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内蒙古话剧院
,创建页面,内容为“1953年7月于呼和浩特成立内蒙古自治区话剧团,1962年迁驻包头市,原属自治区直属艺术表演团体。1998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
1953年7月于呼和浩特成立内蒙古自治区话剧团,1962年迁驻包头市,原属自治区直属艺术表演团体。1998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划归包头市管理,主管部门为包头市文化局。2008年3月整建制划归包头市广播电视局管理。2009年2月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同时加挂内蒙古自治区儿童艺术剧院的牌子。2013年又整建制归包头市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局管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
外文名
The Theatre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所在地
内蒙古包头市
地址
昆都仑区白彦道
所属单位
包头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目录
1历史
2发展
3现状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1953年7月25日在>归绥市(>呼和浩特旧称)成立了由>绥远省文工团吸收支边的山西省总工会文工团部分演职员合并组成绥远省话剧团。
1954年绥远省建制撤销,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西迁至呼和浩特,遂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话剧团。成为自治区最早成立的艺术表演团体之一。
1957年,内蒙古话剧团一度短暂迁驻>包头,当年返回呼和浩特。
1962年4月,内蒙古话剧团吸收合并了包头市文工团话剧团,正式迁驻包头至今。"文革"中,分区军管,剧团一度更名为包头市话剧团,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落实政策,于1979年恢复原建制,上划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管理。
1998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划归包头市管理,主管部门为包头市文化局。
2008年3月整建制划归包头市广播电视局管理。
2009年2月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同时加挂内蒙古自治区儿童艺术剧院的牌子。
2013年又整建制归包头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管理。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
话剧团从建团之日起,就肩负着党的宣传、教育人民的重任,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以反映和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剧目为主,坚持反映时代的主旋律;排演了古今中外大、中、小型剧目三百余台,具有代表性的演出剧目如《雷雨》、《日出》、《尤利乌斯·伏契克》、《把一切献给党》、《东进序曲》、《刘胡兰》、《八一风暴》、《万水千山》、《胆剑篇》、《红岩》、《霓虹灯下的哨兵》、《焦裕禄》、《雷锋》、《赤道战鼓》、《蔡文姬》、《青年一代》、《救救她》、《高山下的花环》等。演出足迹遍及二十个省市。
话剧团的演职员不断深入生活,围绕讴歌民族团结这一主题,先后创作了《草原赞歌》、《包钢人》、《席尼喇嘛》、《昨天的故事》、《森吉德玛》等一批有影响的剧目。这些剧目如同杯杯令人沉醉的马奶酒,又如同一碗碗飘香的奶茶,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厚重朴实的艺术风格,引起全区乃至全国同行的瞩目,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彭真、乌兰夫、邓颖超、薄一波、布赫等同志的亲切接见。
一九五六年话剧团排演的《在激流中》参加全国第一届话剧汇演,获得剧本创作奖、导演奖、舞台美术奖及表演奖。一九五六年话剧团创作演出的《包钢人》参加了华北地区歌剧、话剧汇演。一九七八年话剧团创作演出的《包钢人》参加了华北地区歌剧、话剧汇演。一九七八年话剧团创作演出的《昨天的故事》参加自治区专业文艺汇演,获得剧本创作奖、导演奖、表演奖、音响效果奖和演出奖。一九八四年话剧团创作演出的《森吉德玛》获内蒙古1983年新创剧目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出奖。
历史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话剧团又满怀激情,本着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繁荣话剧舞台艺术,着力创作了反映现代生活的《生活四重唱》、《春天的困惑》、《天.地.人》、《旗长,你好》等一批充满时代激情的新剧目。这批剧目,无论剧本创作还是导、表演艺术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其中《春天的困惑》自治区改革题材调演,获优秀创作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优秀表演奖和演出优秀奖。《旗长,您好》受中央文化部艺术局的邀请,到首都演出获得了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折叠编辑本段现状
改革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使中国人从此走出了贫困。
