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南靖竹马戏

增加 1,758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南靖竹马戏</big>'''
|-
|<center><img src=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news.gtimg.com%2Fnewsapp_bt%2F0%2F9640415556%2F1000.jpg&refer=http%3A%2F%2Finews.gtimg.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sec=1673665594&t=fd4ef86a802cdca2fced1c6e3e054ec4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5%8D%97%E9%9D%96%E7%AB%B9%E9%A9%AC%E6%88%8F&step_word=&hs=0&pn=31&spn=0&di=7169026086108397569&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489730145%2C2686230066&os=1032624548%2C1988210076&simid=489730145%2C2686230066&adpicid=0&lpn=0&ln=293&fr=&fmq=1671073560848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inews.gtimg.com%2Fnewsapp_bt%2F0%2F9640415556%2F1000.jpg%26refer%3Dhttp%3A%2F%2Finews.gtimg.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3665594%26t%3Dfd4ef86a802cdca2fced1c6e3e054ec4&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gjo_z%26e3Bqq_z%26e3Bv54AzdH3F54gAzdH3Fda8la0alAzdH3Fda8la0alAaDKSbaa_z%26e3Bip4s%3Frv&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南靖竹马戏,福建省漳州市传统戏剧,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竹马戏又叫马艺、马灯、竹马灯、竹马舞,以竹制马为道具,流行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龙海、东山、云霄沿海一带,由民间歌舞“竹马”发展起来,因表演者身扎竹枝为马而得名。竹马戏是在当地民间歌谣、小调、南曲等说唱技艺基础上,吸收融合了闽南木偶戏、梨园戏的一些音乐唱腔和表演程式逐渐形成。演出时由四个旦角扮演春、夏、秋、冬四个角色,骑着竹马出场,边舞弄边唱曲,其伴奏乐器以琵琶、洞箫、横笛为主,艺术特点是演员少,节目短,剧目多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化妆、道具简单朴素。 [1|-3]   2005年,“南靖竹马戏”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Ⅳ-29。 [6] 
中文名 南靖竹马戏 批准时间 2005年 非遗级别 省级 | align= light|
非遗编号中文名;南靖竹马戏 Ⅳ-29 申报地区批准时间;2005年 福建省漳州市 非遗 传统戏剧 保护单位 南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 ;省级
目录非遗编号;Ⅳ-29 申报地区;福建省漳州市
1 历史渊源非遗类别;传统戏剧 2 保护单位;南靖县非物质 文化 特征 ▪ 表 遗产保护传承展 活动中心 ▪ 表演特征|}
▪ 表演动作
▪ 道具制作
3 传承保护
▪ 传承价值
'''南靖竹马戏''',[[福建省]][[漳州]]市传统戏剧,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ref>[http://www.taihainet.com/news/fujian/yghx/2018-03-11/2111342.html 南靖省级“非遗”传统竹马戏 300年 传承 浓浓“古早味”] , 台海网 2018-03-11 </ref> 竹马戏又叫[[马艺]]、[[马灯]]、[[竹马灯]]、[[竹马舞]],以竹制马为道具,流行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龙海、东山、云霄沿海一带,由民间歌舞“竹马”发展起来,因表演者身扎竹枝为马而得名。竹马戏是在当地民间歌谣、小调、南曲等说唱技艺基础上,吸收融合了闽南木偶戏、梨园戏的一些音乐唱腔和表演程式逐渐形成。演出时由四个旦角扮演春、夏、秋、冬四个角色,骑着竹马出场,边舞弄边唱曲,其伴奏乐器以琵琶、洞箫、横笛为主,艺术特点是演员少,节目短,剧目多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化妆、道具简单朴素。    