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09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三藩之乱</big>'''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三藩之乱</big>'''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6/b4cb4e25ec4c4a3f84a9efafbe703cab.jpeg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6/b4cb4e25ec4c4a3f84a9efafbe703cab.jpeg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吴三桂为何一步步走上反清之路?'''明朝末年,天下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中原。时任大明山海关总兵的[[吴三桂]]毅然选择了“弃明投清”,随着[[山海关]]城门的缓缓打开,八旗铁骑挥师南下,江山就此易主。<ref>[https://www.gugong.net/miwen/19964.html 吴三桂为何一步步走上反清之路? 故宫历史网] </ref>
然而,吴三桂晚年却联络耿精忠,尚之信起兵造反,史称“[[三藩之乱]]”。
那么,为什么亲手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又会反了清王朝呢,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吴三桂又为什么会输给没打过仗的康熙呢?
==权势熏天==
清军入关之初,由于八旗兵力不足,不得不依靠明朝降将安定南方。
在这些明朝降将中,以吴三桂的功劳最大,因此清军问鼎天下之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其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当地的行政军队赋税等等都由其掌控。一时间,吴三桂权势熏天,俨然有与少年康熙分庭抗礼之势。
据《[[清史稿]]》记载,坐镇云南的吴三桂兵精粮足,他麾下有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其部将王辅臣和李本深分别担任陕西提督和贵州提督,都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员。
同时,吴三桂镇守云南之初,清廷曾允许他便宜行事。云贵一带的政府官员都受他的节制,甚至吴三桂自己还有除授官员的特权,称为“西选”,这些被吴三桂选取的官员,称为“西选官”。
吴三桂势力鼎盛之时,西选官被任命到全国各地,以致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
除了官员任命,吴三桂还垄断矿山,私自铸币,称为“西钱”。可这些“西钱”却不是用来给部下们发工资的。云南省每年俸饷高达九百余万,都是朝廷买单,如果再加上粤闽二藩饷银,则年需两千余万,大概占了清廷财赋的半壁江山。
==康熙削藩==
如此庞大的割据势力,简直就是赤裸裸地挑战康熙皇帝的权威。于是康熙很自然地想到“是时候削藩了”。
公元1673年,康熙下旨尚可喜,令他尽撤广东全藩。吴三桂听说后很不安,连忙自己给康熙上疏请求撤兵,以此来试探康熙。
原本吴三桂希望康熙可以挽留下自己,自己再表示一下绝对没有造反的心思,以为这样就可以继续上演君臣相知的美好画面了。但康熙看到奏折后,马上顺水推舟答应了吴三桂的撤兵请求,下旨让吴三桂撤到山海关外去。
吴三桂收到撤藩的旨意后,完全一脸懵啊。等他反应过来后,立刻暗中部署兵马,联络旧部,然后管制邮路,准备起事。
公元1673年11月,吴三桂自封“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杀云南巡抚朱国志,号称拥立前明“朱三太子”,兴明讨清,联合尚可喜等人正式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兵败身死==
吴三桂起兵之初,由于不少汉人思念前明,冲着他拥立“朱三太子”的旗号,纷纷响应。再加上吴三桂之前遍布各省的旧部,一时间吴三桂军马势如破竹,狼烟四起,九州震动,天下响应。
仅仅数月的时间,吴三桂就迅速的拿下云贵,进军湖南,饮马长江。与此同时,孙延龄叛于广西,耿精忠叛于福建,吴之茂叛于四川,王辅臣叛于宁羌,台湾郑经也渡海西征,进兵福建。
清军手忙脚乱,东征西讨,狼狈不堪。
可就在吴军形势一片大好,打下南方半壁江山后,吴三桂不知何故,却不肯渡江北上。
有人猜测他是不想放弃云南大本营,防备着一旦出师不利,还可再退守云南。也有人猜测他是担心在京城的儿子吴应熊,想以不过长江作为交换条件保住儿子的命。
吴三桂的心思虽然早已无人得知,但不过长江却成为了吴三桂命运的转折点。
康熙抓住这个时机,迅速地调整战略部署。
首先,康熙集中兵力对付吴三桂一人,对[[耿精忠]]等却以招抚为主。
三藩本来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各自为政,耿精忠此时正苦于郑经的纠缠,再加上粮饷不足,原本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对付清军了。
公元1676年,清军攻克延平,大军压境,耿精忠无奈投降。而广东的尚之信见势不妙,决定拥粤自重,看清形势再出手。
这样一来,东南的麻烦就算解决了,康熙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对付吴三桂了。
康熙对付吴三桂的办法很别致,他劝降了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
其实就算没有王辅臣叛变,此时的吴三桂也打仗打得很苦闷,吴三桂的兵力有限,战线又拉得太长,这样以一己之力和全国的清军打拉锯战,真是打得他有苦难言。
战局已是如此不利,吴三桂却又出了个昏招。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
这样一来,他之前提出的“兴明讨虏”的旗号简直成了一个笑话,战局对吴三桂更加不利。
同年秋,吴三桂病逝,吴军群龙无首。吴三桂之孙吴世璠退守云南,困兽犹斗。公元1681年,昆明城破,吴世璠自杀,历时数年的“三藩之乱”终于画上了一个血色的句号。<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04047497186337307.html 吴三桂一步步走上反清之路,打开国门迎清军因为什么原因?百度]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三藩之乱</big>'''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6/b4cb4e25ec4c4a3f84a9efafbe703cab.jpeg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116/b4cb4e25ec4c4a3f84a9efafbe703cab.jpeg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吴三桂为何一步步走上反清之路?'''明朝末年,天下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中原。时任大明山海关总兵的[[吴三桂]]毅然选择了“弃明投清”,随着[[山海关]]城门的缓缓打开,八旗铁骑挥师南下,江山就此易主。<ref>[https://www.gugong.net/miwen/19964.html 吴三桂为何一步步走上反清之路? 故宫历史网] </ref>
然而,吴三桂晚年却联络耿精忠,尚之信起兵造反,史称“[[三藩之乱]]”。
那么,为什么亲手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又会反了清王朝呢,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吴三桂又为什么会输给没打过仗的康熙呢?
