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江苏省政协

增加 251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江苏省政协'''伴随着人民政协的发展, 江苏省政协 [[ 组织 ]] 从成立到发展, 历经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简称南京市协商委员会)、苏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简称苏南区协商委员会)、苏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简称苏北区协商委员会), 江苏省协商委员会,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的江苏省政协, 新历史时期江苏省政协, 新时代 [[ 江苏省 ]] 政协等历史发展阶段。其中, 江苏省协商委员会是政协江苏省委员会的前身, 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市、苏南区、苏北区协商委员会合并成立的。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地区的协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江苏地区划为三个行政区, 即南京市、苏南行政区、苏北行政区。由于用普选方法产生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尚不具备, ,[[ 南京市 ]] 、苏南区、苏北区根据具有临时宪法<ref>[https://www.sohu.com/a/434259846_120207624 法律法规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文)],搜狐,2020-11-25</ref>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发布的《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先后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各地区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协商委员会, 作为各界人民代表 [[ 会议 ]] 休会期间的常设机关,同时也作为政治协商机关,开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工作。
南京市第一届协商委员会于1949年12月由南京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 [[ 会议 ]] 第二次会议选举成立, 第二届协商委员会于1950年10月由南京市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成立, ,[[ 粟裕 ]] 、柯庆施分别当选为第一、二届协商委员会主席。
苏南区第一届协商委员会于1950年9月由苏南区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选举成立, 第二届协商委员会于1951年12月由苏南区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成立, 陈丕显当选为第一、二届协商委员会 [[ 主席 ]]
苏北区协商委员会于1950年10月由苏北区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成立, 肖望东当选为 [[ 主席 ]]
至1953年1月恢复江苏省建制时, 南京市协商委员会、苏南区协商委员会各经两届, 苏北区协商委员会仅一届。
==二、江苏建省后的江苏省协商委员会==
1953年1月1日, 南京市、苏南区和苏北区合并, 恢复江苏省建制, 成立 [[ 江苏省人民政府 ]] 。南京市由华东军政委员会直辖市改为江苏省省辖市, 苏南和苏北两个行政区撤销。为了适应工作需要,1953 ,1953 年1月5日,南京市、苏南区和苏北区协商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 一致通过在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三个地区的协商委员会合并成立江苏省协商委员会, 行使江苏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的职权; 并同意以原三个地区协商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原在 [[ 徐州市 ]] 的山东省协商委员会委员1人组成江苏省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南京市协商委员会仍履行该市协商委员会职能)。柯庆施被推选为省协商委员会主席。
==三、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的江苏省政协==
1955年4月21日, 在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 政协江苏省第一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宣告政协江苏省委员会正式成立。省一届政协由24个界别组成, 委员207名,1959 ,1959 年12月29日, 政协江苏省第二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 [[ 会议, ]], 省二届政协由25个界别组成, 委员人数430名。1964年9月27日, 政协江苏省第三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省三届政协由25个界别组成, 委员人数426名。江渭清当选为省一、二、三届政协主席。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省政协组织活动被迫陷于停顿,政协组织发展也陷于停滞。1955年至“文革”前,全省建立的市级政协组织6个,即南京市政协、无锡市政协、徐州市政协、南通市政协、 [[ 苏州市 ]] 政协、常州市政协。建立的县(市、区)级政协组织有61个,因1958年常熟市并入常熟县,松江县、嘉定县、南汇县、川沙县、奉贤县、青浦县、崇明县划归上海市,至1978年实际县(市、区)政协组织数为54个,分别是: 泰州市、 [[ 常熟市 ]] 、昆山县、吴江县、太仓县、吴县、江阴县、无锡县、宜兴县、武进县、溧阳县、 [[ 镇江市 ]] 、丹阳县、南通县、海门县、启东县、如东县、如皋县、海安县、扬州市、宝应县、高邮县、江都县、睢宁县、邳县、清江市、淮安县、东台县、射阳县、盐城县、阜宁县、滨海县、新海连市、泰兴县、兴化县、泰县、靖江县、宿迁县、建湖县、大丰县、铜山县、江宁县、沙洲县、丰县,沭阳县、六合县、仪征县,南京市鼓楼区、玄武区、白下区、下关区、建邺区、秦淮区政协。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江苏省政协==
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12月24日,政协江苏省第四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 标志着因“ [[ 文革 ]] ”而陷于停滞的江苏省政协正式恢复工作。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f>[https://www.sohu.com/a/212713638_115495 全面理解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内涵],搜狐,2017-12-26</ref>上来的战略决策,人民政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79年7月, 政协江苏省第四届委员会举行第二次 [[ 会议, ]], 团结、动员全省各界人士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为加速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事业 ]] 而奋斗, 由此揭开了江苏省政协发展的新的历史篇章。
新的历史时期, 江苏省政协历经四届至十届。惠浴宇、包厚昌等先后当选四届政协主席, 钱钟韩先后当选五届、六届政协主席,孙颔先后当选六届、七届政协主席,曹克明当选八届政协主席, 许仲林当选九届政协主席, 张连珍当选十届政协主席。委员界别由四届时的25个发展到30个, 专门委员会由四届时的3个发展到十届时的10个,委员队伍也进一步扩大。省政协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拨乱反正、清除“左”的错误思想、落实统一战线政策、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 积极推进江苏政治、 [[ 经济 ]] 、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做好促进祖国统一工作, 发展对外友好关系, 在推进改革开放和 [[ 社会主义 ]] 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3年, 全省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 实行市管县的管理体制, 市级政协又增加了5个, 他们是: 镇江市政协、盐城市政协、淮阴市政协、扬州市政协、连云港市政协。1996年, 全省行政区划调整, 新建地级市 [[ 泰州市 ]] [[ 宿迁市, ]], 同年建立泰州市政协、宿迁市政协, 使全省市级政协组织达到13个。
这一时期, 县(市、区)政协组织得到全面发展, 至20世纪末县(市、区)政协组织达到108个,其中新建政协组织的县(市、区)有:句容县、高淳县、溧水县、金坛县、丹徒县、邗江县、新沂县、沛县、涟水县、盱眙县、淮阴县、洪泽县、 [[ 响水县 ]] 、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泗阳县、泗洪县、扬中县、灌南县、金湖县、江浦县、盐城市城区、南通市城区,徐州市云龙区、鼓楼区,南京市浦口区、大厂区、栖霞区、雨花台区, 苏州市沧浪区、金阊区、平江区,无锡市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郊区,镇江市京口区, 南通市郊区, 扬州市广陵区, 徐州市贾汪区,淮阴市清河区、 [[ 清浦区, ]], 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浦区、云台区、连云区, 常州市郊区、戚墅堰区、天宁区、钟楼区, 苏州市郊区, 扬州市郊区, 徐州市郊区, 无锡市马山区, 镇江市润州区, 徐州市矿区,宿迁市宿城区, 泰州市高港区政协。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建立了政协组织。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南京市江浦县与浦口区合并为浦口区、六合县与大厂区合并为六合区,徐州市铜山县与九里区合并为铜山区,扬州市维扬区并入邗江区,苏州市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合并为姑苏区,至2010年,全省县(市、区)政协组织数由108个减少到102个。
770,9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