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神池踢鼓子秧歌

增加 675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神池踢鼓子秧歌 </big>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0797bfee0efc0ac6.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4895101&sid=5113353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Filestyle="background:#FF2400" align= center|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big></big>'''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light|
|-中文名称;神池踢鼓子秧歌
| align= light|类型;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 流传;内蒙古包头市
也叫;土摊子秧歌
|}
神池踢鼓子秧歌是。 [[ 固阳县 ]] [[ 晋西北 ]][[ 神池县 ]] 境内的踢鼓子秧歌,她作为一种特有的、传统的、小型的农村群众文化表演形式,深受群众所喜闻乐见,有较强的生命力。现在每年二月二的时候,在内蒙古固阳县车铺渠村举办这项民间艺术活动。<ref>[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4KJU21805370EN3.html 神池踢鼓子秧歌,可是厉害了!], 网易 , 2019-01-03 </ref>
==历史渊源==
其来历目前有四种说法。
一是相传梁山好汉剿灭农民义军方腊部后,接受朝廷正式诏安。阮氏兄弟觉察到当时朝廷腐败,诏安梁山是为了利用义军,一旦利用完,英雄们就会无事可做,无饭可吃,前途依然暗淡,于是拒不受诏。由此朝廷内部和地方政府便对阮氏兄弟心存余悸,恐其日后东山再起,决定将阮家抓拿并满门抄斩,以除后患。 [[ 阮氏兄弟 ]] 闻讯后决定全家出走,但是如何能躲开朝廷的耳目,逃出官府的追杀,便成了首要的问题。面对一家老小阮氏兄弟寝食不安、坐卧不宁,不知如何是好,最后阮小七想出这么一条办法:全家人乔装改扮,中青年男性扮头对鼓二对鼓,年轻女性扮拉花者,老弱病残紧跟于后成后八角,其他中壮年男子扮做敲锣打鼓的即鼓道,稍事训练后即行逃走。据说活阎罗阮小七本人为络旄者,统领全队并负责通风报信。由于全家通晓水性,为了不引起官府注意便专寻陆路,敲敲打打,从家乡一路踢来,昼行夜宿,食露盖天,穿越五六省区几千遥程,一直踢到现越南地界,方得生存。这也是日后越南阮姓居多的缘故;
二是本表演形式相传为《[[水浒]]》中 [[ 三打祝家庄 ]] 时梁山好汉进庄侦察时的扮相;
三是传说来自《[[忠义水浒传]]》中三打大名府的故事,说头对鼓、二对鼓分别为 [[ 阮小七 ]] 、阮小五、 [[ 阮小二 ]] 、刘唐,络旄为时迁;
四是相传在清朝 [[ 康熙 ]] 年间,某地农民在秋收之后,举办“酬酒庙会”,唱“ [[ 谢茬戏 ]] ”,当地有一位义士邀约各路男女英雄豪杰,除暴安良。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便将活动过程编为这一形式加以纪念。
==流行地区==
==组成和分类==
踢鼓子秧歌由 [[ 鼓道 ]] [[ 前八角 ]] [[ 后八角 ]] [[ 络旄 ]] [[ 歌手 ]] [[ 经手 ]] [[ 杂工 ]] 约30人左右组成完整的表演实体。鼓道,秧歌队的整个表演过程,均由他们配音,乐器也只有鼓、锣、铙、钹几种,类似剧团的“武场”,以鼓为主,约7人左右。表演时鼓道安在秧歌队的前正方,与踢鼓子的面对面,行走时则走在踢鼓队的前面;踢鼓队分为前八角、后八角。前八角包括头对鼓、二对鼓和相应四个拉花的。后八角即排在前八角后面的八个人,角色分别是官先生、风流公子、一对买卖人(一个货郎、一个卖膏药的)、毛小子、毛女子(也有楞小子、楞女子),一对老夫妇。这八个人的作用是点缀、衬托,他们的动作较前八角是文雅而调皮;络旄这个角色是全队的中心,因他是名誉领导,为了能显示出他的特殊性、使其能隐蔽身份,不受任何限制,故以丑角出现,四处蹦跳,传递消息;歌手可以是专职的,也可以是兼职的,他是以固定的鼓点为曲调的歌手;经手即实际意义上的领导,类似队长、剧团的正副团长,一般1—2名,主管全队的行政事务、对外交流等;杂工即烧水、背鼓、看道具,一般3人左右。
