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答嘴鼓

增加 841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答嘴鼓</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4ae81719394efa6b.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987305&sid=6200272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light|   '''<big> 中文名称; 答嘴鼓</big> '''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File:|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流行地区;闽南地区
|-经典剧目;《乌猫乌狗》《鸦片歌》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瞎子哑巴打架》等 代表人物;杨敏谋
|-遗产类别;曲艺
| align= light|遗产编号;Ⅴ-37
始兴年代;元代
|}
'''答嘴鼓'''也叫“ [[ 触嘴古 ]] ”、“ [[ 拍嘴鼓 ]] ”或¨ [[ 答嘴歌 ]] ”,是闽南地区曲艺种类之一,是以闽南语表演的叙事性、喜剧性说唱艺术。
答嘴鼓似对口相声,但对白却是严格押韵的韵语,语言节奏感很强,并长于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代表曲目有《[[乌猫乌狗]]》《[[鸦片歌]]》《[[瞎子哑巴打架]]》等。
答嘴鼓流行于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和中国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区。2006年5月20日,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申报的“答嘴鼓”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7。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厦门市文化馆(厦门市美术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答嘴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ref>[ https://www.sohu.com/a/450885715_100302947 《发现非遗之美》——答嘴鼓 ], 搜狐 , 2021-02-16</ref>
==历史渊源==
答嘴鼓是中原汉人南迁,结合中原相声艺术,在闽南民间斗嘴取乐的娱乐中产生的。有学者说,答嘴鼓是从唐宋时期的民间说唱,尤其是唐朝参军戏中析出,与起源于 [[ ]] [[ ]] 时代的梨园戏及稍后的 [[ 高甲戏 ]] 丑角的插科打诨有密切的关系。此外,民间的和尚、道士做法事时也运用这种形式。可见答嘴鼓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
答嘴鼓起源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起源于“ [[ 炼仙敲嘴鼓 ]] ”,即闽南地区农民利用闲暇时光,三五农民到田头地尾、屋前厝后,饮酒喝茶,谈论民间趣事,斗嘴谈乐,以达到娱乐身心的效果,因而慢慢地演变成答嘴鼓;二是起源于梨园戏、高甲戏中的丑角表演,以插科打诨、语言调笑为主,以曲折的故事情节来扣人心弦,以便充分调动观众情绪;三是起源于闽南“市声”,即贩夫吆喝、乞丐行乞、道士做法时所念的顺口溜,多为即兴创作,声调顿挫,音韵和谐,为招惹客源和引人注意之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句式整体、句尾押韵的“念四句",如“高丽较水旦,要买紧来看”,又如“新娘娶人厝,家财年年富,今年娶新妇,明年起大厝”。唐山过台湾时,“念四句”也被闽南人带入台湾,被称为“四句联仔”,并逐渐发展成“触嘴古”、“拍嘴古”。
20世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在新中国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 [[ 兰波里 ]] [[ 林鹏翔 ]] 等两代艺术家的努力与耕耘下,终于以一门闽南特色的曲艺艺术登上大雅之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答嘴鼓发展鼎盛期,答嘴鼓传承与传播出现空前繁荣,不仅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答嘴鼓作家,如 [[ 陈清平 ]] [[ 陈令督 ]] [[ 林恒星 ]] [[ 沈陆易 ]] 等,为答嘴鼓创作注人了新生力量,而且涌现了众多优秀演出艺术家,如 [[ 杨敏谋 ]] [[ 尤国栋 ]] [[ 洪明吉 ]] [[ 李小航 ]] [[ 黄国林 ]] [[ 王岩平 ]] 等,把优秀答嘴鼓作品搬上舞台,加以精彩诠释和演绎,带动闽南人全民欣赏答嘴鼓的热潮。