改革也使话剧艺术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业余时间的不断养活以及文化生活的多元化趋势,话剧市场仿佛在一夜之间萎缩了,曾经如此辉煌,如此受人青睐的艺术形式,突然受到电视、舞厅等等的挑战。
内蒙古话剧院同全国所有的同行一样,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内蒙古话剧院经过短暂的茫然与失落之后,立刻开始新的一轮拼搏,为了话剧的生存,为了话剧事业的发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千方百计地开始了话剧如何适应市场这一课题的探索,发奋要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走出一条新路。为培养"四有"新人,话剧院创作演出了《安徒生童话剧》、《拥抱太阳》、《我爱309班》、《红岩》等一系列适合学生观看的剧节目。
为了探索小剧场话剧这一艺术形式在内蒙古地区自下而上发展的可能性,走出一条商业演出之路,话剧院创作以扩大演出市场,话剧院创作演出了配合法制教育的《司法局长》,塑造本地区英雄模范人物的纪实话剧《公仆李如刚》。反映中俄边境生活的《红莓花又开》。所有这些探索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中《司法局长》、《我爱309班》演出都超过百场。《我爱309班》获全国儿童剧新剧目评比三等奖,《司法局长》受文化部艺术局的邀请,到首都演出,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我爱309班》、《公仆李如刚》、《红莓花又开》连续三年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受到自治区领导、同行和人民群众的肯定与好评。内蒙古党委书记刘明祖看完《公仆李如刚》一剧后说:"这出戏非常感人,反映出社会主义企业家的风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用优秀作品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
话剧院在努力探索话剧艺术,适应市场规律的同时,为了适应艺术市场多层次多品味,各种欣赏角度的要求,他们不仅以大型话剧艺术的剧场演出献给观众,还积极组织小品晚会,综合性晚会占领市场,车间、工地、矿山、牧区、田间、军营都成为演出的场所。话剧团创作排演的小品《招聘》参加了自治区第一届戏剧小品比赛,获得了创作、导演、表演一等奖。小品《茶叶蛋》、《过生日》参加了两届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两届都获了奖。
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创作了众多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生活的主旋律作品,排演了古今中外大、中、小型剧目三百余台,代表剧目包括《雷雨》、《日出》、《尤利乌斯·伏契克》、《把一切献给党》、《东进序曲》、《刘胡兰》、《八一风暴》、《万水千山》、《胆剑篇》、《红岩》、《霓红灯下的哨兵》、《焦裕禄》、《雷锋》、《赤道战鼓》、《蔡文姬》、《年青的一代》、《杜鹃山》、《救救她》、《高山下的花环》等。
六十年来,话剧院演职员不断深入生活,讴歌民族团结与进步,先后创作了《草原赞歌》、《包钢人》、《席尼喇嘛》、《森吉德玛》等一批有影响的民族题材剧目。这些剧目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朴实厚重的艺术风格,引起全区乃至全国的关注,剧组曾受到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乌兰夫、布赫、刘云山、乌云其木格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话剧《旗长您好》、《司法局长》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话剧《牛玉儒》获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暨第五届全国优秀话剧剧目展演二等奖;2010年,我院创作排演的大型话剧《乡村检察官》参加第六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获优秀剧目奖。
为了少年儿童的成长,话剧院创作排演了《安徒生童话剧》、《拥抱太阳》、《我爱309班》、《马兰花》、《沙暴呜呼》、《宝贝儿》、《小吉普·变变变》等一系列儿童剧。其中《我爱309班》获全国儿童剧新剧目评比三等奖,
话剧团创作排演的小品《招聘》等参加了全区第一届戏剧小品比赛,获得了演出一等奖,创作、导演、表演一等奖,常演不衰。小品《茶叶蛋》、《过生日》参加两届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两届都获了奖。
近两年,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为了开拓演出市场,先后排演了多部小剧场话剧,如《触不到的恋人》等。内蒙古话剧院演出足迹遍布内蒙古和全国的几十个省市,为内蒙古文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电视剧的创作与拍摄方面,话剧团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路子越走越宽。几年里,通过协作、合拍等各种不同途径创作拍摄了《盗墓人》、《麻痹》、《燃烧的太阳石》、《父亲李如刚》、《边建欣的故事》、《庄户人家》等一系列剧目。有的在区内外获奖,有的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还用签合同送出去的办法使不少演职员参加了《三国演义》、《水浒》、《笑傲江湖》、《东方商人》、《青年乌兰夫》等有影响的电视剧的拍摄。既锻炼了演职员,也从艺术力量,技术力量方面培养了剧团影视制作的能力。
