTEzM2U1Y2ZjLmpwZw%3D%3D%2Fsign%2Ff57d909fc8cd725f345a39bfe82e130b.jpg&refer=http%3A%2F%2Fss2.meipian.me&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69878131&t=009bc1af38e23576473886661007d6bd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ct=201326592&tn=baiduimage&word=%E9%BB%84%E5%B7%9E%E5%AF%92%E9%A3%9F%E8%AF%97%E5%B8%96&pn=10&spn=0&ie=utf-8&oe=utf-8&cl=2&lm=-1&fr=&se=&sme=&cs=456960491%2C270129225&os=1920197272%2C1497695611&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ss2.meipian.me%2Fusers%2F81112865%2F5fada4e0-e037-11ea-9d0b-9fe5133e5cfc.jpg%3Fmeipian-raw%2Fbucket%2Fivwen%2Fkey%2FdXNlcnMvODExMTI4NjUvNWZhZGE0ZTAtZTAzNy0xMWVhLTlkMGItOWZlNTEzM2U1Y2ZjLmpwZw%3D%3D%2Fsign%2Ff57d909fc8cd725f345a39bfe82e130b.jpg%26refer%3Dhttp%3A%2F%2Fss2.meipian.me%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69878131%26t%3D009bc1af38e23576473886661007d6bd&di=7146857200093233153&tt=1&is=0%2C0&adpicid=0&gsm=3c&dyTabStr=MCwzLDIsMSw1LDYsNCw3LDg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File:align= light|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名 称:黄州寒食诗帖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大 小: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
|- | align= light|行 书:十七行
字 数;129字
|}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 [[ 苏轼 ]] 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 行书十七行,129字 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死灰吹不起。”
那时 此帖是 苏轼 因宋朝最大 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 文字狱 诗作 是苏轼 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 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 二首五言 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 :“自我来黄州 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 已过三寒食 有感 而出的 年年欲惜春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 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 光彩照人 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 气势奔放 泥污燕支雪 而无荒率之笔 暗中偷负去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夜半真有力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 春江欲入户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 李西台笔意 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 试使东坡复为之 破灶烧湿苇 未必及此 那知是 "<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407/13/41769474_643607729.shtml 苏轼《黄州 寒食 ,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诗帖》高清本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 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 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 间:2017年4月7日],360doc个 ,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 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ref>[ ], , --2017年4月7日</ref>
