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009
次編輯
變更
黎松寿
,無編輯摘要
'''<big>黎松寿</big>''' <p style="text-indent:2em;">
(1921-2010): [[ 江苏 ]][[ 无锡 ]] 人, [[ 南京 ]][[ 古林寺国立音乐学院 ]] 进修、 [[ 南京师范大学 ]] 音乐系教授。青少年时代,黎松寿结识了阿炳,是一位热心于传播阿炳作品的人,他积极建议并参与了抢救 [[ 阿炳 ]] 的《二泉映月》等6部作品,是与民间音乐家阿炳及其作品《二泉映月》关系最密切的人物之一。2010年5月25日,黎松寿因肺部感染医治无效,在南京去世,享年89岁,安葬于雨花台功德园。
<p style="text-indent:2em;">'''黎松寿''',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因抢救《二泉映月》而著名。作为一个一生致力于传播阿炳作品的著名音乐家,黎老与阿炳保持20多年亦师亦友情感关系,曾被阿炳亲切地称为“松倌”。
==音乐事业==
<p style="text-indent:2em;">'''黎松寿'''一生执着的音乐事业与阿炳息息相关。黎松寿和阿炳是忘年交,因为和阿炳的住所只有几步之遥,再加上舅舅是阿炳的私塾同学,年幼时,黎松寿就认识了阿炳,阿炳还亲切地称呼他为“松倌”,并耳濡目染得到了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真传。那时候黎松寿常常会和小伙伴们到阿炳的家里玩。阿炳没有孩子,自然对这群孩子疼爱有加。不过,阿炳绝不允许孩子们碰他的 [[ 二胡 ]] 和 [[ 琵琶 ]] ,“这些吃饭的家伙碰不得”。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黎老的脑海中。在他看来,阿炳的生命和音乐已经融合在了一起。<br><p style="text-indent:2em;">当年广东音乐流行全国, [[ 祖籍 ]][[ 广东 ]] 且学过广东音乐的黎松寿成了阿炳喝酒聊音乐的最佳“拍档”,黎老一直说,阿炳既是自己的老师,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阿炳是那种唱片听了几遍,就能吹拉弹唱起来的人。黎老妹妹黎美玲说,阿炳的记忆是黎老一家人共同记忆。
<p style="text-indent:2em;">'''黎松寿'''参与抢救《二泉映月》的往事很多人都知道。当年在南京古林寺国立音乐学院进修的黎松寿,偶然拉了一段《二泉映月》中的主旋律,引起了杨荫浏教授、刘天华大弟子储师竹的注意,他们决定前往无锡记录整理阿炳的作品。据黎老的爱人曹志伟回忆,1950年9月,在雷尊殿附近的三圣阁,“当时我和我爸爸也在场,是他联系的场地,”杨荫浏、曹安和与黎松寿,终于将阿炳亲自演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以及琵琶曲《龙船》等共6首刻制在了录音钢丝上。“再加上阿炳的妻子,还有音乐家祝世匡,当时共有8人在场,如今老黎也去了,见证者中只有我还活在这世上了。”后来,黎松寿还和导师储师竹一起为《二泉映月》拟订弓指法,为其广泛流传奠基。如今,曹志伟仍珍藏有《寒春风曲》的原版带子,而阿炳原声的《二泉映月》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如果有机会,我希望把这个宝贵资料捐给国家。”
==抢救《二泉映月》==
<p style="text-indent:2em;">'''黎松寿'''是《二泉映月》的抢救发掘人之一。旱在南京解放前夕,当年还没有录音机的条件下,杨荫浏和储师竹先生就曾把阿炳的曲调全部记录整理下来。后来,杨荫涎先生还特地写信告诉黎松寿,国外已有携带式钢丝录音机,我们学校要有的话,我们就去无锡。1950年,黎松寿写信告诉杨荫浏先生,阿炳已快不行了时,当年9月 [[ 杨荫浏 ]] 和曹安和带着钢丝录音机在阿炳家中为其录制了九首曲子。之前这些曲子,阿炳创作时从没有起过名字。别人问他拉的什么曲子,他还总说是“瞎拉的”,这次录音之后才取了名字。《二泉映月》的名称就是这时定下的。可惜,阿炳最自得的《梅花三弄》,因还要录梵音锣鼓怕钢丝不够,当时便抹掉了。不久,《二泉映月》在天津电台播出后,一曲成名。
==未竟事业==