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晋王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游戏</big>'''|-|<center><img src=http://p7.qhmsg.com/dr/220__/t018286f110378f4bb2.jpg width="300"></center><small>[https://image.so.com/view?src=tab_baike&q=%E6%99%8B%E7%8E%8B&correct=%E6%99%8B%E7%8E%8B&ancestor=list&cmsid=aff8b7507ee68a05a3a34084b8f85527&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8#id=5ea98cb3c173fe28d0d8829b54f9e234&currsn=0&ps=55&pc=55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style="background: #66CCFFFF2400" align= center| '''<big> 晋王</big> '''
|-
|[[File:align= light| 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代表人物;杨广、李治、李克用、柴荣、赵光义
|}
'''晋王'''(The king of jin),中国古代王爵。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并未称王,不过后世常以“晋”作为山西一代传统地名。与此渊源,中国古代册封的晋王较多,这里举最有影响力的晋王介绍之。历史上有名的晋王有三国时期晋王司马昭、司马炎、两晋时期晋王司马睿、隋朝晋王杨广、唐朝晋王李治、李克用,宋朝赵光义等。<ref>[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5748106 文化山西:盘点历史上的那些“晋王”], , 黄河新闻网, 2021-12-08</ref>
==三国==
司马昭
魏景初二年(238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甘露元年,加大都督,奏事不名。六月,进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又固辞不受。八月,加假黄钺,增封三县。
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冬十月,封晋公。咸熙元年(264年),加封晋王,增封并前共20郡。
咸熙二年(265年),薨,谥晋文王。死后数月,其子晋王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 [[ 太祖 ]] 。著名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即出于此。
司马炎
司马炎曾出任中抚军,其父司马昭却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在众臣的反对之下,司马炎于265年五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昭的相国、晋王。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晋武帝大肆分封宗室为王并使其掌握兵权,以补曹魏由于过度压抑宗室,导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权臣所篡的前车之鉴;同时于268年颁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贾充、杨济、杜预、王濬等伐吴,280年三月,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自从黄巾之乱以来的分裂局势暂时获得统一。
司马炎在统一之后,以为天下无事,便将州郡的守卫兵加以撤除,同时实施占田法与课田法,企图与民生息;但是司马炎也是好色之徒,曾经于西元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亡孙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后宫,于是司马炎的后宫便有万人规模。司马炎为临幸的方便,便自己乘坐羊车在后宫内逡巡,停在哪个宫女门前便前往临幸;而宫女为求皇帝临幸,便在住处前洒盐巴、插竹叶以引诱羊车前往。而且边境的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引发少数民族与汉人的冲突,郭钦、江统等人相继以徙戎论,劝帝用武力将内迁的少数民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 [[ 晋武帝 ]] 不用。290年晋武帝死于含章殿,葬于峻阳陵。
晋武帝本人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但本身并非英明之君,罢废州郡武装、大肆分封宗室、允许诸王自选长吏和按等置军与无法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的原因。
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建武元年六月,孤悬在北方的晋地方长官刘琨、段匹、刘翰等汉、胡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建武二年、太兴元年(318年)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太兴,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他做了6年皇帝。