答嘴鼓是二人对口争辩的形式,与北方对口相声的区别是:一是语言方面,韵脚比普通话丰富,答嘴鼓利用闽南方言的特点来凑韵;二是答嘴鼓吸取了相声的“包袱”;三是答嘴鼓还有装笑科,装笑科是戏剧传统的方式。在表演形式上,相声有单口的,也有双人的,而答嘴鼓则以两人为主。因它的对白是严格押韵的,语言节奏很强,又有些像北方的“数来宝”,只是不用击节乐器。表演者一般为相对,偶尔有一人来说答嘴鼓,也是模拟二人对话。“答”,争斗之意,“答”得“热”起来,就要求有明快的节奏,因此经常用长短句,“答"起来有跳跃感。押韵是一韵到底,需要转韵也是一件事说完后才换韵。这样“答”起来,铿锵和鸣,抑扬顿挫,富有幽默感和音乐感,很能刺激人们的耳目,达到捧腹大笑的效果。
==演奏乐器==
答嘴鼓的演奏乐器主要使用在和尚、道士做法事穿插这种形式时,用 [[ 扁鼓 ]] [[ 小钹 ]] [[ 品萧 ]] [[ 南嗳 ]] [[ 大吹 ]] 等乐器,作为段落之间的间奏,并以扁鼓做指挥,所以答嘴鼓也写作答嘴古。
==表演特点==
答嘴鼓的两大特点,一是故事性强,把取材于生活中的小事讲得细腻、完整、丰满、有内涵,引人入胜,百听不厌;二是语言 [[ 幽默 ]] [[ 风趣 ]] [[ 滑稽 ]] ,且均系方言特有语汇,使用坊间的俗语、俚语、歇后语、比喻句,不论长句、短句,句尾都押韵,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将故事情节演绎得跌宕起伏。
==代表曲目==
==保护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老一辈艺术家 [[ 林鹏翔 ]] [[ 陈清平 ]] 等创作出版了一批答中级鼓的作品以及研究答中级鼓艺术的著作。如《[[林鹏翔答嘴鼓作品选]]》、周长楫教授执笔的《[[林鹏翔答嘴鼓艺术]]》和答嘴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清平的《[[陈清平闽南曲艺戏剧选]]》等。
2000年起, [[ 厦门 ]] 市连续举办了4届答嘴鼓创作征文比赛,厦门电视台录制4集《[[厦门答嘴鼓欣赏]]》,通过征文、比赛、电视台播送等形式推广答嘴鼓艺术,提高答嘴鼓创作和表演水平。2006年,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它的保护、传承、运用和推广更加引起政府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思明、集美区通过举办少儿答嘴鼓夏令营,培养孩子们对答嘴鼓的兴趣;思明区青少年宫创作了少儿答嘴鼓节目,参加学校艺术周;集美区在2006年出版了《[[集美答嘴鼓]]》(共61篇)这一系列创作研讨、演出比赛等活动,为扶持和推广答嘴鼓艺术起到了重大作用。
重视闽南曲艺氛围的营造,让地方文风先进课堂;创新曲艺人才的培养模式,或建立民间曲艺传承人的工作室,或资助其生活、表演、带徒等;也需要民间合力,培养专门的曲艺人才,或是采用学校与表演团体合作的形式,或采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等形式,多方位思考、多渠道拓展,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传承人物==
[[ 陈清平 ]] ,男,汉族,1935年生, [[ 福建厦门人 ]] ,厦门灌口中学退休教师。自1978年以来,获厦门市曲艺征文一等奖的作品有《[[梁祝新传]]》《[[征婚趣谈]]》《[[金婚庆典]]》等;二等奖有《[[借对象]]》《[[为革命饲猪]]》《[[寇准审潘洪]]》等;三等奖有《[[开张大吉]]》等。出版专著有《[[陈清平闽南曲艺戏剧选]]》;主编《[[集美答嘴鼓]]》《[[集美民间故事]]》。1995年组织集美精神文明曲艺队。2017年8月10日,陈清平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杨敏谋 ]] ,男,汉族,1948年生, [[ 福建厦门人 ]] ,厦门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1978年师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林鹏祥,1990年作品《[[龙年说龙]]》获市第二届曲艺征文一等奖。合作编写《[[林鹏祥答嘴鼓选集]]》获首届百花三等奖,表演《[[庆新春]]》等五十多个作品,其多部作品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省、市电台、电视台采用。2017年8月10日,杨敏谋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18年10月26日,厦门翔安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在翔安区进修附小举办共同主办“咱厝的好声音”——厦门翔安区社科普及宣传周进校园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建区十五周年答嘴鼓系列专场演出。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g0866b09hxc|480|270|qq}}
<center>闽南文化答嘴鼓非遗传承人</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