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黄祯祥

移除 2,452 位元組, 5 年前
語法化
'''黄祯祥'''({{bd|1910年|2月10日||1987年|3月25日|}}),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养成了好读书求知识的习惯。192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的医学最高学府北平协和医学院,接受了严格的医学教育 。193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 。1934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並担任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医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 ,正当他以极大的干劲带领研究人员投入新课题 病毒 免疫治疗肿瘤 研究 所教授、名誉所长 时,1987年,白血病夺去了他的生命,终年77岁 黄祯祥 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法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在医学病毒学的发展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次使病毒定量测定的显微镜观察法被革新为肉眼观察法;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发病机理的研究,为控制中国乙型脑炎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不同毒力的乙脑病毒株,并对其生态学与流行的关系、变异的某些规律、保存毒株的方法及疫苗等进行了研究;发明了用福尔马林处理麻疹活疫苗的新方法。
==生平事蹟==
*1910年2月10日 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
*1934年 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4 —1941年 任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助教。*1941 —1942年 在美国普林斯顿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修。*1942 —1943年 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医科大学内科及微生物科讲师。*1944 —1947年 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医理组主任。*19471949 1947年—1949     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1949 —1987年 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学室(先后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82年 任《国际病毒学》杂志、 《传染病学论丛》编委,被聘为国际比较病毒学组织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7年3月25日 因白血病逝世于北京。
 
 
黄祯祥正在研究
军仍在蹂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关头,他毅然谢绝了美国方面的一再挽留,于1943年末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返回了祖国,到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任医理组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北平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
北平解放前夕,他选择了留下来等待新中国诞生的道路。
为国做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祯祥的专业特长开始得以发挥。尽管当时经费少,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病毒研究的条件,而人民政府尽力为他添置了科研设备,配备了助手,他开始着手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肝炎等病毒的研究工作。黄祯祥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的病毒学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为了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中国东北和朝鲜前线进行调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所获称号,成就
黄祯祥先后出访过苏联、罗马尼亚、荷兰、埃及、法国、菲律宾、美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1983年他率中国微生物专家代表团应邀赴美国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在美国丹顿市被授予该城的“金钥匙”和“荣誉市民”称号。
黄祯祥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他是美国实验生物医学会会员、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合办的《病毒学杂志》编委,还担任美国《国际病毒学杂志》 、 《传染病学论丛》杂志的编委。1983年他被选为美国传染病学会名誉委员。
黄祯祥热心中国医学病毒学事业,他倡议和创建了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创办了《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前身)。他先后主编了《医学病毒学总论》 、 《常见病毒病实验技术》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毒学》等书。在他晚年生病住院期间还主持编写了《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医学病毒学词典》。
不幸逝世
黄祯祥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热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又勇于创新。198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正当他以极大的干劲带领研究人员投入新课题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研究时,1987年,白血病夺去了他的生命,终年77岁。
 
24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