由于司马睿做晋王实为过渡,且历时仅1年,故其更主要的身份为东晋 [[ 元帝 ]] 。
==汉赵==
司马瞻
==前秦==
==隋==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文帝次子,隋朝第二代皇帝,一名英,母独孤氏。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晋王为其即太子位之前的爵位。开皇六年,任淮南道行台尚书令。开皇八年冬,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灭陈后,封太尉。开皇二十年(600年),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文帝病逝于大宝殿,太子广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业。为了使南北双方的联系加强,控制江南,南粮北运等,大业元年(605年)兴修运河,南北四大水系也由此而沟通。大业十四年死于江都之变。唐谥炀帝(皇泰主谥其曰明帝,庙号世祖)。《[[隋书·世祖本纪]]》中记载着隋炀帝:“上美姿仪,少敏慧”。
杨昭
杨昭(584年2月21日―606年8月30日)隋炀帝杨广长子,母皇后萧氏。开皇四年生于大兴宫,开皇十年立为河南王,仁寿元年徙封晋王,大业元年(605年)被立为皇太子。昭美容仪,有武力,能引强弩。性谦冲,言色恂恂,未尝忿怒。自奉俭朴。大业二年,朝于 [[ 洛阳 ]] ,后数月,将还京师,愿得少留,帝不许。拜请无数,体素肥,因致劳疾。帝令巫者视之,云房陵王为祟。未几而薨,时年二十三。谥“元德”,帝深追悼之。皇泰元年(618年)追崇为世宗孝成皇帝。
薛仁越
董景珍
董景珍,隋将,后反隋,拥立萧铣为帝,封 [[ 晋王 ]] 。后董景珍的弟弟降唐,董景珍被猜忌,萧铣派张绣攻打董景珍。董景珍兵败,被部将所杀。
==唐==
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683)唐代第三位皇帝,汉族。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道元年(683),享年56岁。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后又加封右武侯大将军。十年,长孙皇后薨逝,李治与同母妹妹晋阳公主一起被唐太宗亲自抚养。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最终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 [[ 李治 ]] 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
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年—683年),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勣(徐懋功)、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天皇大弘孝皇帝。
传统史家认为唐高宗碌碌无为。但事实上,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已使“贞观之治”岌岌可危。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高宗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李世民冷落。他在位前期,唐代的领土最大,史称“永徽之治”。
起初,他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身为太宗才人的武则天有染;太宗崩后,武则天出家,高宗又把她接回宫中为昭仪,最后终于成为皇后。但是武后并不为高宗母舅的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所容,武后遂设法除去她的敌人。高宗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高宗拟诏的上官仪则遭灭门。这件 [[ 事情 ]] 过后,高宗再也无由压制武后,后来又因眼疾问题,使得主政权完全操纵于武后手中。唐高宗曾在皇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则天并称二圣。
李治本人慈祥、低调、俭朴,不喜兴土木,不信方士长生之术,不喜游猎,无大志,与四兄李泰争太子位时,也曾流泪哭泣。高宗后期治世,有赖武氏(武则天)指挥。李治原皇后不是武则天,是王氏,后因为与萧淑妃争宠,引入武氏,最后两人皆被武氏反食,斩去四肢,泡入酒内;武则天称之“骨醉”。
根据史书记载,李治长期有头痛与眼睛毛病,时常无法下判断,到晚年,眼睛全盲,曾请御医秦鸣鹤医治,秦鸣鹤主张对脑针灸, [[ 武则天 ]] 坐在幕帘后面大怒,认为要刺杀皇帝,李治在情急下则认为不妨一试,短时间内果真有效。但最后仍无法根治。
李普
李克用(856年—908年),唐末将领。沙陀部人。别号“李鸦儿”。因一目失明,又号“独眼龙”。其父朱邪赤心,唐懿宗赐姓名李国昌,李克用早年随父出征,常冲锋陷阵,军中称之为“飞虎子”。
生于神武川之新城(在今山西雁门北部)。生前被封 [[ 晋王 ]] ,其子李存勖建后唐时,追尊为后唐太祖武皇帝。性格勇猛急躁。
先后镇压庞勋起义军、黄巢起义军。大顺二年(891年),唐廷恢复李克用官爵,并封晋王。此后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温对峙。
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病死,李存勖于同月袭晋王位。办完丧事,他就设计捕杀了试图夺位的叔父李克宁,并率军解潞州(山西上党)之围。李存勖认为潞州是河东屏障,没有潞州对河东不利,所以他立即率军从晋阳出发,直取上党,乘大雾突袭围潞州的梁军,大获全胜。李存勖的用兵使朱全忠大惊,他说:“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资治通鉴]]》卷266)
