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思南土家花灯

增加 765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思南土家花灯 </big>'''|-|<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69e669b9bf272298.pn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8456789&sid=8776814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File:align= light|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中文名;思南土家花灯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动 作;动作优美,生动形象
|-演唱内容;多是思南土家族人民群众的生活 | align= light|出 处;《小采花》
是;土家民间歌舞艺术
|}
思南土家花灯,思南土家民间歌舞艺术。演唱的内容多是 [[ 思南土家族 ]] 人民群众的生活内容,音乐轻快,悦耳动听。从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从而成为戏剧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为人们喜闻乐见。<ref>[ https://www.tongren.gov.cn/2022/0630/279703.shtml 彩扇翻飞!思南土家花灯健身操大赛精彩纷呈], 铜仁网 , 2022-06-30</ref>
==土家简介==
思南土家族是 [[ 湘鄂渝黔 ]] 边界土家族整体中的一部分。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等早已闻名于世,而思南土家花灯舞,因种种原因,外人知之甚微。自古以来,思南土家族在祭祀神灵祖先活动中、在唱歌耕种中、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承演说中,均采用传统的说唱形式进行表达和流传。
==发展历史==
思南土家花灯,根据老艺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词中表现的历史特点看,大致起源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思南土家花灯到清朝末年,因受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已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这是花灯史上的一个大的飞跃。 [[ 清光 绪18 绪]]18 年,思南人 [[ 罗芳林 ]] [[ 云南 ]] 协台位子上告退还乡。在家乡罗家坝搭了一个正规的舞台,便把土家矮台戏,搬上了高台演出,称之为高台戏,高台戏由此而得名。思南土家花灯、高台戏均有实的群众基础,它不仅为人们喜闻乐见,而且它还是土家人民歌颂正义,反对邪恶的有力武器,清朝咸同年间,在思南爆发了以土家人民为主体的白号军农民起义,思南到处出现自编自演的《[[白号军]]》、《[[劝清军]]》花灯二人转。
[[ 许家坝 ]] [[ 文家店 ]] [[ 大河坝 ]] [[ 大坝场 ]] [[ 塘头 ]] 等花灯盛行。在思南跳花灯被认为是唐朝留下360盏灯中的两盏。即茶灯和扇子灯。
==表演形式==
思南土家花灯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最初是“二人转”。明末清初已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 [[ 双凤朝阳 ]] ”,或“二男一女”叫“ [[ 双狮戏球 ]] ”,已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 [[ 花灯戏 ]] ”。旦角又叫幺妹,男扮女装,扎假发辫,包头巾,着花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又叫干哥,反穿皮袄,扎腰带,瓜皮帽子头上戴,右手执大蒲扇。干哥围绕幺妹转,相互旋转唱跳,干哥舞蹈动作丰富多彩,既储蓄幽默,又滑稽可笑,在表演时,往往是干哥先出场,借故以道白的方式请幺妹上台,幺妹应声上台开始了舞蹈。“两旦两丑”的“双花灯”,近似于集体性舞蹈,在唱《[[开财门]]》时在院坝表演。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出场人数不受限制,多达二三十人,而且女性扮演旦角,改变了原先男扮女装的传统作法。