==化装和表演==
神池踢鼓子秧歌的着装、化装基本与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相似,前八角踢鼓子的四人,头扎包巾、搭头,佩英雄镜,插飞鬓,挂满髯,身着黑袄、彩裤、腰抱、腰裙,脚着皂靴(现一般为解放球鞋),为武生(净角)装束,脸谱为大五花脸。要突出一点:威!拉花的装束化装基本与戏曲中的旦角相似,道具为丝帕花扇。后八角着装化装与各自扮演的角色的特点相符。络旄开三花脸或猴脸,手执银刷、装男扮女,动作猴像。
踢鼓子秧歌的表演,是以鼓道的鼓点为规范进行的,即闻鼓开踢。鼓的擂数与戏曲中的板名相似,是改变踢法和阵式的要领。踢鼓子的主要阵式有 [[ 五雷阵 ]] 、梅花阵、 [[ 单掏云 ]] 、双掏云、 [[ 天地牌 ]] 、跳四门、 [[ 温场 ]] 、海钓鱼、 [[ 拉山子 ]] 等阵。拉花的动作特点是旋身、跌针、静走,行动必须迅速、敏捷,如果迟缓,一方面会延误她舞伴的踢鼓动作,另一方面有被舞伴踢住的可能。后八角的表演以走、扭为主,只要凭个人发挥出能显示自身扮相特点即可,但他们有一点,除特殊阵势,不能走在前八角前面。络旄的动作特点是静动自如,有空就钻、无孔不入,但他活动的范围一般以“中”为主。歌手也叫唱秧歌的,他可以是鼓子队的角色兼职,也可以是专职。
==表演过程==
马坊村距神池县城32公里,位于城北、原为乡政府所在地,其硬架子秧歌威震邻村,闻名全县,极具代表性。这个村秧歌队具体活动流程如下:每年正月十三起秧歌,先敬庙。早饭后组织好踢着过街牌子到各种庙的废墟上焚纸烧香,每到一处,由经手烧纸敬香,踢鼓子的踢一会儿,踢完由歌手唱一支尊敬神灵的秧歌,便到下一处。敬完各类庙宇,踢鼓开始,这时(大约上午10点左右)起,起秧歌的过程告结,进入轰秧歌阶段;第二天,即正月十四,主要项目有接秧歌、拜机关。接秧歌是按礼节迎接已联系好今天来村汇演的外村秧歌队(由于马坊是附近大村,又是乡政府所在地,故而这一天有好多班秧歌要来),来几家,不辞劳苦接几家;正月十五这一天是轰秧歌的顶盛时期,这一天的项目有去邻村铺路、接下餐、进院、踢夜场四个。首先秧歌队要到离村三里之外的铺路村踢一上午,下午在马坊接下餐。接下餐是全村家家户户给秧歌队送吃的,秧歌队在街口摆一张长条桌,只要桌子上摆满送来的吃的,秧歌队便接一次,迎谢送下餐的,一直接到傍晚鸣炮收兵。晚上首先是进院,即全村人家一户不漏地进院踢小场。由于村大,秧歌队分两组,从东西两头分进,大约7点半开始,零点以后结束,两组合并稍事休息后,开始踢夜场。这一下极为热闹,大街上所有旺火点起来,名曰“查火”,以秧歌队为主,穿插“王郎送女”“跑旱船”“二鬼抱跌”等小型表演形式轮流进场表演,这样一直闹到深夜三四点钟人们才依依不舍余兴未尽回家休息;正月十六这一天是自由活动日,如果约好到外村表演,便回访,一天一个村。如果没有其它事宜,按常规今天是谢人——码秧歌的前奏。全队二三十人从西到东一家一家过,每进一家的表演过程基本与十五晚上进院一样,所不同是,对备好的烟酒吃法,秧歌队只管吃、喝,不许拿,而十五晚上所备烟糖作为回谢品让秧歌队全都拿走。这样需整整一天。十六晚上进行这一年秧歌队的最后一项内容:码秧歌!村里集体买些酒,炒、热下餐,请上村干部,聚在一起,尽叙今年风流,畅谈来年生产生活计划,边吃边喝边说,喜笑怒骂浑然一起,直吃得东倒西歪,喝个昏天暗地,不亦乐乎,然后将拿回的烟糖分尽,宣布:散伙。
打从起秧歌的那天起,秧歌队所有人的三顿饭兼由村里人轮流请吃,在过去是村里人自觉叫,现在一般由经手派饭,每家一天。每家派1—2个不等,这要看村子大小而定。秧歌队一日三餐均以响炮为号。外村秧歌队来汇演或本队出村表演均如此,这样请吃一直到码秧歌为止。二、接下餐。下餐指村人为秧歌队送的吃法,这些吃法主要是当地人贯吃的一盘菜,下面一层是油煎山药或油煎豆腐,也有的放些茴子白,中间是当地广为传吃的山药粉条,最上面一层是切成大片的猪肉或红烧肉。当这些吃法用直径一尺左右的盘子端来、秧歌队接完后,统统倒进备好的水桶中,准备食用。它的主要意义据说是为各家的人、畜免灾,将带有灾祸的东西随着盘菜统统倒掉。正月十五下午是接下餐的固定时间,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不用专门通知,锣鼓一响,送起来接起来就行了。