潞州围解,河东威振,控制镇州的王容和控制定州的王处直见形势骤变,也动摇了附梁的信心,竟和李存勖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后梁。后梁为了保护河北,不惜一切,出兵再战,于是双方在柏乡又展开了一场血战。柏乡之役,晋军有周德威等3000骑兵和镇州、定州兵;梁军有王景仁率的禁军和魏博兵八万。梁军守柏乡、以逸待劳,在地形、兵力、装备几方面处于优势;而晋军是骑兵,机动性和进攻能力大,对梁军构成威胁。战役开始,李存勖采用周德威 [[ 建议 ]] ,引诱梁兵出城,聚而歼之,晋军主动后撤。梁军主将王景仁果然上当,倾巢而出。晋军抓住机会,以骑兵猛烈突击梁军,周德威攻右翼,李嗣源攻左翼,鼓噪而进。这时晋军李存璋率领的骑兵大队也赶上,梁军丢盔弃甲,死伤殆尽。这一仗,使梁军丧失了对河北的控制权,之后,朱全忠一听晋军就谈虎色变。而李存勖却进一步安定了河东局势,他息兵行赏,任用贤才,惩治贪官恶吏,宽刑减赋,河东大治。
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带);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又送回家庙,表示 [[ 完成 ]] 了任务。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河北高邑县)打败了朱全忠亲自统帅的50万大军。接着,攻破燕地,将刘仁恭活捉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四月,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
李存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不惜生命,是员勇将;但是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昏暗无知的蠢人。称帝后,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他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即位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戏,他连喊两声“李天下”!一个伶人上去扇了他个耳光,周围人都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问为什么打他,伶人阿谀地说:“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勖听了不仅没有责罚 ,反而予以赏赐。伶人受到 [[ 皇帝 ]] 宠幸,可以自由出入宫中和皇帝打打闹闹,侮辱戏弄朝臣,群臣敢怒而不敢言。有的朝官和藩镇为了求他们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还争着送礼巴结。李存勖还用伶人做耳目,去刺探群臣的言行,置身经百战的将士于不顾,而去封身无寸功的伶人当刺史。此外,李存勖还下令召集在各地的原唐宫太监,把他们作为心腹,担任官中各执事和诸镇的监军。将领们受到宦官的监视、侮辱,读书人也断了进身之路。同时,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抢民女入宫,有一次,竟抢了驻守魏州将士们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
公元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大将郭崇韬。另一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也险遭杀害。是年三月,李嗣源在将士们的拥戴下,率军进入汴京,准备自立为帝。李存勖得讯忙拿出内府的金帛赏给洛阳的将士,逼他们开赴汴水。军到中牟县,听说李嗣源已进入汴京。李存勖知道大势已去急返 [[ 洛阳 ]] ,路上兵士逃走一半。回到洛阳后,他试图抵抗李嗣源的进攻。四月,李嗣源先锋石敬瑭带兵逼进汜水关(河南荥阳汜水镇),李存勖决定自己率军去扼守。丁亥日,军队按照他的命令在洛阳城外等候出发,李存勖正用早餐。这时,被提升为直御(亲军)指挥使的伶人郭从谦趁军队都调到城外候命之机发动兵变,带着叛乱的士兵乱杀乱砍,火烧兴教门,趁火势杀入宫内,在混乱中射死了前来带领侍卫抵抗的李存勖。李嗣源攻入洛阳,派人从灰烬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尸骨,葬于雍陵。李嗣源自己又当上了皇帝。
李存勖死后的庙号为庄宗。
柴荣,后周世宗。郭威反后汉自立,建立后周,封妻侄柴荣为晋王。由于郭威的族人被后汉杀光,郭威死后,柴荣继位。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登基为帝。在位 [[ 期间 ]] ,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经济开始复苏。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等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显德六年,商议攻取幽州时候病倒。不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于庆陵。柴荣被史学家誉为“五代第一明君”。
欧阳修:“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太宗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封为晋王,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太宗治政有为,不善武功。
