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海道本線優等列車沿革

增加 41 位元組, 1 年前
列車的演變
==列車的演變==
{{Main2| 在時間表修正時,各優等列車的變更情況|{{Translink|ja|主ダイヤ改正時の東海道本線優等列車|主要時間表修正時的東海道本線優等列車}}}}
===東海道本線開業===
===開設優等列車===
*1896年(明治29年)9月 由於在2年前,即1894年(明治27年),[[山陽鐵道]](現時為[[山陽本線]],當時由私鐵營運)於神戶站至[[廣島站]]之間開設急行列車,以刺激國有鐵道也開設於 [[ 新橋站 ]] [[ 神戶站 ]] 之間的 [[ 急行列車 ]] ,共1往返班次
*:當時新橋至神戶之間的所需時間,下行為17小時22分,上行為17小時9分。
*:當時急行列車沒有設定「急行費用」,而直接包含在[[車票]]之內。此外,乘坐此列車時設有限制,最短需乘坐40英里(約64公里)。
*:此外,當時此列車作為東京至[[巴黎]]、[[倫敦]]之間的國際連接列車的其中一環。
*:當時此列車為豪華列車,主要是讓主要人物或外國人使用。此列車的'''列車長(Chef‧de‧train)'''會懂得英語。
*:此列車也是在 [[ 日俄戰爭 ]] 勝利後,成為[[大國]](五大國)之中,日本建立威信的象徴。因此在設備、裝飾顯得相當豪華。
* 同時,在新橋站至神戶站之間新設急行9、10列車(連結二、三等車廂和和式餐車)及不定期急行11、12列車(連結頭、二等臥鋪車廂和西式餐車)。
*1914年(大正3年)12月 在新橋站的終點站遷移至東京站,當時在1908年(明治41年)3月開始興建的「'''[[東京站]]'''」竣工啟用。所有於東海道本線的特急列車均於東京站出發。
*1921年(大正10年)8月 在此之前, [[ 東海道本線 ]][[ 大津站 ]] (現時為膳所站)至京都站之間是使用南邊較遠的線路。但在此時,便使用現時的線路,當時{{Translink|ja|新逢坂山トンネル|新逢坂山隧道}} (2325.5米) 貫通,行走距離縮短了4.5公里,同時不需要再行走陡峭區間,使列車大幅度提速作出貢獻。
*1923年(大正12年)7月 在東京站至下關站之間,唯一的特急列車1、2列車增加班次,設為'''特急3、4列車'''。
*:相對於1、2列車只連結頭等和二等車廂,3、4列車只連結三等車廂。同時,相對於1、2列車連結西式餐車,3、4列車則連結和式餐車。
*1930年(昭和5年)10月 新設特急「'''{{Translink|ja|つばめ (列車)|燕號列車 (在來線)|燕}}'''」({{jpn|j=燕|hg=つばめ}}。11、12列車),於東京站至神戶站之間行走。
:此列車人人都稱為「'''[[超特急]]'''」。設立該名稱由於在此之前,特急「富士」、「櫻」在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需時約11小時,急行列車則為12小時。而「燕」只需8小時20分鐘。在翌年12月,更開設臨時列車,並「燕」連續運行。此外,「燕」連結頭、二、三等車廂及西式餐車。在此時,「富士」、「櫻」也提高速度,使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的所需時間大幅縮短至約9小時。
*當時,也整理了行走於東海道、 [[ 山陽本線 ]] 的急行列車之列車編號。隨後,把東京站至神戶站之間的定期急行列車編號使用1x號,以及全部設定為夜行列車。
:; 13、14列車
: 三等急行,連結和式餐車。相對於後述的17、18列車,此列車主要是在輸送能力。
*1934年(昭和9年)12月 由於'''{{Translink|ja|丹那トンネル|丹那隧道}}'''貫通,使東海道本線國府津站至沼津站之間的路線由經[[御殿場站|御殿場]]改為經[[熱海站|熱海]],行走距離縮短12公里,斜坡坡度由25[[千分比|‰]]減至10‰。同時由於實施{{Translink|ja|1934年12月1日国鉄ダイヤ改正|1934年12月1日國鐵時間表修正|時間表修正}},使東京至大阪之間的所需時間中,特急「燕」縮短了約20分鐘,「富士」、「櫻」則30至40分鐘,急行列車則35至40分鐘。