==权势熏天==
清军入关之初,由于八旗兵力不足,不得不依靠明朝降将安定南方。
在这些明朝降将中,以吴三桂的功劳最大,因此清军问鼎天下之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其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当地的行政军队赋税等等都由其掌控。一时间,吴三桂权势熏天,俨然有与少年康熙分庭抗礼之势。
据《[[清史稿]]》记载,坐镇云南的吴三桂兵精粮足,他麾下有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其部将王辅臣和李本深分别担任陕西提督和贵州提督,都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大员。
同时,吴三桂镇守云南之初,清廷曾允许他便宜行事。云贵一带的政府官员都受他的节制,甚至吴三桂自己还有除授官员的特权,称为“西选”,这些被吴三桂选取的官员,称为“西选官”。
吴三桂势力鼎盛之时,西选官被任命到全国各地,以致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
除了官员任命,吴三桂还垄断矿山,私自铸币,称为“西钱”。可这些“西钱”却不是用来给部下们发工资的。云南省每年俸饷高达九百余万,都是朝廷买单,如果再加上粤闽二藩饷银,则年需两千余万,大概占了清廷财赋的半壁江山。
==康熙削藩==
如此庞大的割据势力,简直就是赤裸裸地挑战康熙皇帝的权威。于是康熙很自然地想到“是时候削藩了”。
公元1673年,康熙下旨尚可喜,令他尽撤广东全藩。吴三桂听说后很不安,连忙自己给康熙上疏请求撤兵,以此来试探康熙。
原本吴三桂希望康熙可以挽留下自己,自己再表示一下绝对没有造反的心思,以为这样就可以继续上演君臣相知的美好画面了。但康熙看到奏折后,马上顺水推舟答应了吴三桂的撤兵请求,下旨让吴三桂撤到山海关外去。
吴三桂收到撤藩的旨意后,完全一脸懵啊。等他反应过来后,立刻暗中部署兵马,联络旧部,然后管制邮路,准备起事。
公元1673年11月,吴三桂自封“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杀云南巡抚朱国志,号称拥立前明“朱三太子”,兴明讨清,联合尚可喜等人正式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兵败身死==
吴三桂起兵之初,由于不少汉人思念前明,冲着他拥立“朱三太子”的旗号,纷纷响应。再加上吴三桂之前遍布各省的旧部,一时间吴三桂军马势如破竹,狼烟四起,九州震动,天下响应。
仅仅数月的时间,吴三桂就迅速的拿下云贵,进军湖南,饮马长江。与此同时,孙延龄叛于广西,耿精忠叛于福建,吴之茂叛于四川,王辅臣叛于宁羌,台湾郑经也渡海西征,进兵福建。
清军手忙脚乱,东征西讨,狼狈不堪。
可就在吴军形势一片大好,打下南方半壁江山后,吴三桂不知何故,却不肯渡江北上。
有人猜测他是不想放弃云南大本营,防备着一旦出师不利,还可再退守云南。也有人猜测他是担心在京城的儿子吴应熊,想以不过长江作为交换条件保住儿子的命。
吴三桂的心思虽然早已无人得知,但不过长江却成为了吴三桂命运的转折点。
康熙抓住这个时机,迅速地调整战略部署。
首先,康熙集中兵力对付吴三桂一人,对[[耿精忠]]等却以招抚为主。
三藩本来就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各自为政,耿精忠此时正苦于郑经的纠缠,再加上粮饷不足,原本也没有多余的力量对付清军了。
公元1676年,清军攻克延平,大军压境,耿精忠无奈投降。而广东的尚之信见势不妙,决定拥粤自重,看清形势再出手。
这样一来,东南的麻烦就算解决了,康熙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对付吴三桂了。
康熙对付吴三桂的办法很别致,他劝降了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
其实就算没有王辅臣叛变,此时的吴三桂也打仗打得很苦闷,吴三桂的兵力有限,战线又拉得太长,这样以一己之力和全国的清军打拉锯战,真是打得他有苦难言。
战局已是如此不利,吴三桂却又出了个昏招。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
这样一来,他之前提出的“兴明讨虏”的旗号简直成了一个笑话,战局对吴三桂更加不利。
同年秋,吴三桂病逝,吴军群龙无首。吴三桂之孙吴世璠退守云南,困兽犹斗。公元1681年,昆明城破,吴世璠自杀,历时数年的“三藩之乱”终于画上了一个血色的句号。<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04047497186337307.html 吴三桂一步步走上反清之路,打开国门迎清军因为什么原因?百度]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