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 [[ 期间 ]] ,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太宗于开宝九年十月二十一日(976年11月15日)—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997年5月8日)在位,在位22年。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癸巳(997年5月8日),太宗驾崩于万岁殿,殡于殿之西阶,庙号太宗,群臣上谥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十月十八日己酉,葬太宗于永熙陵(今河南巩义西村镇滹沱村东北)。
==西夏==
察哥(?一1156),西夏将领。崇宗乾顺弟。多谋略,有勇力。 [[ 长期 ]] 掌握兵权,多有战功。西夏永安三年(1100),率军援青海吐蕃部抗宋,被宋军阻于徨水(今 青海西宁东南),力战得脱。回师后任都统军。贞观三年(公元1103年)九月,乾顺封察哥为晋王。
建议学习宋军之长,选蕃汉壮勇,教以强弩,平时带弓而锄,临战分番而进。平原以铁鸦子(即重甲骑兵)驰骋,山谷以步跋子(即步卒)逐险。因时因地灵活用兵,为乾顺所纳,被封为晋国王。雍宁五年(1119)三月,宋熙河经略使刘法奉陕西宣抚使童贯之命,统军进攻西夏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察哥率军于统安城(今青海 互助)正面阻击,暗遣精骑迁回其侧后,前后夹击,大败宋军,俘杀甚众,并乘胜进击,围攻震武军(今互助东北),后为牵制宋军,自动撤围退走。西夏仁宗时,为主要权臣。天盛八年(1156)卒。
韩德让
耶律隆运,本姓韩,名德让,西南面招讨使匡嗣之子也。统和十九年,赐名德昌;二十二年,赐姓耶律;二十八年,复赐名隆运。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侍景宗,以谨饬闻,加东头承奉官,补枢密院通事,转上京皇城使,遥授彰德军节度使,代其父匡嗣为上京留守,权知京事,甚有声。寻复代父守 [[ 南京 ]] ,时人荣之。宋兵取河东,侵燕,五院糺详稳奚底、统军萧讨古等败归,宋兵围城,招胁甚急,人怀二心。隆运登城,日夜守御。援军至,围解。及战高梁河,宋兵败走,隆运邀击,又破之。以功拜辽兴军节度使,征为南院枢密使。
景宗疾大渐,与耶律斜轸俱受顾命,立梁王为帝,皇后为皇太后,称制。隆运总宿卫事,太后益宠任之。统和元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政事令。四年,宋遣曹彬、米信将十万众来侵,隆运从太后出师败之,加守司空,封楚国公。师还,与北府宰相室昉共执国政。上言山西四州数被兵,加以岁饥,宜轻税赋以来流民,从之。六年,太后观击鞠,胡里室突隆运坠马,命立斩之。诏率师伐宋,围沙堆,敌乘夜来袭,隆运严军以待,败走之,封楚王。九年,复言燕人挟奸,苟免赋役,贵族因为囊橐,可遣北院宣徽使赵智戒谕,从之。
耶律仁先
耶律仁先,辽国名臣,先后被封为燕王、吴王、宋王、北院大王、 [[ 辽王 ]] ,最后被猜忌,下放为南京留守,封晋王。
萧孝先
萧孝先,字延宁,小字海里。统和十八年,补祗候郎君。尚南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开泰五年,为国舅详稳。将兵城东鄙。还,为南京统军使。太平三年,为汉人行宫都部署,寻加太子太傅。五年,迁上京留守。以母老求侍,复为国舅详稳。改东京留守。会大延琳反,被围数月,穴地而出。延琳平,留守上京。十一年,帝不豫,钦哀召孝先总禁卫事。兴宗谅阴,钦哀弑仁德皇后,孝先与萧浞卜、萧匹敌等谋居多。及钦哀摄政,遥授天平军节度使,加守司徒,兼政事令。重熙初,封楚王,为北院枢密使。孝先以椒房亲,为太后所重。在枢府,好恶自恣,权倾人主,朝多侧目。三年,太后与孝先谋废立事,帝知之,勒卫兵出宫,召孝先至,谕以废太后意。孝先震慑不能对。迁太后于 [[ 庆州 ]] 。孝先恒郁郁不乐。四年,徙晋王。后为南京留守,卒,谥忠肃。
萧普古
孛儿只斤·甘麻剌(1262年-1302年)乃世祖忽必烈之孙、元裕宗真金的长子、成宗铁穆尔之长兄、武宗海山之伯父、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之父。母徽仁裕圣皇后,弘吉剌氏。
甘麻剌自少为祖母昭睿顺圣皇后养育,时常侍奉世祖,未尝离 [[ 左右 ]] ,畏慎不妄言,言必无隐。
至元中,奉旨镇北边,叛王岳木忽儿等闻其至,望风请降。既而都阿、察八儿等诸王遣使求和,边境以宁。尝出征驻金山,会大雪,拥火坐帐内,欢甚,顾谓左右曰:“今日风雪如是,吾与卿处犹有寒色,彼从士亦人耳,腰弓矢、荷刃周庐之外,其苦可知。”遂命饔人大为肉糜,亲尝而遍赐之。抚循部曲之暇,则命也灭坚以国语讲《[[通鉴]]》。戒其近侍太不花曰:“朝廷以籓屏寄我,事有不逮,正在汝辈辅助。其或依势作威,不用我命,轻者论遣,大者奏闻耳,宜各慎之。使百姓安业,主上无北顾之忧,则予与卿等亦乐处于此,乃所以报国家也。”
至元二十六年,世祖以其居边日久,特命猎于柳林之地。率众至 [[ 漷州 ]] ,恐廪膳不均,令左右司之,分给从士,仍饬其众曰:“汝等饮食既足,若复侵渔百姓,是汝自取罪谪,无悔。”众皆如约,民赖以安。北还,觐世祖于上京,世祖劳之曰:“汝在柳林,民不知扰,朕实嘉焉。”明年冬,封梁王,授以金印,出镇云南。过中山,又明年春过怀、孟,从卒马驼之属不下千百计,所至未尝横取于民。
至元二十九年,改封晋王,移镇北边,统领太祖四大斡耳朵及军马、达达国土,更铸晋王金印授之。中书省臣言于世祖曰:“诸王皆置传,今晋王守太祖肇基之地,视诸王宜有加,请置内史。”世祖从之,遂以北安王傅秃归、梁王傅木八剌沙、云南行省平章赛阳并为内史。明年,置内史府。又明年,世祖崩,晋王闻讣,奔赴上都。诸王大臣咸在,晋王曰:“昔皇祖命该镇抚北方,以卫社稷,久历边事,愿服厥职。母弟铁木耳仁孝,宜嗣大统。”于是成宗即帝位,而晋王复归籓邸。
