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34
次編輯
變更
潘天寿
,→苦闷的年代 无用武之地
从1938年至1948年是潘天寿'''风格形成期'''。虽然长达11年,但其中抗战八年辗转内地,作画自然就少,感慨良多,诗多于画,条件差,篆刻研究不受大的影响,于是《听天阁诗存》和《治印丛谈》应运而生。所以绘画风格形成关键的倒是抗战胜利后的二、三年,1946年潘天寿在昆明办过一次个人展览,所展作品售馨。1945年的《浅绛山水图轴》开阔饱满的方形构图已具有潘天寿的个性,是他确立个人成熟风格的一个标志。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政权带来一个全新的时代。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成了一个时期的方针。作为年过半百的老艺术家,潘天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他首先要弄明白新政权需要他怎么做,他不愿落伍。于是听从学校领导的意见:改画人物画,因为人物画据说比较可以反映政治。他又改大写意为工笔画,因为工笔画更接近具象,容易被工农兵接受。1950年,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西画合并成绘画系,中国画被忽视。他随着师生一起下乡体验生活,参加土改,前前后后作了三年多的人物画创作,其中《蹈跃争缴农业税》(简称《缴公粮》)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不久,潘天寿受命调离教职,转为替学校收购、鉴定民间古代藏画。他与 [[ 吴弗之 ]] 等被安排在民族美术研究室。
他苦闷过,因为不让他上课堂教学生;他疑惑过,难道新社会真的不需要花鸟画、山水画了吗?直到世界和平大会的政治需要,老画家画和平鸽可谓是有了用武之地。1953年他画了大画《松梅群鸽》,又画了《江南春雨》(青蛙)反映禾泰丰收,均得到好评。他终于明白共产党、党中央并不反对花鸟画。潘天寿等老先生的作用得到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