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武山旋鼓舞

增加 735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武山旋鼓舞</big>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0c1da23a7b188a03.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9397545&sid=9736978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Filestyle="background:#FF2400" align= center|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big></big>'''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light|
|-中文名称;武山旋鼓舞
| align= light|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舞 作用;用以驱赶野兽
特点;浓厚的原始信仰特色
|}
鼓舞('''武山旋鼓舞'''),甘肃省武山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武山旋鼓舞又称“ [[ 扇鼓舞 ]] ”或“ [[ 羊皮鼓舞 ]] ”,是羌族人民在长期农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的滩歌镇、洛门镇百泉村、龙台乡、山丹乡等乡镇村庄,它以舞乐为载体,在祭祀中达到娱神、娱人的目的。武山旋鼓舞表演活动于春末夏初举行,其表演有“ [[ 喊山岳 ]] ”“ [[ 千斤压顶 ]] ”“ [[ 旋风骤起 ]] ”等典型动作以及“ [[ 二龙戏珠 ]] ”“ [[ 白马分鬃 ]] ”“ [[ 太子游四门 ]] ”“ [[ 丹凤朝阳 ]] ”等传统套路。表演者在舞动中旋转是武山旋鼓舞的主要特征,其动作刚健、节奏铿锵,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2008年6月7日,鼓舞(武山旋鼓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42。<ref>[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T4K8M8Q0530X1P1.html 甘肃武山旋鼓舞: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舞蹈], 网易 , 2022-01-07</ref>
==历史渊源==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武山旋鼓舞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祭祀赛社娱乐活动,并分出北部山区旋鼓舞和南部山区旋鼓舞两大类型。武山旋鼓舞的部分表演内容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创编、改良,发展成了适合舞台演出的剧目,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
传统的武山旋鼓舞表演一般在端午节前的一个月便开始进行,到五月初五端午节达到高潮。端午节那天,首先要进行“ [[ 迎鼓 ]] ”仪式,做好的扇鼓,尤其是保存历史较长的扇鼓,人们认为是有神力的,所以由“ [[ 鼓头 ]] ”及相关的组织者去迎鼓;其次是“ [[ 请幡 ]] ”,即请人将提前做好的彩幡“请”至会场,之后才正式表演旋鼓舞。旋鼓舞表演一般持续一天,傍晚时,人们进行“ [[ 点高山 ]] ”仪式。届时,人们会把端午节前全村人准备好的柴草垒高,观看完旋鼓的观众们围在“高山”周围,由“鼓头”反穿皮袄扮成羊倌的模样,带领鼓手烧香许愿,祭奠山神,辟邪驱魅。之后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点燃“高山”,鼓手们围着火堆再次跳起旋鼓舞,人们可以往火堆里投放象征五谷丰登的“ [[ 高山馍 ]] ”,直到“高山”燃尽,整个活动结束。之后人们全部封鼓,羊皮鼓再不许乱敲,收藏好一直等到来年春末才能开鼓。
==表演形式==