内蒙古话剧团通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在自治区乃至全国享有声誉的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他们为自治区话剧艺术争了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回顾内蒙古话剧团的历程,他们走的是一条虽然坎坷,却充满希望的路,一条虽然艰辛,即成绩斐然的路。
憧憬未来,全团演职员充满信心、团结一致、奋发攀登、继续走出一条自强、自立的路。为两个文明建设再建功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
外文名
The Theatre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所在地
内蒙古包头市
地址
昆都仑区白彦道
所属单位
包头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
目录
1历史
2发展
3现状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1953年7月25日在>归绥市(>呼和浩特旧称)成立了由>绥远省文工团吸收支边的山西省总工会文工团部分演职员合并组成绥远省话剧团。
1954年绥远省建制撤销,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西迁至呼和浩特,遂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话剧团。成为自治区最早成立的艺术表演团体之一。
1957年,内蒙古话剧团一度短暂迁驻>包头,当年返回呼和浩特。
1962年4月,内蒙古话剧团吸收合并了包头市文工团话剧团,正式迁驻包头至今。"文革"中,分区军管,剧团一度更名为包头市话剧团,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落实政策,于1979年恢复原建制,上划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管理。
1998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划归包头市管理,主管部门为包头市文化局。
2008年3月整建制划归包头市广播电视局管理。
2009年2月更名为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同时加挂内蒙古自治区儿童艺术剧院的牌子。
2013年又整建制归包头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管理。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
话剧团从建团之日起,就肩负着党的宣传、教育人民的重任,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以反映和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剧目为主,坚持反映时代的主旋律;排演了古今中外大、中、小型剧目三百余台,具有代表性的演出剧目如《雷雨》、《日出》、《尤利乌斯·伏契克》、《把一切献给党》、《东进序曲》、《刘胡兰》、《八一风暴》、《万水千山》、《胆剑篇》、《红岩》、《霓虹灯下的哨兵》、《焦裕禄》、《雷锋》、《赤道战鼓》、《蔡文姬》、《青年一代》、《救救她》、《高山下的花环》等。演出足迹遍及二十个省市。
话剧团的演职员不断深入生活,围绕讴歌民族团结这一主题,先后创作了《草原赞歌》、《包钢人》、《席尼喇嘛》、《昨天的故事》、《森吉德玛》等一批有影响的剧目。这些剧目如同杯杯令人沉醉的马奶酒,又如同一碗碗飘香的奶茶,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厚重朴实的艺术风格,引起全区乃至全国同行的瞩目,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彭真、乌兰夫、邓颖超、薄一波、布赫等同志的亲切接见。
一九五六年话剧团排演的《在激流中》参加全国第一届话剧汇演,获得剧本创作奖、导演奖、舞台美术奖及表演奖。一九五六年话剧团创作演出的《包钢人》参加了华北地区歌剧、话剧汇演。一九七八年话剧团创作演出的《包钢人》参加了华北地区歌剧、话剧汇演。一九七八年话剧团创作演出的《昨天的故事》参加自治区专业文艺汇演,获得剧本创作奖、导演奖、表演奖、音响效果奖和演出奖。一九八四年话剧团创作演出的《森吉德玛》获内蒙古1983年新创剧目优秀剧目和优秀演出奖。
历史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话剧团又满怀激情,本着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繁荣话剧舞台艺术,着力创作了反映现代生活的《生活四重唱》、《春天的困惑》、《天.地.人》、《旗长,你好》等一批充满时代激情的新剧目。这批剧目,无论剧本创作还是导、表演艺术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其中《春天的困惑》自治区改革题材调演,获优秀创作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优秀表演奖和演出优秀奖。《旗长,您好》受中央文化部艺术局的邀请,到首都演出获得了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折叠编辑本段现状
改革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使中国人从此走出了贫困。
改革也使话剧艺术面临严峻的挑战。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业余时间的不断养活以及文化生活的多元化趋势,话剧市场仿佛在一夜之间萎缩了,曾经如此辉煌,如此受人青睐的艺术形式,突然受到电视、舞厅等等的挑战。