:*「富士」開始連結三等車廂,「櫻」開始連結二等車廂。兩列列車相隔1時間30分連續運行。此外,增強了「燕」的編成,增加開設不定期列車,臨時「燕」的運輸日數。 <br/>另外,「富士」可於下關轉乘往[[朝鮮 (地區)|朝鮮]][[釜山廣域市|釜山]]的[[鐵路渡輪|關釜連絡船]],在釜山再轉乘[[朝鮮總督府鐵道]],經[[京城府|京城]]前往[[滿州國]][[新京]],再於新京轉乘[[南滿州鐵道]],最終前往[[海參崴]]、[[北京市|北京]]、[[莫斯科]]、[[巴黎]]、[[羅馬]]、[[倫敦]]、[[伯林]]。此外,在下關也可轉乘{{Translink|ja|関門連絡船|關門連絡船}}越過[[關門海峽]],前往[[門司站]],再轉乘急行列車前往[[長崎站]],在長崎站設有[[上海航路]]連接[[上海市|上海]]。使「富士」成為國際連接列車的其中一環,「櫻」也可透過關門連絡船前往門司站,再轉乘前往九州[[鹿兒島市|鹿兒島]]和[[宮崎市|宮崎]]方向的列車。該兩列列車分別擔任不同的運送用途。
:*同時也整理急行列車的頭等車廂。15、16列車的頭等臥鋪車轉移至17、18列車並成為二・三等急行。17、18列車在東京站至米原站之間連結前往敦賀港站的頭、二等臥鋪共用車廂廢止,取而代之為19、20列車在東京站至 [[ 米原站 ]] 之間連結前往 [[ 敦賀港站 ]] 的二等臥鋪車廂。
*1936年(昭和11年)12月 開設不定期的二、三等急行'''1019・1020列車'''(連結二等、三等臥鋪車廂和和式餐車),於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行走。此列車編成中,設有二等臥鋪車1卡,三等臥鋪車5卡,使臥鋪車的比率為高。
*1937年(昭和12年)7月 在這月的1日實施時間表修正。新設特急列車「'''[[鷗號列車|鷗]]'''」({{jpn|j=鷗|hg=かもめ}})。於東京站至神戶站之間行走。以「櫻」出發前30分鐘的時間表運行,「鷗」連結了頭、二、三等車廂和西式餐車。作為扶助與同區間行走的「燕」,同時段行走的「富士」和「櫻」。瞭望車在1939年(昭和14年)3月前連結,並因應利用率下降而計劃轉為臨時列車。在設定「 [[ ]] 」時,成為了戰前鐵道最鼎盛的時期。但是在開設6日後,於同年同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件]]而觸發[[中國抗日戰爭]],日本開始進入戰爭時期,鐵路服務也因此而產生變化。*在新設「鷗」同時,也新設二、三等急行'''1033、1034列車'''(連結二、三等臥鋪車和和式餐車),於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行走。在新設該列車後,不定期急行1019、1020列車削減三等臥鋪車的車廂數目,也不再連結餐車。於東京站至神戶站之間行走的急行19、20列車延長至東京站至 [[ 下關站 ]] 。同時更改列車編號,急行13、14列車改為13、16列車,急行15、16列車改為15、20列車。在時間表修正前的13、14列車的時代,除餐車和行李車外,均為三等車廂(包括臥鋪車),而更變後的13、16列車則連結二等臥鋪車。
===戰時、戰後===
*1939年(昭和14年)11月 中國抗日戰爭持續,使前往滿州、中國大陸等,前往大陸的需求增加。增加急行班次來往東京站至下關站之間,另外也新設於日間行走的二、三等急行'''1021、1022列車'''(連結和式餐車),來往東京站至 [[ 大阪站 ]] 之間,以及於夜行二、三等急行'''1023、1024列車'''(連結二等、三等臥鋪車和和式餐車),共2往返班次。另一方面,增加了通勤列車班次,部分地區採用平行時間表(即優等列車和普通列車的所需時間大致上相等,使可增加列車班次數量),部分上行急行列車的所需時間在東京一邊有所增加。
*1940年(昭和15年)10月 繼前年東京站至下關站之間的急行列車增加班次後。在當中,部分下行夜行急行列車的所需時間也有所增加。這是由於增加了通勤列車班次,使採用平行時間表。此外,來往東京站至米原站之間的準急701、702列車(相當於現時快速列車)改為來往東京站至[[名古屋站]]之間,當時此短距離急行列車設定為二、三等急行'''1041、1040列車'''(不連結餐車)。急行1023、1024列車延長至來往東京站至神戶站之間,急行15列車縮短至來往東京站至大阪站之間,隨後急行16列車和急行20列車也相繼縮短。
*1940年(昭和15年)12月 為了增加運輸能力,急行15、16列車不再連結三等臥鋪車廂和餐車。
24,8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