也孙帖木儿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1293年11月28日-1328年8月15日)是元朝第六位 [[ 皇帝 ]] ,蒙古帝国第十位大汗。他的在位时间是从1323年10月4日至1328年8月15日,在位5年。
泰定元年三月二十日(1324年4月14日),泰定帝立八八罕氏为皇后,立阿速吉八为太子。
从1325年开始,泰定帝因国库收入少于支出,开始减少国家支出。七月,他下令不允许汉人收藏和携带 [[ 兵器 ]] 。
泰定二年九月初一日(1325年10月8日),泰定帝改革全国的行政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8个道,分别为:两浙道、江东道、江西道、福建道、江南道、湖广道、河南道、江北道、燕南道、山东道、河东道、陕西道、山北道、辽东道、云南道、甘肃道、四川道、京畿道。
泰定帝还下达了一系列命令禁止和尚和道士购买民间的 [[ 土地 ]] ,克制僧院的过分富有。
在泰定帝统治期间,广西、四川、湖南、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经常爆发反抗元朝统治的暴乱,泰定帝一般使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来平息这些暴乱。但从整体来说整个国家基本上比较安宁。
致和元年七月初十日(1328年8月15日),元泰定帝在上都病逝,享年36岁。也孙铁木儿无庙号和谥号, [[ 历史 ]] 上以年号称之为泰定帝。
==明==
朱棡
朱棡(1358年-139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生于元至正十八年十一月,是明太祖 [[ 朱元璋 ]] 与马皇后马秀英所生嫡三子,明成祖朱棣之兄。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晋王,十一年(1378年)就藩太原。
直到洪武三十年(1397)六月, 朱元璋仍告诫晋王:“我朝自辽东至于甘肃, 东西六千余里, 可战之马仅得十万, 京师、 河南、 山东三处马虽有之, 若欲赴战, 猝难收集。苟事势警急, 北平口外马悉数不过二万, 若逢十万之骑, 虽古名将, 亦难于野战。所以必欲知己, 筭我马数如是。纵有步军,但可夹马以助声势,若欲追北擒寇,则不能矣。”
明朝马匹的匮乏由此可见。
晋王的府邸在太原明城的东北角,原有一座方形的宫城。府邸东西320步(约合 528米),南北422步(约合 696米),开三门,其地今称南华门街、东华门街、西华门街。它城外有外城墙,今称东肖墙、南肖墙、西肖墙、北肖墙。晋王府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毁于大火,布局已无考。仅从地名上得知,现称东丹墀、西丹墀是宫殿台阶所在地,东夹巷、西夹巷是宫内的东、西夹道。肖墙内则有祭天地的天地坛街,管理膳食的典膳所街和官府花园的杏花岭街。它的旧址即今以 [[ 山西医科大学 ]] 第二附属医院宿舍为中心的肖墙(街)以内的一片地方。朱棡文学宋濂(《[[元史]]》总编),书学杜环(明初书法家),善骑射,有谋略。人长的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待官属皆有礼,更以恭慎闻。是时,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器重,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为明初巩固北方边防做出不少贡献。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薨于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谥号“恭”,后人称“晋恭王”。
朱棡殁后的第二年,葬于太原城东南10公里许的黑驼山上(今太原市小店区黄陵乡老坟村)。墓区周长1.5公里,以夯土围墙,高四米余。墓冢朝南,直径15米,高3米。墓前原有牌坊、献殿等,均毁。墓早在清康熙年间被盗,有“其人乌纱红袍,足底金一锭,银一锭,两旁十棺十女”的记载。文革中又遭破坏。现见墓道掘进50米,东西各有洞室,盗掘痕迹比比皆是。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大西藩王,名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 [[ 张献忠 ]] 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或云十岁时为张献忠所掠,养以为己子)。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
李定国成年后,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公元1652年(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李定国取得 [[ 桂林 ]] 、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军吴三桂部十万大军进入 [[ 缅甸 ]] ,逼缅王交出永历帝,未果。次年 [[ 吴三桂 ]] 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南明至此灭亡。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于同年六月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死,时年42岁。
==历代晋王==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z07321u1z1b|480|270|qq}}
<center>晋王表孝心,亲自给皇上喂汤药,给母后送上貂袍</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