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潮阳英歌

增加 2,173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潮阳英歌</big>'''|-|<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37d3d539b6003af33a87bec7d963d15c103853431848&refer=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3494501&t=54d2e0bbfba0a0de7e05fff4ae41b230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BD%AE%E9%98%B3%E8%8B%B1%E6%AD%8C&step_word=&hs=0&pn=7&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95748626%2C1995750960&os=676772045%2C2504724883&simid=295748626%2C1995750960&adpicid=0&lpn=0&ln=663&fr=&fmq=1670902529804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Fpic%2F37d3d539b6003af33a87bec7d963d15c103853431848%26refer%3Dhttp%3A%2F%2Fbkimg.cdn.bcebos.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3494501%26t%3D54d2e0bbfba0a0de7e05fff4ae41b230&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kwthj_z%26e3Bkwt17_z%26e3Bv54AzdH3Ftpj4AzdH3F%25Eb%25bB%25B8%25Em%25AD%25bC%25EF%25BC%25bb%25Em%25BD%25AE%25El%25lb%25Bn%25Eb%25bB%25B8%25Em%25AD%25bC%25EF%25BC%25blAzdH3Fc88c88am&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File:align= light|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中文名;英歌(潮阳英歌)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非遗级别; 国家级
|非遗编号; Ⅲ-8
| align= light|申报地区;广东省汕头市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
英歌('''潮阳英歌'''), [[ 广东 ]] [[ 汕头市 ]] 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潮阳英歌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和傩文化形态的延续,在延续中有一定变化,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渐演化为英歌舞,成为潮阳地区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舞蹈艺术。潮阳英歌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完整的表演程序,一般分为“ [[ 前棚 ]] ”“ [[ 中棚 ]] ”“ [[ 后棚 ]] ”三部分。
2006年5月20日,广东省汕头市申报的英歌(潮阳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Ⅲ-8。<ref>[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3816204174652682&wfr=spider&for=pc 「县级融媒|我们的新时代」潮阳英歌:一场刚劲豪迈的舞蹈盛宴], 百度 , 2022-05-26 </ref>
==历史渊源==
关于潮阳英歌舞产生的年代,《[[潮阳县志]]》有“从 [[ 明代 ]] 开始,潮阳始有英歌”之句,但载述不详。从梁山泊好汉的故事中结合现代所看到的英歌舞的表演形式,大致可以推测英歌舞的起源时间应该从明朝算起,如果从英歌舞所蕴含的民间舞蹈特点和宗教意识来说,则可能时间要推前得多。
关于英歌舞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几种说法。
受祭孔仪式影响。旧时每年八月廿七日祭拜孔子时,不但要配有整套的音乐和舞蹈,而且舞者有“执短竹”的,这和英歌舞者的“执短棒”有相似的地方。