内蒙古话剧院同全国所有的同行一样,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内蒙古话剧院经过短暂的茫然与失落之后,立刻开始新的一轮拼搏,为了话剧的生存,为了话剧事业的发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千方百计地开始了话剧如何适应市场这一课题的探索,发奋要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走出一条新路。为培养"四有"新人,话剧院创作演出了《安徒生童话剧》、《拥抱太阳》、《我爱309班》、《红岩》等一系列适合学生观看的剧节目。
为了探索小剧场话剧这一艺术形式在内蒙古地区自下而上发展的可能性,走出一条商业演出之路,话剧院创作以扩大演出市场,话剧院创作演出了配合法制教育的《司法局长》,塑造本地区英雄模范人物的纪实话剧《公仆李如刚》。反映中俄边境生活的《红莓花又开》。所有这些探索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中《司法局长》、《我爱309班》演出都超过百场。《我爱309班》获全国儿童剧新剧目评比三等奖,《司法局长》受文化部艺术局的邀请,到首都演出,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我爱309班》、《公仆李如刚》、《红莓花又开》连续三年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受到自治区领导、同行和人民群众的肯定与好评。内蒙古党委书记刘明祖看完《公仆李如刚》一剧后说:"这出戏非常感人,反映出社会主义企业家的风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起到了用优秀作品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
话剧院在努力探索话剧艺术,适应市场规律的同时,为了适应艺术市场多层次多品味,各种欣赏角度的要求,他们不仅以大型话剧艺术的剧场演出献给观众,还积极组织小品晚会,综合性晚会占领市场,车间、工地、矿山、牧区、田间、军营都成为演出的场所。话剧团创作排演的小品《招聘》参加了自治区第一届戏剧小品比赛,获得了创作、导演、表演一等奖。小品《茶叶蛋》、《过生日》参加了两届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两届都获了奖。
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创作了众多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生活的主旋律作品,排演了古今中外大、中、小型剧目三百余台,代表剧目包括《雷雨》、《日出》、《尤利乌斯·伏契克》、《把一切献给党》、《东进序曲》、《刘胡兰》、《八一风暴》、《万水千山》、《胆剑篇》、《红岩》、《霓红灯下的哨兵》、《焦裕禄》、《雷锋》、《赤道战鼓》、《蔡文姬》、《年青的一代》、《杜鹃山》、《救救她》、《高山下的花环》等。
六十年来,话剧院演职员不断深入生活,讴歌民族团结与进步,先后创作了《草原赞歌》、《包钢人》、《席尼喇嘛》、《森吉德玛》等一批有影响的民族题材剧目。这些剧目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朴实厚重的艺术风格,引起全区乃至全国的关注,剧组曾受到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乌兰夫、布赫、刘云山、乌云其木格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话剧《旗长您好》、《司法局长》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话剧《牛玉儒》获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暨第五届全国优秀话剧剧目展演二等奖;2010年,我院创作排演的大型话剧《乡村检察官》参加第六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获优秀剧目奖。
为了少年儿童的成长,话剧院创作排演了《安徒生童话剧》、《拥抱太阳》、《我爱309班》、《马兰花》、《沙暴呜呼》、《宝贝儿》、《小吉普·变变变》等一系列儿童剧。其中《我爱309班》获全国儿童剧新剧目评比三等奖,
话剧团创作排演的小品《招聘》等参加了全区第一届戏剧小品比赛,获得了演出一等奖,创作、导演、表演一等奖,常演不衰。小品《茶叶蛋》、《过生日》参加两届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两届都获了奖。
近两年,内蒙古自治区话剧院为了开拓演出市场,先后排演了多部小剧场话剧,如《触不到的恋人》等。内蒙古话剧院演出足迹遍布内蒙古和全国的几十个省市,为内蒙古文艺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电视剧的创作与拍摄方面,话剧团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路子越走越宽。几年里,通过协作、合拍等各种不同途径创作拍摄了《盗墓人》、《麻痹》、《燃烧的太阳石》、《父亲李如刚》、《边建欣的故事》、《庄户人家》等一系列剧目。有的在区内外获奖,有的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还用签合同送出去的办法使不少演职员参加了《三国演义》、《水浒》、《笑傲江湖》、《东方商人》、《青年乌兰夫》等有影响的电视剧的拍摄。既锻炼了演职员,也从艺术力量,技术力量方面培养了剧团影视制作的能力。
内蒙古话剧团通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在自治区乃至全国享有声誉的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他们为自治区话剧艺术争了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回顾内蒙古话剧团的历程,他们走的是一条虽然坎坷,却充满希望的路,一条虽然艰辛,即成绩斐然的路。
憧憬未来,全团演职员充满信心、团结一致、奋发攀登、继续走出一条自强、自立的路。为两个文明建设再建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