==书法释文==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 [[ 春江 ]] 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版本二
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 [[ 海棠花 ]] ,泥污燕脂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 [[ 寒食 ]] ,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译文诠释==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 [[ 故乡 ]] ,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法帖背景==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 [[ 时间 ]] 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 [[ 苏轼 ]] 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印鉴说明==
七 金章世系景行维贤、小如庵墨缘、景行维贤、景贤鉴藏、虞轩等数枚。 完颜景贤完颜景贤,字享父,号朴孙。十九世纪著名收藏家,著《[[三虞堂书画目]]》。
八 北平孙氏 [[ 孙承泽 ]] (1592-1676),益都人,世隶上林苑籍,故亦称大兴人。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谷。明崇祯四年进士,官给事中,入清仕至吏部侍郎。收藏甚富,有《[[庚子销夏记]]》、《[[尚书集解]]》等。
琅琴阁珍藏 不明
埋轮之后、懿文堂图书 [[ 张縯 ]] 张縯,字季长,南宋隆兴元年(1173)进士,淳熙九年为夔州漕运使,官至大理少卿。
沈纯祚印、一字为公 沈纯祚 不明。
嘉庆御览之宝 清仁宗 [[ 颙琰 ]] (1760-1820),清高宗第十五子,嗣为帝,在位二十五年。谥睿,庙号仁宗,年号嘉庆。
韩逢禧,长洲人。韩世能之子。家学渊博,收藏丰富。
[[ 韩世能 ]] ( 1528-1598),长洲人,字存良。隆庆进士,官至礼部左侍郎。恬于荣利,奉使朝鲜,册封楚藩,馈遗一无所受,尝自言无一事无一语不实,而亦不务矫抗以博誉。有《[[云东诗草]]》。
荆湖南路转运使印 宋官印
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张金界奴,元时人,时代与家世均无可考,惟知其以所收藏上进帝室,皆属精品,上多钤“张氏收藏”“北燕张氏家藏”二印。
念慈之印 费念慈费念慈(1855-1905),清江苏武进人,字屺怀,号西蠡,晚署艺风老人。 [[ 光绪 ]] 十五年进士。官编修,被劾归。博涉多通,工书法,精鋻赏,兼善山水,具金石气。有《[[归牧集]]》。
郭则生 系台湾外交家,书画收藏家
寒木堂、龙髯、颜世清印 [[ 颜世清 ]] (1873-1929),字韵伯,号瓢叟。足跛,人称颜跛子,广东连平人,寄居北京。钟骥子。聪颖过人。在政界多年,提倡文化最力。善鉴赏,收藏之富为北京之最。作山水、花卉,以古拙胜,毫无近习。
菊池晋印、惺堂 菊池晋二(1867-?),号惺堂。为大桥讷庵孙,陶庵子,日本银行界名人。好古力学,私淑阳明,工诗,善刻印,尤喜收藏,东都罕有其匹。
内藤虎印、湖南、虎、炳卿 内藤虎次郎 内藤 [[ 湖南 ]] (1866-1934), 本名为虎次郎,字炳卿,别号忆人居主、湖南鸥侣、雕虫生闷闷先生。为日本中国学、东洋史学创始人之一。其研究领域博大,涉及中国上古、中古、近世史,通论中国文化史、史学史、美术史等。有《[[内藤湖南全集]]》。
振玉印信、永丰乡人 罗振玉 [[ 罗振玉 ]] (1866-1940),浙江上虞人,号雷堂,字叔言。清末奉召入京为官。辛亥革命后逃亡日本,曾参预满洲国活动。为著作等身之文史学者、书法家、鉴赏家,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编著有《[[殷墟书契]]》等。
郭彝民印 郭枻,字彝民,民国三十三年任国民政府委员,拟〈收复台湾意见书〉。
清高宗:苏轼黄洲诗帖。长春书屋鉴赏珍藏。神品。
[[ 清高宗 ]] :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後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後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於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茍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於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乾隆戊辰(1748)清和月上澣八日御识。
[[ 黄庭坚 ]]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 董其昌 ]]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张縯:东坡老仙三诗。先世旧所藏。伯祖永安大夫尝谒山谷於眉之青神。有携行书帖。山谷接跋其後。此诗其一也。老仙文高笔妙。粲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厉之。可为绝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礼院官中秘书。与李常公择为僚。山谷母夫人。公择女弟也。山谷与永安帖自言。识先礼院於公择舅坐上。由是与永安游好。有先礼院所藏昭陵御飞白记及曾叔祖卢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诸跋世不尽见。此跋尤恢奇。因详著卷後。永安为河南属邑。伯祖尝为之宰云。三晋张縯季长甫。懿文堂。