2005年,“南靖竹马戏”经福建省 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 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Ⅳ-29。    ==历史渊源== 南靖县金山镇新村是入闽先祖[[陈元光]]玄孙[[陈君]]用屯兵的地方,因此,竹马戏还保存着中原的古风遗俗。竹马戏是从民间歌舞竹马灯舞发展起来的。 南靖竹马戏历史悠久,相传系由唐朝的“[[跑竹马]]”演化而来,盛行于漳州、潮州民间。早期演的剧目均为“[[弄子戏]]”,只有旦、丑两个角色,表演粗犷,且几乎全部是以男女情爱为题材,充满风趣的打诨和通俗流畅的韵语以及调情、戏弄的动作,在南宋中叶时,被官方视为“淫戏”加以禁演。宋灭亡后,竹马戏又在南靖山区传播,清代进入鼎盛时期。 ==文化特征== ===表演活动===  4 每年的正月十三,南靖县金山镇新村都要举行竹马戏表演活动。其竹马戏取材于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活动时,糊制9只竹马,由9个小孩装扮成[[昭君]]、[[番王]]、[[小生]]、[[婢女]]等人物。这9个人物在大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进行着围场、南蛇游、交麒麟、铰剪鼓、四柱穿、篦篱仔、叠马、南蛇脱壳、八仙 影响阵、各归洞府、四块与钱鼓技艺表演,四块与尾番技艺表演等十二个队形的变化。舞蹈自始至终都用简单的一板一眼的节奏。表演时,男角以诙谐逗趣的动作表情与女演员逗情,女演员则以含蓄、柔情的表演,使场面生动活泼。舞蹈完毕,站成一个圆圈,每人唱一段南调,曲调古朴,节拍行缓,旋律细腻缠绵,行腔委婉,有着浓厚的乡土风采。 ===表演特征=== 竹马戏以竹制马为道具。竹马以竹篾扎形,外蒙红、黑、赤、青、花、白等多种颜色纸,糊制成马的形状。演出时,竹马的前节挂在演员前齐腹高处,后半部安置在背后齐腰处,看起来演员就像真的骑在马上,加之骑马的动作表演,就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了。演出的阵容有9名演员,演出唱腔为闽南方言歌仔调,也有吸收地方戏曲、时令小调,打击乐曲也有纳入“四平锣鼓”的曲乐,对白用方言俗语顺口溜。演出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风味。  ===表演动作=== 南靖竹马戏表演动作多集中在上身和面部眉眼传神上,脚的动作不如手的动作丰富,一般只是上身左右摇摆和扭动。表演时,一出台走“大圆圈”,丑角用“大跳”,生角用“小跳”,女角踏“四角头”。旦、丑角的表演有一套独特的程序:旦角手置前胸、脚行蹀步,行进时,脚尖翘起,每步约三寸;手法有指手、分手、啄手、螃蟹手等。“举天”是旦角特有的动作,表演时用垫脚,双手举天。早期旦角演出时常把脚跟提起藏在裤管里,脚尖着地,另装木蹄,犹如缠足的妇女行走,袅袅娜娜。丑角的基本身段有屈腿、摇肩、雀跃 ===道具制作===
历史渊源
编辑
播报
南靖县金山镇新村是入闽先祖陈元光玄孙陈君用屯兵的地方,因此,竹马戏还保存着中原的古风遗俗。竹马戏是从民间歌舞竹马灯舞发展起来的。
南靖竹马戏历史悠久,相传系由唐朝的“跑竹马”演化而来,盛行于漳州、潮州民间。早期演的剧目均为“弄子戏”,只有旦、丑两个角色,表演粗犷,且几乎全部是以男女情爱为题材,充满风趣的打诨和通俗流畅的韵语以及调情、戏弄的动作,在南宋中叶时,被官方视为“淫戏”加以禁演。宋灭亡后,竹马戏又在南靖山区传播,清代进入鼎盛时期。 [1] 
文化特征
编辑
播报
表演活动
南靖竹马戏
南靖竹马戏
每年的正月十三,南靖县金山镇新村都要举行竹马戏表演活动。其竹马戏取材于汉代《昭君出塞》的故事。活动时,糊制9只竹马,由9个小孩装扮成昭君、番王、小生、婢女等人物。这9个人物在大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进行着围场、南蛇游、交麒麟、铰剪鼓、四柱穿、篦篱仔、叠马、南蛇脱壳、八仙会阵、各归洞府、四块与钱鼓技艺表演,四块与尾番技艺表演等十二个队形的变化。舞蹈自始至终都用简单的一板一眼的节奏。表演时,男角以诙谐逗趣的动作表情与女演员逗情,女演员则以含蓄、柔情的表演,使场面生动活泼。舞蹈完毕,站成一个圆圈,每人唱一段南调,曲调古朴,节拍行缓,旋律细腻缠绵,行腔委婉,有着浓厚的乡土风采。 [1] 
表演特征
竹马戏以竹制马为道具。竹马以竹篾扎形,外蒙红、黑、赤、青、花、白等多种颜色纸,糊制成马的形状。演出时,竹马的前节挂在演员前齐腹高处,后半部安置在背后齐腰处,看起来演员就像真的骑在马上,加之骑马的动作表演,就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了。演出的阵容有9名演员,演出唱腔为闽南方言歌仔调,也有吸收地方戏曲、时令小调,打击乐曲也有纳入“四平锣鼓”的曲乐,对白用方言俗语顺口溜。演出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风味。 [1] 
表演动作
南靖竹马戏表演动作多集中在上身和面部眉眼传神上,脚的动作不如手的动作丰富,一般只是上身左右摇摆和扭动。表演时,一出台走“大圆圈”,丑角用“大跳”,生角用“小跳”,女角踏“四角头”。旦、丑角的表演有一套独特的程序:旦角手置前胸、脚行蹀步,行进时,脚尖翘起,每步约三寸;手法有指手、分手、啄手、螃蟹手等。“举天”是旦角特有的动作,表演时用垫脚,双手举天。早期旦角演出时常把脚跟提起藏在裤管里,脚尖着地,另装木蹄,犹如缠足的妇女行走,袅袅娜娜。丑角的基本身段有屈腿、摇肩、雀跃。 [1] 