土家花灯的组织形式,既固定又灵活。各土家山寨都有固定的花灯队,有较为固定的排练场所,整齐的服装道具,有专人负责,各自都有自己特色节目,召之即来,来之能演。这些组织,解放前叫灯会,由族长或闾长任会长。灯会有灯田,由会长指定专人耕种,所有收入用于灯会支付;新中国成立后,通称业余花灯队,队长由村组干部担任,不取任何报酬,玩灯所获收入全部用于自身建设。
==表演曲调==
思南土家花灯音乐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曲调分灯调、正调、杂调、小调等四大类,传统的有24大类曲牌。由于土家花灯曲调繁多,风格各异,各地有不同特色,因而有花灯“不过寨,不过坡,不过界”的说法,土家花灯音乐,传统伴奏乐器不多,但曲牌丰富。传统的乐器有马锣、大锣、二胡、月琴、三弦、折以鼓等。锣鼓诙谐活泼,它使用的锣比一般锣大而厚,声音坚实洪亮,远播力强,泼辣热烈,抨击时能发出“卜音”给人以乐观、坚实之感。所用的马锣刚脆,声音尖而美,有跳跃之感。常用的锣鼓曲牌有“ [[ 单打五 ]] ”、“双打五”、“ [[ 凤点头 ]] ”、“鹰拍翅”、“ [[ 牛擦痒 ]] ”、“马咬牛”、 [[ 长路眼 ]] “、”金线吊葫芦“和” [[ 四面进 ]] “等。
==表演特点==
==许朝政==
[[ 许朝政 ]] 男现年49岁 汉族思南许家坝镇人。出生花灯世家。1972年开始随师傅许世亨学习传统花灯,主要表演题材有二人转《[[苏州哥]]》、《[[小采花]]》、《[[上茶山]]》等,曾多次参加省、地文艺调演并获奖,2006年参加贵州省首届花灯大赛,荣获 “贵州省民间花灯王”称号,现活跃于许家坝及其周边地区。
==罗君国==
[[ 罗君国 ]] (1922—2007)男 苗族思南县大河坝乡人,出生于花灯世家,1939年至1949年间随其大伯罗寿成、二伯罗玉成学唱花灯高台戏。1950年随师傅杨浦清、张树宣学习锣鼓灯、武生及打击乐。主要表演题材有:传统花灯高台戏《[[巧英晒鞋]]》、《[[席棚击掌]]》、《[[盘歌]]》、《[[幺妹上学]]》、《[[洪水搏斗]]》、《[[麦粮封官]]》、《[[洞子口水库八大英雄]]》等,有弟子数人。
==黄宋清==
[[ 黄宋清 ]] 男现年75岁 思南县思唐镇人,其自幼喜爱曲艺。1961年至2002年间经年不断,拜龙光照师傅和原文化馆资源文艺工作者刘朝生为师,学习传统花灯,主要题材有:《[[盘五更]]》、《[[五更传]]》、《[[大采花]]》、《[[小采花]]》、《[[五送郎]]》等,近年牵头组建民间文化社区花灯队开展花灯表演和传统舞狮、龙灯活动,活跃于思南县城区。
==孔永仙==
[[ 孔永仙 ]] 女 现年54岁 思南县思唐镇人,1961—2002年,与黄荣清一道拜花灯老艺人龙光照(已逝),和原文化馆资生文艺工作者刘朝生为师,学习传统花灯,主要题材有:《[[双凤朝阳]]》、《[[梁山伯与祝英台]]》、《[[苏州哥]]》、《[[说闲文]]》、《[[大采花]]》、《[[小采花]]》等。近年协同黄宋清组建民间文化社区花灯队开展社区花灯表演,活跃于思南县城区。
==蒋富红==
[[ 蒋富红 ]] 男 现年65岁思南县天桥乡人。自幼喜爱花灯1956—1959年间,拜民间灯班师傅朱永昌(已逝)为师,学习传统花灯。主要题材有:传统花灯二人抬《[[闹五更]]》、《[[谈古人]]》、《[[五更散花]]》、《[[送寿缘]]》、《[[送财]]》、《[[采茶调]]》、《[[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现活跃于思南县天桥乡及周边乡镇,授徒甚多。
==李仕荣==
[[ 李仕荣 ]] 男 现年72岁 思南县青杠坡镇人1949年开始随师傅于国清(已逝)学习传统花灯,1957年以后开始尝试原创、编排、崭露头角,在青杠坡及周边渐具影响力,主要作品有:《[[女儿逼井]]》、《[[看灯]]》、《[[陇水风光好]]》、《[[青杠坡是个好地方]]》等。
==冉启书==
[[ 冉启书 ]] 男 现年61岁 土家族 思南县张家寨人。出生于花灯世家,1951—1957年从祖辈冉绍云,师辈冉崇华学习传统花灯,1958年后,开始在民间表演传统花灯高台戏,并创作不少花灯歌舞节目。主要作品有传统花灯二人传《[[苏州哥]]》、《[[梳妆打扮]]》、《[[金花放]]》、《[[十绣古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创作花灯歌舞《[[青春舞]]》、《[[张家寨面貌变了样]]》等。现活跃于张家寨及其周边乡镇。 == 相关视频 ==<center>{{#iDisplay:f0753imui5r|480|270|qq}}<center>思南土家花灯戏《看看思南县》</center></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