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卢灿忠

移除 4,525 位元組, 1 年前
清空页面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卢灿忠</big>'''
|-
|<center><img src=https://p0.ssl.qhimgs1.com/sdr/400__/t012dc56c3d974c9490.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so.com/view?src=tab_baike&q=%E5%8D%A2%E7%81%BF%E5%BF%A0&correct=%E5%8D%A2%E7%81%BF%E5%BF%A0&ancestor=list&cmsid=f533f9677247353e95323c666cfdc65d&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40#id=4e95070a7df5e5aa44c626d7bbf4c8b0&currsn=0&ps=34&pc=34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卢灿忠''',1965年1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助理,纳米材料研究平台主任,物构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结构化学》副主编。
<ref>[html 罗续 ],搜狐, 2021-06-27</ref>
[[福建省]]科协第六届代表、委员,[[福建省化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ref>[html 罗续 ],搜狐, 2021-06-27</ref>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福建省化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民 族 ---- 汉族
 
出生日期----1965年1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华侨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
 
==个人简介==
卢灿忠,1965年1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助理,纳米材料研究平台主任,物构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结构化学》副主编,福建省科协第六届代表、委员,福建省化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1986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6年~1992年,在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从事过渡金属原子簇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1992年12月~1996年5月,在英国Essex大学化学系攻读学位,导师Dilworth教授,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6年6月~1998年3月,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资助,到德国的Bielefeld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
 
1998年5月,作为引进人才回到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
 
,2000年5月晋升为研究员,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在有机配体或过渡金属(稀土)小分子连接多酸及其催化性能、过渡金属发光材料及其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已在包括:J. Am. Chem. Soc.,Chem. Mater.,Inorg. Chem.;英国皇家化学会的Chem. Commun.,Dalton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申请多项发明专利。
 
主持(合作)或完成了诸如科技部"十一五"支撑项目子课题、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科学院创新三期方向性项目、院重点子课题、院创新基金;省重点科研项目等课题。
 
2002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3年获得全国优秀回国人员先进个人成就奖、中科院优秀导师奖;
 
2003获福建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八)、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三)各一项。
 
2004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4年入选"新世纪首届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4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均排名第二)、福建青年科技奖;2005年获福建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培养硕士生六人、博士生十人;在读硕士生六人、博士生七人,另有两名在站博士后。
 
培养的博士、硕士生多人次获得诸如院长特别奖(2004年)、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和刘永龄奖等奖项。
 
主要从事具有独特结构的纳米分子、金属配合物药物、有机-无机复合物的研究。
 
==主要著作==
1. Hydrothermal assembly of a novel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formed by [GdMo12O42]9- anions and nine coordinated GdIII cations, J. Am. Chem. Soc., 124, 3836-3837, 2002.
 
2. Three polymeric frameworks Constructed from Discrete Molybdenum Oxide Anions and 4,4'-bpy-Bridged Linear Polymeric Copper Cations, Chem. Materials, 14, 2649-55, 2002.
 
3.A novel left-handed double helicate constructed from L-tartrate bridged molybdenum (VI) and gadolinium (III) atoms, Chem. Commun., 1284, 2003.
 
4. Reactivity of 1,4-Bis[2-(5-phenyloxazoly)]benzene toward Cu Salts under Different Reaction Conditions, Crystal Growth & Design, Vol. 5, No. 4, 1485-1490, 2005.
 
5. Two 3D porous cadmium tetrazolate frameworks with hexagonal tunnels, Inorg. Chem., 45, 5760-6, 2006.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科学家]]
8,8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