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周桓

增加 4,06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周桓不顾自己的年老体病,在文化部和中央芭蕾舞团又辛勤工作有3年之久。期间,他还应杨尚昆、李伯钊的邀请,担任了反映红军长征的大型话剧《北上》的顾问,并亲临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指导创作和排练。1982年,周桓经中央军委批准回部队休养。休养期间,还抱病撰写了《西安事变前的一段经历》、《回忆东北野战军的新式整军运动》、《回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西线战场》等一系列回忆文章,为军史和党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周桓,一九三O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政治部秘书,红三军团政治部秘书处处长兼政治教导队政治委员,军团保卫局执行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工人师政治部主任,红八军团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红军大学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兼敌工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军法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政学校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主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兼联络部部长、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国务院文化部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代表、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0年起,任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务委员、沈阳军区政治委员。长期主持所属部队的政治工作,曾在总政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过程中提出过宝贵意见。抗美援朝期间,参与领导东北军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实施后勤保障。1955 11月,在中央军委于辽东半岛组织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抗登陆战役演习期间,参与领导沈阳军区参演部队圆满完成了演习任务。1959年调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受到残酷迫害。文革后任辽宁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79年任国家文化部顾问。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3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 周桓,1909年2月22日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大孤山东关村一个小地主家庭。幼时读私塾,后就读于庄河中学。1938年,周桓(左1)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周桓(左1)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29年到天津入中山中学读书时结识共产党员,开始参加进步活动。在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和革命互济会活动中,表现积极,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周桓到达上海,在中共外围组织互济会的训练班学习,同年,他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2月,周桓调任红三军团政务处处长和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 1933年2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同年10月任红军工人师政治部主任。 红军长征开始后,周桓率部担任掩护任务。 1934年9月任红八团政治部破坏部(敌工部)部长,11月任第二十三师政治部主任。 1935年3月,周桓任军委干部团上干大队政治委员。同年8月,任红一方面军政治周桓在解放战争时期周桓在解放战争时期部秘书长,10月,任军委和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兼敌工部部长。 1936年12月,周桓调任军委总政治部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秘书长,兼任统战部部长。为争取张学良部队共同抗日,周桓奉命面见张学良,为争取其共同抗日做了大量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桓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敌工部部长。 1938年初,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同年9月,周桓到达延安,入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 1939年10月,周桓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军法处处长。 1940年,参加了百团大战。 == 革命生涯==
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紅五軍政治部秘書、紅三軍團政治部秘書處處長兼政治教導隊政治委員、軍團保衛局執行部部長、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工人師政治部主任、紅八軍團政治部敵工部部長、紅軍大學政治委員、八路軍野戰政治部敵工部部長、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長、八路軍野戰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兼軍法處處長、東北軍政學校政治委員、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副主任、東北野戰軍政治部副主任兼聯絡部部長、東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先後參加了第一、二次攻打長沙的作戰,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長征,直羅鎮戰役,東征戰役,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周桓回太行區抗日根據地。太行反“掃蕩”戰鬥,百團大戰,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9月,遼沈戰役,促成鄭洞國率新7軍投誠,加快了長春的解放,為取得遼瀋戰役的最後勝利做出了貢獻。
6,56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