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53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魏源(清代思想家) </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魏源(清代思想家) </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2Fw544h408%2F20180303%2Ffe02-fwnpcnt6532725.jpg&refer=http%3A%2F%2Fn.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3582375&t=8660e994173c1c7af4ffbd5c09b7a828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2Fw544h408%2F20180303%2Ffe02-fwnpcnt6532725.jpg&refer=http%3A%2F%2Fn.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3582375&t=8660e994173c1c7af4ffbd5c09b7a828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是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魏源
别名;
魏远达、魏默深、魏墨生、魏汉士、魏良图
国籍;
清朝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794年4月23日
逝世日期;
1857年3月26日
主要成就;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之一
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
出生地;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
代表作品;
《海国图志》《圣武记》《皇朝经世文编》
故居所在地;
司门前镇金潭村
==人物生平==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魏源七岁从塾师刘之纲、魏辅邦读经学史,常苦读至深夜。九岁赴县城应童子试,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极"嘱对。魏源摸着怀中二麦饼对曰:"腹内孕乾坤。"
嘉庆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取秀才。
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岁试补廪膳生。
嘉庆十八年癸酉科选拔贡。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中式举人第二名。道光五年(1825年)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撰《筹漕篇》、《筹鹾篇》和《湖广水利论》等。
道光九年(1829年),应礼部会试,与龚自珍双双落第,房考刘逢禄作《两生行》哀之,从此龚魏齐名。魏捐内阁中书舍人候补,内阁藏书丰富,乃博览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时社会动乱加剧,他目睹江华瑶民起义,深感清政权的腐败;道光二十年爆发了鸦片战争,外国侵略危机使他更加愤激,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
道光十二年(1832年),魏源来到南京即相中地处城西清凉山下乌龙潭边,,史称"诗巷"的龙蟠里东侧购地建3进草堂,初始魏源为爱屋起名"湖子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并在潭边浅水处建有"宛在亭"。魏源后半生,长年居住此处,其名著《海国图志》即在此处撰写完成。其间,他与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往来甚密。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魏源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并在前线亲自审讯俘虏。后见清政府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立志著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了《圣武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令不行于海外国非赢,令不行于境内之谓赢。故先王不患财用,而惟亟人材;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官不材,则国祯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的人才论观点。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任东台、兴化知县。期间改革盐政、筑堤治水。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
咸丰元年(1851年),魏源授高邮州知州,公余整理著述,咸丰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编》。后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革职。旋复职,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乱多故而辞去。晚年,潜心学佛,法名承贯,辑有《净土四经》。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思想成就==
革新图强
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反对侵华
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张与办法。他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一定的认识,同林则徐"民心可用"的观点相一致,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他从三元里和台湾等地人民抗英斗争中得到鼓舞。在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之后,他满怀激情地以"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的诗句,热情讴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愤怒声讨投降派为侵略军[[解围]]的可耻行经,并在《海国图志》中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以欵开网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又说"广东之斩夷首,捐舰者皆义民","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他主张利用和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抵抗外来侵略的主要力量,与投降派"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政策形成鲜明的对照。
为了有效地进行抵抗,他反对"浪战",而主张"以守为战"。他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一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主张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设阱以待虎,设以待鱼",以歼灭来犯者。这种相信熟悉情况的当地人民群众,发挥他们的长处和抗敌的积极性来组织反侵略武装力量,并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切合于当时敌强我弱,敌寡我众的客观实际的,也是完全可行的。<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weiyuan.html 魏源(清代思想家)],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魏源(清代思想家) </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2Fw544h408%2F20180303%2Ffe02-fwnpcnt6532725.jpg&refer=http%3A%2F%2Fn.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3582375&t=8660e994173c1c7af4ffbd5c09b7a828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2Fw544h408%2F20180303%2Ffe02-fwnpcnt6532725.jpg&refer=http%3A%2F%2Fn.sinaimg.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3582375&t=8660e994173c1c7af4ffbd5c09b7a828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名远达,字默深、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是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原邵阳县金潭)人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道光二年( 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魏源
别名;
魏远达、魏默深、魏墨生、魏汉士、魏良图
国籍;
清朝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794年4月23日
逝世日期;
1857年3月26日
主要成就;
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之一
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
出生地;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
代表作品;
《海国图志》《圣武记》《皇朝经世文编》
故居所在地;
司门前镇金潭村
==人物生平==
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魏源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魏源七岁从塾师刘之纲、魏辅邦读经学史,常苦读至深夜。九岁赴县城应童子试,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极"嘱对。魏源摸着怀中二麦饼对曰:"腹内孕乾坤。"
嘉庆十五年(1810年)庚午科取秀才。
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岁试补廪膳生。
嘉庆十八年癸酉科选拔贡。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
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中式举人第二名。道光五年(1825年)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撰《筹漕篇》、《筹鹾篇》和《湖广水利论》等。
道光九年(1829年),应礼部会试,与龚自珍双双落第,房考刘逢禄作《两生行》哀之,从此龚魏齐名。魏捐内阁中书舍人候补,内阁藏书丰富,乃博览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时社会动乱加剧,他目睹江华瑶民起义,深感清政权的腐败;道光二十年爆发了鸦片战争,外国侵略危机使他更加愤激,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
道光十二年(1832年),魏源来到南京即相中地处城西清凉山下乌龙潭边,,史称"诗巷"的龙蟠里东侧购地建3进草堂,初始魏源为爱屋起名"湖子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并在潭边浅水处建有"宛在亭"。魏源后半生,长年居住此处,其名著《海国图志》即在此处撰写完成。其间,他与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往来甚密。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魏源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并在前线亲自审讯俘虏。后见清政府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立志著述。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完成了《圣武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令不行于海外国非赢,令不行于境内之谓赢。故先王不患财用,而惟亟人材;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官不材,则国祯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的人才论观点。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甲辰,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任东台、兴化知县。期间改革盐政、筑堤治水。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
咸丰元年(1851年),魏源授高邮州知州,公余整理著述,咸丰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编》。后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革职。旋复职,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乱多故而辞去。晚年,潜心学佛,法名承贯,辑有《净土四经》。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思想成就==
革新图强
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反对侵华
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张与办法。他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一定的认识,同林则徐"民心可用"的观点相一致,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他从三元里和台湾等地人民抗英斗争中得到鼓舞。在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之后,他满怀激情地以"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的诗句,热情讴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愤怒声讨投降派为侵略军[[解围]]的可耻行经,并在《海国图志》中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以欵开网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又说"广东之斩夷首,捐舰者皆义民","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他主张利用和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抵抗外来侵略的主要力量,与投降派"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政策形成鲜明的对照。
为了有效地进行抵抗,他反对"浪战",而主张"以守为战"。他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一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主张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设阱以待虎,设以待鱼",以歼灭来犯者。这种相信熟悉情况的当地人民群众,发挥他们的长处和抗敌的积极性来组织反侵略武装力量,并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切合于当时敌强我弱,敌寡我众的客观实际的,也是完全可行的。<ref>[http://ren.bytravel.cn/history/weiyuan.html 魏源(清代思想家)],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