[[ 王世杰 ]] :东坡先生此帖。曾罹咸丰八(点去)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厄。尒後。沅入日本。後遇东京空前震火之劫。详见卷後颜世清。内藤虎两跋。二次世界战争期间。东京都区大半为我盟邦空军所毁。此帖依然无恙。战事甫结。予嘱友人踪购得之。乃购回中土。并记于此。後之人当必益加珍护也。十。民国纪元四十八年元旦王世杰识于台北。
[[ 内藤虎次郎 ]] :蘇东坡黄州寒食诗。引首乾隆帝行书。雪堂馀韵四字。用仿澄心堂纸致佳者。东坡诗黄山谷跋并无名款。山谷跋後。又有董玄宰跋语。张青父清河书画舫云。东坡草书寒食诗。当属最胜。卞令之书画汇考亦已著录。阮芸台石渠随笔云。蘇轼黄州寒食诗墨迹。卷後有黄鲁直跋。为世鸿宝。戏鸿堂所刻止蘇诗黄跋。其後张縯一跋,人未之见其跋云云。彭大司空云。縯跋所谓永安。庭坚为作仁宗皇帝御书记者也。庐山府君乃公裕弟。公邵官通直郎。知庐山县。张氏世为蜀州江原人。云。出留侯之裔。故以三晋署望也。虎按。卷中埋轮之後印。实系张氏所钤。又有天历之宝及孙退谷。
内藤虎次郎:予於丁巳(1917)冬尝观此卷於燕京书画展览会。时为完颜朴孙所藏。震灾以後。惺堂寄收予斋中半岁馀。昕夕把玩。益叹观止。乃磨乾隆御墨。用心太平室纯狼毫作此跋。愧不能若东坡。此卷用鸡毫弱翰而挥洒自在耳。虎又书。
[[ 颜世清 ]] :东坡寒食帖山谷跋尾。历元明清。叠经著录。咸推为蘇书第一。乾隆间归内府。曾刻入三希堂帖。咸丰庚申之变。圆名园焚。此卷劫馀。流落人间。有烧痕印。其时也。嗣为吾乡冯展云所得。
[[ 罗振玉 ]] :先师张文襄公嗜东坡书。光绪壬寅(1902)公建节武昌。客有持此卷请谒。公赏玩不置。谓平生所(点记)蘇书墨迹。以此卷及内府藏桤木诗为第一。客喜甚。言将奉献真。微露请求意。公曰。时已仲春。貂裘适可付质库。若以价相让。当留之。否则不敢受也。客大失望。因求公题识。时方向夕公乃张宴。邀端忠敏。梁文忠。马季立孝廉与予同赏之。且语众曰。如此剧迹。不可不一见。明日。物主人将此北归矣。时物主方在坐。喻公意乃然。请曰。若许加题。当迟行程一二日。公曰。山谷老人(黄庭坚)谓此书兼鲁公少师李西台之长。某意则得法于北海与鲁公。然前人所言。乌可。
郭枻: [[ 蘇文忠 ]] 寒食帖。由颜韵伯以金六万元售於菊池惺堂。已见内藤跋於龙眠潇湘图。系团匪乱流入日本。书估菊池。亲属某以六千元收得。以六万元转售於菊池。价差甚钜。书估菊池俱大非之。几至兴讼。事在菊池购蘇帖之前。前跋误载此段。今再志。以之存其真。郭彝民又记。
此卷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黄庭坚跋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实为此卷的写照。
==诗品鉴赏==
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 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 从文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可以想见他窘迫的生活。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 [[ 时候 ]] ,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名作。
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 [[ 感染力 ]] ;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黄庭坚 [[ 论语 ]] 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
==书法鉴赏==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苏轼对 [[ 黄庭坚 ]] 书法的评语,认为其结字过於狭长,外观犹如”树梢挂蛇”。不过,东坡也在自己书法中加入此种结字,以增加章法的跌宕变化。黄庭坚以”石压哈蟆”来形容苏轼书写时,经常出现的横扁结字。根据黄庭坚的说法,东坡不善悬腕,故书写时的活动范围较局促,单字的右侧不易开展,如戈笔就容易成为病笔,形成”左秀右枯”的状况。然此现象就如”西施捧心而颦”,虽然是缺点却也是其书作之特色。”衔纸”二字悬针笔法,极其生动,可知苏轼并非不能悬腕。 [[ 作品 ]] 用笔的厚重来自颜真卿的影响,”水”字的捺笔动作可见一斑。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长子。北宋嘉佑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谪贬惠州、儋州(海南岛),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唐代的 [[ 韩愈 ]] [[ 柳宗元 ]] 、宋代的 [[ 欧阳修 ]] 、苏洵、苏辙、 [[ 王安石 ]] 、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与黄庭坚号称苏黄;擅长行书、 [[ 楷书 ]] ,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b07735vyozl|480|270|qq}}
<center>苏东坡著名的黄州寒食帖</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650 中國史料 ]]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