一般在街的一面安放一张长条桌子,桌旁放几担空水桶,村中各家端来下餐后(每家只一盘),放在长条桌上,人站在桌后。等摆满一桌后,秧歌队从对面约30米的地方簇拥着经手踢过来,然后经手在前,前后八角排成四行在后向桌子对面的送餐者鞠躬作揖致谢,谢毕再踢回原来位置,再踢过来接下一桌的人,如此往复,直接到无人送为止。如果村大人多,此项目可分片进行。接下餐鼓道不动。三、接秧歌。接秧歌,顾名思义,即两队秧歌互访时主队迎接客队的礼仪。这里礼节较多,且稍不留心就会惹出麻烦。当外村的秧歌队来到村口响个炮(本文所谓炮,均指俗称的二踢脚麻炮)后,预先等在村里的主队和村口的客队同时发鼓,主队踢着过街牌子到了村口,闪列在路两旁,意在开门相迎,客队中间穿过,当客队入门后,行“珍珠倒卷帘”仪式,反客为主,亦行“开门礼”列在两边,将主队让进,相互寒暄后,簇拥进村。稍事休息,正式举行仪式迎接。两村之间秧歌队的“互请”,都是两村之间经手预先约好的,没有约好的便不接。当杂工将长桌摆在场地中间后,两家从桌子的两头面对面由远往近踢,鼓道在前,第一次上来是安鼓,即两家将鼓道安放在长桌的两头,秧歌队再踢回原处,第二次簇拥经手踢上来,两家经手隔桌相拜,拜后守在桌子两头各自鼓道旁,秧歌队再踢回原处,第三次、第四次……依次是 [[ 头对鼓 ]] [[ 二对鼓 ]] [[ 拉花 ]] [[ 后八角 ]] [[ 络旄 ]] 的相互拜见,都拜过之后算迎接仪式结束,约两小时左右。这一接,不仅体现了村社之间的礼尚往来,更主要的是两家秧歌队较劲、较力、较水平,给观众留“第一印象”。此时全村锣鼓喧天,彩声阵阵,秧歌队倾心尽力,汗水彻身,看得人全神贯注如痴如醉,有的着迷到也跟着手舞足蹈,真是神形相融,热闹非凡。到下午两家汇演结束客队离村时,要举行送客仪式,过程基本和来时一样,“闪开”大门欢送客队,经手们互相致意。四、进院。进院的意思有两重,一是秧歌队为庆贺家家户户上年好收成和来年过的更美满,另一种是各家各户通过正月十五的秧歌进院驱邪避恶。进院的礼节较简单,秧歌队一进院便踢,村里跟着看热闹的小孩、二半大小子便为主人点燃旺火,放起大小爆竹,踢过一个小场,歌手唱一首吉祥的鼓歌,秧歌队、主家自觉排成行列、面对面进行互拜。这里注意二点,一是拜时要摘胡子、放道具;二是本年守孝的人家必须有预约方可进去,否则不得进院。五、谢人。谢人,原意是码秧歌这天相谢正月十四下午送下餐的人家,但送下餐属自觉自愿自发行为,即使有个别不送的也是觉得自家的吃食拿不出手,不是故意不送,所以谢人实际上成了“二进院”,挨家挨户都谢。与进院不同的是,秧歌队不分组,集体从一个方向进,而每家每户都或一壶或一瓶将酒拿了出来,再备些面点烟糖,秧歌队可趁量不加限制地吃、喝,每进一家都要热闹一阵子,有时走在一家备好酒的院里或村干部的院里,要热闹好长时间才出来,反正最后一天,秧歌队与村民要尽情欢乐。这些活动基本上用一整天的时间,如谢完人天未黑,还要在街心活动一阵。
==鼓歌==
为了使秧歌队所唱的歌与活动实体的名称踢鼓子秧歌有区别,并能体现其靠打击乐伴奏的特点,笔者为之取名鼓歌。它是秧歌队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鼓歌的内容有祝福、有期望,也有针对,总之都体现 [[ 天下太平 ]] [[ 盛世荣年 ]] 。鼓歌唱起来只有固定的一套曲子,词多为四句(有时也唱多句式)。其伴奏乐仍然是鼓道乐器,没有管弦之类,这样既朴素又热烈,干打硬唱有特色。鼓歌数量浩繁,这里只列几首。鼓歌的内容与唱歌时所在的场所分不开,大致有下列几种:
一、敬庙。敬庙祈神,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踢鼓子秧歌这种艺术形式一出现时就有之,起秧歌要敬,每到异地要敬,路过庙宇要敬,码秧歌这天要敬。庙庙兼敬。敬庙除烧纸敬香放炮踢鼓子外,就是唱鼓歌。如:正月十三庙门开,一班秧歌敬纸来,三柱黄香升天上,人寿年丰大发财。
从以上过程和内容可以看出鼓歌不是随便想什么时候唱就什么时候唱,它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也就是说是分场合的,即进院、敬庙和停场时,在踢的过程中是不能唱的。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a0842fxp1vs|480|270|qq}}
<center>神池踢鼓子秧歌</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