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魯道夫·佩爾斯

移除 10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birth_name = 魯道夫·佩爾斯
|image =
[[File:Rudolf Peierls.jpg|350px|有框|居中|魯道夫·佩爾斯[https://www.atomicheritage.org/profile/rudolf-peierls照片來自]]]
|image_size =
|caption = 魯道夫·恩斯特·佩爾斯爵士<br/>(1907年-1995年)
|workplaces = [[伯明翰大學]]<br>[[牛津大學]]<br>[[華盛頓大學]]<br>[[曼哈頓大學]]
|alma_mater = [[柏林大學]]<br>[[慕尼黑大學]]<br>[[萊比錫大學]]<br>[[曼徹斯特大學]]<br>[[劍橋大學]]
|doctoral_advisor = [[維爾納·海森堡]]|academic_advisors = [[阿諾·索末菲]]|doctoral_students = [[弗雷德·霍伊爾]]<br />[[埃德温·萨尔皮特]]
|notable_students =
|known_for = {{le|弗里施-佩爾斯備忘錄|Frisch–Peierls memorandum}}<br>{{le|佩爾斯括號|Peierls bracket}}<br>{{le|佩爾斯應力|Peierls stress}}<br>新創“{{le|拍轉過程|umklapp process}}”一詞<br>{{le|自旋密度波|spin density wave|電荷-密度波理論}}<br>{{le|佩爾斯過渡|Peierls transition}}
|influences =
|influenced = [[奧托·羅伯特·弗里施]]<br />[[布鲁诺·陶舍克]]|awards = [[大英帝國勳章|大英帝國司令勳章]] (1945)<br>[[下級勳位爵士]]<small>(1968年)</small><br>[[皇家獎章]]<small>(1959年)</small><br>[[洛侖茲獎章]]<small>(1962年)</small><br>[[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1963)<br>[[恩里科·費米獎]]<small>(1980年)</small><br>[[馬泰烏奇獎章]]<small>(1982年)</small><br>[[科普利獎章]]<small>(1986年)</small>
|religion =
|signature = <!--(filename only)-->
==簡介==
佩爾斯的父母親是已被 [[ 德國 ]] 人同化的 [[ 猶太人 ]] 。佩爾斯曾協助 [[ 艾貢•歐羅 萬Egon 萬]][[Egon Orowan ]] 明白移動位錯所需的力,這項研究後來被 [[ 法蘭克•納巴 羅Frank 羅]][[Frank Nabarro ]] 所擴展,現時被稱為佩爾斯 - 納巴羅力Peierls的壓力。他於1929年年開始在 [[ 維爾納•海森堡 ]] [[ 沃爾夫岡•泡利 ]] 的指導下在蘇黎世研究固體物理學 <ref>[Dalitz, Richard (2008) [2004]. "Peierls, Rudolf Ernst (1907–1995)".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nline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www.oxforddnb.com/view/10.1093/ref:odnb/9780198614128.001.0001/odnb-9780198614128-e-60076 doi:10.1093/ref:odnb/60076]. (Subscription or UK public library membership required.) </ref> 。他早期對量子物理研究造就了解釋熱導及半導體電導性質的正載流子理論。他是半導體“電洞”概念的先鋒。他實際上在 [[ 萊昂•布里淵 ]] 之前就確立了“區”這個概念,不過現在這種區是以布里淵命名(叫布里淵區),而他還把這個概念應用到光子上。他發現了光子的波爾茲曼方程。“今日物理”雜誌說“他不少關於金屬中電子的論文現在已經被傳到科學文獻科學文獻的深處,尤其是磁場電導性和固體電子理論中電洞概念,以致於很難識別出到底哪些貢獻才是他的。
==弗里施-佩爾斯備忘錄==
他與奧托•羅伯特•弗里施於1940年年3月共同撰寫了弗里施。 - 佩爾斯備忘錄這篇簡短的論文最早指出如何使用小量可裂變的鈾-235來構建原子彈他們計算出所需的量約為1公斤。在備忘錄面世之先,學界一直假設製作原子彈需要好幾公噸的鈾,因此認為建造及使用原子彈並不是一件可實現的事。這篇論文對於觸發英國及之後 美國當局對原子武器的興趣至關重要。它的發現與1941年經由鈾引爆軍事應用委員會MAUD委員會的報告傳至美國,就是這份重要的報告激起了曼哈頓計劃的設立及以後原子彈研發工作。他亦需要為 [[ 英國 ]] 小組聘用他的同胞 [[ 克勞斯•富赫斯 ]] 一事負責,因為富赫斯於1950年年被揭發是蘇聯間諜,而佩爾斯亦因此備受懷疑。英國雜誌“觀察家”於1999年年聲稱魯道夫•佩爾斯是一名代號為“皮爾斯”的蘇聯間諜,此報導被佩爾斯的家族大力譴責。
1943年8月簽署了魁北克協議魁北克協議,其後佩爾斯加入了位於 [[ 美國 ]] 的曼哈頓計劃。佩爾斯是英國小組的一員,同組的還包括他為計劃聘用的克勞斯•富赫斯。佩爾斯最初於紐約工作,後來轉到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他在實驗室中對研發原子彈有著重要的作用。
戰後,佩爾斯返回伯明翰大學物理學系繼續任教,直到他在1963年年轉到牛津大學擔任威克姆物理學教授為止。他在伯明翰研究核力,散射,量子場論,原子核內的集體運動核結構,輸運理論及統計力學。在伯明翰期間,他還為英國原子計劃擔任顧問。他於1974年從牛津退休,寫了幾本書,其中包括“固體的量子理論”,“自然的規律“(1955年),”理論物理學驚奇“(1949年),”更多理論物理學驚奇“(1991年),以及自傳”旅途之鳥“(1985年)。對他有份幫忙而發動核武器運動感到擔憂,因此他致力於原子科學家公報原子科學家的公告工作,擔任過英國原子科學家協會英國原子科學家協會會長,而且還是帕格沃什運動的主要人物之一。
==榮譽==
佩爾斯於1945年獲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並於1968年獲授授下級勳位爵士頭銜。他獲邀主講1952年的 [[ 盧瑟福 ]] 紀念講座盧瑟福紀念講座,於1962年獲洛崙茲獎章,因對原子能科學的傑出貢獻而於1980年年獲美國政府授予 [[ 恩里科•費米獎 ]]
==紀念==
佩爾斯於1945年獲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並於1968年獲授授下級勳位爵士頭銜。他獲邀主講1952年的盧瑟福紀念講座盧瑟福紀念講座,於1962年獲洛崙茲獎章,因對原子能科學的傑出貢獻而於1980年年獲美國政府授予恩里科•費米獎 <ref>[https://science.energy.gov/fermi/award-laureates/ "The Enrico Fermi Award – Award Laureate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Retrieved 27 September 2017.</ref> 。 == 影片 =='''Rudolf Peierls | Wikipedia audio article'''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U0YUDGx1a8}} ==參考資料== {{Reflist}}
== 外部連結 ==
 
* [http://www.npg.org.uk/live/search/person.asp?LinkID=mp06523 肖像] 現存於[[倫敦]][[國家肖像館]]。
* [http://www-history.mcs.st-andrews.ac.uk/Biographies/Peierls.html 魯道夫·佩爾斯] [[MacTutor数学史档案]]上的頁面
 
[[Category:物理學家]]
[[Category:物理]]
1,7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