武山旋鼓舞队组成人员为几十至几百人不等,其中旋鼓手动作技巧性较强,步履腾挪要求高,一般由青壮年男子充任。武山旋鼓舞以行进、旋步为基本步伐,舞者左手举扇形的羊皮鼓,右手拿着由羊皮荆条编织的鼓槌,边跑边鼓、边鼓边舞,并在鼓头的指挥下进行套路变换,每变换一个套路,都由领队的“鼓头”用鼓声提示,不同的套路对应不同的步伐与鼓点节奏。武山旋鼓舞常用的套路有“ [[ 狮子滚绣球 ]] ”“二龙戏珠”“ [[ 烟雾缠山 ]] ”“十字填梅花”“ [[ 八门套九星 ]] ”“齐王乱点兵”“ [[ 白马分鬃 ]] ”“太子游四门”“ [[ 蛇蜕皮 ]] ”“旋蜗牛”“ [[ 旋八字 ]] ”“九连环”等。
==动作特征==
武山旋鼓舞表演中所使用的主要道具为旋鼓,其形似芭蕉扇,总体长度78厘米,重约4斤。其中,旋鼓的鼓面是由羊皮制成,厚度为一毫米。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用水浸泡,再把浸泡过的羊皮削薄并去掉皮毛,最后用顶针将处理过的羊皮固定在扇形的钢圈之上,并在鼓面上绘制太极八卦图,制成了旋鼓的鼓面。
鼓槌也是武山旋鼓舞表演不可缺少的道具,武山旋鼓的鼓槌一般长度为50厘米,槌身是由铁丝与竹子捆绑制作而成,其直径大约是1.5厘米,同时在鼓槌上还系有三节由毛线和鬃毛制成的装饰物,把鼓槌共分成了四节,象征一年的四季,鼓槌的尾端还系有30到40厘米的彩带。旋鼓的槌柄部分是由连接鼓面的把手和槌柄末端的两个相接铁环所组成。末端的两个铁环与鼓面被称作大三环,在槌柄末端缀着9枚形似古币的铁环,俗称“ [[ 九连环 ]] ”。整个旋鼓有“ [[ 大三环套小九环 ]] ”的制作工艺,其中的九连环寄托着先祖一统九州的意愿。
此外,武山旋鼓表演者还会手持一面旗子。旗子的形状为三角形,旗长65厘米,红底白边,扎有黄色布条,寓意生活红红火火。
传承人物
[[ 代三海 ]] ,男,1960年12月6日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鼓舞(武山旋鼓舞),甘肃省武山县申报。
保护措施
荣誉表彰
2000年7月,武山旋鼓舞在“ [[ 敦煌百年 ]] [[ 黄河风情 ]] ”旅游节表演中获得最佳鼓乐奖;同年8月,武山旋鼓舞在 [[ 甘肃 ]] 省第二届“ [[ 群星奖 ]] ”比赛中获得银奖;同年12月,武山旋鼓舞在全国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蹈比赛中获得金奖。
2017年,武山旋鼓舞入选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牧羊人发明说:在远古时期武山一带生活着以牧羊为主的羌族,有一牧童常年在野外牧羊,经常遭受恶狼叼羊之害。为了叱狼,保护牛羊,小牧童想到点燃火堆,用火屈弯树枝成扇形,将羊皮蒙上后烤干,围着火堆用树枝敲打,明亮的火光和震耳的鼓声便吓跑了恶狼。据说,这是最初旋鼓的模样。
祭祀起源说:有学者考证认为,旋鼓舞的出现远可推至上古,近可至夏代,源于原始部落的 [[ 图腾舞 ]] ,带有原始信仰色彩。古人称天为旋或者玄,旋鼓即天鼓,所以武山旋鼓的鼓面上常绘有 [[ 太极图 ]] 。传说 [[ 伏羲 ]] 是人面蛇身,因此在旋鼓舞表演时的鼓手行走路线是模仿蛇行之“禹”步,表演中鼓手“ [[ 甩莽头 ]] ”的彩色发辫是人首蛇身扮相,击鼓娱神,取悦神意,祈求保佑  伏羲舞鼓说:相传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曾在滩歌一带生活,他在一次出行中听到了当地人们为了驱逐狼群而精心设计的羊皮鼓的巨大声响,一下子被那震撼人心的铿锵鼓点所吸引,于是他爱上了高亢粗犷的旋鼓舞,击响了华夏第一面羊皮鼓
伏羲舞鼓 军事起源 说: 华夏人文始祖伏羲曾 说旋鼓是 滩歌一带生活 元朝时期 他在 因汉人不满[[胡人]]的统治而研制的 次出行 种武器。其 听到了当地人们 鼓锤为箭,鼓圈 了驱逐狼群而精心设计的 弓, 羊皮 的巨大声响 面以掩护 一下子被那震撼人心的铿锵 以旋 点所吸引,于是他爱上了高亢粗犷的 为名。也有说 旋鼓 是古时用来传递军情信号 击响了华夏第一面羊皮鼓 以防外敌的
== 军事起源说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e0306b0wkiz|480|270|qq}}<center>多彩武山 传说旋鼓是在元朝时期,因汉人不满胡人 央视镜头中 统治而研制的一种 器。其中鼓锤为箭,鼓圈为弓,羊皮作鼓面以掩护,以旋鼓为名。也有说 旋鼓 是古时用来传递军情信号,以防外敌的。</center></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