由古代傩舞进化而来。英歌舞脸谱一般是 [[ 黑白 ]] [[ 鬼脸 ]] ,多显凶杀之气,以及英歌的队形变化即古傩舞的驱鬼动作等宗教意识和艺术特征,表明英歌舞是古傩舞改造而来。
受戏剧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讲述英雄的故事,模仿英雄的行为,梁山泊好汉故事出现在戏剧舞台之后,激发了群众自发学习的兴趣,渐渐的,舞台上的演出就衍变出了群体性广场表演来。
潮阳英歌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具有阳刚之气。它在实践中形成一些不同的流派风格,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
慢板英歌节奏较慢,所用舞棒比其他流派长,其基本舞法是三下槌或四下槌构成一组动作,慢中见势,势中显气,凝重古朴而又舒展优美。此外,还有“ [[ 醉槌 ]] ”英歌,舞时舞者形似醉汉,别具神韵。慢板英歌主要流传于文光、棉北、城南一带。
中板英歌节奏较之慢板英歌略快,基本舞法有打五棒、七棒(英歌舞)构成一组动作的,也有打八棒、十棒、十一棒、十三棒构成一组动作的。其锣鼓点与慢板英歌有明显的不同,前者鼓点中间有停顿和拉长,后者则是连续敲点。中板英歌主要也流传于文光、棉北、城南一带,其特点是于稳健中见潇洒,古朴中现圆活。
==演员角色==
英歌队员均作古代武士打扮,但唯有 [[ 孙二娘 ]] 穿刀马旦装,每个人都设想为梁山泊英雄好汉,但其实只有几个主角被赋予梁山泊英雄姓名画脸谱。全体队员分作左、右两队,领头的队员俗称头槌、二槌,头槌为黑脸挂黑须的“ [[ 李逵 ]] ”或“ [[ 秦明 ]] ”,二槌为红脸挂红须的“ [[ 关胜 ]] ”或“ [[ 杨志 ]] ”,再往后是“ [[ 鲁智深 ]] ”“ [[ 武松 ]] ”,男扮女装的“ [[ 孙二娘 ]] ”“ [[ 扈三娘 ]] ”。“ [[ 时迁 ]] ”充当队伍前导,作指挥而活跃于队伍前头的婴蛇人,他是领头人,穿黑色武士短打装,手执长蛇,口吹哨子。锣鼓队中司大鼓的装扮成“宋江”。其余队员也画脸谱,但并不明确是具体哪个人物。英歌队员或每人双手各握一支短木槌,或一半人握槌,一半人左手执鼓。表演时,英歌队成二路纵队前进,除了时迁外,所有队员每人手执两根短棒,依节奏上、下、左、右互相扣击,跳跃着前进。时迁持布蛇在前领队或在左右两队中来回穿插,锣鼓队跟在队尾。
==舞蹈场图==
潮阳英歌舞的槌法名目繁多,有 [[ 旋槌 ]] 、北槌、 [[ 单槌 ]] 、双槌,还分 [[ 单打 ]] 、双打、 [[ 三面打 ]] 、四面打等,招式也有20余套,并且要变换出各种队形,如“ [[ 双龙出海 ]] ”“田螺圈”“ [[ 麦穗花 ]] ”“八字双金钱”“ [[ 打四门 ]] ”等,并在构图中舞出许多不同的动作套式来,但动作要求也很严格:挥槌齐眉,眼随槌动,纵胸直背,高低适中;槌花转动,脚勿虚空;斜肩过头,走势凶猛;跳如虎跃,转似旋龙。整个表演阵势有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嘿嘿”的喊声,“咚咚”的鼓声,“咔咔”的槌声交织在一起,场面壮观热烈,气势恢弘。
==音乐伴奏==
潮阳英歌舞的音乐和舞蹈的律动是分不开的,它们有着共同的风格特点。英歌舞在音乐节奏上以方正、对称、刚强、威武为特色,与舞蹈律动上的刚劲、矫健、勇敢、威猛的风格是相一致的,音乐与舞蹈的紧密契合。英歌音乐离不开鼓,以 [[ 大鼓 ]] 、月锣、 [[ 苏锣 ]] 、大小钹、 [[ 钦仔 ]] 等乐器组成锣鼓队,锣鼓队员除司大鼓者按宋江打扮外,其余皆穿着武士装饰。锣鼓伴奏速度和舞蹈节奏是一致的,也是对应英歌舞慢、中、快的节奏分成慢板、中板、快板三种类型,在快板、中板中,情绪热烈时一般伴有呼喊声和螺号声。
==传承保护==
传承人物
潮阳英歌仍在广泛流传和不断发展,主要传承人有 [[ 洪飞鹰 ]] 、郭耀扬、 [[ 陈汉隆 ]] 、姚欣塔、 [[ 杨卫 ]] 、周修兴、 [[ 陈坤利 ]] 、林阿饱等。
杨卫,男,汉族,1932年生, [[ 广东汕头人 ]] ,2008年2月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歌(潮阳英歌)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汕头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3年7月15日至16日,“热土风情舞岭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汇演决赛在东莞市清溪镇落幕,汕头市潮阳英歌《[[南国雄风]]》等10个节目获得银奖。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x0809s084jh|480|270|qq}}
<center>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华光乡英歌舞表演</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