道具制作
糊制竹马的制作流程比较讲究。
 
首先准备材料(竹篾):砍伐两年生毛竹,劈成竖竹篾0.5×0.4厘米×4米(长度)或0.3×1厘米(长度不限)若干条。
 
其次进行竹马编制,分马头和马身两部分。马头,由马脖子、马头连成一个整体。脖子由三个直径15厘米的竹圈,马头由五个直径7—10厘米不等的竹圈,然后由6条长短不一的篾条编制成形。马头长41厘米,马脖子长44厘米。马身(前后两块)用4条长的竖竹篾篇成两个圆形圈,用4条长73厘米的竹篾绑扎圆圈(两圆圈距离17厘米)扎成n形马身状(两个),马前身加捆一竹筒,供活动马头用。
 然后进行糊纸,白马用白纸裱底,红马用红纸裱。最后用剪纸的喜、寿、蜻蜒、蝴蝶、双菱、马铃、马脚等裱饰,这样竹马道具才算完成。 [7]   == 传承保护==编辑播报 === 传承价值=== 南靖竹马戏舞步套路及音乐赏心悦目,竹马舞可以丰富和完善舞蹈表演和民间音乐,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竹马戏是优秀民间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遗存,发掘、抢救、保护竹马戏,对于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构建和谐社会,都能产生促进作用。 [7]  === 传承人物===林朝元林朝元 [[ 林朝元 ]] ,汉族, [[ 漳州市南靖县人 ]] ,1941年11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靖竹马戏”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朝元的竹马编制技艺传承自其父 [[ 林香水 ]] ,林朝元自小随父劈竹篾编竹马,熟练掌握编竹马技艺,成为该技艺第十四代传承人。林朝元曾参加漳州市建郡1300周年庆典活动。参加福建省音舞节的比赛,获创作、演出三等奖。林朝元的竹马编制技艺一脉相承,只在直系亲属间传承。作为祖传技艺,林朝元已将竹马编制技艺传给儿子。 [3] 何孝智何孝智 [[ 何孝智 ]] ,汉族, [[ 漳州市漳浦县人 ]] ,1930年10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靖竹马戏”第一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何孝智作为解放后第一批竹马戏传承人,向老前辈 [[ 林金泉 ]] [[ 林旺寿 ]] [[ 林与治 ]] [[ 林顺天 ]] [[ 林文良 ]] 等学习竹马戏。代表性剧目有《 [[ 跑四美 ]] 》《 [[ 唐二别妻 ]] 》等。何孝智于1957年参加漳州市戏曲演出比赛,1958年赴省城参加现代戏汇演,1989年赴省城参加建国40周年演出。 [4]  林如柏林如柏 [[ 林如柏 ]] ,汉族, [[ 漳州市南靖县人 ]] ,1927年11月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靖竹马戏”第三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如柏14岁参加竹马戏表演,得到老艺人林香水,林庆亮的指导,同时又学习竹马戏的配乐锣鼓。林如柏编导竹马戏的代表曲目有《 [[ 昭君出塞 ]] 》《 [[ 吕蒙正 ]] 》《 [[ 孟姜女 ]] 》等。几十年来,他传承教学带出徒弟200多人。20世纪80年代,林如柏带领竹马戏团参加南靖县大型踩街活动,获得优秀节目奖;20世纪90年代,林如柏带领竹马戏团参加漳州市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型踩街、南靖县庆祝土楼申遗成功等文艺活动。 [5]   [[ 林杰炜 ]] ,1994年出生于 [[ 南靖县 ]] 金山镇新村村,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靖竹马戏”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随其祖父“竹马戏”省级传承人林朝元学习“竹马戏”表演和制作技艺。 [7]  == 社会影响==编辑播报 ''' 表演活动''' 2019年8月14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精品剧目竹马戏《黄道周》巡回演出首场在东山县人民会堂举行。 [8]  ''' 荣誉表彰''' 1991年,南靖县编排《 [[ 竹马舞 ]] 》参加省音乐舞蹈巡回演出获一等奖及漳州市创作表演一等奖。 [2]  《 [[ 黄道周 ]] 》剧目由漳浦县竹马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创作编排,该剧曾获得福建省第七届百花文艺奖、福建省第25届戏剧会演剧目一等奖。  ==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s07781ary2y|480|270|qq}}<center>南靖竹马戏、竹竿舞</center></center> == 参考资料 == [8[Category: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